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研究
2011-04-01李江涛
◎ 张 强 李江涛
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研究
◎ 张 强 李江涛
无论从历史传承还是从现实条件看,“国际商贸中心”都应作为广州现阶段经济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核心引擎。选择和实施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是简单重复过去“重商主义”的老路,而是以现代流通为引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不仅是广州基于历史传承、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州主动承担“国家使命”、贯彻扩大内需战略以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国际商贸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 广州
从国内外大都市发展的经验看,当今国际大都市都具有基于自身特质和禀赋优势的核心功能,有效引领、带动城市产业转型、能级提升和整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这个核心功能在伦敦、纽约是国际全球金融中心及创意中心,在北京是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在上海是国际经济与金融中心,在天津是国际制造业基地,那么,广州的城市个性定位及核心引领功能是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明确界定。
从全球范围看,工业性城市向服务型大都市转换是世界性的一般趋势,西方国家大约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由工业性城市向服务型都市的转变,其中基于经济全球化拓展的趋势,国际商贸或航运中心往往成为多数刚刚越过工业化阶段的新兴大都市的主体定位。自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从加工大国进入了制造大国,从生产大国进入了消费大国,也正在从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势必需要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经济主导权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以提升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及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无论从历史传承还是从现实条件看,“国际商贸中心”都应作为广州现阶段经济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核心引擎,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性功能定位,成为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区别的最具特色的“标签”。选择和实施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是简单重复过去“重商主义”的老路,而是以现代流通为引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不仅是广州基于历史传承、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州主动承担“国家使命”、贯彻扩大内需战略以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一、“商”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最大优势和核心引擎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什么方面最能代表国家城市形象及参与国际竞争?很显然,“商”无疑是广州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也是广州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广州的城市个性定位就是国家商贸中心,是最能代表国家商业潮流的最具成长性的国际大商都。今后,在工业制造业比较优势及其带动力逐步弱化之后,广州应该确立以“商”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一)从发展阶段看,“商贸中心”是广州现阶段城市功能演进的必然选择
国际大都市的成长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心城市主导功能一般会沿着区域行政商业中心——工业生产中心——国际商贸(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梯次演变①,其中在步入后工业化初期(一般以人均GDP达1万美元为标志),多数城市都呈现由工业主导向流通主导转型,率先发展演变为国际商贸中心或航运中心,致力于发展具有资源控制力的流量经济。广州在其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承担着华南地区行政与商业中心的角色,解放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开始由消费性城市转为生产性城市,逐步成为华南地区的工业生产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重大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广州作为“综合性门户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一批新的都会级商圈逐步形成。目前,广州人均GDP刚刚越过1万美元,正处于由工业化后期迈入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处于由工业经济向流通经济的转型关口,此时,无论从现实具备条件还是都市发展阶段看,国际商贸中心都是广州现阶段核心功能的必然选择。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的经济转型中,而流通经济的发达程度与国内消费密切相关,直接决定着消费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因此,广州市这一核心功能定位也与当前国家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相吻合。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选择和实施商贸核心带动战略,不是简单重复过去“重商主义”的老路,而是以现代流通为引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是广州步入后工业时代实现城市功能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曾提出这样的论断:“财富流通极少的地方,可供取得的财富极少,财富流通极多的地方,有些财富就会落在它们手里”,而著名地理学家卡斯特尔则进一步深刻指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主要在于有多少财富和要素流经这里”,“一座城市的兴衰,是由其对流经该地区的经济要素流的把握程度所决定的,如果它能够吸引、稳定、转化甚至创造某些关键的要素流,则它必然走向繁荣,否则,就走向衰败”,而流通经济无疑是承担着这样的控制和转化功能。
(二)从城市个性看,“商贸中心”最能体现广州城市的核心特质
广州是千年商都,有悠久的商贸业历史和文化积淀。从2000多年城市发展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广州这个城市因商而生、因商而发展壮大、因商而辉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历史上广州商贸业都深具影响力。广州曾经因为对外通商而繁荣,特别是明清长期锁国,唯广州一口通外。广州在清代有著名的十三行,到1850年左右,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靠的主要是商贸业。解放后,一年两次的“广交会”又长期在广州召开,使广州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并延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广州在城市功能定位上曾先后树立多个引领性目标,如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科技中心、国家文化名城、创意之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但时至今日,广州都还远不是国家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文化中心或先进制造中心,国人迄今高度认同的,仍是广州的全国商贸中心地位,“广交会”、“广州价格”、“广式服务”仍是国人常津津乐道并用于识别广州的核心“标签”,精明、务实的商业文化已深深渗透于广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从历史传承的视野看,无论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的国家商业中心到新中国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都雄辩地说明广州是“千年商都”,是中国最知名、最悠久的商贸中心,广州的城市灵魂、性格、本质和个性定位,就是商贸。
(三)从比较优势看,“商贸中心”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广州在经济实力上实现了重大跨越,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但以批发、零售、物流、会展等为主体的商贸服务业始终构成广州经济的第一支柱和最大优势。2008年,广州商贸服务业②实现增加值达235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接近30%,几乎占据第三产业的“半壁江山”。从全市经济内部各行业比较,基于“中商贸”统计的商贸业无论在产值占比还是就业人数、企业数占比,均达到或超过全市的30%左右③,明显高于汽车、房地产等其他支柱产业。同时,从五大国家中心城市横向比较看,广州的经济总量虽远低于上海、北京,但其商贸业规模几乎与这两个城市相当,且无论是产值比重、就业比重还是经济增长贡献率,广州商贸服务业均居五大城市之首。此外,广州商贸服务业区位熵达3.8,也大大高于其他几个国家中心城市(见表1),这进一步说明了商贸业之于广州的显著比较优势。
广州作为全国商贸中心的地位,不仅依赖于其强大的主体产业——商贸服务业的高度发达,更取决于一系列独特的发展条件和要素的有力支撑:
首先,具有独特的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地处开放前沿,又毗邻港澳,也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区域中心,已高标准建成空港、海港、铁路枢纽、信息港以及武广高铁,形成了国内罕有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综合性门户城市地位十分突出,在国内唯上海能与之争锋,特别是随着武广、贵广、南广高铁等一系列跨区域捷运系统的先后开通,将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从而为广州拓展经济腹地、扩大商贸辐射力提供新的重大契机。
其次,具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广州目前是全国城市发展的第三大经济体,综合经济实力很强,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产业间配套性和互补性较强,尤其是第三产业相对实力突出,占地区GDP比重已超过60%,在国内仅次于北京而居第二位。在此基础上,广州近期又明确提出实施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产业发展战略,鉴于服务经济在初期主要表现为流通经济,这为商贸流通业的引领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
第三,具有“广交会”这一独一无二的商贸平台优势。广州 “广交会”号称中国第一展,在中国对外经贸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力。随着亚洲最大单体会展设施投入使用以及“广交会”的更名转型,“广交会”的主体功能及其综合拉动效应进一步扩展,由此导致广州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话语权进一步增大,“广州价格”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事实上,广州已形成的某些价格指数,如广塑指数、鱼珠木材等,不仅在全国,就是在国际上,也开始具有较强的价格指导作用。
第四,具有强大的珠三角制造业和城市群的依托优势。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珠三角制造业十分发达,已先后形成电子通信、家用电器、计算机及软件、部分轻纺产品的全球性生产基地,庞大的制造业集群带来了巨大的流通及贸易需求,从而为广州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了产业层面的重要依托。
(四)从产业关联看,“商贸中心”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引擎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商贸流通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具有承前启后、枢纽联结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初期及“短缺经济”时代,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生产决定流通,商贸流通业处于附属地位。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及“过剩经济”条件下,消费成为起点,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商贸流通业在资源配置和生产引导中的作用开始凸显,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有效掌握、跟踪多变的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地传递给上游生产企业,使之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在这种趋势下,流通职能已逐步由满足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转变为与工业协调发展和突出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上来,商贸流通业也相应由国民经济的终端产业演变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性产业,在消费—分配—流通—生产构成的价值链体系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对制造业、农业、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形成越来越强的关联带动效应。此外,作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主要载体之一,遍布全城的商贸区特别是一些都会级大商圈,对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形象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体上看,发展现代商贸产业群,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对广州而言具有关联百业、决定大局的战略意义,具有引导生产、配置资源、调整结构、促进消费乃至优化城市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核心引擎”的功能。
从实践上看,广州“商贸中心”主要是通过总部控制链、订单生产驱动链、物流供应链、会展衍生带动链、批发市场衍生带动链等一系列关联互动机制,以商流为核心驱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甚至人才流,继而对广州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乃至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形成强大推动力的。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商贸产业群逐渐衍生、引领、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集聚发展,从而直接推动了其他功能中心的崛起,并将这些次生功能深深卷入了“大商贸”的功能体系与价值链条中。
二、国际商贸中心对广州乃至全国经济具有巨大带动效应
(一)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内涵界定及其功能结构特征
广州历来是全国的商贸中心,今后将进一步建设更高水平和能级的国际商贸中心。在这里,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应该是一个“大商贸”乃至“泛商贸”的概念,不仅包括商贸内核型产业,而且包括与之高度关联的商贸外延型产业。我们对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大致界定是:以批发零售、商务会展为主体构成国际商贸中心的内核(原发性商流),再通过各种产业关联、衍生、融合和辐射机制,由内核产业集群进一步衍生带动外围的总部经济、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创意设计、加工制造业等支持集群以及旅游、休闲、商业地产、酒店餐饮、文化等辅助集群互动协同发展,由此共同构成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广义内涵,驱动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及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理解,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应涵括零售业、批发业、会展业、物流业、电子商务、拍卖业、典当业、租赁业、商业管理服务业、酒店业、餐饮业、商业地产业、外贸业等主要产业及绝大部分的外围辅助、支持性产业,行业涉及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在实践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产业边界,体现出动态性,但其核心地位和强大的经济社会带动力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以上内涵界定,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在功能结构体系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充分体现出以国际商贸中心为龙头带动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和发展特征(如图1所示):
第一功能层次:以批发零售与商务会展业为主,主要形成以核心集群为主导的核心功能,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内核。
第二功能层次:以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与创意设计、房地产业为主,主要形成以支持集群为主导的支撑性功能
第三功能层次:以酒店、饮食、旅游、交通、文化休闲、教育培训业为主,主要形成以辅助集群为特征的辅助性功能
(二)国际商贸中心对广州、广东及全国经济的带动效应分析
通过深入分析看,商贸中心功能及产业可以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链衍生效应、产业联动效应、产业融合效应、产业示范引领效应以及环境优化效应等有效带动其他功能中心和相关产业群的发展。据一份针对全国流通业作用的权威研究表明,现代流通业增加值每增加1%,会带动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388%,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6%,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183%,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127%,显示出良好的产业带动效果,而且从相关产业分析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现代流通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果越好,由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建立在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正是由于流通业的先导性发展,推动了城市相关产业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④。为此,我们拟以广州为例实证分析其“大商贸”的综合拉动效应。
1.广州商贸产业对广州城市经济的带动效应分析
(1)广州“中商贸”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
2009年,广州“中商贸”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大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2720.9亿元,占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8.9%,占广州GDP的29.8%,对广州经济增长的贡献很高,2004年以来“中商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约4个百分点(见图2),是近年来稳定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9年末,广州“中商贸”产业共有从业人员209.0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28.3%,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57.8%,成为广州社会就业贡献度最大的产业。
(2)广州商贸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分析
①广州“中商贸”对广州GDP的弹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商贸产业对广州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本研究引入弹性系数这一分析工具。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所谓GDP弹性是指某一时期内GDP变化百分比与某行业产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它可以用来反映某一行业产值增加对GDP的带动能力,也就是该行业的产值平均每变动百分之一,GDP相应变动的百分比。本研究利用2003~2008年的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ZGDP)和“中商贸”增加值(GZDSM)的数据测算广州商贸产业对广州GDP的弹性系数,结果表明,商贸产业对广州GDP的弹性为1.012,表明大商贸产业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GDP则提高约1.012个百分点,两者基本上同步增长,说明商贸产业对广州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明显的。
②广州“中商贸”对全市工业的弹性分析。
商贸产业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考察广州商贸产业对广州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本研究利用2003~2008年的广州工业增加值(GZGY)和广州商贸产业增加值(GZDSM)的数据测算广州大商贸产业对广州工业增加值的弹性系数。其结果显示,大商贸产业对广州工业增加值的弹性为1.026,表明大商贸产业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则提高约1.026个百分点,两者也基本上是同步增长,表明商贸产业对广州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明显的。
③基本结论。
广州商贸产业对广州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弹性分别为1.012和1.026,表明广州商贸产业对广州GDP和工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并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同步变动关系。
2.广州商贸产业对广东经济的带动效应分析
(1)广州“中商贸”对广东经济的贡献度分析
广州商贸产业在广东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2009年广州“中商贸”完成增加值2720.9亿元,占广东“中商贸”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04%,占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07%。从商贸产业各主要行业看,广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全省占主导地位,其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0.47%和52.24%,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也占全省约四分之一的份额(见表2)。广州商贸产业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较高,2004年以来广州中商贸产业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
(2)广州商贸产业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分析
①广州“中商贸”产业对广东GDP的弹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2003~2008年的广东地区生产总值(GDGDP)和广州商贸产业增加值(GZDSM)的数据进行测算广州大商贸产业对广东GDP的弹性系数,其结果显示,广州商贸产业对广东GDP的弹性超过1,达到1.045,即商贸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广东GDP提高约1.045个百分点,广州“中商贸”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是较大的。
②广州“中商贸”产业对广东工业经济的弹性分析。
为了考察广州大商贸产业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本研究利用2003~2008年的广东工业增加值(GZGY)和广州“中商贸”增加值(GZDSM)的数据测算广州商贸产业对广东工业增加值的弹性系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商贸产业对广东工业增加值的弹性系数高达1.257, 即广州商贸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广东工业增加值则提高约1.257个百分点,表明广州商贸产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③基本结论。
广州商贸产业对广东GDP和广东工业的带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商贸产业对广东工业增加值的弹性远高于其他弹性,说明广州流通产业特别是作为全国商贸批发中心和国际采购中心的功能对广东工业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带动作用,这与广州作为全国三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是一致的。
3.广州商贸产业对全国经济的带动效应分析
广州商贸产业在全国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2008年广州“中商贸”产业完成增加值2503.4亿元,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1%,占全国GDP的比重为0.80%。从商贸产业各行业看,广州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其增加值占全国同行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27%,远高于广州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其增加值占全国同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86%、3.56%和3.78%(见表3)。广州商贸产业对全国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进一步的估算表明,2004年以来广州“中商贸”产业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0.9%左右,也就是说,全国每年的经济增量中,有接近一个百分点是由广州商贸产业直接贡献的,而源于广州“广交会”、上千家辐射力超越珠三角的专业市场等商贸平台的间接贡献则不计算在内,但肯定会更大。
4.“广交会”对国内经济产生巨大拉动效应
(1)“广交会”对广州经济产生巨大拉动效应⑤
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从1957年春天创办至今,一直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已成为中国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品种最齐全、到会采购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国际知名会展。为了考察广交会对广州经济的影响,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与中山大学合作进行了“广交会区域经济拉动效益研究项目”的调查,该项目以2008年秋第104届广交会和2009年春第105届广交会的现场调查和数据为依据,从经济效益、税收、就业等多方面就广交会对广州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一年两届广交会带给广州的直接经济效益,即国内外访客和相关机构的直接消费(已剔除长途交通费用及不在广州住宿的境内外商务人士的相关消费)为110.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215.94亿元,两者合计为326.44亿元,占2008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96%(见图3)。从税收贡献看,一届广交会为广州各相关行业带来的营业税收入约为2.14亿元,一年两届合计约为4.28亿元。而从就业看,一年两届广交会直接带动全职或兼职就业为10.92万人,间接拉动全职或兼职就业人数为194.16万人,两项合计每年创造就业205.08万人,研究显示,广交会间接拉动就业的辅助性行业包括零售、酒店、餐饮、交通、货运、展位搭建和广告等,带动岗位最多的是餐饮业、零售业和酒店业。
(2)“广交会”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入世以来,广交会以其独到的传统特点和风格,为中外客商提供广阔的商机,不仅是洽谈成交的场所和中外信息交流的中心,也是了解中国出口商品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2009年春秋两届广交会成交额合计567.00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4.72%。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会展业的发展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多,广交会成交额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见表4),但是广交会仍是中国的供应商和采购商联系的重要桥梁,是广大客商拓展国际市场、建立贸易关系的重要渠道,它为我国的外贸发展赢得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发展空间,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春秋两届广交会采购商人数合计35.3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74.16%(见图4)。
(3)“广交会”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弹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广交会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带动效应,本研究利用2000~2009年的广交会成交额(GJHCJE)和全国货物出口总额(HWCKZE)的数据测算广交会成交额对全国出口总额的弹性系数,其结果显示,广交会成交额对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弹性系数为1.425, 也就是说,广交会成交额每提高1个百分点, 全国货物出口总额则提高约1.425个百分点,这表明广交会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带动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5.“广州价格”在国内已初具影响
商贸流通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培育“广州价格”打下了一定基础。近年来,随着广东塑料交易所、广州鱼珠木材市场、广州黄埔燃料油市场、广州华南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广州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广州华南煤炭交易中心、广州市钻汇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广州华南石化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投入营运,广州拥有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排名前列的批发市场,产生了巨大的集群效应,也初步形成了影响全国的“广州价格”。2008年,全市有40多大类商品共1222家大小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超过5600亿元⑥。本报告对已经培育出的、或极有潜力培育出的一批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广州价格”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数类“广州价格”层次,是“广州价格”的较高层次,最具权威性,为国内外市场所关注;第二层次是行业龙头性价格层次,它是在国内市场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广州价格”;第三层次是区域性价格层次,该类“广州价格”在区域市场中有一定影响力,未来可进一步提升其定价地位,使其在全国市场造成广泛影响(见表5)。目前,广州已形成包括塑料、金属、燃油、音像、茶叶等在内的十多类“广州价格”,在业界基本形成了“全国价格看华南,华南价格看广州”的格局。
三、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有利条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
广州具备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条件和潜质,但距离发展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从与世界商贸中心城市标杆——国际公认的9大“购物天堂”城市以及国内先进城市的横向比较看,广州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这些差距的背后主要隐含着如下一些问题和制约:
1.城市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城市宜居度总体偏低对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形成较大制约
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不能仅仅着眼于商贸流通领域的发展,必须考虑从整个城市环境的优化出发进行配套建设。从国外经验看,构建一个宽松、舒适、通畅、生态、文明的宜居环境,是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首要前提,因为,宜居便捷的城市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气”,尤其是高端人口的集聚,也为居民和游客的出行、购物提供便利,是支撑高等级商贸中心建设的关键因素。近十年来,通过实施“三变”工程和举办亚运会,广州的城市环境和面貌有了显著改善,然而,与国内许多先进城市相比,广州城市环境品质仍难尽人意,特别是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及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近期,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城市环境竞争力排名仅为第38位,居51个比较城市的下游,不仅远低于大连、青岛、成都等宜居名城,也明显低于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突出地表现在城市环境舒适度和人工环境优美度两项指标较差。从实践上看,作为宜居城市一般有几个典型标准,如城市绿化覆盖率高,青山绿水,街道干净,布局合理、交通通畅,管理有序、治安良好、文化味浓厚、废气排放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等,对比这些标准,广州显然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对营商环境和高端“人气”的聚集形成了一定制约。因此,要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广州还需要在改善城市综合环境尤其是城市布局、密度、形态、景观、文化、安全等方面加倍努力。
2.商业国际化水平依然较低,商业“软实力”明显不足
商业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准,商业国际化既包括利用外资的水平,也包括对外投资或“走出去”的能力,既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包括消费商品、企业品牌的国际化。目前,广州在零售市场的资本开放度已非常之高,据省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显示,当前外资超市已占据广州全市零售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百佳、家乐福、好又多等外资超市已在各主要商业路段抢摊布点,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主力军。然而,广州商业总体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购物消费国际化程度低,目前在广州市零售市场上,国际商品所占比重依然较小,还没有引进或设立类似“日本城”、“韩国城”这样的国际商品消费场所,即使在外资大卖场中销售的90%以上还是中国本土产品;其次,引进和代理国际品牌较少,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应是世界各大知名品牌,特别是奢侈品牌的必争之地,目前,广州虽已引进部分国际品牌,但其中属于世界顶级的品牌较少,而且广州还不是各大国际品牌代理商的总部基地,很多品牌都是通过香港引进的,这方面与上海、香港等城市尚存较大差距。第三,批发市场尚未充分向外资开放,目前,广州市的零售市场已全面对外资开放,但批发市场建设基本上仍以民营内资为主,对外开放度很低;第四,本土商业企业“走出去”能力弱,对外投资十分有限,目前,广州市在境外尚未开设一家“广州城”这样的地标性商业项目。最后,缺乏国际化的商业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作为国际商贸中心,与高端消费相适应的跨国性综合服务规范和能力十分重要,例如,邮寄服务、退换服务、索赔服务、汽车召回制等,这些服务在广州几乎还是空白。此外,在流通领域,无论是包装、商品,还是物流、采购、服务等,广州都还缺乏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而服务、品牌、标准等方面的差距集中反映了广州商业“软实力”之不足。
3.总部经济和商贸龙头实力偏弱,商业竞争力和辐射力受到明显制约
总部经济由于攸关重大商业决策和资源配置,因而是高端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成为提升城市商业辐射力的重要依托。根据有关权威评估,广州的总部经济发展指数一直排在全国城市第三位,但在全国总部经济的实力格局中,北京、上海高居前两位,属第一集团,两市无论在拥有世界500强、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还是引进外资研发中心、外资金融机构上都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其中北京已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第三大世界500强总部之都”,已拥有世界500强26家,而广州仅有1家,广州与这两个城市差距仍十分巨大(见表6)。此外,一个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没有几个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商贸龙头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全国排名前十的零售企业、批发市场、上市公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榜单中,广州都少有进入。从实际看,广州引以为豪的批发市场有接近90%的市场年成交额不足亿元⑦,广州在“2009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中只有2家企业入围,且排名都在第50位之后,而北京、上海、分别有16家、13家入围。此外,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商业城市,广州商业类上市公司数量远不及上海、北京、大连,甚至武汉、成都、长沙等城市。总体上看,尽管广州商贸经济总量不小,但迄今为止还未形成能够真正主导珠三角甚至广州市场的全国性商贸龙头企业。尽管广州商贸业得益于“广交会”的平台优势而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但由于总部经济和本土商贸企业实力偏弱,导致这种商贸业对外辐射仍是低端、单向和低层次的,广州未来亟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国内外双向开拓、属于广州本土的商贸龙头企业,由此带动商贸经济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力方向发展。
4.商贸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战略性新型商贸业态发育相对不足
作为全国最具开放度的大都市,广州往往是最新商业潮流、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的先锋城市,但最后在商业新业态、新业制、新模式的普及推广方面却大多落在了许多后起城市的后面,如综合超市、连锁商业、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均发展不足,目前的行业龙头都不是广州本土企业。相反,广州以小士多、小食店等为代表的低层次商业却异常发达,这一现象虽给市民带来了一定便利,但却严重影响了广州的商业城市形象,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服务质量、社会治安、偷漏税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高端商业投资形成了一定排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一些后起城市却在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发展方面走在了广州的前面,例如,在连锁经营上,广州的商业连锁率仅为30%左右,始终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电子商务领域,北京占据了绝对优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评选的“2009百佳品牌购物网站”,前10位网站有7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京东商城、当当网和卓越网销售规模约占全国B2C销售规模的60%以上⑧;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杭州成为全国的典范和领跑者,已先后涌现并总结出信息服务、金融投资、人才服务等九类模式。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当代商业实践表明,现代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由于基于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其产业链及功能运作系统相对复杂,因而往往能够对其他产业形成更大的带动力,如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综超等,不仅对信息、软件、金融、餐饮、商务、商业地产等形成直接的带动效果,而且与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形成明显的联动效应。而广州在这些先进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方面的相对滞后,必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进而对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5.商业模式创新较弱,商贸业产业联动力仍显不足
在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关联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水平日益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其中作为外延性较强、开放度较高的一类产业,商贸业对其他产业和功能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但从广州的情况看,尽管商贸业发展历史悠久,市场发达,但商贸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出来,以商贸业为核心的产业关联衍生效应仍显不足。首先,作为供应链终端的零售业,在终端反向控制链和总部垂直控制链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和决定着上游生产厂家的市场实现状况,而在广州市,由于零售市场日益呈现外资主导的格局,外资零售业固然会对本地产品销售产生一定拉动作用,但基于文化和“母国机制”等原因,这种拉动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相反,由于外资零售巨头强大的批量采购优势和定价权,加之外资特有的“潮汐经济”效应,这种零售业格局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是相当不稳固的。其次,广州商贸内核产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广州商贸业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虽遍及全城,但与之相配套的城市配送业发展却明显滞后,尤其是缺乏一批市域配送型物流基地,使之难于满足现代商贸业和新型商业业态发展的需求。最后,商贸业对其他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有限。目前,由于批发市场的转型及“广交会”的存在,广州市在“商展结合”、“商娱结合”方面还不错,但在“商旅结合”、“文商结合”方面与当今国际大都市仍存在较大距离,而这几个“结合”也恰恰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必由之路。伦敦、巴黎无不如此,这些地区的旅游局时至今日仍将旅游购物作为城市消费的亮点,作为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数据显示,外国游客在伦敦、纽约是5天左右,在中国香港平均停留时间是4天,在北京大约为3天,其中有1到2天左右时间在购物⑨。目前,外国游客在广州的平均停留时间仅为2天左右,但几乎九成的时间是在周边景区及周边城市游览,没有充分的时间购物。商贸业如何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这涉及至关重要的产业融合及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兴国际大都市,广州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6.对商贸流通业战略定位不清,来自政府的导控与扶持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商”是广州城市的“灵魂”和最大优势,广州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也是从商业起步的,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十五”计划,还是“十一五”规划,抑或是近期出台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广州都没有把商贸流通业置于必要的战略高度,没有把商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战略性产业予以确定,也没有明确提出流通经济主导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商贸业在广州城市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被轻视了。此外,长期以来,广州市都将商贸业定位于完全竞争性行业,由此导致政府对该领域的规划、调控、引导和扶持相对不足,而广州市本土商贸企业总是做不大、“星星多、月亮少”的长期“痼疾”,除了与广州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商小贩、小富即安的小商业文化的阻碍外,主要与政府导控力和扶持力度不足有关,这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国有商业改革及兼并重组方面做得不够,来自政府的支持推动显得乏力,对培育大企业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二是对扶持本土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方面缺乏必要手段,这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重组、进行资本化扩张和跨区域拓展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网点控制是许多发达国家普遍运用的产业政策引导手段,广州在利用这一机制对外资大卖场的控制及本土企业的扶持方面也做得不够。三是对大型商贸设施准公共产品性质认识不足,造成广州在这方面的财政支持显得不够,如特色商业街、重点购物场所、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高级专业市场、美食城等,在国内许多城市几乎都有地方政府的投资和财政支持,这对培育主力企业无疑会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国家高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我国外需萎缩长期化和内需蕴藏的巨大潜力,未来我国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转向内需主导型增长,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这对紧密关联消费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无疑是一长期利好。
2.广州正式确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产业战略
近期,随着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和举国上下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呼声不断提高,广州明确提出实施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产业发展战略,鉴于服务经济在初期主要表现为流通经济,这为广州市商贸流通业的引领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
3.具有发达的功能区域载体保障
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中,广州市按照重大战略与功能载体、产业属性与区位属性相匹配原则,合理优化区域功能,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保障。其中,中心老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并以新规划的五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高端零售;而外围郊区主要围绕空港、海港、陆港等枢纽设施,大力发展批发经济、物流经济和少量区域级商务经济,同时,配合南沙、萝岗、南站等新城规划以及中心镇建设,加快建立一批区域级新商圈、新载体。这些规划为广州现代新型商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载体支撑。
4.高速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当前,武广高铁已开通运营,贵广、南广高铁也正在加快建设中,随着以广州为核心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络逐步形成,广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进一步扩大,这为广州利用商贸中心优势拓展腹地经济、带动区域经济、辐射全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思路与重点
(一)基本思路
通过政府规划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实施以国际商贸中心驱动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以“国际化、现代化、高端化”为导向,以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促进广州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中心城区商圈与郊区商贸增长极协同发展,坚持把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城建设、轨道交通、城市环境优化以及打造珠三角大都市圈相结合,坚持以新岭南文化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的特色和魅力,通过结构调整与创新,大力推动广州传统“千年商都”向现代“网络商都”转型,辐射能级从“服务全国”向“服务世界”提升,产业结构从低端商业为主向高端商业为主升级,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中心“主引擎”,有效带动广州城市功能转型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要立足于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使广州成为国际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和枢纽交易市场,从根本上提高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以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作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和促进广州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整体提升,使广州的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要以国际化、高级化作为努力方向,科学地调整布局与结构,创新经营组织方式、交易手段和运营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市场和标志性商埠。
——通过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将“诚信、宽容、和谐”的传统商业文化与“公平、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伦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广州“软实力”。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思路,应从商贸“强核”出发,在此基础上,促进产业的“联动”,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继而增强广州经贸活动的对外“辐射”力,由内向外,层层递进,形成清晰的战略性推进框架。
(二)建设重点
在构建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引领下,为体现商贸中心的辐射能级及其经济带动力,今后广州应重点构建“八大中心”,培育“十大功能载体”,构筑“五大支撑性平台”。
1.构建八大中心
依托广州批发市场优势及一系列商品展贸中心、交易中心、采购物流配送中心等载体,打造“广州价格”体系,构建具有远程控制和辐射能力的国际采购与商品定价中心;通过大量引进国际品牌,荟萃全国品牌,充分发挥老字号品牌,合理规划提升都会级商圈、区域级商圈和传统特色商圈,优化购物环境,构建国际品牌与购物消费中心;依托国际机场、远洋港口、铁路枢纽、高速路网等大型交通枢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国际物流中心;通过大力发展贸易金融、消费金融、航运金融业,打造珠江新城CBD和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推动穗港金融合作实验区,构建中国南方金融中心;以旅游、文化及“广交会”带动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是广州城市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为此应加快构建国际商务会展与旅游中心;围绕“网络商都”发展的目标,大力引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贸易网站和电子商务服务商,构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凭借电子商务进行远距离交易,以把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到全世界;依托各类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港和知名创意企业,经常性举办商品服务创意展览、研发会议和新产品发布会,构建国际商贸创意中心;依托各种专业贸易信息平台、商贸交流洽谈会议、商贸服务咨询公司、各类行业协会等机构和平台,承担国际商贸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构建国际性商贸信息文化交流中心。
2.培育十大载体
构建国际商贸中心,离不开空间载体的有力支撑。这种空间载体,不仅包括以商贸业为主导的商贸商务型功能区,也包括以其他产业为主导、但以商贸会展业为基础配套的功能区。从现实看,除继续优化提升已较为成熟的传统四大都会级商圈外,广州还应着力培育十大战略性商贸发展载体,并使之各具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首先在中心城区,重点打造五大功能区,其中,珠江新城CBD发展为国际商务和高档购物消费中心,琶洲发展为国际会展经济区,白鹅潭经济圈定位于国际商业区,白云新城定位于国际高端商贸文化区,广州中轴线南端定位为行政服务与商务中心区。在外围郊区,结合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建设,也重点打造五大都会级商圈,即番禺新城国际商贸旅游休闲区、广州南站商贸物流商圈、南沙海港物流经济圈、花都空港机场商务区、中新知识城新商圈。
3.搭建五大平台
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还需构筑五大平台。一是国际电子信息平台,通过信息传导机制掌握全球商贸信息,实施远程管理,并通过信息让全世界了解广州;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平台,目前广州综合交通网络仍不能适应现代流通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应进一步推动交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交通枢纽联通度,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的交通可通达性;三是科技研发创意平台,跟踪、引进和研发最新流通技术,加快流通技术的转化和推广,为商贸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人才支撑平台,依托广州“留交会”,引进海内外中高级流通人才,让国际顶尖专业人才汇集在一起;五是国际物联网发展平台,这个平台代表着未来家庭消费方式革命的方向,必然对商贸活动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应作前瞻性推进。这五个平台对构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至关重要。
4.营造一个环境
对于广州来说,营造一个优质高效、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是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前提,是商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个发展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居环境,创建一个宽松、舒适、通畅、生态的宜居环境, 是吸引高端消费人口和高端投资的必要条件;二是政务环境,广州必须致力于创建高效、便利、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改善政府形象和公务员作风,以促进商贸活动便利化和交易成本最低化。三是社会人文环境,对致力于国际大都市的广州而言,光有精明、务实、保守的人文风气是不够的,还必须彰显和培育其包容、创新、专业、友爱互助、富于人性关怀、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公民社会意识和法制精神的社会人文风气。
五、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从战略高度加强规划引导,通过统一规划彰显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框架蓝图
“十五”以来,广州市已先后出台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商业网点、物流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专项规划,这些规划在特定历史阶段起到了对城市功能及相关战略性产业的推动作用,促成了广州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决定性转型。但从当前发展的环境和需要看,特别是基于对产业演进规律和广州城市发展原动力的重新认识看,广州必须在战略上明确商贸流通功能的核心“引擎”地位和主导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统一规划。
1.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在“十二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中突出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定位,将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思想上升到战略规划层面,进一步确立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地位及所发挥的“引擎”功能,为广州城市新一轮发展提供正确导向。
2.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组织引导和推进落实
建立健全工作领导与组织推进机制是保障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工程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为此,建议成立负责推进的专门组织机构——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谋划、重大决策和部门协调。为保障领导小组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建议成立涵盖产、商、学、协会等各界精英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以提供有关决策建议和参考。
3.制定统一规划,勾画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框架蓝图
在检讨商业网点规划(行将到期)及优化整合其他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统一规划。这个规划,首先,要凸显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引领功能,分别从商贸自身“强核”、促进产业“联动”及增强对外“辐射”三个层面进行发展谋划,形成清晰的战略性布局框架及实施步骤。其次,规划在内容上不仅包括建设布局规划,还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尤其在建设布局上一定要遵循“点上集聚、面上均衡”的原则,使都会级商圈、区域级商圈、枢纽商业、社区商业等合理布局,各得其利。第三,规划不能局限于商贸产业本身的谋划,而要体现关联带动效应,要注意与轨道交通、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等相结合,使商贸中心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最后,规划应注意体现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的差异化发展。中心城区着眼于形成高端的都会级大商圈,以三大传统商圈及五大新功能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高端零售及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特色商业;郊区新城根据各自基础和条件,主要围绕空港、海港、广州南站等大型枢纽设施和交通主干道,重点发展批发经济、物流经济和少量配套性商务经济。
(二)实施“强核”战略,通过强化核心集群与功能平台提升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内核实力
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必须依赖于有效集纳商流、物流的多个功能平台,并形成商贸活动有机协作及互为价值链的合力,而仅仅依靠购物、批发或会展等某个单项功能的“一枝独秀”,是难以发展成具有高效便捷及强大辐射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的。着眼于发挥商贸内核的主体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广州应重点打造以下富有特色的商贸功能及平台:
1.全面建成“网络商都”
推动传统“千年商都”向现代“网络商都”转型,加快电子商务、电子结算方式的普及与发展,彻底转变商业运作模式和社会消费方式,是积极抢占流通技术与业态创新“制高点”,大力提升广州资源配置功能和商贸中心辐射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广州应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支撑体系;大力引导专业批发市场向现代展贸市场转型,嵌入式发展网上询价、交易、配送“一站式”电子商务;积极鼓励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专卖店等开展网上业务,构建网络营销渠道;积极推动国际著名电子商务服务商落户广州,引导已落户企业逐步将其运营中心建成面向全国、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运营总部,继续加强与国内龙头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慧聪网等合作,扩大其在华南地区的业务辐射面。
2.着力构建“会展之都”
会展业一般与批发贸易相关联,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力,也是广州传统的最大优势领域,因此,强化会展平台是提升广州商贸中心能级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广州首先要集中资源打造琶洲国际会展核心区、流花会展区、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三大会展功能区,使之形成各具特色又互为关联协作的会展平台体系。同时,加快会展业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广交会、中博会、广博会、留交会等品牌效应,积极培育广州国际汽车展、中国网商交易会、广州机械博览会、广州设计周等一批自创品牌展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广州会展业,吸引国际大型会展公司及会展业协会前来广州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抓住国际会展产业转移的时机,积极引进国际品牌展会。此外,应着力完善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检测认证等服务功能,加快形成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高水平、专业化商务会展服务体系。
3.全力打造“国际采购中心”
国际采购是国际商贸中心最具战略性的功能之一,是商品集散和商流辐射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全力打造国际采购中心,对广州扩大国际商流规模、增强商品集散能力,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规模扩大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广州的实际看,打造国际采购中心,一是要切实加大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力度,促使批发市场向“现代展贸中心和采购配送中心”转型,引导大型批发市场设立国际商品集聚区和进口商品采购区,使之成为国内外商品的综合交易中心;二是加快会展型国际采购中心建设,重点依托中博会、广博会等品牌展会,吸引包括制造业采购机构、商业采购机构和政府综合性采购机构等跨国采购机构到广州设立分部,逐步把广州建成国际采购中心城市;三是加快电子商务型国际采购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批发贸易企业或批发市场开设网上批发贸易平台,创办网上商城,开拓网络批发渠道,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融合发展;四是积极培育发展分销型国际采购中心,选择有条件的、国际商流比重大的展贸龙头企业逐步开展国际分销配送业务,为国际采购商提供一站式服务,逐步向分销型国际采购中心转型。
4.精心营造“购物天堂”
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广州应努力打造国际“购物天堂”,全面提升购物环境、品牌、价格、服务、载体等要素竞争力,切实提高广州在全国的消费示范与时尚引领功能。为此,首先,要优化提升天河路、北京路、上下九、环市东等四大传统商圈,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增强文化特色和综合服务功能;与此同时,结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珠江新城、琶洲、白鹅潭、白云新城、万博-汉溪等一批新兴高端商贸集聚区,营建“购物天堂”的新地标。其次,实施商旅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西关文化商贸旅游区、长隆商贸旅游区等一批集商、旅、文、娱于一体的商业魅力区。第三,大力提升零售业国际化与现代化水平,积极引入国际先进业态、世界顶级品牌和奢侈品代理商,规划建设国际商品专业街和国际商品城,提高广州国际商品零售比重和国际化购物消费服务水平;大力引入现代零售方式和零售技术,鼓励发展新兴业态业种,促进经营方式的创新。最后,不断优化购物环境,营造人性化消费服务氛围,完善购物消费配套服务功能。
5.大力培育“广州价格”
定价权是一国或地区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标志。做大做强“广州价格”,谋攻广州在国内外商品与服务市场的价格话语权,有助于提升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经济控制力和市场辐射力。由于大宗商品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辐射力大,易于形成区域指导性价格,因此,从广州实际看,应首先从大宗商品入手,重点建设塑料、金属、粮食、石化、煤炭、化工六大类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强化“广州价格”的形成基础。要积极推动市场功能拓展和交易方式创新,重点引入拍卖、招标、期货交易、仓单质押、电子商务、集中委托上市等现代交易方式,以实现中远期交易和远程交易,扩大“广州价格”的对外辐射力。同时,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世界顶级品牌代理商、知名工业企业交易中心等集聚,利用不断扩大的商品交易,配套发展物流设施,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增强“全球采购、广州集散和广州结算”的功能。依托期货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大型专业市场、商品结算中心和商品交割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逐步形成国际价格、区域价格、行业龙头价格、指数价格等多层次结合有序的“广州价格”体系,进一步扩大“广州价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推动商贸结构调整与创新,大力提升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辐射能级
1.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造点多面广、社会负效应较大的低层次商业
以小士多、小食店、小批发为代表的小商业曾对繁荣商贸经济、方便居民消费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交通阻塞、商业形象、服务质量、偷漏税等很多负面影响,从而制约了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品位、能级和进程。为此,可考虑从三个方面推进改造和升级。第一,促进餐饮、零售等中小店铺改造经营环境,提高服务标准,严格安全管理,加强交易信用建设,建立交易信用评估体系,推行现代经营方式,通过鼓励自愿连锁等方式促进中小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第二,加强治理城中村里非法经营的各类小商业店铺,将该类店铺纳入政府有效管理范围。第三,依法整改老城区的中小批发市场,建立市场评估体系,对土地产出效益低、税收贡献小、阻塞交通、污染较大、影响社区环境的批发市场实施搬迁,对符合城市规划、负面效应较小的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在推动低层次商业改造的同时,腾出发展空间,大力扶持引进总部商业、品牌商业、渠道商业等高端商业。
2.优化业态结构,大力扶持具有远期交易和远程交易特征的现代新型商贸业态的发展
目前,国内已先后拥有百货店、超市、综合大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店、食杂店、精品超市、家居中心等多种业态,以及网上商店、邮购、电视购物、自动售货、电话购物、直销等创新业态,合计达30多种。作为国际商贸中心,丰富的业态类型必不可少,但必须以高端、新型并具有远程辐射力的业态为主。今后,广州应积极致力于推动业态创新和交易方式创新,继续推广连锁经营,大力扶持本土流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连锁经营和跨区布点,并实行“八个统一”;推动商品市场交易方式创新,重点引入拍卖、招标、期货交易、仓单质押、电子商务、集中委托上市等现代交易方式,恢复开设期货交易所,鼓励发展中远期交易;扶持网络商业,发展虚拟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专业市场向展贸中心乃至更高级的商品交易所转型,大力拓展远程交易;顺应珠三角消费升级和汽车社会到来的趋势,重点发展融购物、饮食、文化、休闲、娱乐、郊游、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或郊野型购物中心。
3.优化空间结构,积极推动中心城区老商圈与郊区新商贸增长极的互动协调发展
随着地铁网络的不断延伸、“南拓”战略的有效实施以及亚运会的举办,广州城区范围和功能重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CBD东扩、亚运新城、萝岗新城和中新知识城规划、南部万博—汉溪商圈的形成等,由此使广州商圈也处于急剧调整中,表现为商圈的多极化出现以及众多区域性商圈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广州应加快商贸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为战略性商贸板块的崛起预留足够的空间。首先,在中心城区应坚决实施“高进低出”,在大力推动低层次商业改造升级的同时,以五大功能区为重点,规划形成不同特色和定位的新商贸“板块”,重点引进总部商业、品牌商业和渠道商业;同时,加快老城区专业市场的搬迁、改造和升级,积极引导专业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向环城高速外的大型批发园区转移。其次,在新城区,依托规划新城和轨道交通,将交通站点、商业地产、大型居住区、休闲场所等有机组合,打造形成新的区域级商圈;针对广州北部、东部城区商业配套相对不足的问题,增加这些地区的商业设施,以提高其消费活跃度;而在广州南部,随着大学城、亚运村、广州南站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相继完成,广州新城市中心雏形框架初步显现,在此区域打造若干新都市级大商圈的条件趋于成熟。
4.加大商贸创新扶持力度,积极抢占商贸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制高点”
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必须是时尚潮流的风向标、著名品牌及新款商品首发地以及新业态、新技术和新经营方式的引领地,而这需要具备较强的商贸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世纪80—90年代,广州曾在商贸产业创新方面领先于全国,超市、连锁等新型业态业制较早地出现在广州,推动了广州商贸业的快速发展。从广州的实际看,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商贸服务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抢占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制高点”。针对广州市缺乏大型公共市场平台的现状,尽快策划组建国际服务贸易交互平台、亚太航运交易所、碳交易市场、文化及动漫产权交易市场等新型市场平台,同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从行政审批看,减少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商贸项目审批环节,减免注册等费用;从税收政策来看,减免相关税收鼓励广州商贸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跨地区并购等;设立企业服务创新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给予进行创新的商贸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将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纳入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范畴,重点支持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和大型购物中心等新型商贸业态,重点支持B2B、B2C等新型商业模式及第三方电子商务提供商。
(四)深化对外开放,大力提高广州商贸中心的国际化水平
商贸业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准。商贸业国际化包括投资领域开放、引进国际商品和品牌、本土企业跨国经营以及商业规则国际化等多个方面。从实际看,广州商贸业在利引进外资方面已取得了重大成效,国际知名零售“巨头”先后登陆广州,并在零售市场上几乎占据了主导权。然而,广州在商贸国际化的其他方面仍大为不足,与国际商贸中心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距离。为真正实现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目标,广州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积极引进国际商品和品牌,大力提高国际商品及品牌丰富度
针对广州市引进国际商品及品牌不足的问题,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国际商品展贸城或国际品牌展示交易中心,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外国商品专贸中心;以环市东、珠江新城、天河北、琶洲、白云新城等为重点,打造高档消费区,大力引进广州友谊、王府井、吉之岛等高级零售商及一批国际品牌代理商;适度调整外资政策,对进驻广州市的国际大型零售巨头,考虑对其采购销售的国外商品设定一定比例。此外,鼓励更多的国际品牌代理商就其产品在广州市召开新品发布会,积极引进更多的奢侈品代理商进驻广州。
2.积极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大力提高商贸活动的境外辐射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外经贸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必然选择。广州应以攻为守,双向开放,大力培育本土商贸流通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资源供给体系和营销网络,对具有分销、运输、商贸、信息等优势的企业,支持开展境外参展、对外设计咨询和工程技术承包,鼓励进出口业务量较大的企业直接在境外设立国际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甚至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餐饮旅馆、医疗保健等“老字号”在境外建立连锁经营机构,扶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此外,大力支持本土流通企业联合在境外开设“广州城”。
3.积极引进国际商务服务业,大力提高国际高端商贸活动的支撑力
商务服务业越完善,总部经济聚集度越高,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也越突出,没有完善的国际商务服务,国际品牌的丰富和总部企业的聚集都将缺乏有力支撑。近年,广州商务服务业快速崛起,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商务服务国际化程度依然偏低,与北京、上海等相比,世界排名靠前的知名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进驻广州明显较少。今后,广州应借助CEPA系列协议的推动,积极引进法律、会计、咨询、评估鉴定等境外商务服务业,大力吸引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企业落户广州,鼓励他们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或分部,通过这些知名企业提供国际水准的专业化商务服务,促进更多的跨国性高端商贸交易和活动在广州进行。
4.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加速构建统一的“大商贸”体系
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全球性贸易,它通常提供国内交易、进出口交易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平台,使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辅相成,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今后,广州要以内外贸统一的“大商贸”思路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努力消除内外贸体制壁垒,促进内外贸融合,建立一体化的内外贸流通体系。一方面,优化整合行政资源,参照中央和北京市机构改革模式,将内外贸管理部门合并,减少行政资源在贸易方面的重复投资,减少内外贸制度性障碍;另一方面。优化整合行业资源,推进内外贸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合并,鼓励按照行业领域设立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此外,加快整合商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广州市统一的商务信息发布平台。
5.加快商贸规则与国际接轨,大幅降低国际商贸活动的交易成本
促进商贸规则与国际接轨,改善商贸运行环境,降低商贸活动成本。按照WTO贸易规则来调整规范商贸行为,推广国际商贸通行规则,减少投资审批环节,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商业信用评估体系,大力促进商贸交易便利化,包括英语使用推广、交易支付方式改进等。
(五)突出信息化建设,通过强化信息传导机制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的远程控制与市场辐射力
现代商贸和新型业态,无论是总部经济、连锁经营、大型MALL,还是高级批发市场、期货交易、电子商务,无论是流通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几乎都是无一例外地借助信息化手段才实现了跨区域、远距离、中远期的有效管理、服务和监控,继而带动了更大范围内的经贸活动,拓展了市场空间,大大提高了商贸中心的远程控制力和辐射力。因此,要发挥商贸中心的带动功能,首先必须花大力气搞好信息化建设。一是完善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广州“信息港”、数字家庭产业基地、物联网与“智慧广州”等城市重大公共工程,从而为特定功能载体和居民家庭安装强有力的信息化平台;二是实施流通设施信息化工程,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一定的筛选机制和标准,为具备条件的商业街、批发市场、商务楼宇、购物中心、商业网点、物流园区、会展中心等信息化改造升级提供财政支持;三是加大对商贸企业的信息化支持,利用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和省里头企业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且属于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本土商贸企业,支持其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RFID无线射频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六)强化商贸关联效应,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对广州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强化国际商贸中心对加工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商贸中心的建设必须考虑对广州加工制造业的推动。一是要将广州工业的主要产品推向世界,传统专业市场必须向现代批发市场转型,拓展市场配套功能,不仅要有展示、交易的功能,而且要完善包装、再加工、配送、报送、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服务,不仅要有现货交易,还有具备远期交易功能;二是要使专业市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及时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金和人才,甚至包括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格信息,这就需要市场体系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广覆盖,突出目前有待于强化的资本市场和文化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才市场,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撑。三是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多级、多层次的高效物流体系,在大型工业基地和港口附近建设布局高水平的物流园区,此外,大力培育和引进以B2B为主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代理商。
2.增强商贸中心对城市综合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
对于广州未来发展而言,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不仅要以创新为导向,而且要积极引导创新活动,为经济发展的全面创新提供良好条件。第一,鼓励和促进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建立商贸企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的产商研联盟,加强三方在知识流动、技术转移、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和沟通。以重点商贸企业为依托,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商贸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商贸企业商品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渐建立起开放式的覆盖广州市、珠三角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产商研”合作平台;第二,专门为创意产业设立人才与资本市场。要使“头脑经济”在低成本起步后,能够可持续发展;第三,广州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和首善之区,应当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利用商贸中心的市场机制优势,在全国率先建立碳交易或排污权交易市场,探索和发现其科学的碳交易制度、规则、方式和价格;第四,为了创新广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式,要推出资本市场的新产品,尝试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宅基地房产权融资以及农产品保险,同时推出农业开发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使沉淀、呆滞的农村资源通过市场活跃起来。
3.突出国际商贸中心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商、文、旅、展相结合是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商贸业带动文化、旅游、会展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积极推动文商结合,利用商贸中心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和版权市场,为文化产品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提供平台。今年全国“九艺节”在广州举办期间,广州开创历史先河,推出了演出市场,各类文艺演出现场交易,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积极推动商旅结合,使高级购物设施、特色商业街和国际商品品牌店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项目和吸引力,资料显示,如果让外国游客在广州多停留一天,至少可以增加200美元的消费,如果按广州一年有500万海外游客计算,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此,要着力打造传统特色商圈、国际商品购物城等商旅一体化设施,使商业创意项目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4.大力推动航运金融业的发展
航运金融业通常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总称,主要包括海上保险、船舶融资、飞机租赁、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等。在产业融合背景下,航运金融业的兴起,充分体现了“大商贸”对金融业的带动作用。作为国内航运物流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广州应大力扶持航运金融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的融资功能,开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设立船舶投资基金,发展船舶和飞机融资租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推广航运金融产品。
(七)实施“大商贸”建设布局规划,大力改善城市商务环境和空间形象
通过商业网络和大市场的布局规划,推动现代商业环境的完善、便利,进一步提升广州对外部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一是基础设施要适应大商贸、快速流通的需求,将海港、空港、轨道交通、公路网无缝连接,撤并。减少公路收费站,推动电子收费,及时调整、增设航线以及班期,使广州的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完善;二是适应社会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的趋势,有计划地打造集体闲、娱乐、购物、团聚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设施,推出国外运营成功的精品直销专业店(outline)和奢侈品市场;三是推动特色专业市场的设立和聚集,诸如台湾产品、欧美风格、本地特产,以及不同类别的产品专业市场,使其特色鲜明、导向明确、影响广泛。
(八)强化商贸活动社会效应,利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同时也要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发展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前这方面刚刚起步,还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扩大领域和规范程序,使这个新生市场的生命力更强,更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其次,要推动心理服务市场的建设。结合社区服务的公益资源,政策性引导专业群体创设心灵辅导、心理咨询、困惑排解、郁闷倾诉等服务机构,以有偿的方式满足社会需求;再次,要研究并尝试建立人格教育市场。在生活节奏加快、文化意识观念多元的情况下,家长不能有效地安排充分时间或无教育能力提升子女的品格,这就需要引进社会市场的力量。如果等到沉迷于网络或者出现越轨行为、反社会行为后再治疗,不仅成本很高,而且效果不佳。
此外,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广州不仅要大力建设各种有形及无形市场,而且要规范、引导和完善市场环境。也就是说,不仅要搞市场建设,而且要搞市场规范和整顿。要建立和完善对假冒伪劣商品的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处罚力度;要建立市场信息的真伪鉴别制度,查处虚假广告要警惕和打击哄抬物价、散布流言扰乱市场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使广州的市场成为国际口碑良好、客商信任度高的模范市场。
(九)推动广州商贸业与珠三角区域经济的融合,强化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腹地支撑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点,而需要依托相关区域经济腹地,这个区域经济腹地可能是周边庞大制造业基地,也可能是城市群。东京、纽约和香港等城市莫不如此。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必须首以珠三角为经济腹地,强化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腹地支撑。
1.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分工,充分发挥广州商贸服务的功能优势
珠三角是世界性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其对商贸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绝大部分城市的商贸业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制造业需求。广州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物流、销售、会展等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广告等商务服务,为珠三角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商贸服务。
2.构建珠三角大商贸圈,逐步形成对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有力支撑
进一步扩大区域商贸合作,加快构建珠三角大商贸圈。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以广州为总部(区域总部)、跨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支持广州有核心竞争力的商贸企业对珠三角同业实行收购、联合重组。同时,在逐步消除制度性要素障碍的基础上,建设珠三角统一的商品与要素市场,逐步建立统一的收费、外贸、检验检疫、质检等制度,构建统一的区域性结算平台。整合珠三角地区物流资源,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等枢纽为核心,实现珠三角地区河、海、陆、空物流联运及“无缝”链接,加强物流设施及其相关服务功能跨地区、标准化、系统化建设。完善进出口服务,切实抓好“大通关”工作,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做大做强广州口岸进出口贸易和专业性服务。通过构建珠三角大商贸圈,推动珠三角国际制造业基地的转型升级。
注释:
①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商贸服务业有小商贸、中商贸、大商贸之分,这里是指“中商贸”口径,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务会展等四个行业。
③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汇编,2010.
④宋德军,刘阳.现代流通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经贸参考,2008,13.
⑤本节资料与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官方网站:http://www.cantonfair.org.cn/cn/。
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广州价格”话语权.穗府调研报告,2010年第7期。
⑦田爱丽,肖昕.广州批发市场九成“小麻雀”如何蜕变成大凤凰.南方都市报,2009,10,23.
⑧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商业项目招商难成障碍.北京商报,2010,1,26.
⑨熊海鸥.黄国雄:北京最有条件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北京商报,2009,12,23.
[1]陈海权,黄金鑫.模块化时代广东制造业与流通业的和谐发展.商业时代,2008,1,3.
[2]锡山市商务局.关于提升锡山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思考.
[3]魏作磊.构建国际商贸中心仅靠“商”“贸”还不够.广州日报,2010,7,19.
[4]发展总部经济,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中国总部经济网,2010,7,10.
[5]周汉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建议,2008,2,3.
[6]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8—2009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2009.
[7]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1194号.
[8]宋则主编.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陈海权.制约广东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商业经济文荟,2005,1.
A Strategic Research on Building Guangzhou into a National Central City through Developing the City a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ub
Zhang Qiang, Li Jiangtao
The role a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ub is the core engine of Guangzh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Taking this path to lead the city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s by no means a duplication of mercantilism, but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dapt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rough logistics industry. It represents the city’s response to a nationwid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s and more involvement into global competition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ub; National Central City; Guangzhou
F727
张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江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卢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