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近代中国学前师资教育的发展历程

2011-04-03乔金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幼稚园师范学校幼教

乔金霞

(黑河学院 教育系,黑龙江 黑河 164300)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鸦片战争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学前教育开始进入社会。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由家庭转入社会以后,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大量开办,师资问题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培养学前教师的机构,许多蒙养院在创办之初直接聘请日本的幼教专家或者接受过幼稚训练的保姆来充任教员,也有不少地方聘请小学教员来担任保姆,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培养自己的学前教育师资就被提到议事日程。纵观近代学前师资的发展,历经清末的缓慢启动、民初的初步发展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逐步拓展,其间的进程可谓步履维艰,但不管怎样,学前教师教育工作逐步得到发展,为建国后学前师资培养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清末学前教师教育工作的启动

(一)学前师资培养的肇始

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其教育者主要是家庭中的妇女。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大变革,中国的学前教育也走向了近代化,担任学前教育任务的家庭妇女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因而陆续出现了一些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在我国,最初出现的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完全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大门打开,为方便传教,他们开展慈善活动以吸引中国民众,采取一些收容养育幼儿的举措,构成了教会学前教育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传教士在我国建立起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察物学堂。察物学堂所表现的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学前教育的理念,代表了一种新的学前教育形式与思想开始在中国产生。这种代表西方先进学前教育理念的察物学堂必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有新的要求,于是,开展对学前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就成为必然之举。1892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海淑德女士在上海中西女塾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办的教会幼儿师资培养机构;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厦门鼓浪屿牧师楼举办幼稚园并创办识字培训班。教会早期的学前教师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学前教师教育工作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基础。而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教师培训机构是1904年由张之洞、端方创办的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保育科,招收青年妇女,由日本保姆教习讲授保育知识,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起步。

(二)蒙养院时期学前教师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初步创立了以蒙养院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要求“凡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市镇,现在均有育婴堂及敬节堂(即恤嫠堂),兹即于育婴敬节二堂内附设蒙养院”[1]746,将蒙养院设置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利用两堂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之贫妇,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者发给凭单,权充蒙养院的师资。“两堂开办一年以后,由各该堂员董考察其讲授之乳媪、节妇……其在育婴、敬节两堂学保姆者,无论院内院外,均发给蒙养院学过保姆凭单,听其自营生业;讲习无成效者,不给凭单”,“各省贫家妇人,愿为乳媪及抱儿之保姆女佣资以糊口者甚多,此事学成不过一年,领有凭单,展转传授,雇值必可加丰,实为补益贫民生计之一大端”[1]747,通过这一方法来解决学前社会教育师资缺乏的弊端。经过这一方式培训的保姆,她们的保教育儿质量可想而知。但较之家庭妇女来说,这些经过培训的媪和节妇,在育儿方面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可堪称我国近代第一批经过培训的学前师资力量。与此同时,一些私立的学前师资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如1905年天津严氏女塾开办保姆传习所。

随着《癸卯学制》的颁布与实施,中国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学前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促使中国女子教育解禁。1907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为学前社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师资,这样就具有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经过正规师范学校教育的学前师资队伍,促进了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章程》立学总义章第一节中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以养成女子小学堂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期于裨补家计、有益家庭教育为宗旨。”[1]667可见,女子师范学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因此,在学科课程上就相应增加了女师范生未来所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教育”科规定“其教课程度,先教以教育原理,使知心理学之大要及男性女性之别,并使明解德育、智育、体育之理;次教以家庭教育之法;次教蒙养院保育之法……次使于附属女子小学堂及蒙养院实地练习教授生徒及保育幼儿之法则”。女子师范生毕业后还必须履行政府规定的义务,“自领毕业文照之日起,三年以内有充当女子小学堂或蒙养院保姆之义务”[1]674。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可以看出,女子师范毕业生在从事学前教育前经过较为严格、正规的近代教育和培训,其学前教育知识和技能都大大超过节妇和乳媪。他们的出现和发展逐渐取代了新政早期的节妇和乳媪,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我国学前社会教育的发展。

《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规定,改变了由蒙养院培养幼儿师资的做法,学前师资培训工作也逐步展开。如:1907年上海公立幼稚舍创设保姆传习所,并于1909年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初集》等;1911年湖南开设全省女子师范,内设幼稚师范科。初创时期的学前教师教育特点为:(1)师资培训没有独立,一般以保姆班、保姆科、传习所、讲习所等名义,附设于蒙养院、女塾或女师之内;(2)教育内容重在封建道德的传输,初步的文化和保育知识改变了教育者文盲的身份,但技能欠缺;(3)就业以充任家庭教师及保姆为主,学前教师教育的目的在于辅助家庭教育;(4)模仿日本的色彩浓厚。上述特点充分体现了学前师资培训未定型、不完善的初创色彩。

二、民国初期学前教师教育工作的调整

从民国建立到1922年新学制颁布,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得到初步调整,建立起以蒙养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而学前教师教育工作也进入了调整时期。

(一)蒙养园时期学前教师教育

民国建立后,1912年至1913年间,颁布了新的学制,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将清末的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而学前师资培训则反映在1912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的《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等文件中,规定“教女子之师范学校称女子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及蒙养园保姆为目的”,还规定女子师范学校应于附属小学外设蒙养园,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亦应设蒙养园,女子师范学校应设保姆讲习科。上述规定,首次将蒙养园保姆同小学教员并列为女子师范学校的任务,从而确立了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在师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蒙养园师资的培养得到发展,次第兴办的培训机构,官办的有:1916年,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设保姆讲习科;1917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增设保姆讲习科。私立的有:1912年,设立厦门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成为教会第一所单独设立的幼师学校。

这一时期学前教师教育的进步是明显的,主要特点有:(1)政府对幼稚师范教育给予了一定重视,确立了学前师资培训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2)蒙养园保姆比清末蒙养院保姆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地位均有提高;(3)蒙养园保姆的培养模式几乎是小学师资的翻版,如蒙养园保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小学师资的培养相同。因此,官立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保姆一般也缺乏保育幼儿的独特知识技能。

(二)幼稚园时期的学前教师教育

1922年,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戌学制”),新学制将“蒙养园”改为幼稚园,幼稚园收6岁以下的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从此定为“幼稚园”,到1949年国民党迁台为止,幼稚园成为学前教育机构通行名称。“壬戌学制”将师范学校变为中学的一科,削弱了师范教育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再加之蒙养园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实属寥若晨星,以至于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保姆竟找不到工作。[2]学制上的限制及就业的不容乐观,使当时学前师资培养的质量及数量都不尽如人意。

这一时期,与官方相比,民间推动学前教育的呼声很高,民间学前教育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幼教先驱认识到幼教师资为学前教育发展的本源。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必须从提高学前教师的素质做起,因此,一些幼教先驱纷纷呼吁对幼教师资进行充分的训练。

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中提出“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每个儿童的年龄看起来相差很少,但是他们的智力却相差很远。做老师的不能一律用呆板的方法去教导他们,必须有充分的学识,高度的技能,方能因材施教。儿童的注意力很薄弱,教导不易,非有特别训练的教师,实在不能胜任。陈鹤琴在《活教育》的发刊词中又进一步指出:“要改进国民学校,要先从改进师资着手。要改进师资,应当先从改进师范教育着手。幼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层教育,幼稚师范当然是幼稚教育的原动力。”[3]其他的教育家如陶行知、张宗麟等也从其他角度撰文强调学前师资培训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身体力行,于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在师资培训上采用艺友制,即在实际工作中训练幼教师资。用办法解决乡村幼教最迫切的师资问题,这对普及乡村幼儿教育,使中国学前教育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全方位由家庭走向社会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这些教育家致力于幼教第一线,为幼稚园培养了大批合格师资,促进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此时期学前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在于,社会对学前师资培养重要性的认识空前高涨,这从理论上给予学前师资培养以莫大支撑。同时,乡村幼稚师范的开办解决了农村幼稚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师资培养工作的拓展

(一)抗战前独立的学前师资培养的开展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政权初步统一,国民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制逐步完善,学前教育体制逐步拓展。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陶行知和陈鹤琴提出的“注重幼稚教育案”。要求各地应择适宜之地设幼稚师范学校或在师范学校内开设幼稚师范科。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师范学校法》,规定师范学校附设特别师范科、幼稚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修业两年或三年;次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还对幼稚师范科的科目设置、人学资格、毕业服务等作了详细规定。这一系列法规的颁布,使学前师资教育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独立的学前师资教育成为可能。

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1927年,陈嘉庚创办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1931年,熊希龄、张雪门创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开展幼稚教育试验。其中,由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主持的幼稚师范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中国化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北洋政府对幼稚师范并不重视,但教会在此时期却培养了大批幼教师资,致使学前教育本源不正,使当时的幼教师资西洋化倾向比较严重。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针对此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目的致力于使幼教师资中国化、平民化,办学方针“要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的需要,要为平民造就忠实的师资”。香山慈幼院及其幼稚师范,在学前保教师资培训等方面为中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这一时期学前师资培训的突出特点在于,学前师资培训工作从附属走向独立,从主要依赖西方教会到拥有自己完全中国化的师资队伍,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师范体系。其二,民间幼教人士大力推动,本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幼教事业的专家,如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人,为学前师资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三,学前师资培训工作走向更加细化、系统化。

(二)1937—1949年间独立的学前师资教育的发展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时继续关注学前教育。1932年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和《师范教育法》,1939年颁布《幼稚园教育规程》,对幼稚师范教育的入学、考核制度严加管理,进一步提升幼教师资的职前教育质量;建立会考制度,控制幼稚师范毕业生的质量,这些法规使学前师资教育获得长足发展。1940年10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正式开学,陈鹤琴任校长,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单独设置的幼儿师资教育机构,1943年,改为国立,增设专修科,成为近代第一所培养大专学历学前教育师资的公立教育机关。这一时期,不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对幼教师资的重视程度都已经大大提升。同时,由于幼稚园被正式列入学校系统,因此,无论是国家法令法规还是人们的论著中,幼稚园的从业人员不再以蒙养园时期的“保姆”相称,而是逐渐过渡到《幼稚园课程标准》中的“教师”及《幼稚园设置办法》中的“教员”。从名称的变化上看,学前师资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学前教师的地位提高可见一斑。

纵观近代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学前师资发展落后于学制系统中其他师资养成,从其地位的依附到独立,经过了漫长的路程,从培养模式及内容上看几乎是小学师资养成的翻版,这与人们的认识观念有很大的关联;其次,西方教会在学前师资的培养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再次,一些教育家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对学前师资培养功不可没,他们为近代学前师资的本土化、科学化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近代学前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优秀教师,为新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有獻.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1.

[3]陈鹤琴.《活教育》发刊词[M]//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

猜你喜欢

幼稚园师范学校幼教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学录
读《幼稚园教材研究》,随想“课程游戏化”
在香港开办幼稚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