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2011-03-20赵璐璐董春秋
赵璐璐 董春秋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赵璐璐 董春秋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作为就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根据就业工作实际就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客观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原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内涵 成因 提高举措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日趋凸显,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收入水平下降、专业对口程度下降、就业满意度下降的变化趋势,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计算机行业为例,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及相关行业本应成为欣欣向荣的朝阳行业。然而,近年来数据显示,计算机相关专业已经进入十大就业难专业,其就业质量逐年下滑,甚至导致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无人问津,需要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计划。究其原因,除了大学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大学生质量下降以外,更体现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中心问题和研究方向。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其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是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就业竞争力不等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是个体获取某一特定职业所要具备的实际能力。除职业能力以外,就业竞争力还包括市场能力及适应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与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隐性的素质能力和显性的素质能力。
(1)隐性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这是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的素质能力。
(2)显性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容易发现和认可的素质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成因
我根据自身从事毕业班工作实际,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造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生涯规划设计。
高校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位置,承载了父辈的全部希望,习惯一切由家长代劳,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填志愿、选专业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依赖性,大多按父母、亲友、老师的建议或根据高考分数盲目选择。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对职业缺少基本而必要的设计和规划,大学生进入学校不知道学些什么,就业竞争力自然很弱。
2.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近年来虽然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步重视,但作为新事物,高校对如何开展就业指导,组建何种就业工作体系,如何使就业指导个性化、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把握不准,甚至简化为“找工作”。在就业指导中仍存在误区:①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毕业年级,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的培训,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②就业指导各自为政,高校、市场、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就业指导缺少市场化运作机制。③就业指导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力不大,就业指导部门搜集到的市场对专业的要求信息难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中得到体现。④就业指导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
3.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学生学什么“一招定终生”,专业设置对市场研究不够,对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三、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举措
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根本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
1.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然而,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提高专业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针对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三种平台,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开展“中兴。图灵杯”程序设计比赛,参加科研训练、生产实习等。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部分,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如果仅仅依靠高校就业教育,就如同闭门造车,肯定不得其法。为此,我们提出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工作思路,一方面联系多家培训机构,动员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实训活动,另一方面,举办校企合作论坛、聘任校外就业导师、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将用人单位请进高校,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直接、有效的沟通平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1)为使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市场新变化,我们与多家培训机构合作,邀请了多家著名IT培训机构到学校进行宣讲和招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训活动。每年都有30多位同学参加无锡NIIT、中江实训、南大苏富特IBM&ETP等培训活动。
(2)我们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战略论坛”,邀请8家在宁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加,分别与中电14所、中电28所、中兴通讯、东软集团等企事业单位代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使这些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能定期进入校园,在宣传其企业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3)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就业面试技巧,我们聘任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华为南京研究所等著名企业的人事经理或者技术专家作为就业导师。就业导师将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社会资源、工作经验等,为学生收集提供就业需求信息,提供专业指导和专业知识咨询。通过校外就业导师定期传授职业思想、工作经验、企业需求等知识,学生提高了就业认识和能力,为企业发现了人才,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4)我们利用历年就业工作积累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企业信息数据库,不仅涵盖计算机相关用人单位,而且包括其它行业需要招收计算机相关职位的各类单位。除在往年就业阶段已经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外,学院还通过学校和校友等层面的关系,积极寻找新的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扩充原有的信息库,并且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保持信息畅通。通过企业信息数据库,我院有针对性地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应聘机会。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攀升。
3.举办各种就业指导活动,锻炼求职能力。
在具备同等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条件下,求职能力往往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质量。为此,我们十分注重求职能力的培养,通过举办多种就业指导活动和平时的严格要求,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交际能力、文化素养和公文写作等非专业求职能力。
(1)通过举办模拟招聘大赛。增加学生职场实战经验,大赛立足于计算机学院各专业的基本特点设置了软件研发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和项目经理三个模拟职位,并邀请用人单位人事经理与技术总监作为面试官。经过简历筛选、自我介绍和全真面试三个部分,综合考验选手的专业素质、语言表达、临场应变、仪表气质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这种几乎与实际求职相同的模拟招聘大赛,学生对求职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并针对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训练,在真正的求职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我们邀请目前在各著名企业中任职的校友、学长,举办了“名企之路——面试技巧及职业素质”、“对话IT精英”等求职指导讲座,以互动的方式将校友、学长们的面试技巧、职业素质、求职中的注意事项等传授给学生,并解答学生在求职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求职能力。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行”、“国防行”、“江都行”等就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职场生活,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企业行”走访了中电14所、中电28所、华为、中兴通讯、西门子数控等多家用人单位,使学生深入了解到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生活;“国防行”主要访问了我国的多家国防单位和科研院所,“献身国防”的精神真正感染了许多学生;“江都行”则考察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使学生深入基层农村,体验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和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4.探索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以往的就业教育主要是强调大学生在校期间储备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奉献精神,灌输就业政策,训练求职面试技巧等。而创业教育则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就业教育是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毕业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求职者。因此,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对岗位的需求,培养创业能力和精神,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焦可法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思想工作,2006,(1).
[2]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2006,(3).
[3]覃思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33-35.
[4]曾爱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探讨[J].纺织教育2009,(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