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红楼梦》俄译本中异质文化的翻译策略

2011-03-31

关键词:异质译本异化

赵 颖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试论《红楼梦》俄译本中异质文化的翻译策略

赵 颖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对《红楼梦》俄译本中反映汉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差异词语的翻译研究,分析面对异质文化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而指出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相互借鉴与结合,才更有利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交流。

异质文化;翻译策略;文化交流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与传统。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构建世界和谐的主要手段。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大意义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红楼梦》的翻译便成为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异质文化,以及对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扩大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俄译本中有关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委婉语及称谓语的翻译,来探讨异质文化的翻译策略。

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翻译

申小龙认为,“词义是语言文化内涵的显著表征。一种语言的词义系统蕴涵着该民族对世界的系统认识和价值评定,蕴涵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和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词义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封闭的客体,它的生命之源正是民族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分析《红楼梦》俄译本,发现译者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在努力地保留了源文化的特色。

(一)委婉语的文化蕴涵

委婉语是一种委曲含蓄,烘托暗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禁忌是委婉语产生的直接原因,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了解和熟悉一种语言的禁忌,对于交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汉语中委婉的产生原因是与汉民族的交际心理相关的。它的种种表现隐藏着丰富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如,第二十二回为宝钗过生日,凤姐对贾母的一番话:“……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

“Неужели вы думаете,что только один Бао- юй будет провожать вас на гору Утайшань.”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 —— 旧俗出殡,主丧的“孝子”在灵前头顶铭旌,持幡领路,叫做“顶灵”。这里的“顶”即“顶灵”。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是我国古代佛教“圣地”之一。这里因不好直说“死”,就用“上五台山”暗喻“死后登仙成佛”。译文用脚注的形式加以阐释:Провожать на гору утайшань——образное выражение,означавшее похоронить,проводить на тот свет. Гора Утайшать,по понятиям буддистов,являлась местом,где обитали святые.

译者采用了异化的方法,又加注释,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原作者的刻意隐喻的创作意图,也可以使西方读者从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于这种加注的形式,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注释打断了读者阅读的思路,影响了文章的流畅性。然而从总体上把握这部巨著,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经过漫长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大树上所结的一枚丰硕的果实。即使对于普通的中国读者而言,如果不借助于注解要想读懂它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借助于阅读注释稍作停顿沉思,细细欣赏体会这种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不也可称为人生一大幸事哉。只是译者在处理加注时要考虑到繁简得当,应适度而为之。

(二)汉语称谓的文化特征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汉语“称谓”一词最早现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此处可看出:古人对称谓非常重视,认为是涉及“崇正名号”的大事。一般而言,称谓可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

1.亲属称谓

汉语亲属称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极其复杂,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一个个家庭组织的基础之上的,而每一个家庭又是建立在其内部成员系统化了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这也就成为中华民族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即使是现代常用的亲属核心称谓也有23个,加上“堂”亲和“表”亲,更是复杂。在《红楼梦》的人物关系中充分地体现出这一汉语称谓的特点,对于译者而言要在西方其他各民族中找到与其一一对应的称谓是极其困难的。例如,《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对邢夫人、王夫人和王熙凤的称谓:大舅母、二舅母和嫂子,在俄译本中舅母译为“тётя”,而嫂子的用词也译为“тётя”的爱称“тётушка”。这种译法着实让读者不好理清贾府本已复杂的人物关系。

2.非亲属称谓

非亲属称谓的范围很广,涉及姓名、人称、自称、职位称呼等等。

例如,第六回中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贾府中管事的奶奶已更换的一番话所涉及的礼貌尊称可见一斑。“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这自然的。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过去的就推过去了,都是凤姑娘周旋迎待。……说着,便叫小丫头到厅上打听打听,老太太屋里摆饭了没有。”

“Я же сопровождаю только старых господ.……Сама госпожа уже делами не занимается,всем хозяйством управляет вторая госпожа Цзя Лянь.Ты представляешь себе,кто эта вторая госпожа Цзя Лянь?Племяница госпожи,дочь её старшего брата по материнской линии.Её детское имя——Фын - цзе.……——Само собой,—согласилась жена Чжоу Жуя.——Нынче,если к нам приходят гости,только барышня Фын - цзе их принимает.……Жена Чжоу Жуя тут же прслала девочку- служанку осторожно разузнать,подовали ли обед старой госпоже.”

“太太”“奶奶”的称谓可以体现出奴仆对主人的敬畏,但由于《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虽是同一个词,却暗含着不同的辈分,而译者将“太太”,“奶奶”和“老太太”都译成了“старая госпожа”,将礼貌通称与特指敬称混淆,这样易造成译文接受者的阅读障碍。对于“凤哥”原作之所以为“哥”,暗示出王熙凤的泼辣、干练类似于男人的性格特征,正迎合了第三回中她的绰号“凤辣子”,有助于塑造丰满人物的形象,而在俄译本中译成了“Фын-цзе”,就丝毫显示不出这一特点。

在社交过程中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特殊称谓叫做拟亲属称谓。实际上这也是家族观念的扩大,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使用这种称谓能使对方感到受尊敬、受到礼遇,也很亲切,因而能缩小双方的距离感,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例如,刘姥姥称周瑞家的为“周嫂子”,与前文一样,“тётушка”有姑母、姨母、伯母、舅母的意思,此处译为“тётушка Чжоу”混淆了辈分,而刘姥姥称周瑞家的为周嫂子是一种拟亲属称谓,应根据实际含义译成“сестра Чжоу”而不是“тётушка”。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红楼梦》所展现的中国文化让读者目不暇接,神思艳羡,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等等。对于它的翻译研究,本文仅揭示了冰山一角,目的是如何更好地运用翻译策略达到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一般认为,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可分为两种: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策略和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策略。从上文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对于异质文化的翻译,不可能绝对地选择归化或者是异化的策略。

俄译本《红楼梦》的两位译者 В.А.Панасюк и Л.Н.Меньшинков 皆为有所建树的汉学家,两人力图忠实地再现源语的灿烂文化,因此,译文中不乏成功的范例。但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译者不免有失偏颇,或拿捏不准,以至于舍弃了一些源文化内容。其实异质文化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比如,荣、宁二府的屋宇院落及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假山石亭的建筑特色与布局等,仅仅靠语言是不能详尽地描述给译文读者的,这里不妨采取图表阐释的方法,使读者更易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块瑰宝,其中沉淀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它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在文化多元化与文明自主性已成为一种普遍共识的今天,为了促进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努力采取异化为主,其他的方法为辅的原则,因为两种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文化心理毕竟是有差异的,所以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是不存在的,只有将语言形式的归化与文化因素的异化相结合,二者达到辩证统一才是最佳翻译策略。

[1]申小龙.语义时代:当代汉语研究的大趋势[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3):41~42.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5~292.

[3]邓云乡.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述略[J].红楼梦学刊,1993(2):85~97.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Russian Vers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in Respect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

Zhao Y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al concepts and words,which s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s,in Russian vers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And it pointed out that alien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re not totally conflict and combining with them is helpful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present globalization.

heterogeneous culture,translation strategie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059

A

1672-3805(2011)05-0062-03

2011-08-10

赵颖(1972-),女,河北人,东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俄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俄语语言与文化

猜你喜欢

异质译本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