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庭千佛寺六月六庙会调查
——从庙会到民俗旅游文化节

2011-04-02王鹏辉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节佛寺庙会

王鹏辉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吉木萨尔县千佛洞是唐代北庭石窟寺,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被发现并重建,历经四毁五建,现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千佛寺。千佛寺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公里的千佛山前沟南约300米的西台地,东经89°7'13",北纬44°58'22",现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为48,000平方米。千佛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清代得到重构,逐渐形成佛寺道观融汇一体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并且形成庙会,每年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延续至今,香火兴盛。[1]由于历史原因,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几度中断。1992年,吉木萨尔县成立了“千佛洞重建委员会”,筹募资金第五次重修了以千佛洞为中心的千佛寺。1993年,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得以复兴。本文以2005年至2007年三年期间对千佛寺六月六庙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探讨庙会在地方民众、政府和旅游企业三方互动下的变迁。

一、近年来千佛寺景观的重建

根据吉木萨尔县教育工作者赵慕萱复原的历史记忆,民国年间以千佛洞为中心的建筑群包括有山门洞、露天大佛、万寿寺、万寿塔、戏楼、碧游宫、玉皇阁、药王洞、三清殿、文昌阁、苏武庙、龙王庙、班超庙、禹王台、罗汉殿、无极塔(图一)。[2]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无远弗届,“破四旧”运动捣毁了佛像,在县城中心烧毁了佛经和图籍,并把寺院拆除,夷为平地,只有洞窟犹存。1984年千佛洞被公布为吉木萨尔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7月,昌吉州史志工作者戴良佐实地考察,看到千佛洞竟成为“羊圈”,建筑已荡然无存,洞窟壁上的彩画,仍依稀可辨,有一首阙名现代题诗:“想当年古寺香火盛,看今日千佛荡无存。”[3]显然,千佛寺香火兴盛的的历史记忆也依然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日益增长。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后,国家经济制度出现了重大变化。广大农村民众经历了从“集体人”到“个体人”的转变。这种社会身份的转变,使其重新拥有了自主权和自由活动空间,为民间信仰的复兴提供了社会土壤。边疆县城吉木萨尔县则面临经济发展与文化需求的双重任务,在当时比较落后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转化的资源有限。政府提出了“保护文物,发展旅游”的政策,通过旅游经济的路径,发展地方经济。1992年,一方面有佛教徒和有识之士的倡导,呼吁弘扬民族文化;一方面有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政策,意图振兴地方经济。根据吉木萨尔县文史工作者马健的回忆,1992年8月23日,吉木萨尔县党委和政府正式决定予以支持,并由人大、政协的领导牵头,以离退休干部为主成立了“千佛洞重建委员会”,[4]作为千佛寺重建的组织管理机构。“千佛洞重建委员会”共设有6个工作组,规划设计组、宣传秘书组、募捐组、总务组、施工组和财务监督组。另外,在吉木萨尔县各乡镇设置 17个募捐小组,负责在民众中的募捐活动。所有的参加人员,都是自愿义务,不取任何报酬。捐款捐物的既有县属单位,还有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邻县的奇台人也有捐献。捐赠50元以上者的名字都铸在千佛寺铁钟上,以纪念功德。截至1994年10月30日止,“千佛洞重建委员会”共收入各项捐献现金307,620元,其中现金231,620元,实物折款75,000元。[5]这一切都表明,政府和民间社会在千佛寺的重建上相互影响,高度一致。千佛寺的重建得益于政府和民众两股力量的合力。1993年修复了两个佛洞、雕绘了佛像壁画,重建了东山门、功德塔、北厢房,还铸造了一个高1.2米,重1.3吨的生铁香炉。1994年公布为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以后在古洞西面复建了大雄宝殿,还有古洞南面山顶的宝塔。1997年,千佛寺作为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移交吉木萨尔县文管所统一管理。至此,政府全面掌管了千佛寺。

1993年7月24日(农历六月初六日)是重修千佛寺竣工典礼的日子,传统的六月六庙会得以重生。昔日寂静的山谷突然沸腾起来,善男信女和观光人士纷至沓来,真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各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兴致勃勃地远道而来,庙会搭建了戏台,剧团演唱3天,货摊林立,商品丰富,地方小吃应有尽有,俨然集市。[6]原来估计有两、三千人参加,但据统计三天会期人数达到三万余人。这次庙会成为解放后吉木萨尔县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民众盛会。1994年以后,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年年举办。由此可见,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在地方民间社会顽强的生命力,根本是源于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都与民众的生活休戚与共。

二、六月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千佛寺物质文化遗产和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一个共生系统,共同承载着吉木萨尔的历史与文明,构成了文化遗产的一种整体形态。[7]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在地方民众、政府、旅游企业三方互动下开始了共同的文化生产,塑造着古今交融的文化空间。

1993年7月24日开始的庙会,参加的民众主要有三种类型。有烧香拜佛的,有赶会看戏的,有参观游览的。其中参观游览者正在成为参加庙会的主体群体。庙会第一天,前来赶会的人们除本县城镇居民外,还有蒙古国、青海、哈密、巴里坤、焉耆、和静等地的蒙古族,以及乌鲁木齐水磨沟玉泉寺、阜康铁瓦寺众僧等,自治区政协、昌吉州文化局、昌吉报社和附近各县市的文史、文化、文物干部也闻讯而来,庙会活动直至深夜。[8]吉木萨尔县外事侨务旅游局在对“千佛洞”的文字介绍中,开宗明义就点出了政府部门发展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意图:“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古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当地历史优势,开辟旅游事业。”[9]政府的力量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了原本属于民间社会的庙会。重生的六月六庙会的文化空间一开始就超越了县域范围,在乌鲁木齐和昌吉州都有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包括哈密的巴里坤以及焉耆、和静等地,并影响到外省青海地区,甚至远至外国蒙古国科布多地区。正如吉木萨尔人赵根基发表于2000年的一首诗歌“咏千佛古洞”所吟诵的“千佛古洞名远扬,几度兴衰堪忧伤。厄运当从今日逝,迎来东风再辉煌。钦敬耆老相聚首,宵衣旰食筹措忙。佛光重照庭州地,考古旅游日蒸上。”[10]千佛洞依然是千佛寺六月六庙会文化空间的中心。

从1994年到2005年,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基本延续了传统的祭祀神灵、商品交易和娱乐身心的民众集会。在特定的日期农历六月六期间,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和世俗表演。宗教仪式由千佛洞佛教理事会的成员主持,庙会期间居士在殿前引导信众跪拜、上香、布施、敲钟、宣唱吉祥口号。千佛洞的宗教活动仪规主要依据乌鲁木齐市南山法明寺印刷的《佛教念诵集》,《佛教念诵集》的内封面是赵朴初的题写。世俗表演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民间社火、秦腔、京剧、新疆曲子、流行歌曲、杂技,还有赛马等。庙会期间千佛寺台地上商贾如云,游人如织。商铺鳞次栉比顺道排开,形成了井字形的临时街市。新疆风味饮食、小百货以及各民族手工艺品等商品琳琅满目。千佛寺六月六庙会日渐成为地方社会有组织的公共社会生活,有着丰富的社会建设内涵。

此间的庙会,由地方民众广泛参与,而政府给予了强大的公共性保障。每年的庙会,政府都会成立一个庙会组委会,对庙会活动的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以2005年的《千佛寺庙会方案》[11]为例,庙会组委会由吉木萨尔县党委书记和县长出任组长。庙会时间共有四天,从7月9日(农历六月六)至7月12日(农历六月九)。组委会在庙会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有两项,一是主要以昌吉州东三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和奇台县为主,进行了电视和广播的广告招商及庙会的宣传;二是对千佛寺进行了电力、消防安全方面的检查。根据方案,庙会组委会下设了九个工作组,包括市场管理组、广播组、卫生防疫组、交通治安消防组、安全保卫组、票务组、佛事活动组、募捐组和文艺组。每个工作组都由相应的政府部门负责,并制定各自的工作方案予以落实。如吉木萨尔县公安局就制定了《2005年千佛寺旅游文化庙会安全保卫工作方案》。[12]庙会的主要活动有千佛寺游览观光、水陆法会佛事活动、文艺演出(秦腔、杂技、歌舞、电影)、居士斋饭、餐饮及旅游纪念品展销。千佛寺六月六庙会构成了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意义上的社会场域。庙会期间的各项活动,无论属于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还是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实际上都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下合作完成的。

2004年12月9日,在中共吉木萨尔县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发布了《强化发展意识,夯实发展基础,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领导讲话。政府决定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把千佛寺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在《吉木萨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规划完成千佛寺景区的建设。2005年,吉木萨尔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新疆大漠公司作为千佛寺景区的经营开发商。2005年5月10日,吉木萨尔县召开了千佛寺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吉木萨尔县党政领导、新疆大漠公司,还有社会各界人士。新疆大漠公司在会上展示了千佛寺景景区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原景保护、后续开发设计方案等,吸收了民众代表的修旧如旧、原貌发展的意见。旅游企业所代表的产业资本的介入,导致千佛寺六月六庙会的资本化。

新疆大漠公司对千佛寺景区进行了地面平整、园林绿化和游览路径的营建,逐步开发建设了若干新的景点。“观音显圣”假山景点是2006年新增的景观,直径30米,由观音显圣像、观音显圣山群、梵乐喷泉以及人造瀑布组成。“观音显圣山群”建于“梵乐喷泉”池中,高12米;“观音显圣”建于“观音显圣山群”顶上,高4米。假山中水雾缭绕,在幽扬的梵乐声中,观音菩萨从山顶腾云驾雾般缓缓升起,手持宝瓶旋转四周,向人们赐予圣水,普度众生。“观音显圣”景点与原千佛寺并无直接的历史文化纽带,是一种新的文化建构。“拭目泉”景点是千佛寺所在台地出露的一眼泉水,经过整修建成泉水式水井。“拭目泉”景点是根据《乌鲁木齐事宜》所记载的卖菜民人“神明治眼病”的神话传说,蕴涵了发现千佛洞和重建千佛寺的历史,挖掘了原有文化。“观音显圣”和“拭目泉”分别满足了庙会民众中“香客”和“游客”的社会心理需要。

2006年,吉木萨尔县政府借助产业资本的力量,以千佛寺六月六庙会为龙头,发挥传统庙会的节日效应,整合县域所有的旅游资源,创办了“首届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政府成立了“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筹委会”,力图宣传吉木萨尔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推介北庭古城、回鹘西大寺、车师古道、大漠温泉、准噶尔野马等景观。“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筹委会”由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主持,成员包括了几乎所有政府部门和新疆大漠公司,并制定了《“走进北庭——走进千佛洞”2006年首届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总体方案》。[13]节日时间同样是四天,从6月30日(农历六月六)至7月3日(农历六月九)。节日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千佛洞和县城广场北庭园。根据方案,筹委会设置了10个活动组来落实节日活动,包括民间民俗赛事活动组、佛事活动组、文化活动组、旅游纪念品展示组、书画摄影展示及宣传组、市场管理及地方名优小吃展示组、交通车辆调配及环卫组、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组、文物保护和安全保卫组、门票及募捐组。其中,民间民俗赛事活动组专门制定了《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民间民俗赛事活动实施方案》,[14]按照现代竞赛规则组织了斗鸡、斗狗、斗羊、赛骆驼、赛马和叼羊游戏活动。“首届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除了继承庙会原有的活动外,新增了现代竞赛游戏,并组织县属各乡镇落实参赛,通过颁奖仪式进行激励。节日期间千佛洞景区的市场收费略有上涨,反映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节日期间的庙会,除了东三县人(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外,民众分布东至巴里坤,西至克拉玛依地区,南至和静、吐鲁番地区,参与拜佛烧香等宗教活动的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参与庙会集市、娱乐等非宗教活动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5]2007年“第二届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的节日主题为“弘扬北庭文化,构建和谐吉木萨尔”,2008年第三届的主题为“丝路北庭”,2009年第四届的主题为“欢乐北庭之旅”,2010年第五届的主题为“盛唐北庭——和谐吉木萨尔”。“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节日通过“北庭”的历史文化记忆,建立了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公共空间。

三、结语

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记载,吉木萨尔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土族、撒拉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等21个民族。全县少数民族共有38,16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16]千佛寺六月六庙会作为全县的盛会,社会化程度很高,本县各族民众都普遍参与,是地方民众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千佛寺六月六庙会成为各族展示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社会舞台,同时也成为了族际文化共生共享的社会空间。

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在地方民众、政府和旅游企业三方互动下,文化空间被重新构造,被赋予了更多现代文化的意义。千佛寺六月六庙会由传统的民间社会文化活动,经过吉木萨尔县政府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有纪念、有策划地进行现代化改良,变迁为一个有着公共精神的现代节日。正是基于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吉木萨尔县在2006年创办了 “首届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的节庆活动,2007年举办了“第二届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此后形成定制,迄今已经举办了五届。由此,千佛寺六月六庙会被赋予了“北庭千佛寺六月六庙会”的专称,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中国边疆社会现代的公共文化空间。

“北庭千佛寺六月六庙会”形成了地方社会民众、政府和旅游企业代表的产业资本三方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文化共生和共享的历史传统,构造了地方社会各民族和各阶层相互融合的社会机制,趋向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鹏辉.新疆吉木萨尔县千佛寺庙会考论[J].新疆大学学报,2007,(5).

[2]赵慕萱.封面[A]. 吉木萨尔县政协文史研究室.北庭文史第一辑[C].吉木萨尔县印制,1984.

[3][6][8]戴良佐.庭州纵横[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30-132,133-134,133-134.

[4][5]马健.千佛洞修复前后[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木萨尔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 北庭文史第十二辑[C].乌鲁木齐新都实业总公司印刷厂印刷,2000:172,175.

[7]王鹏辉.北庭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从北庭石窟寺到吉木萨尔千佛寺 [J]. 新疆大学学报,2010,(1).

[9]吉木萨尔县外事侨务旅游局.千佛洞[EB/OL].2011-06-16

http://www.xb.gov.cn/shownews.asp?id=194.

[10]赵根基.咏千佛古洞[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木萨尔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 北庭文史第十二辑[C].乌鲁木齐:2000:176.

[11]千佛寺庙会组委会.千佛寺庙会方案[Z].2005-6-26.

[12]吉木萨尔县公安局.2005年千佛寺旅游文化庙会安全保卫工作方案[Z]. 2005-6-29.

[13]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筹委会.“走进北庭——走进千佛洞”2006年首届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总体方案[Z].2006-6-21.

[14]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民间民俗赛事活动组. 北庭民俗旅游文化节民间民俗赛事活动实施方案[Z].2006-6-23.

[15]讲述者:王承杰,吉木萨尔千佛洞佛教理事会会长[Z].访谈人. 王鹏辉,讲述时间:2006年7月1日(农历六月六日).

[16]吉木萨尔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吉木萨尔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484.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节佛寺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黄州紫云英旅游文化节口占
高平“印象米山”乡村旅游文化节启动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调研分析
观赏石+旅游,互为动力,共同繁荣——第七届中国(费县)国际赏石旅游文化节记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