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式丽教授治疗淋证经验

2011-04-01指导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淋证白花蛇舌草

,指导: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曹式丽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勤于临证,治学严谨,对治疗淋证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独特的疗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两载,收益颇多。兹将吾师治疗淋证验案,举例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杨某,女,24岁,学生。2010年6月30日初诊。患者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2 d,尿中带血,于昨日午后低热,少腹拘急胀痛,口中黏腻,纳可,喜食肥甘厚味,夜寐尚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体温37.4 ℃,肾区叩击痛阴性,肢体无水肿。尿常规示:白细胞,蛋白±,潜血,镜检白细胞2 700/μL,红细胞380/μL;尿相差镜检示:红细胞13.6万/mL,白细胞20万/mL,肾性红细胞20%;尿微量白蛋白:120 mg/L。中医诊断为淋证,拟以清热利湿通淋为主。处方:金银花20 g,连翘10 g,土贝母15 g, 蓄15 g,瞿麦15 g,泽泻15 g,冬葵子15 g,柴胡15 g,黄芩10 g,生地榆30 g,土茯苓30 g,红藤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6 g。4剂,每日1剂水煎300 mL,分上下午温服,并嘱患者大量饮水,清淡饮食。

2010年7月4日2诊:药后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明显减轻,少腹拘急胀痛消失,尿中带血消失,小便黄,稍浑浊,口干引饮,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尿常规示:白细胞+,镜检白细胞30/μL。处方:在原方基础上,去柴胡、黄芩、红藤,加萆 15 g,石菖蒲10 g,白头翁15 g,7剂。每日1剂,水煎300 mL,早晚温服,仍嘱患者大量饮水。

2010年7月11日3诊:药后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消失,尿畅,口干减轻,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滑。尿常规示:白细胞±,镜检白细胞10/μL。处方:在2诊方基础上去冬葵子、白花蛇舌草、泽泻、白头翁,加白茅根30 g,生薏苡仁30 g,蒲公英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300 mL,分上下午温服,仍嘱患者大量饮水。

2010年7月18日4诊:药后诸症蠲除,纳可,小便正常,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滑。尿常规示阴性;尿微量白蛋白:13 mg/L,转为正常。守3诊方续服7剂,停药。后随诊3月余,未再复发。

按: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其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由于病机不同,及累及脏腑之差异,临床上有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等类型。若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若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以致小便色痛有血,乃成血淋。此患者出现小便热涩,尿中带血,理应辨证为血淋,但曹教授认为此患者形体壮硕,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是以膀胱湿热为主的实证,虽兼有热灼血络,但治疗时应“实以清利湿热,而非一味止血”。初诊时以清热利湿通淋为主,方中金银花、连翘、红藤、土贝母清热解毒,瞿麦、 蓄、泽泻、冬葵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利湿通淋,仅取一味生地榆凉血止血,因患者存在午后低热,曹教授认为应从少阳着手,取小柴胡汤之意,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2诊时患者尿血消失,午后低热已愈,故去柴胡、黄芩,但患者湿热之象仍然较重,故曹教授仍以清热利湿通淋为主,因小便稍浑浊,故用萆 、石菖蒲取萆 分清饮之意以清利湿热、分清泌浊。3诊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消失,口干减轻,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滑。曹教授认为“清利湿热太过易伤阴”,故去清热利湿力度较强的泽泻、白花蛇舌草、冬葵子、白头翁,而酌情加以力度较小兼有养阴功能的白茅根,健脾渗湿的生薏苡仁,以兼顾阴液。四诊时虽诸症蠲除,但据舌象曹教授认为仍有余邪,故继予7剂以祛除余邪,巩固疗效。后随诊未再复发。

猜你喜欢

淋证白花蛇舌草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张锡纯治疗淋证的药—病—证用药规律
白花蛇舌草茶饮料的研究与展望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花蛇舌草主要成分的抗癌机制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白花蛇舌草及其混淆品中5种抗肿瘤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治疗老年病验案举隅
五子衍宗丸治疗淋证验案1则
李坤寅教授治疗产后淋证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