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两型社会”的价值诉求*

2011-03-21陈素红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价值观消费

陈素红

(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湖南 岳阳 414000)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及价值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2010年,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为此,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于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试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目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1]。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并演变为当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中心问题和重大课题。国际社会在应对和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关于社会发展形态取向的新的战略理念,并把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为二十一世纪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中心课题。

世界环保历程及其成果告诉我们,“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之所以是非常有限的,是因为我们对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认识是不全面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形而上学认识论[2]。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和全貌,我们的对策也必然是片面的和无效的。事实上,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技术、伦理、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各层面的问题相互交叉、彼此影响,被罗马俱乐部称为“世界问题复合体”。“世界问题复合体”的妥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在环境问题的认识论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和在经济社会发展观上有一个质的升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世界问题复合体”在中国的表现尤其突出。“两型社会”的提出,是中国应对、解决“世界问题复合体”的必然结果。毫无疑问,我们的应对之道,也决不能仅停留在“末端治理”和“源头与过程控制”等思维简单的措施和做法上,必须创新人类社会发展观和文化价值取向。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各方面,但不管是哪个方面,都离不开相关价值观的引导。探讨两型社会建设应确立的价值观及其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诉求,从理论上明确这种诉求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上少走弯路。两型社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重大“瓶颈”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社会发展目标上,无疑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追求。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发展观和价值观上的导向有失偏颇,对经济效益、对金钱、对GDP的盲目崇拜,导致了我们现在的发展困境。所以,现在提出建设两型社会,首先必须从观念上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两型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的价值诉求是什么?总结历史,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深刻结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和谐丧失,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与世界的不安宁,进而极大地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就是重新构建这种和谐与平衡。因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两型社会),需要“和谐”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两型社会价值诉求的关键。

二、构建和谐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两型社会价值诉求的关键

两型社会视域下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构建,是指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人类在对待自然、环境问题上所持有的积极的、进步的伦理思想、伦理意识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延伸和物化。即这种和谐的生态的伦理价值取向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渗透。由于“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等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和谐生态价值观也必须贯彻到方方面面。下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经济层面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构建

和谐生态价值观在经济层面的构建,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即全部经济产业和活动的“绿色化”、生态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具体来说,首先,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应符合生态运动规律,使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其次,各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要严格控制在自然界自净能力限值之内,力求污染物排放与自然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相协调;第三,对自然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其的开发利用要合理合度,要与自然的再生产能力相协调,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据上,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各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排放和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革现行的能源和资源利用体系,着力提高使用效率;倡导企业自觉追求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使去污减排常态化、自觉化。

要用生态价值观引领科技发展。科技发展要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各种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应限定在一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范围内,应紧紧围绕维护生态平衡来进行,打造生态高科技的发展轨道。

(二)政治层面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构建

政治层面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构建,主要是指党和政府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把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各项政治制度建设、政治生活规范等都要体现这一价值观思想。为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基础、良好的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政治保障和相关设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政绩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生态观,在工作中自觉把建设良好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相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应该成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2010年,云南洱海填湖建豪华别墅群使洱海遭受了极大破坏,五星级大酒店的建设使情人湖遭受灭顶之灾,高尔夫球场的开发毁坏了国家级生态防沙林等被作为新闻事件频繁见诸报端,深究这些破坏行为的实施,无一不和当地的政府决策有关。因此,政府部门在做一些重大决策时,既要考虑GDP,更要考虑绿色GDP,生态GDP,要以和谐生态价值观为指导,遵循维持原有生态这一最基本的原则!

在“两型社会”视域下,法制建设也需要“生态化”。我国涉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现行法律法规,均缺乏良好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可操作性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修改《环境保护法》,同时,要在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制定有关生态保护、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核安全、循环经济、遗传资源、环境损害补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具体的、专门的配套法规,并严格执行,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各级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也要树立和谐生态价值观,进一步明确职责意识。

(三)文化层面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构建

和谐生态价值观在文化层面的构建,是指文化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切思想观念、行为活动都要彰显生态和谐理念,“两型社会”建设的一切指导思想、相关理论、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以和谐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要在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等文化建设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只有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全体国民的文化渗透,提高大众对生态文明的认同,牢固树立环境资源意识、生态文化意识,增强人们的环境自律行为。

教育是对国民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要面广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不搞形式主义,一阵风过了就完了,要落到实处,使教育宣传成为常态,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农村的各个村落,到处都能感知这种文化的存在,生态文明要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的思想是非常丰厚的。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戒杀护生的戒条。先民深知“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道理,把节约资源和顺从、保护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视为美德,反对对山林的过度采伐和对鱼虾的滥捕滥杀,规定“春天不伐、夏天不捕”,根据季节实行休猎休渔制。《周书》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目的是使生物有所养,以防匮乏。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我们能传统文化中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改善一下人类的心理环境,增强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那么我们在发展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时,就会对生态及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多一份关注,而不致于那么急功近利,造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及环境的严重污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保护生物、重视生态的宝贵思想,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生态道德素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主动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四)社会层面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构建

和谐生态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构建,是指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要以和谐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优化居住环境,倡导生态消费,构建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体系绿色、高效、透明,社会风气文明、健康、和谐。

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应就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做好统筹安排,使城市之间、乡村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生态文明社区。

消费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既是经济现象,也是伦理现象,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自近代以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正颠覆着传统的价值体系,导致现代社会的意义危机和生态危机。因此,要用和谐生态价值观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的消费行为,追求绿色消费、适度消费。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抵制“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消费自私主义、享乐主义,促进人类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富人追求的奢侈性消费在全社会起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引导富人如何合理消费变得非常重要。除了价值引导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舆论监督。对于穷人,鼓励和引导从点滴小事做起,杜绝或尽量减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的不良行为。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有利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化的文明消费体系。要遵循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的基本原则,要全面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节约”。

[1]解振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2005,(23):11 -13.

[2]任勇.解读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系列讨论)[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uanjing/1038080.htm,2005 -11 -22.

[3]曾昭伟.论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83 -88.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价值观消费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新消费ABC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