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光明网博客文化言论略览之十五】
2011-03-20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进行两个突破 左春和在2011年10月9日发表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进行两个突破》的博文中指出,文化创造是一种低社会化、非组织化的个体行为,是一种沉浸在对人生价值的孤独探求、痴迷追索和不断超越,任何规模化、组织化和权力化的活动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或载体,形式和载体的壮丽和豪华无法代替文化的内容和本质。因此,在正常的文化创造中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而不是外在的形象或形式,鼓励的应该是对于文化内在价值原则的坚守而不是它的外在轰动和利益。这些内在的价值坚守体现着对于客观规律的敬畏和对于生命价值的追寻,最后才能形成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价值核心,从而平衡生命与自然冲突之间的紧张。从这样的文化观出发,我们已经发现,文化的宣传观实际上把文化当成了一种可随意使用的世俗工具,矮化了文化的本质和基本价值。
□如何下活“让文化走出去”这盘棋 顾欣在2011年10月9日发表的《如何下活“让文化走出去”这盘棋》的博文中指出,对于如何才能下活“让文化走出去”这盘棋,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做到三个“新”:第一,体制机制要创新。走出去是硬道理,但只有政府部门组织进行的文化交流性质的输出是远远不够的,走出去更多需要运用市场化手段。一批有自主品牌的演出企业应该成为走出去的主体。我们要把单纯文化交流的理念转变为争取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信心,赚一些真金白银回来。当然,要想真正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最重要的还要先练好内功,要在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第二,艺术理念要新。一部世界史告诉我们,在世界体系中攀高的途径应该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断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固然反映在GDP等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上,但如果更深层次地看问题,它更应该体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底蕴的厚度和深度上,表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上。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有功夫、剪纸、方块字等,更应该包括中华文化能够绵延数千年的生命力。第三,传播手段要新。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不是一哄而上,急于求成,而是需要一个整体战略目标的思考,特别是在传播手段上我们要跟上国际形势的发展,通过三步走将中国文化真正推向市场。第一步是造船出海走出去,第二步是开拓前沿走进去,第三步是品牌引领走上去。
□文化的价值 祁述裕在2011年10月7日发表的《文化的价值》的博文中指出,如何才能促使文化繁荣发展?我认为,应该做到四个崇尚。一要崇尚自律。文化建设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人的素质。有一位旅日华人写了一篇文章谈中国城市堵车现象,题目叫《堵车也是文化——人的素质才是堵车的根本原因》,分析得很到位。他说,东京、大阪人均车辆拥有数比我国很多大城市都多,但交通状况也没有那么堵。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京、大阪的治理之道,主要是靠人。日本人从学驾车开始,就把学做人放在学驾车之上,严格考核。经过长期治理,日本形成了驾车文化,人人自觉遵守。出现拥堵时,大家认真地一辆接一辆排队,直到通过。而我们很多城市交通出现拥堵时则经常出现大家乱按喇叭,开车从紧急道路硬闯等现象。可见,提高人的素质是根本。二要崇尚多元。文化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崇尚包容,鼓励多元文化共存,为激发文化创造力培育适宜的环境。现在,很紧迫的是要完善文化内容管理机制,为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创造条件。三要崇尚创意。苹果公司产品功能和造型上的独创性,来源于英国天才设计师乔纳森·艾维团队的创意。而乔纳森·艾维则是由英国崇尚创意的氛围培育出来的。文化发展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性人才的出现需要土壤。现在,各地越来越重视创意和设计人才,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创意和设计活动。这是可喜的,但还很不够,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人才、崇尚创意的氛围,文化发展繁荣才能落到实处。四要崇尚法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方法 任俊华、王奕琳在2011年10月3日发表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方法》的博文中指出,1.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在谈到如何为学时,就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其中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学与思对于创新的意义而言,学是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唯有通过博学于文、每事问以及实践等多种途径,才能掌握现有的科技和知识,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对一个事物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才能找到创新点并实现创新。而唯有将苦学与勤思相结合,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仅仅停留在学的层面,是不可能产生创新的。创新的实现是通过思来完成。2.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方法。创新既然是对传统的超越,就意味着停留在学的层面、温故的层面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掌握的故、学到的旧有知识与现实的情景和所遇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通过一件事情类推而直到其他的事情,从而获得新知识、实现创新的过程就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水平,反映的就是个体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程度和综合运用水平,也反映着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差异。3.一阴一阳、有无相生的方法。创新的本质就在于“有生无,无生有”——从现实世界的没有中创造出全新的事物——不断的“有无相生”就是不断的创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就是讲从无到有。一阴一阳通过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五种方式的变化完成创新、化生万物。
□文化自觉与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 于平在2011年9月25日发表的 《文化自觉与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的博文中指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要有“自强”意识,而“文化自强”的实质在于贯彻“人民至上”的理念。构建“人民至上”的国家文化形象,是这一形象实现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保证。虽然国家文化形象要在世界格局中被认知和评价,但首先应该得到本国民众的认同和守望。在谈到我国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时,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理念。国家文化形象构建贯穿“人民至上”的理念,说明这个建构的着眼点不是“文化大师”而是“文化大众”。确有一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不能缺席“文化大师”;但事实上,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素质、人生格调、生活方式、精神追求比大师们关于国家形象的言说更为本质。还有,文化大师之所以是文化大师,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精神的传道者,更在于他是一个国家文化大众的代言人,他要采集“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来擎举“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
□当前中国文化批评可怕症候 周志强2011年9月22日发表的 《当前中国文化批评可怕症候》的博文中指出,今日中国文化批评的可怕之处在于,文化批评越来越多地成为“自由思想的幻觉”,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想象性地实现人文主义精神和抵抗意识形态控制的头饰,而不是揭开蒙蔽现实和历史的“思想真相”的遮羞布的挑杆。就娱乐化的文化批评狂欢而言,对于文化批评的推崇,最终变形为一种“快乐批评的政治美学”。对于现实秩序和权威规范的对抗所带来的快感政治被取消了,而代之以市侩哲学为底色的、唯快乐是从的傻乐主义批评形式。这就使得中国当前的文化批评可以轻松地把任何带有沉重感的政治都看作是“反生活”的政治,以至于把任何沉重的反思都视为负担——这正是当前文化批评作为 “娱乐政治”的典型症候。
□“红色”人物不能娱乐化 阿达在2011年9月21日发表的《“红色”人物不能娱乐化》的博文中指出,娱乐,何必用红色包装?好的娱乐,清新健康,简洁幽默,可含哲理,可蕴情感。涂染红色色调,未必就深沉;强拉红色题材,未必就厚重;涉猎红色人物,未必就经典。弄得不好,不伦不类的“寓教于乐”不单亵渎了红色题材,还庸俗化了烈士英灵,脸谱化了领袖人物,让年轻一代从此误解历史,以为革命其实是一堆好玩的事儿。这样的“效果”,有违真正意义上的“红色宣传”。我们的文化管理者,切忌“重中之重”思维——一到某个“节点”,只要“踩准节点”,无论优劣,就大开绿灯,一律放行。说得不客气点,娱乐传媒正是因为摸准了脉门,才懂得如何“借势发力”,一拥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