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学敏院士治神学术思想临床应用举隅

2011-04-0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调神抽动症泻法

,,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针灸临床工作中,针刺质量的好坏,针刺效果的成败,“治神”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1-6]。余有幸师从石老,见导师治神之法用于临床,屡起沉疴。

1 调神导气止痛——顽固性疼痛

张某,男,24岁。主因右大腿前外侧疼痛5年,伴右足趾凉麻不适4年于2010年8月就诊。曾于2005年胸椎MR检查时发现第12胸椎占位病变,被诊断为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于2006年行摘除血管瘤手术,术后患者出现右大腿前外侧疼痛、右足趾发凉、麻木感觉障碍等症状,并且以右脚大趾为甚,每天中午开始至夜间加重,持续5~6 h,以刺痛为主。吃止痛药止痛,后来需要早晚各服1粒芬必得才能止痛,就诊时患者神清,精神略差,右下肢大腿前外侧疼痛,右足感觉凉麻,查第12胸椎~第2腰椎间背部有陈旧性疤痕,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右足趾皮温略低于左侧,浅感觉障碍。治以调神导气,疏通经络,祛瘀止痛。选穴:内关、人中、百会、上星、印堂、三阴交、环跳、阳陵泉、八风、背俞穴及局部痛处。操作:双侧内关提插捻转泻法,水沟雀啄泻法,三阴交提插补法,环跳、阳陵泉提插泻法,余穴平补平泻,背俞穴及局部痛处排刺,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疏密波,留针30 min。起针后痛处选择2~3个痛点做刺络拔罐,出血3~5 mL,留罐5~10 min;5次针刺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患者不再服止痛药,疼痛时间明显缩短,只夜间偶有疼痛,约2~3 min。继续巩固治疗2周,疼痛基本缓解,临床治愈。

按:顽固性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缠绵难愈。古代医家认为疼痛为经脉气血不通,取穴多以局部为主。石学敏院士根据《素问·灵兰秘典》“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之意,认为疼痛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经脉气血的流行又与心和神关系密切,神能导气,气畅则道通,通则不痛,“心寂则痛微”。故“治旷调神法”,重用内关、人中理气调神,“调其神,令气易行”,能收“以意通经”而镇痛之效。

2 调神启闭——癔症

李某,女,41岁,澳籍华人,主因四肢麻木无力3个月于2010年9月就诊。于2010年6月与家人生气后,突发四肢瘫痪,曾去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效果,血象、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结果正常,拒绝做胸椎核磁检查。患者就诊时神清,精神弱,语声低微,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2级;腹部自第10肋骨以下深浅感觉均减弱,双下肢深浅感觉均减弱,肤温凉。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治则:调神开窍,调和阴阳。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委中。操作:治疗采用较强刺激手法,并同时进行心理暗示,本法有效。治疗1次后患者肌力至3级,治疗3次后患者能下床站立,上肢肌力4级。治疗1周后患者可在家人搀扶下缓慢行走,上肢恢复正常功能,巩固治疗1周,痊愈出院。

按:癔病发病多由情志因素所诱发,病机关键在于心窍闭阻,心神郁逆。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症状繁杂,主要包括精神意识,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和内脏等机能障碍方面病证。根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病情的程度随症加减穴位。癔病究其病机,气机郁闭、神窍失宣,情迷志乱是为关键。治疗开窍启闭、宣发神气,调神定志,可以直对病机、直达病所,使心神复明,神转志移,动则精神饱满,静则志定神宁。

3 醒神抑志——小儿抽动症

刘某,男,11岁,学生。初诊日期2009年10月30日。主诉:周身不自主活动3年,近日加重。现病史:患者8个月大时有跌仆史(枕部着地),3年前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并逐渐出现晃头,口中怪叫之症。一年前又出现双手不自主舞动,受刺激后诸症加重,平素善恐易惊,曾诊于附近区中医院,服用中药至今,疗效不显。现症:患者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楚,反应灵敏,问答切题,周身不自主活动,未闻及异常气味,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舌红苔白,脉弦细。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小儿抽动症。治则:醒神开窍,滋补肝肾,疏肝解郁。选穴:人中、内关、百会、印堂、四神聪、风池、肝俞、肾俞、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操作:人中向鼻中隔斜刺0.3寸,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内关直刺1寸,提插捻转泻法;印堂顺经刺0.5寸,捻转泻法;四神聪沿皮平刺1寸,施捻转平补平泻30 s;肝俞、肾俞向脊柱正中斜刺1~1.5寸,施捻转泻法30 s;风池向对侧眼角斜刺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合谷、太冲直刺1~1.5寸,施捻转泻法1 min;申脉、足三里、三阴交直刺0.5~1寸,施捻转补法1 min。诸穴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治疗10次后,患者症状减轻,不自主活动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治疗20次后,患者能自觉控制行动,口中无异常声音,基本痊愈。

按:小儿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以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的肌肉抽动和发声为主要特征,本病似属中医“瘛 ”“搐搦”范畴,石学敏教授认为:小儿抽动症的精神因素是其发病的关键,针刺调神在该病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小儿抽动症的针刺治疗大法为:醒神抑志、平肝熄风、镇静开窍。人中为醒神抑志之要穴;百会同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取之以统摄阳气,潜阳熄风;肝俞以疏理肝气;风池疏泄肝阳,祛风止抽;合谷、太冲名曰四关,合谷手阳明经之原穴,为阳中之阳,位上主气。太冲足厥阴经之原穴,为阴中之阴,位下主血。刺之,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平肝熄风。诸穴合用以达醒神抑志,平肝熄风,镇静止抽之功。调神法在临床应用确实收到了理想的疗效,是小儿抽动症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1]申鹏飞.石学敏针刺治神学术思想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11):1515-1516.

[2]张智龙.石学敏院士御神思想管窥[J].中国针灸,2005(12):867-869.

[3]李军,李妍,卞金玲.“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一[J].针灸临床杂志,2004(12):1-2.

[4]张春红,卞金玲,武连仲.“醒脑开窍”针法在针灸临床的广泛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38-40.

[5]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J].上海针灸杂志,2003(4):3-4.

[6]武慧群,樊小农,王舒,等.“醒脑开窍”重要穴位在非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51-53.

猜你喜欢

调神抽动症泻法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邹伟运用调神针刺法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