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1-03-21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公平师生关系

易 佳

(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试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当代价值*

易 佳

(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公平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资源。真正认识孔子教育公平思想并使之成为现代中国和世界文明可以利用的有益资源,不仅需要正视它作为一种传统资源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给予它新的解释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有现代生命力的教育资源。

孔子;教育公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未来的社会被人们预言为“知识型社会”或“文化型社会”,它的到来意味着知识在未来社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未来社会中发挥作用,我们就不能不热切呼唤教育公平的早日实现;但公平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是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但是公平并非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到来,它也需要我们去努力争取,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助。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公平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资源。真正认识孔子教育公平思想并使之成为现代中国和世界文明可以利用的有益资源,不仅需要正视它作为一种传统资源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给予它新的解释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有现代生命力的教育资源。

审视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还存在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能实行“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指的是相同的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的实际享有的平等状态,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平等地占有,也就是每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无论是地区之间、阶层之间还是城乡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经济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和广大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削弱。教育权利是人发展的最基本权利之一,这种权利应该公平地被每一个人所享有。一个人是否能够拥有受教育权利以及拥有什么样的受教育权利,不仅决定着他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且还会决定着他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状况。一个因贫困或因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而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人,是很难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前景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人们在教育公平领域应享有的最基本层次的公平,它是一种教育起点的公平,反观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其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价值与借鉴意义。

教育能明显地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因而教育公平与否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机会平等与否的前提条件,进一步说,教育权利是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实现的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指标之一。就一个国家而言,教育普及的程度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改善和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只有正视问题、正视差距才能寻求解决教育不公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面临着“教育市场化”和“唯财是举”的种种现象,我们更应高举孔子“有教无类”的大旗,正确对待贫困生,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辍学;热情善待落后生,不让一个落后生掉队;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取消重点校、实验班和建校费、择校费等等不合理的行为,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贵贱界限,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普及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宏观上讲,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学生最充分的发展,牢固确立教育公平的观念并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支持和关注处于不利条件的弱势群体的教育,保证生理与智力残疾儿童、街头流浪儿及民工子弟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防止他们成为21世纪的文盲。

微观上讲,教师在教育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隐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在分数面前抬起头来。教育教学方法不仅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而且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而有所不同;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采取多方面、多形式,在多种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情景中进行,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

当然,历史发展到今天,“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被注入了更新的内容,更新的理念,更具有普适性。它不仅包括人人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没有地域的限制;没有性别、智力、善恶的限制;也包括多种多样的适合人发展的教育内容,这就是新的时代下“类”的新解。

在社会主义国家,已基本实现了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教育打破了地域、性别、智力差异的限制。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就远远达不到让人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样也达不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讲,则是人的才能、志趣、审美能力的多角度发展,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关注如何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只有个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才有社会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同样,只有社会自身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更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便体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辨证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类”的种族、地域、性别、阶层等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消除后,我们应该考虑的是“类”的发展问题。而“类”的主体是人,关注“类”,就是在关注人,“有教无类”其实就是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如果说孔子所推行的“有教无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相对公平。那么,他所实践的“因材施教”方法,则是对这种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孔子就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准确扼要的作出鉴定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等等;并由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教学,面对子路和冉有请教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前者,孔子约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后者,孔子则鼓励其“闻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因材施教”的科学育人观,即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或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针对不同条件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才会使其各自获得教育效益。

“因材施教”的人文主义发展学生观,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是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因此,教育的责任不是去鉴别哪些孩子聪明,哪些孩子不聪明,而是要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即他在哪些方面可以变得更聪明,从而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他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没理由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照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课程,追求完全同步的发展,更没有理由把所有的学生放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上掂量、比较,而是应当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智力特点进行“对症下药”,教师应当根据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对用统一的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学生,以抹煞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既考虑学生在年龄上的发展,又考虑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历程,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教育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人是教育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对学生实施适当的教育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生活经验及心理需求的不同,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习的目的。“以人为本”理应是教育的天然规定,这不仅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内容、专业、方式、途径、手段等的自由选择权。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同是热量,可使奶油熔化,也可使鸡蛋变硬”。教育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教育应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因材施教”的公平育人观就是要改变那种千人一面的目标模式,改变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走势的成才标准,追赶教育自由、多样化发展的潮流。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历史需求,而且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也是一种追求有效公平的科学教育方法。

孔子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估观念值得我们在开展素质教育和消除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过程中继承和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富有可操作性,是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在尊重学生个性专长的前提下,注重道德修养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培养要以是否学有所长、做人是否合格为标准,这对转变学生的成长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认为,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能够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可以说是最大的教育公平,也是最符合伦理精神的教育。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唯一途径就是遵循孔子诠释的“因材施教”,它是现代教育的最佳手段,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我们推崇的个性教育,还是我们提倡的差等教育,都能在几千年前的这位圣人的智慧里折射出科学的灵光。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科学价值。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呢?孔子所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是一条比较理想的方式。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中的《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单从字面理解,“教学相长”可以被当作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彼此互动、共同提高,显示不出师生平等,但事实上,教学相长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平等,离开了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是不能实现的。

孔子倡导的“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给我们当代教育的一个有益启示就是:教学要民主化。我们认为,这是实现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公平的最佳方式。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持续进行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交流,即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言语和倾听进行的双向交流的沟通方式。“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话是“我——你”师生关系的实质,师生双方互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从这个层面上说,当前我国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对所有的学生实施崇高的爱,而且是无条件的积极的爱,表里一致、忠诚如一、不求回报的爱,只有与学生真诚相见、坦诚相对,而不是居高临下,才能与学生建立深厚、密切的师生关系,才能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好学、喜欢探究的天性才能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乐于独立思考,乐于发现问题,也更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真正公平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爱心的理解上,存在于师生心灵间平等的交流之中的。真正的教育会像阳光一样终身关怀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真正的公平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互相尊重,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和谐一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一也是一种社会性关系。师生在知识、人格、情感、道德等各层面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及学业的进步,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很多学生视之若父。这种深厚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少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能细致入微,扬人之长。台湾一职业学校的校长高振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有了这种崇高无私的爱,教育者就会以强烈的责任感去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才能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才能建立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全面、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前提是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因为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在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平等交往中,使学生感到教师、教育、知识都是与现实的生活及未来紧密联系,从而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中,还会有厌学、厌师现象存在吗?

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师生关系是学生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关系。一日生活皆教育,教师的宽容、认可与鼓励,使学生学会了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教师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间的冲突,使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人。我们对学生的尊重不应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蹲下来”讲话,而应真正体现于他们的整个生活世界中。教师对学生一个暗示的眼神、一个简单的手势、一句关切的问候,就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态度,随时随地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就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事件中,体验着生活,经历着自身的发展历程。因时因地地对各种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在生动的交往体验中,培养出多方面的现代人精神和素质。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吸引着每一位教育家的目光,作为平等思想的重要方面更是连同民主、自由构筑了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的基本思想理念框架;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智慧。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公平思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对当今世界教育公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为政[M].杨伯峻译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论语·雍也[M].杨伯峻译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3]论语·先进[M].杨伯峻译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论语·述而[M].杨伯峻译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礼记·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论语·宪问[M].杨伯峻译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李晖.从孔子教育的人文主义谈发展的学生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

2011-11-19

易佳(1981-),女,助教。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公平师生关系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笨柴兄弟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公平比较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