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服务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社会二元化趋势及其应对思路
——以北京为例
2011-04-01叶立梅
◎ 叶立梅
向服务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社会二元化趋势及其应对思路
——以北京为例
◎ 叶立梅
主要表现为阶层和空间分割与极化的二元化现象,正在成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城市中,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这种情况积累了较多的社会问题,是后工业社会城市面临的主要社会难题之一。对北京的分析表明,其近年来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的社会变化轨迹表现出了明显的二元化趋势,本文还就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思路。
二元化城市 北京 产业结构升级 应对思路
进一步向服务经济转型是未来我国许多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共同趋势。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泰尔等学者的研究,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会在社会层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及早洞悉这种影响,减弱其负面效应,不仅有利于促进下一步城市的社会发展,也有利于推进下一步城市的经济发展。本文以近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不同阶层收入产生的影响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克服其不利影响的应对思路。
持续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本文的语境中,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过程等同于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
一、二元城市的兴起:城市产业结构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伴生社会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 Castells)在《信息化城市》①一书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对信息化对城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了解卡斯泰尔对信息化城市研究的诸多见解,特别是其中有关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与二元城市兴起的伴生现象的论点,对认识城市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变迁规律,更好地应对我国诸多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是有帮助的。
首先,“卡斯泰尔把城市的信息化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同时涉及到作为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作为发展模式的信息化以及作为一种强有力工具的信息技术,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技术三者的组合模式改变着社会、城市和区域”②。通过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技术变革引起的经济重组过程中的职业变化对薪水、收入和社会地位影响的研究,卡斯泰尔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新工作塑造的复杂模式,即高级服务业和高科技部门的高酬薪,正在毁灭传统制造业中的中层工作,同时造成了公共部门工作的逐渐减少,以及在服务业和低层制造业领域低薪工作的激增”③,并由此提出“中产阶级萎缩”和“二元化城市兴起”的观点。卡斯泰尔认为,一种新的二元化城市兴起了,它的呈现与经济重组过程和信息经济的扩展密切相联。二元化城市的兴起涉及到产业和厂商同时发生的成长和衰落过程,在多数知识密集型活动及其职业集中的特大都市区,经济配置的这一过程最为激烈。并认为新经济中的职业转换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不同,其最大特点是,被逐渐淘汰的劳动力与新劳工市场需求之间的不相匹配。
卡斯泰尔的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二元化正在成为信息城市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在信息化中被淘汰的劳动力,由于不能适应新成长产业的工作需要,而不能像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农业劳动力可以通过城市化的途径进入工业各部门中就业。后工业社会中,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就业转换不畅。二元化城市的出现积累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将成为后工业社会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难题之一。
二元化城市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城市的“分割与极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阶层之间的分割与极化和空间的分割与极化。中间阶层和中间发育水平城市空间的逐渐消失,损坏了城市的和谐气氛,加剧了阶层之间和空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增加了城市的不稳定性。
信息化与二元城市的伴生现象提出了如何在科技进步、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减弱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的命题,这将是信息化水平提高(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过程中重要的城市社会发展议题之一。
二、北京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不同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化
北京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代表着我国城市的最高水平,其近年来快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变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卡斯泰尔的研究结论。对北京情况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第二产业增加值,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的50%,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历史阶段性升级,完成了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见表1)。
此后北京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至2009年已经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75.5%。在2009年的第三产业中,增加值占GDP比例位于前列的是:金融业(13.2%),批发和零售业(12.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8%),房地产业(8.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6.7%),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7%)。这一产业结构已具有了信息化水平高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后工业化城市特征。
上述经济领域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北京的社会变迁,已使北京的产业工人大幅削减④。从平均工资水平看,由于原来基本处于中等工资水平的制造业工人大幅减少,以及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工资收入方面的较大差距,使得北京各行业的平均工资差距快速拉大。在从生产型城市转向服务型城市的历史转型过程中,在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大幅攀升的同时,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⑤差距也明显拉大,在北京产业结构剧烈调整的1993年到2002年10年间,分行业最高和最低平均工资之比从1.7∶1拉大为3.8∶1,至2009年更是达到了7.2∶1,且现代服务业各产业部门的平均工资都高居前几位(见表2)。
再考虑职工人数因素可以看到,以各行业平均工资计的高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的职工人数百分比近年来也大幅下降(见表3)。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北京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社会极化现象,这种现象是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功能高级化所要求的产业结构演替所带来的、社会层面的消极影响。从以上事实还可以做出如下推断:若北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信息化、高技术化转型,不可避免地,高收入行业的工资收入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从业人员的人数也将有一定规模的扩充。这一群体的高消费能力虽然能够带来更多的生活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对传统服务业需求的增长,但在全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服务业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来讲是比较充裕的,其工资水准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上述情况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北京在产业结构继续高级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分行业工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社会现实,而这一问题本身深刻的内在矛盾,已使其成为世界性难题。
另外,为了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适度减少人口规模以适应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这需要适度压缩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举措都有可能加剧社会的二元化现象。
北京是一个在国内来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走在前面的城市,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对其他城市具有启示作用。因此,如何在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级化转型(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避免社会分割与社会极化的加剧,增强社会和谐,不仅是北京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难点,也将是我国许多城市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应对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过程中尽量减弱其负面社会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应对思路:
1.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方式与路径。
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如前所述,城市在未来进一步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时,将面临如何解决社会分割与社会极化加剧的难题,但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仍然是许多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城市社会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适应,而不是因社会适应面临难题而在经济发展方面裹足不前,这是思考和寻找未来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城市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的前提和基本出发点。
之所以强调未来社会对经济的适应,而不是相反,是因为:从大的历史演进的角度来说,每次历史阶段的演替都是通过生产力的进步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方式来实现社会适应的;从小的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来说,若现在因可能的社会二元化加剧而不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之路,则未来的经济竞争力将不能有效提升,并极有可能出现城市萧条现象。若出现这种情况,势必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社会动荡。
因此,正确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协调方式与路径。这一方面要求要针对现代服务业发达城市社会异质性强、中小企业多的特点,积极探索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和路径,另一方面要求要针对现代服务业发达城市社会二元化加剧的特点,积极寻找并有意识培育新的、符合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中等收入行业,并通过一系列以弥合高低收入行业阶层裂痕为导向的社会政策的引导和扩大低收入行业就业者的社会参与等措施,创造新的社会和谐模式。
2.重视现代服务业中中等收入行业的发展,使国家再分配体制内各行业的平均工资基本与全社会的平均工资持平,以此扩大中等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
尽管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造成城市中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水平差距的扩大,但仔细分析北京分行业职工工资的情况仍然可以发现,在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中,仍然存在收入水平大致处于中等水平的行业,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大类中的文化艺术业和体育,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大类中的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平均工资基本上处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
对于北京来讲,以上这些行业一方面符合北京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规模上也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在以金融业为代表的高工资行业工资水平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以人文城市和文化城市为重要发展目标的城市,北京不仅应视发展文化艺术业和体育业等文化产业为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城市的需要,也应将其视为北京建设人文城市、壮大中间收入行业的需要,从而采取更为积极的鼓励政策。
提供信贷、市场信息等多种创业支持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创业门槛,鼓励更多人进行创业活动。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城市是一座集中了众多大企业总部和高端人才的大都会,如果只有这些大企业存在,则就业结构基本上就是两极化构成的,一极是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极是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的传统服务业人员和大企业中从事辅助性和服务性工作的底层员工,这种情况势必带来收入和社会的明显极化。中小企业从业者和个人创业者较多地属于中间收入就业层,为了减弱社会的两极分化,政府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个人创业,以培育壮大介于大企业高管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与大企业底层员工和传统服务业就业人员之间的中间就业层。这些支持包括提供信贷、市场信息等多种创业支持服务,也包括降低行业准入门槛,还包括放宽对个人资本经营的限制。例如,在北京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旧城内,可允许房屋居住者经营家庭旅馆,这样做一方面符合北京旧城的文化旅游区发展定位,另一方面也盘活了旧城房屋资产,为那些居住在旧城中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就业和提高收入的途径。而且,这种旅游开发也深得外国旅游者青睐,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将隶属于国家再分配体制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大致控制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上。以我国现在的情况,隶属于国家再分配体制的行业主要包括了各级各类党政机关和工资收入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这类行业因其工资拨款来源于国家财政,政府调控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强,所以政府应有意识的运用调控手段,将这一群体平均工资的水平基本调控在与社会平均工资持平的水平。这也正是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做法。
总之,通过上述多渠道的努力,来壮大中等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使其成为因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极化问题的矛盾缓冲群体,弱化城市的二元化程度。
3.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低收入群体;加强社会援助,提高其竞争力。
配置公共资源是政府公共性的重要体现。提供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健全、面向全体公众、面向各区域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应当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出发,为市民提供体现社会平等和地域平等的公共服务, 通过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增加社会的公平性。特别是,对那些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行业从业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社会资本的公共服务项目,如教育、社区援助和各种社区组织与活动等,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公共资源的使用方面注意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持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质,保持城市在生活服务和商业服务方面的多层次性,使低收入人群也能方便地享有与他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各种服务。通过这些努力,一方面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低收入群体,另一方面也对其提高竞争力有所帮助。
4.通过人文城市建设构筑市民的精神家园。
人的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它还与心态和情绪的愉悦程度、人际关系,以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有关。因此在未来行业分层愈益明显的情况下,由此引起的人们的幸福感会有所下降,但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使低工资行业从业人员在心态和情绪上、在人际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有明显改善,通过这些努力,仍然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总体幸福感。
通过人文城市的建设,构筑起市民的精神家园,以此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要做到这一点,要求要在城市中营造互助、帮扶弱者的社会风气,畅通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在公共事物的决策方面给予他们与其人口规模相称的、对公共事物决策的参与权,做到给予不同收入人群以相同的对公共事物的发言权。另外,要通过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使底层群体的后代有机会通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强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加这一群体家族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还应该大力培育慈善文化,规范和完善捐赠制度,使全社会对弱者的帮扶蔚然成风。
注释:
① (美)曼纽尔·卡斯泰尔著,崔保国等译.信息化城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②崔保国:译者序.[美]曼纽尔·卡斯泰尔著,崔保国等译.信息化城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译者序3.
③ 同①,P223.
④ 在1993年至2002年北京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10年间,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了48.6万人,在就业结构中的比例也从30.9%下降到21.4%,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见1994年和2003年《北京统计年鉴》。
⑤ 与社会学界较多使用的“按职业”进行收入分类统计的方法不同,“按行业”进行收入分类统计的方法是从不同行业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视角来考察的,这一视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业结构变化与社会阶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The Dualistic Trend of Urban Society in Beijing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to a Service Economy
Ye Limei
The stratum and spatial dualistic trend is becoming a mainstream social change in a city characterized by informatization and fast upgrad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result, many social problems arise, which are the primary issues of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 analysis of Beijing manifests an obvious sign of the dualistic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particularly in the upgrad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cific solutions dealing with duality are also analyzed and provided.
dualistic city; Beijing; upgrad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untermeasures
C912
叶立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协调发展,城市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卢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