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
2011-04-03周广林刘凤臣赵汗青
周广林,刘凤臣,韩 鹏,赵汗青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考试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由于考试是标尺,有什么样的考试导向,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就考试本身而言,它与素质教育以及能力培养不存在任何对立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各校都在积极地探索[1-5]。因此,改革那些不适合现代发展的考试模式、方法与考试内容,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核体系迫在眉睫,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现行考试存在的问题
1. 师生对考试目的不明确
现在部分教师不能领会到考试的导向功能,甚至有较大的偏差,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价值功能,导致学生考试就是为了拿奖学金、取得学分、评优评先,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思想。教师判卷单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虽然也进行考试分析,但都是浅层次的。通过考试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重新评估、重新认识较少,更很少考虑教师如何通过考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深层次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只注重组织考试、课程及格率、学籍处理,而对培养方案中专业主干课程或主要的基础课设置需要如何调整、课程内容如何调整等深层次问题缺乏分析和总结,对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考核更是关注不够,缺乏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没有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
2. 授课内容陈旧,考试制度抑制学生的发展
根据出版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比科技的发展滞后,若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并按照教材来考试,就是“刻舟求剑”。陈旧的授课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出现“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全忘记、和实际相脱离”的考试怪圈。现行的考试制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还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从表面上看是培养模式的问题,但从深层次分析,无论是考试制度,还是考试内容,时代特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3. 考试形式单一
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既要重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但一些教师为了考试的方便,减少考试的工作量,考试形式单一,基本是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论文答辩少;理论多,技能、操作实践少;一次考试定结论的终结性考试多,多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事实上,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不仅难以体现课程特点,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价值,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特长培养。用一把尺子度量学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试卷题型单一
标准化的考试虽然能有效提高考试的公平性,提高考试效率,减少人情分,但难以根据学科、专业、年级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题型,更难以增大主观试题的比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考试起不到导向作用。
5. 评分标准呆板,成绩唯一
有些老师把分数看成能力的表现,分数绝对化,答案标准化,专业课答案唯一化,致使学生重视分数,轻视能力。教师只重视判定学生的卷面分数,不重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与反馈。过于苛刻和细化的评分标准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所以这样,究其原因是其他考评方法相对繁琐,工作量大,操作依据和评分尺度难于把握;教师进行考试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改革的成败有风险。这使得教师在考评学生时把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考评依据,使学生只看重考前突击,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临阵磨枪,一考定终生。
6. 平时成绩评定随意
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包括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的评定基本是凭教师的感觉,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要么是千篇一律,没有多大差距,要么是“按需分配”。这种做法,很难对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客观性就会遭到质疑。
7.考试的有效管理不够
考试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各校都有一套考试管理规定,但规定刚性大,随着学校学生规模扩大、层次增多、时间的变化,显现出一些制度过时的一面,制度好的一面执行力度又不够。学校把考试的重点放在对考试的命题、阅卷的管理上,而缺乏对考场的管理和考试成绩的管理。近年来考试作弊问题日益突出,各式各样的考试舞弊行为相当严重,作弊方式从“单一”到“多样”、作弊手段从“保守”到“开放”、作弊工具从“传统”向“现代”方向发展。参与舞弊的人员是个人与集体兼有、差生与优生兼有、学生与教师兼有;作弊行为发生时间不仅在考试中,在考试的前与后亦均有。它已经成为破坏考试公平公正的大敌,并成为高校形成良好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障碍。
二、制约我校考试改革的主要因素
1. 对考试改革的认识不高
人们都能够认识到考试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有些教师在考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真正实施考试改革的不多,改革的力度远远不够。对考试改革理论研究的人多局限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教学管理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育目标实现者的教师,对考试改革的认识不高、参与面不够,即使改革也是就改革而改革,缺乏对考试改革理论的研究,缺乏考试改革的内在动力。
2. 考试理论研究不够
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效果。考试作为教育检测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工具,不仅要检测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还要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便进一步改进下一轮次的教学工作。目前,对考试理论研究不够重视,对考试的管理多沿袭过去的做法。教师大多是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的,缺乏对考试理论的研究,凭经验去出题考试,管理人员凭经验管理考试;对考试的再评价上,习惯于主观经验判断,缺乏科学的行动准则。
3. 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利于考试改革
学校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考核,重点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上。对考试改革的管理,由于课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法进行统一的要求,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统一的考核。教师进行考试改革,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承担着更大的风险。从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科研成果对教师年末的考核、职称的晋升、成果的申报、各种奖项的评比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投入产出比大,有能力的教师更注重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承担的风险小。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对考试改革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要求,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
三、考试改革的新探索
1.更新考试观念,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科学的考试理念倡导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考试对教学行为进行检验。树立科学的考试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与舆论环境。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学习,通过考试进行衡量,对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弥补,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试管理等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
2.明确考试目标,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考试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个性。
3.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
现在高校多数是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简单的加权求和,缺乏科学的平时成绩考核办法,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等)。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标准入手。
(1)考试基本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闭卷考试:具有效率高、题型多、覆盖面大等特点;②开卷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等能力;③口试:重点考核学生学识的广度与深度、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④成果性考试:主要是指综合文献调研报告、项目设计、作品展示等,考核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多人合作操作考试:考核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团队精神等;⑥计算机网上考试:考核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在信息化社会和开放教育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并利用这种考试方法。实际的考试方式可以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或由学生自由选择。
(2)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以考核能力为主,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等。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首先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命题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局限于课堂教过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要体现命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同时评分标准要人性化,改变以往评分标准的单一性,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个体,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提供自由的空间。
(3)改革考试评价标准,将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实践上来看,目前要进一步完善平时成绩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平时成绩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避免随意性,充分发挥平时成绩考核的导向作用,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改变期末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使其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4. 加强考务管理,理顺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务处是学校实施课程考试的管理机构,是实施考试过程管理以及试卷命题质量、阅卷质量评价及考试成绩核查等的职能部门。为保证考试管理工作到位,教务处可以每学期组织二级教学单位的有关人员就考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解决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考试形式和改变考试内容,为提高课程考试质量提供保障。各二级教学单位主管教学领导作为本单位考试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好试卷命题质量、阅卷质量关,将考试改革工作作为本单位的重要教学工作来抓,责任要层层落实到位。
5. 整章建制,构建质量评估反馈机制
建立考试质量评估与反馈制度:①建立并完善试卷命题质量评价制度,提高试卷命题水平,使考试真正成为检测教学效果和调动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围绕实现我校提出的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试卷命题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标准;②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卷工作细则,建立并完善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加强阅卷教师的责任制和试卷复核人的责任连带制,确保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和严肃性;③建立并完善考试效果分析评价制度,通过考试找出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下一个教学轮次的整改措施;④建立并完善考试改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考试改革的好坏与部门评优、评先等结合,确保考试改革工作良性开展。
结 语
考试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高校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将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轨道,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协调统一。考试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一样,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高校各管理部门要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等方面与考试改革密切配合,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勇于进行更多的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让考试这一手段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建华.论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132-135.
[2]李毅昂,梁业胜.关于加强高校考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5(2):48-50.
[3]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119-123.
[4]徐宇琼.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23-125.
[5]赫正,陈文军.推进高等教育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石油教育,2003(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