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初探
2011-03-23张凌燕
张凌燕
一、绩效的概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已不能再单纯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更需要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办学活力,多渠道吸纳办学资金,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高校同企业一样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讲求经济效益以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佳的办学效益。但如何准确地、公正地评价高校的经济效益却非易事。高等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和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民族和人类整体素质的进步,其产出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科研成果等形式,难以像企业生产的产品那样可以用价值计量,且难以在短期内表现出来,因此高校的效益核算不能套用企业的盈利计算模式,而引入了“绩效”的概念。
“绩效”一词源自管理学,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绩效的内涵要比经济效益的含义更广泛。高校财务绩效就是指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而产生的能用数量表示的结果、效率和效益;效果,即高校最终有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如科技成果等;效率,是高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综合反映资金潜力的发挥程度;效益,反映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情况。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就是由一系列反映高校教育资金投入而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财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状况和产出的效益。
二、绩效评价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供给严重不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教育需求的无限性导致高等教育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供给受到师资、投入规模、教育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不是无限制的,使得高等教育的供给始终落后于人们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运作方式却一直是粗放型的,政府对高校资金的使用效果不作考核,致使高校发展不计成本,不讲效益,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配置和利用,浪费现象严重,加剧了高校的供求矛盾。我国高校建设固然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和学校。采用绩效评价能全面地反映高校的产出成果,体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让政府了解资金使用的效率,为公平高效地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有利于外部监督
教育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正在逐步形成,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可量化的评价系统,以正确地评价各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状况,作为投资者的决策依据。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银行等债权人准确了解高校财务信息,降低投资风险;有利于社会公众加强对高校的了解,实现社会监督,防止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同时绩效评价也是高校展示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机会,让外界了解高校的潜力与活力。
(三)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内部管理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正确评价高校财务的发展现状,资金使用效率,各项支出是否符合预期目标和发展潜力,从而找出高校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财务绩效评价还有利于对相关责任人的考核管理,推动各个职能部门建立责任机制,建立起全面的自我评价与自我监督体系。
三、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收益分析
高校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其取得经费收入维持自身良好的运转,以及社会功能的发挥。
1.经费的获取能力
获取经费的主要途径有从政府获得教育事业、科研事业和基本建设拨款,收缴学费,通过纵横向科研和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获得科研收入,兴办校办产业以及从社会各界获取赞助收入。经费的获取能力反映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后劲。评价经费获取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总收入、财政拨款额、自筹经费总额、学费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
2.社会绩效
(1)教学成果:反映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专业结构与规划的合理程度,教学质量的优劣等方面,数量指标:本科毕业生人数、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人数;质量指标:学生退学率、资格考试通过率、一年后毕业生就业率、优秀博士论文篇数、获省部级以上大学生竞赛奖励数、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专业、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数
(2)科研成果:反映学校纵横向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的能力。数量指标:科研项目数、发表论文数、技术服务收入;质量指标:省部级成果奖、全国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发明专利、SCI、El、SSCI收录论文、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数
(二)结构分析
1.收入结构分析
即财政拨款、学费收入、教学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校办产业收入、投资收益,以及捐赠收入等各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反映高校的收入结构及其对各类资金的依赖程度。典型指标如自筹经费收入比重。该指标反映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及学校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指标越大,说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
2.支出结构分析
(1)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是指用于教学、业务辅助、行政管理等方面支出中的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人员经费比例越高,公用经费比例就越低,用于事业发展的部分就越少。同等规模可比的基础上,降低人员经费比重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的体现,指标越低越好。
(2)教学性经费开支占教育事业费比重:是用于教学性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重。为了有效地利用高校的财力资源,应适当地降低非教学性开支,尤其应杜绝行政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提高教学性开支的比重,确保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三)相关比率分析
1.投入产出总体状况
(1)学校年度收支比:是指将学校本年度预算内、外的总支出与总收入进行比较,若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反映学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历年结余财力,数额越大,说明学校财务运转越困难。若总支出小于总收入,说明学校的财务运行尚处在正常状态。收支比是评价学校年度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
(2)资产收入率:是指年经费收入总额与年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该指标从资产利用效益和资产规模效益的角度反映利用资产获取经济收入的水平。指标越高表明资产运营效能越强,获益水平越高。
2.人力资源利用率
(1)师生比:是全部在编专业教师人数与全部在校生人数折合平均本科生人数的比例。由于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各不相同,导致工作量的差别,因而需将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按一定系数折合为本科生,以增加学校之间的可比性。这一指标说明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率。师生比越高,说明学校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越好。
(2)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是指学校总收入与年平均教职工人数的比例。该指标说明每个教师创造的总经济收入。这一指标从平均量上说明教职工的事业发展能力,说明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人均获取经费的能力越强。
(3)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是指科研活动收入总额与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的比例。该指标反映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之类似的指标还有论文(专著)发表率等。
3.专项资金利用率
(1)科研成果效益:是科研成果收益额与投入科研总经费的比例。反映高校投入科研经费,最终转化为科研成果而创收的水平。数值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好。
(2)专项资金成功率:是专项成功数与计划项目数的比例,反映投入专项资金取得的相应的成果,如: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数、科研获奖数等。数值越大,专项完成较好,资金使用效率越高。
4.资产设备的利用率
(1)教学科研设备占固定资产比重:教学科研设备价值与固定资产价值总额的比例。
(2)教学科研设备使用率:是设备实际利用时数除以校历计划时数。
反映高校内部财产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效益就越好,反之,效益就越低。
5.其他对外投资收益率
反映高校年度全部金融资产投资活动的效率以及校办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它是高校积极盘活金融资金,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努力组织投资活动的成果。本指标值越高,说明学校的投资收益越好。
(四)发展潜力分析
良好的人才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设备投入是高校未来取得良好绩效的基础。反映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有:博士学历以上、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专职教师所占比例、教职工保持率、参加国际会议及举行学术报告次数、生均占地面积、图书馆藏书量、实验中心与实训基地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
本文探讨的绩效评价仅是高校财务分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高校实力时还应结合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同时还需考虑不可计量的影响因素,如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管理机制、声誉、组织结构、制度健全程度等对高校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