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山地旅游景区索道研究综述
2011-03-31童春荣傅广海
童春荣,傅广海,2
(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2.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四川甘孜 626100)
国内外山地旅游景区索道研究综述
童春荣1,傅广海1,2
(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2.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四川甘孜 626100)
由于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山地旅游景区的索道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山地旅游景区索道建设的相关研究也初见端倪:有关于建设索道的优缺点的文章,也有关于索道管理的文章,还有关于索道技术设计等方面的文章。本文精选国内外文献30篇,对近期的研究现状做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索道;建设;保护;山地旅游景区
一、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选取国内研究文章共有23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对索道建设的优缺点做出评析的文章。如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在《旅游学刊》上发表的《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1]认为索道的危害有:1.破坏地形;2.破坏植被与生态;3.破坏景观的自然美;4.加剧人流在山顶聚集;5.误导游人,贬低名山;6.不符合旅游的基本要求,不符合“旅要快,游要慢,留住人,多消费”的原则;7.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谢教授在文章中认为世界遗产地及著名风景区不适宜建索道等商业设施,认为索道会对景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又如泰山旅游索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蒋宁对于以上观点针锋相对地在《旅游学刊》上发表反驳文章《浅谈风景名胜区内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2]一文。蒋宁认为索道的建设有如下一些优点:1.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大;2.两端站运距最短,可以大大节省游客行程时间;3.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4.站房配置紧凑,占地面积小,支架占地更少;5.可按实际地形随坡就势架设,无需修筑桥梁、涵洞,不需开挖大量土石方,对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小;6索道一般采用电力驱动,没有“三废”的排放以及噪音的污染,适于风景名胜区对环保的要求;7.运行安全可靠,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定员少;8.基建投资一般比汽车公路和步行盘道少,经营费用低,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收快;9.能耗低,节约能源。此外,蒋宁还认为谢凝高提出的危害都是子虚乌有的,提出遗产地也可以建设索道,泰山及国外很多遗产地就是如此;并且景区留住客人应该是增加吸引力而不应该通过阻碍交通的方式来留住客人;景区的索道也可以成为一道景观,索道的建设可以方便游客参观一些山顶的景观如日出等。丁祖荣、邵建章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九华山客运索道建设对植被的影响》[3]一文中统计了九华山上的各种植被的数量并分析了索道建设后植被受损情况。邓勇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客运索道与山岳型景区发展》[4]的文章中认为:1.索道解决了登山难的问题;2.为旅行社组团提供了通道;3.缓解景区的安全隐患;4.为景区促销发挥重要作用;5.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徐钰、张朝珍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大别山薄刀峰索道徘徊利弊间》[5]一文中指出建设索道的弊端:1.干扰了生态保护;2.破坏了景观协调;3.降低了游览效果;4.影响了综合效益。而建设索道的好处是加快游客流动,节省游客体力。
第二类,对于索道建设在环境保护上应该遵循的原则及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的阐述。方百寿、董玉明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发表的《论索道建设与旅游景观开发的协调发展》[6]一文中首先阐述了索道建设的优缺点,并且指出索道也是一种景观,索道建设要因地制宜,与周围景观环境在色彩、形状、视角上保持协调与和谐,要求旅游者在索道途中不能丢弃物品,提示他们自律和培养生态意识。另一方面,从索道收入中拨出款项专门用于景区的生态保育,维持索道所在景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李山在《人文地理》上发表的《基于 PRED协调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初探——以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为例》[7]一文,作者在文章中用 PRED(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阐述了索道存在的合理性及缺点,并认为建设索道的视觉污染通过 CAD、Virtual reality等现代技术进行视域分析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景观影响,甚至创造出优秀的新景观;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控制、可恢复的,并有落实到工程项目和预算上的环境规划;景区环境成为构景因素,并将环境保护和恢复成本纳入投入产出分析之中,实现旅游环境的内部经济性;人流山顶集中也可以采取分时定价、限量运载、预报预订等措施来疏导和限制游客;对于景区的其他服务设施也是可以通过管理控制的。孙玉军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旅游风景区索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管理》[8]通过实地采样的实证主义研究得出只要在植被破坏后及时处理,索道对于植被的破坏是可逆的、可弥补的。许韶立、席建超、肖建勇在《地域研究与开发》中发表的《论旅游景区索道建设的五大前提》[9]一文,作者指出只要符合以下一些前提,索道建设就是可行的:1.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审批;2.应处理好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3.索道上部(山顶)景观必须诱人;4.景区高差大、攀登难、游线长;5.年接待游客量应不低于30万人。张慧、张华、王延松、沈渭寿在《自然资源学报》中发表的《风景区旅游设施景观影响评价方法研究》[10]文中应用 GIS技术,通过对景区内敏感观察点的可见度分析判断建设项目是否在敏感观察点的高可见区或较高可见区内,并通过建设项目对可见区内敏感观察点的景观视觉影响分析判断索道对可见区内敏感观察点的景观视觉影响大小,从而推断项目设施选址的合理性,并为索道项目选址做了合理的建议。丁祖荣、吴有正在《水土保持通报》上发表的《山岳风景区旅游开发中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11]一文中指出索道建设会导致植被破坏、边坡开挖、弃土堆积、地面渗水等问题,但是只要:1.限制施工场地面积;2.保护施工场地边坡;3.尽快恢复地面植被;4.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切实加强监督管护工作;5.地面开挖后做好验槽工作;6.加强预测预报。这样做就会降低景区开发中索道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刘玲在《上海环境科学》上发表的《风景区索道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探讨》[12]一文中指出风景区索道建设主要问题有:1.索道建设影响自然环境;2.缆车超载的安全隐患;3.风景区环境承载力;并且认为风景区索道建设失控的原因有: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2.短期与局部利益的驱动;3.依法管理力度不够。因而需要:1.立法管理;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加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4.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只要做到这些景区索道建设就会形成良性发展的局势。
第三类,关于游客对于索道消费行为特征及满意度调查。王德林、陶艳红在《中国商贸》上面发表的《客运索道旅游影响研究——基于山海关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的分析》[13]一文。笔者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设计问卷,对于各类游客对山海关森林公园索道满意度展开调查,得出结论:大多数游客感知到乘坐客运索道能够节省游览时间(约占75.3%)、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约占54.9%)、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景观(约占54.4%),还有41%的游客认为乘坐客运索道是一种特殊体验。对于索道缺点认识方面有42.5%的游客认为索道的存在破坏了景区整体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生态环境;38.3%的游客认为,客运索道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对景区的环境造成破坏;有8%的游客甚至认为乘坐客运索道上山与走盘山路相比,会错过一些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张朝枝、徐红罡、保继刚在《旅游学刊》上发表的《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14]一文。文章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设计问卷,并用 SPSS10展开了数理统计分析。文章最后得出游客对于索道、电梯等享受型交通工具的需求态度模糊,因此,游客的这种需求需要引导。此外,游客对资源与环境的隐性破坏感知并不明显,所以不能完全以游客感知作为评价一个世界遗产地或风景区资源保护好坏的标准。游客对世界遗产地内索道等交通工具的满意度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满意度并无显著线性关系,游客的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水平等因素对游客选择乘坐索道等交通工具有一定影响。李小凌在《城市规划汇刊》中发表的《风景名胜区内特殊客运工具乘客群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索道、观光电梯为例》[15]一文中以发问卷与结构分析的方法得出搭乘索道的游客以中青年为主,且具高学历特征。搭乘的直接原因首要是省时,其次是省力、从不同角度欣赏景观等。可见,搭乘特殊客运工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即便是假日,人们的时间安排也相当紧凑,尤其是那些高学历高收入的上班族。但另一方面,尽管搭乘了特殊客运工具,乘客们仍渴望有享受步行游览的乐趣。乘客们认为,特殊客运工具最大的优点是节省时间,其次是满足了各类游客的需求、符合公平原则以及能获得较好的视角来欣赏景观,但特殊客运工具破坏了整体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生态环境。
第四类,关于索道的管理与运营。解传付在《安徽理工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目标管理在索道安全运行中的应用》[16]一文中阐述了在索道运营中怎么进行目标的制订、目标执行、目标检查、目标考核,并且介绍了采用怎样的措施保障这些目标完成。王立武在《中国建设报》上发表的《我国将完善景区客运索道安全监测体系》[17]一文中倡议将建立符合我国客运索道特点的安全评估、寿命预测与风险评估体系。熊经肇、张淑梅、周玉能在《价格与市场》中发表的文章《安徽黄山等地索道实行淡旺季票价情况调查》[18]一文中对于全国的索道实行淡旺季票价情况的景区给予介绍,并且分析了黄山索道实行价格淡旺季的合理性。李玉亭在《证券时报》上发表的《黄山旅游索道运力票价将双升》[19]的一文的文章对黄山索道价格及运力的情况改变给予了介绍。刘佳玲在《中国索道》发表的《加强管理促进索道事业的全面发展》[20]一文中谈到应该: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2.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3.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4.搞好安全工作;搞好优质服务工作。
第五类,景区索道整体情况发展概要。蒋宁在《岱宗学刊》中发表的《旅游索道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21]一文中阐述了:1.国内索道产业链的构成及现状;2.索道各环节的发展趋势;3.索道专业服务市场的特点;4.进入索道专业服务市场的策略建议。王庆武在《中国索道》中发表的《中国索道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2]中全面介绍了:1.索道作为代步工具在山岳型风景旅游区所起的作用;2.在风景旅游区建设索道应考虑包括环保、站房体量、选址、建设风格等方面的几个问题。文章还介绍了中国索道建设发展的特点:1.以旅游索道为中心带动其他用途索道发展;2.以高起点技术、高效益成果发展中国索道建设;3.索道发展,要立足于国内技术进步;4.索道发展的潜在市场还有待于开发。文章还介绍了往复式索道、单线循环脱挂车厢式索道、单线循环固定吊椅(吊蓝)式和脉动式索道、大运输量索道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最新救护方式与传统救护方式相比存在的优点进行了阐述。张恭林在《中国索道》上发表的《索道——别开生面的“流动观景台"》[23]一文中对中国索道的发展史进行了介绍。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索道的研究文献笔者搜集到了7篇,概括起来可以分为2类:
第一类,索道发展概况介绍性文章。有对于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士、美国等国景区索道的长度、运载力、组成部分、高差、时速、救援方法等概况的介绍[24]。有对世界索道的发展历史及架空索道、吊舱、缆索铁路,独立座位客梯、固定座位客梯、surface升降机、拖车等类型索道的特征和性能的介绍[25]。还有介绍世界最高、最长等特殊索道及索道带来的新景观和新感受的文章[26]。
第二类,自然科学性文章。这类文章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角度介绍了索道在机械及电子等方面的原理[27],并介绍了一些最新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升索道的承载力,加快速度,并且在环保和安全措施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28-30]。
三、启示
综上所述,索道对于景区环境确有不良影响,但是只要科学的设计、严格的管理,我们可以将索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并将诸多优点发挥到最大化。在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中,可以适当地引入索道交通方式,这也是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贡嘎山区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类型,山高坡陡,特别是在贡嘎山东坡,其坡度大于35°的坡地面积占整个东坡面积的51%。森林大多分布在陡坡上,在强烈新构造运动(如地震)和暴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给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贡嘎山地区降水量丰富,流水坡面侵蚀和沟蚀作用十分强烈,地表切割破碎,特别是在贡嘎山东坡切割密度最大可达34千米/公顷。贡嘎山东坡的森林生态系统表现为热量不足,水分有余的不协调状况,这种不协调是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出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如森林采伐、修路等,将人为地破坏贡嘎山地区的生态平衡,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出现破坏容易恢复难的不利局面。因此,在贡嘎山地区的山地旅游开发中索道建设不失为一种环保的交通方式。
[1]谢凝高.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J].旅游学刊,2000,(6):57-60.
[2]蒋宁.浅谈风景名胜区内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J].旅游学刊,2000,(6):61-63.
[3]丁祖荣,邵建章.九华山客运索道建设对植被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7(4):76-81.
[4]邓勇.客运索道与山岳型景区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5-11-14(15).
[5]徐钰,张朝珍.大别山薄刀峰索道徘徊利弊间[N].中国旅游报,2005-05-22(5).
[6]方百寿,董玉明.论索道建设与旅游景观开发的协调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39~43.
[7]李山.基于 PRED协调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初探——以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为例[J].人文地理,2002,(5):35-40.
[8]孙玉军,韩艺师,彭绍兵.旅游风景区索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3):97-100.
[9]许韶立,席建超,肖建勇.论旅游景区索道建设的五大前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80-82.
[10]张慧、张华、王延松、沈渭寿.风景区旅游设施景观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77-183.
[11]丁祖荣,吴有正.山岳风景区旅游开发中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以皖南齐云山客运索道建设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1994,14:20-25.
[12]刘玲.风景区索道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2):110-111.
[13]王德林,陶艳红.客运索道旅游影响研究——基于山海关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的分析[J].中国商贸,2005,20(3):110-111.
[14]张朝枝,徐红罡、保继刚.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 ,2005,20(3):33-37.
[15]李小凌.风景名胜区内特殊客运工具乘客群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索道、观光电梯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 ,2004,(2):72-76.
[16]解传付.论目标管理在索道安全运行中的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8(2):28-31.
[17]王立武.我国将完善景区客运索道安全监测体系[N].中国建设报,2006-11-21(11).
[18]熊经肇,张淑梅,周玉.安徽黄山等地索道实行淡旺季票价情况调查[J].价格与市场,,2009,(4):8-9.
[19]李玉亭.黄山旅游索道运力票价将双升[N].证券时报,2007-08-25(5).
[20]刘佳玲.加强管理促进索道事业的全面发展[J].中国索道 ,2001,(2):54-57.
[21]蒋宁在.旅游索道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岱宗学刊 ,2006,10(2) :18-19.
[22]王庆武.中国索道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索道 ,2001,2(1):1-6.
[23]张恭林.索道——别开生面的“流动观景台[J].中国索道 ,1995,(1) :57.
[24]James M.W.Brow njohn.Dynamics of an aerial cableway system[J].Engnineering stucture Vol 20.No 9826-836,1998.
[25]Debasish Basak,Srimanta Pal,Dipak Chandra Patranabis.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of a Haulage Rope in a Monocable Continuously Moving Passenger Ropeway[J].J Fail.Anal.and Preven.(2008)8:487-491.
[26]Brow njohn.J.M.W.Observalions on non-lin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cnsion bridgc.Earthq.Engng Struct.Dynam.1994.23.135-1368.
[27]Pottier.B.Dynamic phenomena in ropeways after a haul rope rup ture,Etsrthq.Engng Struct.Dynam.1984,12,433-449.
[28]Meindl.B.DMC o r DLM.Internationale.Seilbahn-Rundschan.1989.1.35-39.
[29]Simpson.A.On the oscillato ry motions travelling elastic cables,J.Sound Vihr.1972.20.177-189
[30]Perkim,N.C.and Mote.CD.Three-dimensional vibration of traveling elastic cabes.J.sound Vihr.1987.114.325-340.
Th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Cableway in Mountain Scenic Spotat Home and Abroad
TONG Chun-rong1,FU Guang-hai1.2
(1.Chengdu Unvi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2.Ganzi Scenic Spot Administration in Sichuan Prouince,Ganzi Sichuan 626100,China)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tourism,the building of cableways in mountain tourism areas have mushroomed.The researches on the cableways in mountain Scenic Spots begin to take shape.There are articles abou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bles and the articles about cable management together with the articles about the technical design aspect of cables.We select 30 domestic and fo reign literatures and make a comp rehensive analysis of recent researches.
cableway;building;p rotection;Mountain Scenic Spot
F592.9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0539(2011)04-086-04
2010-11-11
童春荣(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傅广海(1960-),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
许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