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刍议

2011-09-29成建平章大为

文教资料 2011年4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办学

成建平 章大为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1800)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刍议

成建平 章大为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1800)

本文从高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入手,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高校绩效指标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按照我国高校的类别进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简化的指标体系中要动态集成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以考察和反映被评价的同类型高校绩效,引导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上健康发展。

高校绩效评价 指标设计 基本原则

一、对高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突破3000万大关。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问题。据有关方面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全国平均值为7577元,最高的达24380元,最低的仅3713元,相差达6.57倍。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相当多的高校办学走综合化、大型化路线,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如何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使国家及地方财政投入向低投入、高产出的学校倾斜,采用可计量的绩效考核标准实现教育投入公平,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减少和避免错误的投入产出观,在办学定位上盲目追求扩张升格,不考虑办学绩效,忽视资源利用效率的现象,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价,进行动态管理”。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少发达国家已将绩效评价作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学校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对高校的阶段性办学成绩、成果数量与质量和高校工作的效率方面进行测评,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为高校调整与配置办学资源提供参考,有利于高校厘清自身所处地位,找准办学定位;也有利于政府对高校实现公正、公平和高效的管理,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率。

我国的高校体系庞大,组织结构、层次和类型多,高校绩效评价的涉及因素广,评价指标设定复杂,权重选择判定难,具体描述显得尤为困难。为了全面衡量高校绩效,提升我国高校的品质,使高校找准自身的定位,就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要素进行筛选,选择和采用最具代表性的因子作为高校的绩效指标,使我国高校的绩效评价发挥认识、考核、引导、促进和改善功能,从而揭示高校组织的运营能力及其对社会的贡献等,为管理人员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信息,为改善组织绩效提供指南。

二、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现状

世界发达国家对教育绩效评价研究都十分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对高校办学的投入、运行、产出各个过程选取指标因子。1986年,英国副院长和校长协会与大学拨款委员会(CVCP/UGC)联合工作小组对绩效指标的设计颇具广泛性。他们将绩效指标划分为输入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三类。输入指标主要指高校可利用的资源、人力和经费情况,体现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和实力;过程指标指办学活动中有关资源使用率、管理行为和组织运行情况;而输出指标是指高校通过办学科研等活动,最终取得了什么成绩和产出。这种分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1]其后,美国国家教育中心和国家科学委员会(NSB)、澳大利亚高校副校长委员会及高等校长委员会(AVCC/ACDP)、荷兰教育科学部和经济合作组织(OECD)都曾对高等教育评价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应用于教育管理。除了采用输入、过程和输出指标外,还包括对背景指标、结果指标和教学、科研与服务表现指标的分类研究。一般都考虑了高等学校的教师素质、学生品质、教学质量、就业、成本、资源和教育过程等指标。[2]

我国理论界对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由于高校分类的复杂性,大部分的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求多求全,操作上繁琐,有些指标欠说服力,虽然指标设计注意到总量指标和平均量指标的结合,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历史积累影响较大,不少学校同类指标难以进行横向比较。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高校的分层分类研究密切相关,目前对高校分层分类研究已有五、六种划分方式。其中,潘懋元先生提出将中国高等学校划分为三种:第一类是研究型、综合性,指重点综合大学;第二类是应用型、专业性,包括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第三类是实用型、职业性、技术技能型院校。潘懋元先生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是现实的指挥棒,它引导着高校的定位和发展。各高校要实现差异化定位,就必须建立分层分类评价的指导体系,对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有独特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分类评价的原则,引导各类高校在各自的平台上去发展。如果根据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制订依据,会显失公平,它无助于激励竞争而且起着消极误导的作用。[3]因此,按照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至少应分类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才能促使各类高校各安其位,有利于公平竞争。

近几年来,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学的评估受到各校高度重视,其指标设计是一个航标,但由于没有体现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原则,用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所有的高校,只能导致趋同化“争上游”的结局。其实,各类、各层次的高校中都有不乏办学有特色和比较优秀的,客观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优秀水平应当有所不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了绩效指标体系设计,较好地反映了这类学校的绩效。[4]由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多数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高校发展的共性,但由于我国90%以上的高校是地方高校,该指标体系对大多数普通高校不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三、高校绩效指标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指标体系应与大学办学的定位和目标相关,实行分类指导。

具有导向性功能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发挥“指挥棒”作用的同时常常起误导作用。被评价对象的领导者很容易为追求眼前的效益而重视规模外延建设,却忽视自身长远定位的发展。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运用应充分发挥分类指导作用。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一定要关注被评价高校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应与教学、培养人才目标相联系。要对综合性大学、行业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等不同类别的大学进行分类,同样,对于综合性研究性大学、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也要采用结合学校特色的个性指标,以强化针对性。

2.指标要便于实际操作、有可比性,体现科学性。

指标所需数据资料必须易采集。因此,所有指标使用的数据均可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和高校基本统计表中获取,以这些可验证的资料为基础,才能使评价客观公正。评价指标要注重相对适用性、可比性,避开各高校在地域、办学历史及办学规模,以及长期形成的学校声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若以总量考察投资效益,将有失公允且无法得出合理的评价结果,故应注意技巧地采用适度的相对指标。

3.指标要有针对性,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比、人均贡献。

指标应提供有关学校运作的有效信息,要有侧重点,不能一味地求多求全,应力求简化,避免某一指标要素对评价目标的重复,并能反映其中的问题。即从可以作为评价的若干指标中进行筛选,选择有代表性、能反映评价要求、能达到评价目的的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具有针对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能客观反映高校运行资源配置发展的特点、投入产出比和人均贡献。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得出科学合理、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

四、优化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思考

根据以上原则,在当前研究的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基于分类、分层适用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突出针对性、指导性来考察和反映被评价的同类型高校,使评价真正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政府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成效。而且有利于高校科学定位,在同类、同等级学校比较中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和实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

高校绩效指标设计可以分成共性和个性两个模块(参见下表),共性指标具有普适性,可用于各高校在绩效评价的比较。个性指标是指依据各高校层次类型的不同,以突出高校的个性特点而设计的指标。

表 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共性模块。

共性模块的设计指标大部分主要集中反映在投入运行上,包括资金利用情况、人员配备、固定资产和资源利用率等。资金利用应包括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指数[生均教育经费/地区(或国家)人均GDP]、生均占用基建投资额、其他经费拨款投入增加比例;人员配备包括高级职称与专任教师比例和专任教师增加数,因为师生比是高校资源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标识,显然在保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该比率越大,效率就越高。把专任教师增加数列入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实际上是从某一侧面间接反映培养人才的质量;用生均固定资产额来反映固定资产投入,但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要求,文科与理工科应有所区别;资源利用率可通过实验室利用率、生均图书借阅册数(含生均电子图书网络流量)等反映。产出的共性指标可以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选取。人才培养的绩效体现在学生的数量与质量上,学生数量不选择当在校生数,因为在校生是需进一步加工处理的“半成品”,从毕业生的角度选用学生国内一次性毕业就业率,并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来考查。国内不少研究性大学成为国外大学留学生预备学校,这些高校国家投入巨大,培养的学生近半数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仅占少部分,因此,毕业生为本国服务应该成为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教学质量评价方面采用国家级考试通过人数比例(计算机、外语方面等)。科学研究方面考虑到学校的层次在共性指标中可选取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重点学科数、省部级科学研究与发展成果奖数。作为大学承担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大学的课程应当开放,为社会提供广泛的服务和交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因此,本设计提出向校外开放课程数作为大学产出的指标之一。

2.个性模块。

个性模块的设计针对不同的大学分类进行。研究型大学注重科研,有大部分经费花在科研项目上,特别是国家对研究型大学给予了大力支持,所以在投入运行指标上加入师均占有科研经费指数。其他两类大学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实用型人才,将校企合作项目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数、双师型教师数纳入投入指标。在产出指标方面,三种层次的大学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各不同,研究型大学注重其科研成果,加入国家级科技奖获得数、国家级项目验收数、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数。应用型地方普通高校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横向科研经费数可以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产出指标,也应包括部分高水平论文数。此外,针对后两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指标中加入转入高一级学历的人数比例(如专转本、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和学校所拥有的部、省级精品课程数。

在操作上,高校目前的分类定位是选用绩效评价指标类型的前提,选择合适的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量体裁衣”,使评价工作显得更加针对有效。采用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分类绩效指标体系,评价各高校的发展的共性,再动态集成个性指标,更具有灵活性,使评价结果可以为同层次、同类型的高校自身定位作参考。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办学也是如此。本文仅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实践检验,需要不断调整、修订和完善。

[1]代蕊华.西方高校的绩效指标及其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1999,06:56-59.

[2]王平心,殷俊明.高等院校内部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3:57-58.

[3]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07:1.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J].大学(学术版)2009,11:10-29.

[5]许李洁.高等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J].时代经贸,2006,10:48-51.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06AIG0090063)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SJD880034)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