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讹诈》中隐含作者的隐性建构

2011-04-01康响英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公爵夫人讹诈公爵

康响英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2)

论《讹诈》中隐含作者的隐性建构

康响英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2)

依据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文体学理论探讨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旅馆》(Hotel)选段《讹诈》中隐含作者的隐性建构及原因,提出叙事策略的“客观化”与“前景化”凸现了隐含作者的态度,是作者的匠心选择与写作技巧高明之处,也是《讹诈》能成为世界经典名作的原因所在。

隐含作者;隐性建构;客观化;系统功能文体学

被誉为当代狄更斯的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在欧美文坛享有“社会问题小说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始终以承载社会问题为目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以美国现代社会为背景,基本上是一部小说写一个行业。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美国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和对垄断资产阶级贪婪的批判,也有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个人奋斗精神的宣扬,但更多的却是他对人们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所作的种种描写。笔之所到,往往就是当时美国乃至世界万众瞩目的热点。来自《大饭店》(1966)的选段《讹诈》就是典型代表。语篇的表层意义为旅馆警长对公爵夫妇的敲诈,然而从深层次看,公爵夫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与金钱对地位卑微的旅馆侦探长进行“反讹诈”,批判的矛头最终指向黑暗腐朽的上流社会。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在揭露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始终保持不动声色,其客观低调与话题的敏感性构成扣人心弦的艺术张力。

1 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是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最先提出。四十多年来,这一概念在国际叙事研究界被广为阐发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貌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涵盖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就编码而言,“隐含作者”就是以某种方式来“写作的正式作者”;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这一写作者的形象。因此“隐含作者”就是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形象,它不以作者的真实存在或者史料为依据,而是以文本为依托。从阅读的角度来看,隐含作者就是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布斯在说明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时,采用了作者的“第二自我”这一概念,即作者在写作时采取的特定立场、观点和态度构成其在具体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第二自我”,是现实作者所创造的一个代言人。“隐含作者的建构有赖于小说的叙事策略,是小说的作者自觉地调动小说各叙述因素,通过读者对不同类型的叙述者隐含意图的挖掘和体会而建构的。作者会根据具体作品的特定需要而以不同的面目出现”。隐含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我们会读到的东西”,作品是隐含作者“选择、评价的产物”。他做出各种创作选择,我们则从他的文本选择中推导出他的形象即 “他是自己选择的总和”。传统小说中作者或多或少地以叙述者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例如,特罗洛普、萨克雷经常跑到前台发表看法,干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然而,隐含作者的创作立场并非一定是审美和理想化的。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有些作品的隐含作者选择以隐性的面目潜伏在文本中。韩礼德提出选择即意义,作者往往采取特定写作立场修正自己的创作选择,从而使作品具有让自己更为满意的作者形象。

2 《讹诈》隐含作者的隐性建构

《讹诈》故事发生在旅馆侦探长奥其维与公爵夫妇之间:公爵夫人通过公爵打电话时留下的纸条跟踪到其嫖赌的酒店,惧内的公爵被逮个正着后只得乖乖退场。回家途中公爵因酒驾而酿车祸。为掩盖罪责,公爵夫妇怆惶逃离现场,将肇事车辆藏匿在旅馆车库的角落。但公爵夫妇诡秘慌张的举动被旅馆侦探长察觉,他通过明察暗访掌握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后到公爵夫妇住所进行敲诈。胆怯懦弱的公爵吓得不知所措,公爵夫人与侦探长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并最终以两万五千美元降服侦探长,让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肇事车辆驶离当地,以达到销毁罪证、逃脱惩罚的目的。

作者对奥其维贪婪粗俗与公爵夫人骄横跋扈形象的刻画是以写实的方式进行对比。奥其维贪婪

(piggy eyes,eyes bulged)、 虚 伪 (incongruous falsetto voice)、粗俗(clucked his tongue reprovingly,puffing a cloud of blue cigar smoke),尤其是其大量粗俗的、不合语法的俚语及不标准的语音使一个出身低微、缺乏教养的人物跃然纸上。公爵夫妇属于社会名流:公爵不仅是英国的上等贵族,又是英国驻美国大使,地位显赫,大权在握;其夫人出身于皇族,而且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这一切越发反衬出侦探长的卑微、粗俗和丑陋。然而公爵生活放荡,对民众生命及法律的威严极端漠视,酒后驾车闯下大祸后逃离事故现场,并千方百计企图逃避法律的惩罚。其夫人凭借高贵的出身和“公爵夫人”的身份,清高冷傲,不可一世。她对仆人毫无怜悯之心(“早早地找借口把女仆打发出门,狠心地叫怕狗的圆脸男秘书出去溜狗”),她对奥其维更是打心底里鄙视。从奥其维进门时她“眼睛直盯着这个胖子嘴边烧了半截的雪茄”,到最后迫使奥其维接受任务的“逼视”,她始终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过奥其维,对他说话时的口气更是盛气凌人。例如面对奥其维的“讹诈”,公爵夫人大声呵责对方,“她猛地一下跳了起来,满面怒容,灰绿色的眼睛冒着怒火,凡是熟悉她的人,都会被她的声调吓得矮掉半截。‘你这个下流的无赖,真是狗胆包天!’”;为给奥其维施加心理压力,故意选择“décor”等考究用词,暗示自己出身显贵,不容对方欺负!

(1)“No,”the statement was unequivocal.“We will not pay you.”

(2)Peremptorily she cut him off.“I will not listen.Instead,you will listen to me.”

(3)“Silence!”Her voice was a whiplash.

(4)She declared decisively, “We will not pay you ten thousand dollars.But we will pay you twenty-five thousand dollars.”

(5)“In return for that,” she continued evenly,“you will drive our car north.”

张德禄(1998)在分析话语基调在意义上的体现时指出:“在某一角色关系中,地位高者趋向于运用高量值情态(如 must,certainly,will),以示其果断性、决定性和断言性。地位低者则倾向于运用低量值情态和中性情态(如perhaps,possibly,may)以示其试探性、对对方敬重和给对方更多的发表意见和做出决断的余地”。上述例句中高情态值“will”的多次使用充分说明公爵夫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与金钱已牢牢控制了局面,对地位卑微的旅馆侦探长的精神和意志进行的“反讹诈”已取得胜利。虽然作者没有公开表态,但如此鲜明的对照清楚地表明公爵夫人处于社会的强势地位,她才是真正的施虐者!所有这些无不与她所受的良好的教育、显赫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反讽,从而隐蔽却又清晰地传达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地位高贵的上流社会在他们各种耀眼的光环之下干着种种肮脏的勾当,把批评的锋芒指向了整个上层社会。

作者在揭露侦探长这样的下层人物的丑恶与谴责上层人物卑劣行径同样是以写实的方式进行对比。奥其维和公爵夫人对“钱”的表达耐人寻味。奥其维此行的目的是奔钱而来,然而自始至终他都以隐晦的方式。

“但我不是不讲道理的,所以我先到你们这来了,这样你们能够先告诉我你们的想法”。

“就象我刚才说的,我是来听听你们有什么想法的”

“我倒是希望,”奥其维说,“你们俩能想出点什么办法来”。

即使在公爵夫人领会了他的用意后逼问“你要钱,是不是?”和“你要多少钱?”时,他的回答还是较为含蓄:

“……但是,我也要吃饭呀”。

“唔……我想你们是非常富有的”。

地位卑微、收入微薄的侦探长虽然有“讹诈”不义之举,尚存丝毫廉耻之心。

然而,一向以清高自居的公爵夫人在提到钱时却毫不隐蔽,直白到鲜廉寡耻的程度:

“你要钱,是不是”?

“……如果能把车子悄悄地修理一下,我们可以出大价钱。”

“你要多少钱?”

“我只问你多少(钱)”。

“不”,她毫不含糊地说。“我们不会付给你钱的。”

“我们不是给你一万美元,而是要给你二万五千美元”。

“给你二万五千美元,”她重复道。“现在先付一万美元,还有一万五千美元等你到了芝加哥跟我们碰面时再付”。

可见,对贵为公爵与公爵夫人这样的上层人物而言,用“钱”来解决问题——即使是见不得人的交易——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根本不用藏着掩着。因此,作者批评的利剑直指腐败空虚的上层社会,像奥其维这样的普通人的敲诈丑行难道不是“上行下效”的恶果。

另外,作者在描述奥其维对公爵夫人态度的转变时运用“烟”(cigar smoke)这一意象时再一次以写实的方式进行对比。

故事里奥其维为所欲为地“口叼雪茄”登场,主动贴心地掐灭烟蒂退场。他对烟的前后不同处理方式同样耐人寻味。从他踏入公爵夫妇套间时吞云吐雾的毫无顾忌和他丢掷烟头时的不屑一顾,以及重新拿出一支烟时对公爵夫人的肆意挑衅,传达的是他那“小人得志”的得意和张狂:他自以为掌控着公爵夫妇的罪证与命运,哪用得着顾忌公爵夫人的身份和她对烟的厌恶!一切应由着他才是。然而随着公爵夫人对局面的一步步控制,这位侦探长的信心一步步受到动摇,最后变得身不由己,听由公爵夫人的摆布,最终为取悦公爵夫人明知故问的一句“这支雪茄让您讨厌了吧,公爵夫人”?及“随即将它掐灭”的举动,均清晰地表明这位开始自以为在这场较量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侦探长此时已在公爵夫人面前彻底败下阵来。这样的结局意义是深刻的:它暗示出金钱和权势的魔力,更隐喻了这样一个深刻的社会现实——上层社会通过对权利和金钱的掌握,牢牢地控制着普通人的命运,他们可以强奸民意,为所欲为。因此这段故事叙述的便不仅仅是心怀诡计的下层人物侦探长对位居上层的公爵夫妇的讹诈,而是公爵夫人利用其权势和金钱对侦探长进行的意志和精神上的讹诈,这种讹诈与前者相比更为隐蔽、更为凶险。

《讹诈》除了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及透视公爵夫人的内心活动的少数几段外,其余100多段都是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的,而且绝大部分篇幅都采用内隐的故事外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及外聚焦视角等叙事形式。整个故事的基调是客观写实的,作者在作品中是处于“潜伏”状态的。传统小说的作者力图使语篇的主旨清晰明了,特罗洛普、萨克雷、哈代等甚至不惜牺牲叙事的连贯性而不时跑到前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干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讹诈》的作者基本上隐身不见,不偏不倚的“中立”叙述者不对人物言行进行任何评论,只客观地报道面前发生的一切,通过“录音机”式的对话和“照相机”式的叙述,作者始终躲在后台,让“讹诈”与“反讹诈”这曲好戏自我展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公开发表看法而要“弃明投暗”呢?在西方文化中,客观性最具说服力。让事实说话,“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也”,这正是作者写作技巧高明之处,也是《讹诈》能成为世界经典名作的原因所在。

3 《讹诈》隐含作者隐性建构之原因

文体学一直关注语言形式与其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联。申丹指出:语言现象出现的频率超常地高或超常地低都构成一种偏离。韩礼德系统功能文体学理论“把前景化(foregrounding)定义为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读者对语篇的解读取决于他们意识到的语言中固有的出现频率。如果语篇中出现了非同寻常的模式,而这一模式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整体意义,即在情景语境中起突出作用,那么,这些突出特征就是有动因的前景化特征,是理解作者语用意图和语篇主题的依据。《讹诈》的直接意义——旅馆侦探长奥其维对公爵夫妇进行讹诈一目了然,构成文本的明线索;而公爵夫人对旅馆侦探长进行的“反讹诈”及文本的主旨却若隐若现,读者要深入细致地通读全文才可以推测出隐含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抨击以公爵为代表的腐朽的上流社会,他们穷奢极欲,湛湎荒淫,对民众生命及法律威严极端漠视,犯下命案后不是主动去自首,而是极力掩盖,掩盖不成利用手中的权力与金钱对地位卑微的旅馆侦探长进行恐吓,诱使他冒着生命危险去毁灭肇事罪证。在重金面前,奥其维处于一种“欲罢不能,欲退无路”的两难境地,最后只得违背自己的初衷,屈服于公爵夫人的威慑力。由于讽刺的对象是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话题敏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具有客观性而易于被读者接受,作者采用不偏不倚的客观策略,避免强人所难。直接引语、叙述者等叙事形式的选择既让 《讹诈》这曲好戏 “自我言说”,“自己展示”,辛辣的锋芒直捅上流社会的心窝,又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叙述干预,使作者观点“中性化”,进而达到保护作者的目的。选择即意义。在文体的选择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适合情景语境,最有效地表达讲话者的全部意义”。异乎寻常多的直接引语、内隐的故事外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及外聚焦视角等叙事形式的累积效应构成一种偏离即“有动因的突出”。这种写实叙事策略“前景化”就是要达到使语篇“客观化”的目的,是作者影响读者态度的手段。

“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成为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从利奇和肖特对小说中表达人物言语的各种方式的排列表可以看出,直接引语是叙述干预较轻的话语形式。带有引号的直接引语表明话语是角色自己口中说出的事实话语,作者退居为“旁观者”,独立于角色的话语之外。干预的隐蔽性使读者更乐意接受和认同作者的观点,更乐于参与到文本的再创造的过程之中,更能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直接引语作为一种话语表达形式,在《讹诈》中的运用并非作者即兴而为,而是作者试图取得读者信任的手段,使读者相信其提供的话语和思想的真实性,以此来左右读者的态度。直接引语掩盖了作者对信息所应承担的责任,增加了信息内容的可信度,缩短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实现了人物与读者交流的直接性。照相机般客观的外聚焦视角真实地记录故事的发展进程,读者能够与作品中角色同步体验此情此景,极大地增强读者的身临其境之感。“在外聚焦叙事中,恰恰是由于叙述者——聚焦者的不加干预,让人物仿佛在戏剧的舞台上自己展示自己,才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故事外叙述者的眼光往往较为冷静、客观、可靠”。直接引语、内隐的叙述者与外聚焦视角多重力量的齐声发力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客观性与说服力。因此,上述叙事形式的运用真是匠心独妙,作者刻意突出的形式上的文体特征与作者的整体意义有关而构成“有动因的突出”,“前景化”的叙事策略对隐含作者具有明显的建构功能。

此外,“客观化”叙述烙有时代的痕迹。《讹诈》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此时的西方文坛正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的时期。受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文学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小说理论的转型期催生了一大批先锋作家。由于感到传统的文学叙述手法已无法表达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特征,他们在融合战后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并吸收各流派的艺术成就的同时在小说领域中进行开拓性的技巧试验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倡导作者隐退、有限人物视角、多重视角等叙述技巧。“客观化”的描写方法从福楼拜开始,他提出“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海明威从不直接披露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甚至对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也很少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只是“客观地”、“照相式地”描绘出人物在某种感情支配下本能的乃至下意识的活动,造成富有实感的画面,使读者从这种直接经验中去体验隐藏着的思想感情。他的新新闻报道(New Journalism)与“摄影机眼”(The Camera Eye)现实主义因素叙事技巧,使其小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具有意在言外、“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现代小说理论奠基人亨利.詹姆斯观点更是影响深远,他认为小说家毫不掩饰的叙述声音无疑会破坏小说的艺术真实,提倡最大限度地降低作家的叙述声音,提倡作家以不介入作品的叙述方式来实现艺术的似真效果。“客观的、非人格化的显示这种叙事方式要高于任何允许作者或他的可信的叙述者直接出现的方法”,只有那些“对自己才华信心不足”的小说作者才让自己的声音过多地插入故事情节。俄国形式主义者巴乌姆甚至还提出:“艺术家的真正秘密在于用形式消灭内容。排斥内容和支配内容的艺术愈是成功,内容本身也就愈宏伟、伟大和动人”。由此可见,二十世纪西方文坛非常重视文学的形式即技巧方面的改革,高明的作者往往尽可能地隐匿自己的看法,把作品的阐释权交给读者。可以说,《讹诈》正是时代的产物,作者在文本中展现了很高的叙事技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叙述干预,潜伏在文本之中的叙述者若隐若现,在让读者享受主动接受快乐的同时确保他们依据客观真实的语料正确领会作品的真正内涵。

4 结束语

叙事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它的形式和内容是结合在一起的,内容和形式水乳交融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叙事文本)。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叙述干预的水平有高下之分。问题不在于叙述干预是否必要,而在于叙述干预如何以一种与所讲述的故事水乳交融的方式表现出来。选择即意义。作品是隐含作者选择、评价的产物。因此,观点“客观化”是作者的匠心选择,对隐含作者具有明显的建构功能。

[1]G.Leech and M.Short.Style in Fi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M.A.K.Halliday.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3]Wayne Booth.The Rhetoric of Fi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4]申丹.有关小说中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33-37.

[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申丹,韩加明,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0]康响英.论模糊限制语在《讹诈》中所反映的人际关系[J].外语学刊,2008(1):41-44.

[11][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2]赵炎秋,毛宣国.文学理论教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0.

H315

A

1674-1102(2011)05-0087-04

2011-05-16

2009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09YBB098)。

康响英(1967-),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院外语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模糊语言学,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余义兵]

猜你喜欢

公爵夫人讹诈公爵
A “lifeline” to families 家庭的“生命线”
Interpretation of The Duchess of Malfi Based on the“Structure Model of Binary Opposition”
大度也是一种美德
从《讹诈》中的语用策略透视权势博弈
论乔叟“借用”的历史成因——从《公爵夫人之书》的开篇谈起
离奇的绑架案
《马尔菲公爵夫人》中马尔菲公爵夫人的人文精神
《讹诈》(Blackmail)的语用文体学解读
以盗窃机动车牌讹诈车主钱财的行为应定何罪
别开生面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