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区域合作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2011-04-03张丽梅
张丽梅
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区域合作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张丽梅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形成了西部、东部两大旅游板块,各地市景区也纷纷与省内外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企业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旅游景区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作的方式、格局都有自身的特征与原因。本文全面分析了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合作的现状与障碍性因素,并对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区域合作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区域合作
黑龙江省气候条件独特、地貌丰富多样,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占地面积广,很多旅游资源跨越县或市的边界,隶属于不同的景区、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资源分割分管、多头管理的现象很普遍。旅游资源的共生性、连续性客观上要求景区之间合作,尽量减少旅游产品的替代性,降低旅游者的交通障碍和经济成本,增加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景区积极地与异地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企业等相关部门开展合作,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打造区域品牌景区,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一、旅游景区的概念区分与景区合作的理论依据
(一)旅游景区的概念区分
旅游景区是学术界和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名词,也是与旅游景观、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很容易混同的概念。由于学术界对于关于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尚存争议,本文在阐述景区合作的理论依据时,简要梳理了旅游景区与相关概念,介绍笔者比较认同的定义,并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于旅游景区的概念,学术界尚存争议。本文借鉴国家旅游局2005年公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中的定义,即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旅游景区”。从这种枚举法的定义可以看出,旅游景区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是具有明确的地域范围、具备必要的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有很多细微的区别与联系。首先,它与旅游资源在属性上具有交叉关系:旅游景区(尤其是大型观光游览景区)能够提供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服务,是已经开发或部分开发的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时,旅游景区归属于特定的部门进行管辖、或由某个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很多旅游景区是经营性单位,对外要承担独立的法人责任。其次,它与旅游吸引物存在交集:由于拥有各地政府和企业重金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数旅游景区具备了成为旅游吸引物的特质或条件,成为事实上的旅游吸引物;但是,并非全部旅游景区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有强弱之分、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为驱动力弱和经济价值低的景区注定要被市场所淘汰。而且,有些旅游吸引物本身是非物质生产要素,不能纳入景区之列,如:节事活动、民俗风情,有些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或管理上比较分散,也不能纳入旅游景区之列,如:香港的购物环境由众多免税购物店组成,这些商店分散在各处、属于不同的商家。
(二)旅游景区合作的理论依据
本文认为,旅游景区合作特指独立经营的景区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目的在于提供优质的景区服务,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服务元素及其相关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首先,这种合作是企业之间的合作,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特定目标而建立的超越正常市场交易而又没有达到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以经济交往为住,同时包括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在内的密切往来关系。其次,这种合作是专指景区等同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是为了获得“1+1>2”的整体效益。景区合作通常分为市场驱动型和政府驱动型,后者在兼顾企业的收益外,还要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问题。再次,这种合作是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在自助游、大众游的推动下,以政府主导为主、以旅行社为重要媒介而开展的合作。最后,这种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组成,即:从微观来看,景区服务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服务元素所形成的综合型产品;从宏观来看,景区服务是以“游、娱”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产品,需要在宏观领域内与饭店服务(以“食、住”为主要特征)、交通服务(以“行”为主要特征)、旅行社服务(以整合服务元素、提供旅游线路为主要特征)等其他服务元素组合,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旅游景区合作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地域分工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创始人是科斯(Coase),他提出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并指出交易成本包括支付商品价格的成本、交易谈判的成本和履行契约的成本三部分;后来,威廉姆森(Williamson)提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两个假设,诺斯(North)则发现: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企业往往寻求一种比普通市场交易相对稳定的交易方式,一是建立与特定企业的合作关系,二是通过并购、新建、扩建等方式将和自己交易的企业内部化或一体化。“范围经济”的概念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特斯(Teece)、保萨(Pauzar)、威廉(Willing)等人使用,而后逐步被推广、丰富。范围经济分为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可以看作是某一行业或区域的范围经济,即: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增加、创新的复杂性越来越大,企业往往在集中于生产某一专门的产品或从事价值活动的某一部分同时,利用自身的技能于别的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这些专门化的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生产,便可以形成行业的范围经济。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之间(或区域之间)出现分工、发生贸易的原因是他们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核心-边缘理论的模型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Friedmann)在1966年提出,核心区是指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的城市集群区,边缘区是指经济较为落后、增加速度慢的区域,其发展依赖于核心区,但是二者之间的边界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和结构也会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
总的来看,交易成本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侧重于阐释企业之间合作的市场驱动因素,企业是否参与合作取决于其对自身经济利益和管理成本的权衡。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企业一体化的市场效率比较高,但是会增加企业的组织层级和管理成本,还会降低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流动速度和企业的灵活性。相比较而言,企业合作则可以稳定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还会纠正市场缺陷并抑制交易的内部化趋势,而信息化、网络化为企业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地域分工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则侧重于分析区域范围内企业合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率、空间关系:不同景区在合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吸引旅游者,在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出更有竞争优势的旅游服务产;不同景区在资源禀赋和可进入性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空间范围内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出现,如果企业合作能够突出核心-边缘结构中的优势互补,或是规避地缘相近企业之间的替代竞争,是景区合作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与旅游景区合作的现状分析
自然资源构成决定着景区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黑龙江省的自然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可分为中部、西南、东北三个区域,中部区域主要由大、小兴安岭和东南山地组成,山地丘陵多、河网稠密,富集火山、森林、矿产、野生动植物资源;西南区域主要由松嫩平原组成,很多地区是农垦主区、重工业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渔牧业发达、交通便利,草场、湿地资源丰富;东北部地区主要由三江、兴凯平原组成,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够便利,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邻近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区位优势,适宜开展假日休闲旅游和边境风情游。目前,省内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有:以哈尔滨冰雪游乐世界、亚布力滑雪场为代表的冰雪景区,以黑河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地质景区,以伊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景区,以齐齐哈尔扎龙、牡丹江镜泊湖和鸡西兴凯湖为代表的湿地景区。
黑龙江省的人文资源是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结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涉及边疆民俗、古城遗址、抗日烽火、欧式风情、工业振兴等多类资源。黑龙江省域面积45.4万平方千米,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人文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和乡村。黑龙江城市观光游包括城市风光游、大型厂矿游和娱乐健身游,目前该类旅游活动开展最好的是哈尔滨市,主要景区有索非亚教堂、太阳岛、中央大街、文庙、极乐寺、斯大林公园、冬季冰灯游园会和冰雪大世界等,而且每年举办“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贸易洽谈会”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旅游人数逐年增加。黑龙江乡村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主要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起来,如:同江市赫哲族乡、佳木斯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大庆杜尔伯特蒙古县、大庆肇源县朝鲜族乡、牡丹江宁安渤海镇满族乡等,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宁安渤海民族风情园和杜尔伯特蒙古风情游。
此外,边境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也很明显。黑龙江省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岸,是中国沿边大省,也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省内的哈尔滨、绥芬河、黑河、同江、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黑河推出了黑河至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一日游”。其后,黑龙江省又开展了同江至下列宁斯阔那的“一日游”、哈尔滨至哈巴罗夫斯克的“七日游”、哈尔滨至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七日游”、绥芬河至波戈拉奇内的“一日游”、佳木斯至哈巴罗夫斯克的“水上四日游”、东宁至乌苏里斯克的“一日游”、绥芬河至海参崴的“三日游”等旅游线路。这些旅游线路的开发,加速了边境城市自然和人文景区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和黑龙江省旅游局网站公布的资料,我省现有A级景区149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7个,3A景区67个,2A景区54个,1A景区10个。此外,我省现有S级别的滑雪场27家,3S滑雪场11家,2S滑雪场10家,1S滑雪场6家。从数量上讲,高A级景区(即3A以上)数量不多,占总量的57%,而且以3A为主(5A景区仅一个);滑雪场以中低档为主,2S和1S的滑雪场合占总量的59%。从空间分布上看,高A级景区的核心地带非常突出,近30%高A级景区集中于省会哈尔滨,其他景区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大庆、齐齐哈尔、伊春等地,景区之间的交通距离比较远。从行政管理上看,很多生态景区跨越市县的行政边界,而且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以森林公园为例,森林资源分由森林工业总局系统、林业厅系统和大兴安岭林业系统管,森林的土地使用情况归国土资源部管,公园的开发利用还要受旅游局、园林局等行政部门的指导。这种复杂的管理体制不利于企业日常经营和招商引资,也会使很多生态游发展措施方案进展缓慢、中途搁浅或是彻底流产。
三、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区域合作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一)城市之间的景区合作以强强联合为主要形式,城市内部的景区合作以强带弱为主要形式
首先,在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得天独厚地拥有旅游产品、交通网络和客源市场等三大资源,彼此之间经济差距小、障碍因素少,容易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达成合作的意向。目前,城市之间(包括省内和省际)的景区合作主要是强强联合,即:在旅游局和相关企业的推动下,3A级以上景区之间通过资源互补、产品互补,来打造优质的中长距离旅游线路。2008年黑龙江省10条冬季精品旅游线路皆是强强联合,例如:“梦幻冰雪”5日游线路为哈尔滨——亚布力——牡丹江——雪乡,“情系黑土地”冰雪4日游线路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五大连池,“浪漫俄罗斯”冰雪3日游线路为哈尔滨——黑河——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城市之间合作的根本优势不在于地缘,而在于资源、客源和互惠互利。因此,城市之间的景区合作也不再囿于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拓旅游客源市场,逐步深入到提高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绩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2007年5月,三亚南山景区与伊春市五营景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友好景区。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南有南海南山,北有兴安林海”的宣传攻势,亦有益于五营景区学习借鉴南山景区在综合管理、营销服务方面的先进理念。
其次,城市内部的景区合作主要是以强带弱,其目的在于:联合开发出完整、丰富的旅游产品;联合开拓休闲游、自驾游和自助游市场。就休闲游、自驾游和自助游而言,旅游者出游往往是为了休闲度假、丰富阅历和社会交往,因此不愿意在旅途上消耗太多的时间与体力,旅行距离不宜过长。品牌景区虽然知名度高,但是毕竟孤掌难鸣,需要与周边县域景区合作,扩大当地旅游产业规模,来满足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在2008年,二龙山农场与五大连池市(县级)联手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新景区。五大连池风景区与山口水电站富集了大量的火山、矿泉和鱼类等自然资源,而两地之间的二龙山农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则以高精的科学技术和上百种特色瓜果、蔬菜,形成一道观光农业风景线。目前,该科技园区已经被列为五大连池市重要景点,并向国家提出“三A”级旅游风景区的申请。
不仅如此,城市内部的景区联合营销,有利于通过降价打折、发售套票等方式吸引本地市民重复游,开拓久被忽视的本地市场。例如:2009年冰雪节期间,哈市10大景区推出的惠民方案,规定在2月9日—15日内,游客凭哈市户口和身份证可以获得打折优惠,三口之家可以享受套票优惠政策。该方案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量市民携亲朋好友前往。
(二)在行政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合力作用下,形成以资源特色为导向、以交通网络为纽带、以客源共享为目的景区区域合作格局
一方面,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和展示部门政绩,各地市旅游局一直致力于旅游规划编制、线路开发与设计、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和景区区域合作,省市领导积极参与、推动旅游景区之间的跨区域合作活动。例如:2008年4月,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组织五大连池风景区14家旅行社一行24人赴省内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四个地市,开展为期4天的旅游促销活动,该活动的主要决策者就是黑河市委副秘书长何宝顺。
另一方面,为了开拓客源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旅行社、航空公司和各大网站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旅游景区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例如:随着旅行社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其关联的景区越来越多,有利于景区区域合作。又如:2009年1月,深航副总裁张沛与黑龙江省副秘书长韩冬炎在哈尔滨共同签署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航黑龙江基地公司开通了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3条省内支线航班,每天在哈尔滨与三地之间往返。这将结束三地与哈尔滨之间没有航班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三地与哈尔滨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此外,龙游网、东北网、携程网、乐游网等各大网站也利用自己的网络宣传平台和各方面的社会资源,着力为旅游景区创造一个零投入的营销组团方式,既提高了网站的点击率和知名度,也为景区创造了合作共赢的机会。
总体来看,黑龙江省景区区域合作格局的突出特征是:
1、以资源特色为导向。目前,黑龙江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先后开发了冰雪、森林、湿地、界江湖泊、边境旅游、都市风光及少数民族风情等系列旅游产品,建设了数百个旅游景区点、几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围绕“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省”整体形象,全力推出“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四季旅游品牌。
2、以交通网络为纽带。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决定了客流的数量和流向。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以哈尔滨为核心)的支线机场、高速公路和旅游景区支线公路建设水平最高,因而景区之间的区域合作进程最快。3、以客源共享为目的。景区之间合作的根本动力是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客源数量的增加。因此,景区之间合作的主要内容是线路设计、联合促销和价格联盟,合作的主要媒介是旅行社和相关网站。
[1]张丽梅.关于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4.18
[2]张毅.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与趋势[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2)
[3]张丽梅.黑龙江省旅游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4]国家旅游局令第23号.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EB/OL].中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 -27-20-31-16-9.html
张丽梅(1973-),女,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