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2011-04-03卓文杰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泉州师范学院经济社会

卓文杰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加入到了本科院校行列中,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结果。而在跨越发展过程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难以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起来的老牌高校相比。为此要在高等教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必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服务地方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近代大学在欧洲诞生至今,高等教育的功能历经了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扩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这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和高等教育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其发展形态相一致的。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确切地说,在19世纪以前的很长时间内,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不是十分强烈,高等教育与其所处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基本上是相脱离的。近代大学肇始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的大学设有文、法、医、神四个学院,只有医学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神学院却是四个学院的核心。这一点充分显示出,中世纪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对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统治人才的培养。人们形象地将此时的大学称为“象牙塔”。19世纪初,洪堡在担任德国教育部部长期间,着力改革德国高等教育,建设新大学,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和学术自由两条基本原则。洪堡将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思想,在新建的柏林大学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并由此确立了高等学校的第二职能——发展科学。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大学高居世界大学之首,为德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开始拓展服务社会职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职能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的。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里尔法案》,以法律形式对高校社会服务作了规定,69所与当地生产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赠地学院”应运而生,直接为社会服务成为赠地学院的重要办学目标。其中典型代表就是威斯康星大学,在校长范海斯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指导下,威斯康星大学全方位开展面向所在地区的服务,不仅为其所在地区做出了重要而长期的贡献,而且使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普通的赠地学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从此,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也跨过大洋传播到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发展理念。

二、服务地方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高校服务地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发挥了极其重要且特殊的作用,大学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硅谷现象”和“剑桥现象”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同样,没有硅谷也就没有一流的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是一个老牌的大学,它为什么能在新的时期生机勃勃、发展得这么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跟经济和社会的结合程度更加紧密。由于剑桥大学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使剑桥科技园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对地方经济乃至英国经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外,一批成功的美国赠地学院、州立大学,日本短期大学,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服务地方的范例。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则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创建科技园区或工业中心直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如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以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为主干,建立了“旧金山—帕洛阿尔托科学工业中心”,围绕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波士顿—剑桥科学中心”,围绕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了“纽约—新泽西科学工业中心”。如此等等,无可争辩地表明大学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大学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对推动地方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三、服务地方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和较快发展,规模居世界第一,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规模的扩大,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也发生变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共同发展。刚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为此,教育部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有明确的战略定位: 一般来说,进入“985”工程的学校处于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要关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进入“211 工程”的学校和研究实力强的学校则应把精力多放在技术集成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而对于多数地方院校而言,主要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吸收消化科技成果,为企业、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2]

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不少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自身新的又好又快发展,出现和形成了一些产学研结合比较成功的范例。如临沂师范学院,作为地处山东最落后的沂蒙地区的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临沂师范学院借鉴美国州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把“为沂蒙服务”作为办学宗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立校企合作的“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应用性研究,按照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该校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现已成为中国十大创新型高校之一,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四、泉州师范学院的选择

(一)服务地方是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泉州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的经济中心。2009年,泉州实现GDP生产总值3002.12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增长12.5%(全省生产总值11950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居全省首位(全省财政总收入1694亿元,增长11.7%)。泉州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民营经济活跃,企业创造力强,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泉州正在全力推进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迈进,继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走前列,这就需要泉州地方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设与海峡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好一批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服务地方是泉州师范学院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泉州师范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环境和各种资源,可以说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就目前来说,泉州师范学院要在原有基础和现有水平上向前再迈进一步,实现质的跨越,就必须紧紧把握机遇,努力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把“服务泉州”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服务泉州来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像中国工程院院长、原教育部部长周济6月18日视察福州大学时讲的那样:“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服务得越好,贡献得越多,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越高,学校得到的社会支持就越多,发展就越好。”

(三)泉州师范学院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泉州师范学院根据福建省和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建设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融入大局,准确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服务海西建设的能力和成效。”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多科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创新、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泉州扩大至全省乃至周边省份”的服务面向定位。此外,在办学实践中,注重分析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始终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升本十年来,学校在服务泉州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泉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为地方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例如,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组建了两个研发中心——“创意设计研发中心”、“动漫研发中心”,在学校、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生之间构筑了一个产学研交流实践平台。这一举措既为泉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科研支持,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面向社会的实践基地。目前,这两个研发中心已开展了系列工作,其中:动漫研发中心与福建南威软件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双方合作项目《数字动画长卷重现古刺桐大港可视化工程》已获市发改委立项。创意设计研发中心受泉港区委委托,接受雕塑的设计任务,合作创作泉港市民广场大型浮雕;受永春县政府委托,对永春县的农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和品牌推广。

3.瞄准泉州经济建设需求,推进产学研结合,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围绕泉州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泉州师范学院将自身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7年103.25万元,2008年129.1万元,2009年177万元;获批国家、省、市科技类项目180多项,获批金额340多万元,其中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项目20多项。同时,校工商信息学院在关注泉州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企业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工作实绩。

4.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开展泉州发展对策研究,为泉州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泉州师范学院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整合优势资源,通过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承担科研项目,深入社会基层调研,开展高水平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积极为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在地方重大决策、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上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一位回国博士被泉州市领导任命为泉州市信息化专家委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至今,承担所有新立项泉州市电子政务项目重要的前置审核工作,为泉州师范学院和工商信息学院在泉州赢得了信息化建设的话语权和相应的影响力。

5.参与闽南文化研究,打造特色专业品牌,用先进文化引领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区域来说,经济竞争力主要看科技,社会影响力主要看文化。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泉州师范学院加强闽南文化研究,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音乐与舞蹈学院创办南音本科专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相关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并称“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的创办,将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几年来,学校坚持带学生到民间学习南音,与海内外众多南音社团交流,到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台湾高校等进行南音学术交流与展演,到德国、法国、东南亚进行南音文化宣传。音乐学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一批批高素质的音乐学毕业生成为泉州南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主力军。2009年,音乐学以南音方向的办学成绩被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也被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结 语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有一句名言:“人们都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但我还要说另外一句话:“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这就是贡献和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地方的支持,需要地方的资源,如果我们关起门来办学,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窄。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找准服务方向,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建立强有力的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智先.高校应以服务立足地方[N].光明日报,2007-05-30(11).

[2]杨晓玲,刘菊华.推动江西高校服务社会、产学研合作的对策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114-117.

猜你喜欢

泉州师范学院经济社会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洛阳师范学院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