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128例临床观察

2011-03-20陈璐璐程硕涛

罕少疾病杂志 2011年3期
关键词:持续时间心脏病心绞痛

陈璐璐 黄 华 程硕涛

1.深圳市中医院,2.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CP)是一种无创的体外辅助循环装置。研究表明它不仅能改善心绞痛症状,还能增加运动耐量、增强左室功能[1],甚至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2],进而明显提高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至今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应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观察ECP治疗前和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4h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及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进而探讨对于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ECP是否能进一步改善上述病情表现,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我院内科门诊(主要是心血管内科)12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A组)平均年龄(58.4±8.4)岁,其中男34例,女30例。加用反搏组(B组)平均年龄(59.2±8. 5)岁其中男36例,女28例。2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方面相匹配,吸烟及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有较好的可比性。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A组)及非体外反搏组(B组),两组均给予标准的药物治疗均按医嘱口服硝酸酯类、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低分子肝素、B受体阻滞剂、麝香保心丸等药物。

1.2 诊断标准 为研究对象(按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标准》确诊)所有病例均符合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A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次/天) 持续时间(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64 3.30±0.62 1.65±0.63● 9.12±3.21 4.64±3.48●B组 64 3.45±0.57 1.04±0.60●△ 9.17±3.55 3.16±3.57●△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IB、hs-CRP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IB、hs-CRP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A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TIB(mm*s)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64 150.2±14.5 100.6±13.3● 7.0±0.5 4.6±0.3●B组 64 153.2±13.4 91.5±14.1●△ 7.2±0.4 3.5±0.3●△

1.3 排除标准 (1)年龄大于70岁;(2)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内;(3)显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4)有明显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5)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6)出血性疾病或明确的出血倾向;(7)下肢感染、静脉炎、严重静脉曲张、深静脉栓塞;(8)进展性恶性疾病(如肿瘤)或预后差的严重疾病;(9)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10)影响反搏治疗的严重心律失常(如房早、室早、房颤);(11)一年内曾接受过体外反搏治疗;(12)两次或两次以上心肌梗死。

1.4 方法 两组均给予上述标准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A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组(B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人接受体外反搏治疗1次/d,每次1小时,持续治疗30天,观察入选患者治疗前后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内 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及连续压低持续时间的乘积的总和即心肌缺血总负荷(TIB)、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均于入选后编号后,记录治疗前后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行l2导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缺血时间(s)*ST段压低值],并于治疗前24h内及36天后空腹采集肘静脉血4mL,置于普通试管凝固后,予4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置于我院中心实验室-80℃冰箱内冷冻保存,待测hs-CRP。hs-CRP试剂盒均购于美国ADL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lSA)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 15.0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均以表示,计量资料方差齐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上述两指标;但B组治疗后两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P<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

2.2 两组治疗后TIB、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上述两指标;但B组治疗后两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P<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

3 讨 论

体外反搏(ECP)是利用受试者的心电信号R波来触发电子装置,严格与心舒张早期同步,机械地给予事先包裹患者下肢及臀部的气囊由远而近地依次序灌充入一定的空气,使气囊相应部位的肢体产生压强,足以使一定量的动脉内血液从下肢及臀部返流至主动脉,使主动脉舒张压人为提高甚至超过收缩压;而在收缩早期则迅速放气,使收缩压下降。此时主动脉瓣已关闭,驱使血液流向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内脏血管和肢体血管等,在血逆流过程中均能提高血流灌注量,这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基本原理[4、5]。

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了128例患者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血清学hs-CRP的水平变化,从不同层次进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B组在A组药物治疗基础上,患者接受体外反搏后,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有显著的提高,表现为心绞痛频率及持续时间的明显降低、心电图明显改善以及hs-CRP的降低。从中说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体外反搏,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因此其合用的疗效优于较单一药物治疗。因实验例数有限,实验周期较短,且分析的指标仍不很全面,故期待更大样本、综合指标及长期随访的研究以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

1.Birtwell. W, et al. Synchronous, pressure-assistcounter-pulsation, Progr. Cardiovasc[J]: disease, 1969, 11:323-337.

2.Bonetti PO, Barsness GW, Keelan PC, et al.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sation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 1761-1768.

3.国际心脑病学会和协会WHO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 9 (11): 75.

4.陈艳,彭志远,张雪莲,等. 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 4(4):31-33.

5.蔡大卫,等.体外返搏对狗的心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生理学报[J],1980,32(4): 357-363.

猜你喜欢

持续时间心脏病心绞痛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Smog in Los Angeles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