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2011-04-01李琪虹
李琪虹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种植生长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的病变部位是腹腔内的卵巢、子宫直肠窝等处。发生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罕见,但近年随剖宫产率增多有上升趋势,临床医师也越来越重视。现将我院自2007年2月~2010年6月8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10年6月我院病理确诊为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8例,年龄25~41岁,平均年龄35岁。发病时间一般在术后6个月~2a。病史:2~15a。临床表现:①有剖宫产手术史。②腹壁切口触及肿块,大小2~6cm。③肿块生长较缓慢,在月经期增大明显,经后恢复原肿块大小,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经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④肿块活动度差,无红肿、溃破、溢脓及发热等症状,可有压痛。
1.2 方法 使用GE730超声诊断仪及SIEMENS Sequoia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0MHz,患者仰卧位,探头沿手术疤痕纵、横等多切面扫查,观察病灶部位、回声性质、大小、边界、有无包膜,最后叠加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包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在月经期与月经后各做一次超声检查,由同一位医生检查测量肿块在月经期的变化。
2 结果
2.1 超声声像图显示:腹壁切口皮下软组织异常区回声内呈实性回声1例,囊性回声1例,囊实混合回声6例;7例位于皮下脂肪层,1例位于肌层;8例均无包膜,切口下浅筋膜至腹直肌前鞘边界显示欠清;肿块随月经周期改变:月经期肿块增大0.5~2cm,平均增大1cm,而压痛明显,月经期后缩小至月经期前大小,压痛减轻。
2.2 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部稀疏点状血流信号,月经期血流较丰富5例;肿块内无血流信号3例。
2.3 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频谱为低速高阻。
2.4 术后病理: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3 讨论
3.1 关于发病机制有学者主张子宫内膜种植说,剖宫产后手术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与剖宫产相关,其均位于术后愈合的瘢痕组织内。由于手术时将子宫或腹腔内游离的内膜碎片携带种植至切口所致,医源性的内异症说明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1]。在剖宫产术后数月至数年,病变一般在皮下组织,很少突破皮肤表皮,可以侵犯筋膜或腹壁肌肉,较少侵入腹膜或进入腹腔[2]。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可发生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性出血等变化,从而导致局部肿块的形成,并伴随月经来潮出现增大、疼痛、甚至破溃出血等体征[3]。
3.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声像图一般表现为囊性或实性及囊实性,一般囊实性多见,多局限在皮下组织,切口下浅筋膜至腹直肌前鞘边界显示欠清,其特点是肿块随月经期增大明显且疼痛加重,月经后缩小且疼痛缓解,结合其剖腹产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高频超声探头可见清晰分辨腹壁结构,高频探头声像图显示腹壁结构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脂肪、肌肉、腹膜外脂肪层、壁层腹膜与腹腔脏器的分界线,其中任何一层发生病变超声均能清晰显示[4]。借助高频探头的扫查,可见准确显示腹壁切口肿块位于腹壁结构的层次,累及的范围、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提示肿块为囊性、实性或囊实性,有助于临床医师的术前诊断及手术评估。且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伤、无害性的简单检查方式,可重复检查观察其在月经周期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详实有力的证据。
有学者报道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生癌变,故一经确诊应尽早行局部病灶切除术。
[1]黄薇,牛小宇,韩艳华.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15-18.
[2]郎景和.妇科手术笔记[M].2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8-110.
[3]李茂谊,李振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价值[J].中国计划生育学,2007,137(3):180-181.
[4]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