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翻译中的意境还原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9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移情原文

孙 芳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1.引言

“文学翻译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可见意境的还原是文学翻译的任务甚至是灵魂。这样一个言简意赅的阐述涉及一个核心概念——艺术意境,意境的传递涉及原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而意境就是联系译者和原文的最好的纽带。

2.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移情现象

2.1文学翻译中所涉及的因素。文学翻译主要涉及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这一组关系,以及译者、译文、译文读者这一组关系。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的翻译的“等效论”认为:“译入语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通过尤金·奈达的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应该等同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此时可以再做一个简单的推理:译者和译文的关系也应该等同于原作者和原文的关系,而要达到这种关系的对等就需要通过审美移情来实现。

2.2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移情。“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利普斯认为:“审美欣赏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交汇,是主体情感对客体的移入或外射,审美活动欣赏的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朱光潜,2001:384)可见作者对于原作的关系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原文中,使得原文中没有情感的东西仿佛都有了生命和灵性,而译者对于原文也应该产生同样的审美移情,才可能使得译文产生同样的文学效果。所以译者必须移情于原作并感受作者在写作时所产生的情感、意志、感觉,译者和作者此时产生一种共鸣,于是译者把这种共鸣付诸笔端,把原作中的艺术意境用另一种文字表达出来,这时所译出的作品肯定是一部能够和原作在艺术效果和境界上相媲美的佳作。由此可见审美移情是联结原作者、原文和译者、译文在情感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

3.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意境

3.1意境的内涵和构成。意境的内涵在中国的学术界一直都一个是具有争议的话题。意境在《文学理论教程》中被认定为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意境的特征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和虚实相生。”这是对意境的内涵所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

古风在《意境探微》中对“意境”理论研究做了梳理,他分析了从刘勰所提出的“意境”一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并且探讨了意境理论在21世纪的一个大致走向,强调意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而且只存在于诗歌当中。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王国维的“境界说”会发现在他的眼中意境的含义不是狭隘的,并非只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王国维对“境界”做了这样的论述:“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史》第12章)辛晓玲在《论意境与意象之区别》中提出:“成熟的意境,也不复是诗歌的专利:它横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式,成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审美概念:它源自作者与受众灵动的内心世界,并囊括了作品、作者、读者等一系列重要的创作环节,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审美互动体系。”

在此不再赘述意境更为广泛的含义,我们只需要正确理解茅盾所做的论述里“艺术意境”的含义即可。茅盾所指的文学翻译并非特指中文到外文的翻译或者外文到中文的翻译,也没有特指诗歌或者散文的翻译,所以可见这里的“艺术意境”并不是特指某种体裁或者特定语言中的艺术意境,而是在文学翻译中一个普适原则,而现在很多研究者都把这里的艺术意境和中国传统的意境完全混为一谈,两者是有相同点,但是也有区别。

那么茅盾所指的艺术意境为何?在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学效果或者指的是一种文学感染力。这里的艺术境界和王国维的意境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做了这样的论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这,意与境二者而已。”可见意境是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赵则诚认为:“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面叫做境的方面,后面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而古典文论认为意境的特征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和虚实相生”。这三方面的特征和茅盾所指的艺术意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不是所有的文本当中都拥有韵味无穷和虚实相生这两个特征,但是情景交融是适用于文学当中任何体裁和任何语言的一个特征。因此我认为茅盾在此所指的艺术意境应该是一种“文学感染力”,是一种客观世界的生活形象和作家感情的交融,是指作者所传达出的真情、真景、叙述生动,是能够引人联想的一个想象空间。

3.2意境的还原。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若译者真的能够做到把原文的意境传递出来,那么这样的译文肯定是一篇好的译文。那么如何把原文的意境传递或者还原呢?这涉及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原作者;二是原文;三是译者;四是译文。这四个方面如何做到步调、情感一致呢?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感受现实世界,移情于客观世界,然后创作出真善美三者统一的作品。译者通过反复阅读原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感受作者眼中的世界,移情于原作者的作品中,感受原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意境之美,也就是感受到作家在文中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想象空间,以及感受作者在此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如何做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通过这样的感受和移情过程,译者尽力对原作的意境进行还原,就能够让翻译的作品尽可能接近原作的审美价值,让译文读者也能感受到接近于原文一样的真情实感和意境之美。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移情原文
情景交融更有效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