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2011-04-01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石 珉

(池州学院 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石 珉

(池州学院 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经历了初步探索、地位确立、改革发展和全面创新等阶段,课程名称经历了《时事政策》、《形势与任务》再到目前的《形势与政策》的演变过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历史折射着新中国建设的艰辛与变革。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发展伴随着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而得到了不断加强,承担了其在相应阶段的历史使命,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梳理其建设发展历程,大抵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初步探索阶段(1949-1960年)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迅速摆脱中国当时贫穷落后的面貌,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凝聚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必须革新思想,创新文化,教育人民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条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1。随后,高校对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教育部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注意建立正规的和完备的教学组织,丰富系统理论的讲授内容,以克服过去有些学校将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业务课程对立起来片面进行、互不联系的现象”。“‘时事委员会’的组织仍予保持并应加强,在教务长领导下,负责计划、组织时事政策的学习,结合社会政治运动,解决学生对时事政策方面的一般思想问题”[1]9-10。

为了加强形势与任务的教育,1955年4月25日,高等教育部原刘子载副部长在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上指出:“建立经常的时事教育制度。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重要纪念日和节日定期举行各种专题讲演或报告。每个班可组织时事学习小组,定期举行时事座谈和漫谈。学校并应注意开展直观的宣传和鼓动工作,结合上述活动编制标语、挂图、模型及建立广播站,定期出墙报,组织小型展览会等”[1]23。

在随后几年的探索中,高校开展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在不断凝聚与拓展;二是摸索出一些对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的有效形式;三是发挥了当时条件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载体的作用;四是初步尝试教学组织部门与宣传部门联合开展对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的联动机制。然而,初期的探索,成绩依然有限。形势与任务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开课形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管理体制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有明显不足。1958年4月12日,教育部政治教育司颁发了《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草稿)》,该《意见》要求:“对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任务、毛主席著作和国内外重大时事,应当占用政治课正课时间及时进行教学”[1]34。这一规定。不仅分析了当时对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的不足,而且,在对今后课程内容设置和开课形式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要求,为今后形势与任务课程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准备了条件。

2 地位确立阶段(1961-1986年)

在前期探索和积累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形势与任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建设,更好地发挥《形势与任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适应国家各项建设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1961-1962学年度上学期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安排的几点意见》[(61)教政周字第129号]分析指出:“当前的问题是;课程和教学内容很不稳定,没有教科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多数又是新手”[1]41。要改变影响课程建设的不利因素。该《意见》规定:“形势和任务课为各专业、各年级的必修课 (主要内容是讲解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任务、方针、政策)”[1]41。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该《意见》规定:“形势和任务课,主要是向学生作报告和组织学生阅读文件,并辅之以座谈和讨论”[1]42。把形势和任务课明确定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里面的一门必修课,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把形势和任务课程的性质、地位、内容、方法与师资队伍建设等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来考虑也属首次。这表明,形势与任务课程已经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统筹范围。随后的形势与任务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总是息息相关的。

1964年10月11 日,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联合制定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在争夺青年一代斗争中,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是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提出改进课程和教材,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把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把毛主席著作作为最基本的教材;今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要继续开设《形势与任务》;要求《形势与任务》课要阅读和讲解当前重大政策文件、报刊的重要社论和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文章,学校党委负责同志应当经常作报告;《时事政策教育》要继续在各年级开设。在通常情况下,可占用政治课总学时四分之一左右时间。具体内容由省(市)教育厅(局)每年安排几次。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师队伍必须革命化;要加强党的领导[1]50-53。

1966年至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遭到极大破坏,高校正常秩序被打乱,在此期间的政治课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随着大规模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高校政治理论课开始恢复和重建。《形势与任务》课程的任务主要是教育学生明确当时的中国形势和全党的中心任务,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形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中共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先后于1982年10月和1984年九月发出 《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规定》要求,形势与政策与思想品德课统筹,平均每周两学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一些学生关于社会上消极现象的看法和对改革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有些偏颇。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已经进入到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为了因势利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形势和各项方针政策,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就日益凸显出来。1986年7月9日,中宣部、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回乡见闻座谈会、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和学生座谈会、报告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报告会。这一通知的印发,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准备了条件[2]。

这一时期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课程必修课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决了课程建设中所谓的“有名无位”的问题;二是在曲折中恢复与发展,这一阶段的中期是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和破坏,当时的《形势与任务》课程建设也未免深受其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到形势大变革、政策大调整的时期,《形势与任务》课程建设也进入到一个恢复与发展的新时期。

3 改革发展阶段(1987-1999年)

1986年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为贯彻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1987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作出了设置五门思想教育课程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为其中两门必修课之一。《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该《意见》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师资培训和领导体制等[1]132-134。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首次发文将 《形势与任务》课程更名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了更好的落实该《意见》,1988年5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 《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88)教政字 002 号],该《实施意见》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就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安排、师资、教材和经费等七个方面作出了非常详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1]136-137,标志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改革发展的阶段。

为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中央在1994年8月31日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4]9号),为贯彻该《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国家制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该《大纲》从德育途径角度,再次强调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各层次各科类的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可按专题或讲座,或集中或分散安排教学,平均每周一课时,可不占教学计划内学时,但要按必修课要求学生和安排教学[1]167。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委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关精神和规定,推动这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国家教委于1996年10月7日颁布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教政[1996]9号)。该《意见》用三个“进一步”来强调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即;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地位,切实重视课程建设;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思想品德课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工作[1]175-177。

1997年中共十五大胜利召开,为深入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际实施工作的意见》,为适应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两课”建设,该《意见》对“两课”设置做出了新方案(简称98方案),再次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是学生的一门思想品德必修课,并对其开课对象、学时、管理、内容与考核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方案的实施,标志着《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又迈出了新步伐。

这一时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课程必修课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发文强调《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地位与重要性不少于五次;二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得到了体现,改变过去建设阶段中的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做法,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4 全面创新阶段(2000-2010年)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世纪新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高校大学生也出现许多新特点。为回应新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2002年中共召开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04年初,胡锦涛同志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先后做出了重要批示,根据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进行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对我国高校当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为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决策的现实依据。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深刻分析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方法[3]30,并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意见》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国家机关和地方党政负责人要经常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1]20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央专门下发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进入到一个改革创新的阶段。该《通知》从《形势与政策》课程地位、建设指导思想、教材编写、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课程教学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师资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等八个方面,[1](P210-212)对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全面规划与部署。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做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号)的实施工作。2005年3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新方案),“05方案”再次确认,《形势与政策》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一门必修课,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这门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有关具体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执行。

新世纪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正逐渐显现出创新特色;一是指导思想的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二是教学内容的创新。形势与政策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观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以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1]210;三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进入新世纪以后,高校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与新方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录像法教学、案例式教学与网络访谈式教学等新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提高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四是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坚持“两个结合”,即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课内考试与课外考试相结合(也被称为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五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高校已逐步形成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两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机制。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工作合理计酬;六是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中宣部、教育部负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全面指导,省级宣传和教育部门负责对当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领导,高校自身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七是教研工作的创新。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家、地方和高校设立相关研究课题予以支持,并为研究课题的发表提供园地。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罗建平,胡继冬.建国以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104-105.

[3]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30.

G642

A

1674-1102(2011)05-0130-04

2011-09-21

池州学院重点教研项目(2008YJZ013)。

石珉(1964-),男,安徽宿松人,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