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2011-04-01路广宏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池州

路广宏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路广宏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1522-1566)或在其前就已形成。通过池州青阳腔的历史传承、池州青阳腔传承人的个案研究和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来对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

青阳腔;传承;创新发展

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1522-1566)或在其前就已形成。万历(1573-1620)已在安徽南部产生轰动效应,并流传省外。因其产生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而得名;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农村年青人外出打工家中只剩老人小孩、无能力演出,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生活,不断冲击和侵占了青阳腔的生存空间等诸多原因、使青阳腔近年来出现了萎缩、滑坡趋势,严重威胁着它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濒危状况。因此,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护、抢救和扶持青阳腔。2006年,青阳腔被列为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青阳县杜村镇长垅村汪正科(当时76岁)老人被文化部确定为“安徽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本文通过池州青阳腔的历史传承、池州青阳腔传承人汪正科为个案研究和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来对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

1 池州青阳腔的历史传承

1.1 青阳腔的历史渊源

青阳腔就其历史来说,它是南戏声腔在池州一带融汇佛俗说唱、歌曲等多种民间艺术而形成的。南戏在宋代就已在东南沿海出现,但是直到明永乐、宣德年间(1403—1435)才传入徽州,在明代,南戏被称为“四大声腔”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都在安徽南部流行过。南戏四大声腔由于其各自的特征不同,在流变的过程中对池州青阳腔产生而形成的影响也不同,海盐腔和昆山腔相对高雅,余姚腔和弋阳腔较为通俗,为劳动群众所喜爱,青阳腔正是皖南地区的民间艺人为了自娱自乐,继承了南戏传统,采用“村坊小曲(或曰‘里巷歌谣’)为之”和“错用乡语,融合土调”的做法,把外地传入与本地产生的戏曲、歌谣等多种民族民间艺术融合到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种类。

就艺术风格来说,青阳腔与弋阳腔的艺术风格接近,其演出剧目改编南戏老本和文人传奇为主,唱时声调高昂,敲锣打鼓。清初,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指出:“弋阳……字多音少,一泻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口”。说明弋阳腔具有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演唱特点。而帮腔也正是青阳腔演唱特点之一,青阳腔在演唱时声调高昂、一唱众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说明在演唱特点上弋阳腔和青阳腔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庆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言及民歌小曲结合而成,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说明了著名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在明嘉庆年间就已流传到安徽贵池一带,并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青阳腔。

1.2 池州青阳腔的历史传承与研究现状

青阳腔被誉为“徽池雅调”,从而成为“天下时尚”,曾驰名于明清两代。作为一种古老的剧种,其孕育衍生了像徽剧、黄梅戏等大的有影响力的第二代剧种。后又因四大徽班进京又成就了京剧,从这个历史源流上讲,青阳腔可以说是京剧的“鼻祖”。但是青阳腔自咸丰三年(1853)始,由于战乱(池州青阳县为太平天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瘟疫,艺人纷纷弃家外流谋生,该剧种在发祥地青阳县却日渐式微,随后青阳腔在异地却开花结果,最具代表性应该是青阳腔流传到江西湖口县。

历史悠久的池州青阳腔,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池州青阳腔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池州青阳腔也因此成为池州传统文化的骄傲。关于池州青阳腔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42年,燕京大学教授傅云子先生在发现和研究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词林一枝》、《玉谷新簧》等“青阳时调”、“徽池雅调”选本后,对“滚调”特有的形式作了解释与论述。自此,青阳腔引起戏剧史家与音乐学家们的重视。1949年池州市青阳县解放,成立相关机构,开始对青阳民间艺术遗产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重点收集青阳腔资料;1985年,青阳县成立《戏曲志》编撰机构,开始以青阳腔为重点的专门性戏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1992年,“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召开,其间,编辑出版 《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册),收集传统剧目94个;青阳腔论文集《古腔新论》一册,收集论文24篇。至今,又收集音像资料100余盒,脸谱120多个。近年来,青阳县积极挖掘整理失传多年的青阳腔,恢复上演《送饭·斩娥》、《夜等·追舟》、《百花赠剑》、《思凡下山》等青阳腔传统折子戏。1989年10月,青阳县文化部门组织创作上演新编青阳腔小戏《圆月桥》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场调演,获剧本创作和表演奖。2004年至2005年,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建成“青阳县青阳腔艺术陈列室”,保护、扶持“青阳腔长垅村农民剧团”,使青阳腔戏曲艺术在青阳县得到有效保护,所以池州青阳腔音乐的留存就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安徽当地也有多人在研究青阳腔,有一定影响的是:安庆的班友书先生,他有多篇论文关涉青阳腔的历史问题;池州学院的纪永贵教授主持的关于青阳腔方面的有省部级、国家级科研课题以及多篇学术论文,在池州青阳腔的历史、民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池州青阳腔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缺乏,突出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系统的研究池州青阳腔的成果几乎没有。由于青阳腔的历史资料缺乏且现实演出也很少,在传承中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虽然近年来,时有一些研究论文触及如青阳腔唱腔改革、青阳腔戏曲音乐旋法特点等,但都未能系统展开。

第二、对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和开发等相关的研究成果缺乏。青阳腔虽然起源于池州市青阳县,但是现存比较完整的青阳腔却在江西湖口县,其中池州青阳腔的保护和扶持相对于江西湖口青阳腔的保护和研究来说,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至于池州青阳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发展,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和开发等相关的研究成果缺乏。总之,对池州青阳腔音乐的研究目前还很不充分。

2 池州青阳腔传承人汪正科

青阳腔的传承方式一直是以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汪正科自幼学习青阳腔,曾先后拜贵池区董家冲刘干明和青阳潘双贵为师习武小生,经过几十年的钻研、历练,现集编、导、演和指挥于一身,现任青阳腔长垅剧团团长。在表演上,唱、念、做、打样样技艺娴熟,唱腔优美。其代表作品有青阳腔 《目莲戏》、《珍珠塔》等。汪正科老先生先后在九华山等地演出青阳腔200余场;接受过中央电视二台和安徽电视台“天都瞭望”专栏的采访;为中央音乐学院录制研究性专题片《青阳腔》。上世纪九十年代应九华山邀请,开始恢复组建青阳腔演出剧团——长垅目连戏剧团至今,汪正科先生竭尽全力弘扬发展青阳腔,积极培养年轻演员,由于老先生对青阳腔的杰出贡献,曾多次获当地文化等部门的表彰和嘉奖。

汪正科,祖籍江北(枞阳县)六丈汪家。他的祖父是个秀才,从江北逃荒到江南落户杜村长垅,以教书授业为生,兼做地理阴阳,帮人看风水。与青阳腔结缘是从他父亲开始的。自从定居于杜村乡长垅村后,他的父亲很快就被当地山歌、小调深深吸引,对于唱腔高亢悠扬,吸收了皖南地方农村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和佛教文化为一体的青阳腔更是着迷。在这样一个地方特色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加上父、兄的影响下,汪正科自小就对青阳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少年时,只要一有机会,他就随父兄和乡里的长辈学唱目莲戏。目莲戏是青阳腔的一个剧目,长垅地处九华山西侧的腹地,是贵池、安庆、九江等上江一带上九华朝山的必经之路,鼎盛时期,仅长垅自然村就有一百多户人家。每年的清明、冬至、中秋、春节以及农闲时节,村民们都有演目莲戏习俗;小孩生病,家庭遭难,六畜不兴,人们都会请上剧团唱上一出。为此,汪氏宗族每年从公堂中拿出一部分费用让汪氏后人学习、演唱青阳腔。在汪正科十四岁那年,曾先后拜当地青阳腔名师刘干明、潘双贵为师学习青腔的各种剧目。在两位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年轻时的汪正科就已是生、旦、净、末、丑、外、贴;吹、打、编、演、唱样样精通。那时汪正科随剧团经常到九华山、贵池的刘街、西山、潘桥、秋村、峡川、乃至更远的祁门、东至、南陵等地演出。也正因为有这段扎实的学艺,演艺经历,不知不觉中成就了他成为青阳腔代表性传承人的因果。

文革期间,目莲戏曾一度被当作封建迷信禁止,在这场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中,几乎销毁了传承于民间的所有青阳腔戏本。1996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召开“文革”后第一次“祈求众生安乐祥和”的 “阴骘大会”,汪老受大会组委委托,组建“长垅目莲戏剧团”。从招募、培训演员到置办锣鼓家什,汪老倾力而为,一手操持。为了寻访戏本,汪老只身深入周边县区,遍访民间,足迹祁门、东至、安庆、贵池、南陵等青阳腔流行区域。终于,通过一个昔日戏友的指点,探到贵池刘街风河刘家还残存一出目莲戏剧本,他十分清楚,这恐怕是唯一的一本散逸民间的孤本了。令汪老意外的是,戏本的主人当时不肯把本子拿出来示众,他就在堂前一段一段的唱戏文,最后,戏本的主人被汪老的痴情感动,爬上楼梯端出了那本沉甸甸积满灰尘的光绪版 《目莲戏》戏本。当剧本的主人提出三百元转让时,汪老掏空身上所有的口袋还差五十元。他二话没说,立刻折返十余里,从附近的一个亲戚那里借来五十元购下了这本旷世孤本。汪老像得了宝贝似的,生怕对方反悔,踩着自行车一气赶了数十里山路回到长垅。于是,在隔世近四十年之后,这个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艺术奇葩青阳腔再度辉耀人间。

3 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

青阳腔 “长垅目莲戏剧团”虽然目前有二十余人,但青阳腔的传承问题还是令人担忧:老艺人相继谢世,村里的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小孩、无能力演出。此外,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生活,也不断冲击和侵噬着青阳腔的生存空间。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虽然已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也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但是,很多工作局限于保护、扶持。至于池州青阳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缺乏,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池州青阳腔进行创新发展,建议如下:

3.1 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机制

3.1.1 成立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机构 在新形势下,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研究,可以与当地的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池州学院合作成立青阳腔研究中心,加强对青阳腔的全面研究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在这方面,其他地方是有成功先例的,如江西湖口青阳腔的保护、传承、研究就是与九江学院合作成立青阳腔艺术研究所和资料陈列室。

3.1.2 让池州青阳腔走进池州学院大学校园 采用“请进来”的形式,让民间艺人走进高校,把中国民间戏曲瑰宝青阳腔的声腔和身段,原汁原味地教给大学生,大学生们通过面对面地接受青阳腔老艺人传技,将使青阳腔戏曲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学生毕业之后将会把池州青阳腔带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去,将池州青阳腔不断发扬光大。例如九江学院与湖口县经整理发掘,出版推出了青阳腔专著,作为大学生学习青阳腔的教材。九江每年100多名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开设了青阳腔专业必修课。3.1.3成立了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 采用 “走出去”的形式,让在校大学生定期到实践教学基地去采风、学习池州青阳腔,池州学院艺术系要在青阳县杜村乡长垅村成立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

3.2 对池州青阳腔的音乐、唱腔、表演等进行改革创新

例如专门研究湖口青阳腔的刘春江先生将传统的青阳腔用湖口方言唱词改成普通话,并在唱法中加入了通俗的元素,由他编曲的青阳腔小戏《一篮寿桃》,参加九江市金秋艺术节大赛,一举夺得6项一等奖。参加全省选拔赛获戏剧类第一名,并选送参加文化部参赛。2007年《永恒的彩霞》,2008年《燕归来》都是用青阳腔编曲的歌舞节目,也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3.3 探索池州青阳腔的产业化市场运作模式

近年来,青阳腔出现的萎缩、滑坡趋势与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分不开的。因为青阳腔演员也要生活呀!所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演员的生活问题和经济待遇问题。因此,就有人提出“能否建立一个以村茶、林场为基础的剧团产业支撑,农忙时工作,农闲时学习演唱青阳腔,这样即解决了剧团人员的生活问题,又有利于青阳腔的传承发展”的想法,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可以把这种想法作为一种理念,来探索出一条池州青阳腔产业化市场运作模式的发展之路。

[1]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青阳腔剧目汇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古腔新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3]刘春光,陈建军.湖口青阳腔[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I207

A

1674-1102(2011)05-0024-03

2011-09-20

池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k0925)。

路广宏(1976-),男,安徽六安人,池州学院艺术系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责任编辑:章建文]

猜你喜欢

池州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简介
浅谈“海绵城市”在池州人民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成功合龙 预计6月底建成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池州学院思政课建设的思考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