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标志文化元素内涵的现代转型——以寒山寺与苏州的关系为例

2011-03-20徐志坚

文化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寒山寺寒山钟声

徐志坚 徐 昊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500)

城市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城市形象是社会性的、文化性的。“譬如,要运用城市符号互动论来理解美国的城市社会,就必须要理解植根于美国文化中的、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1]那么中国城市的标志文化如何考察,如苏州,一说起苏州,人们便会联想到那座千年古寺——寒山寺,而一提及寒山寺,人们又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座古老的城市——苏州,于是乎苏州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名为“苏州”的普通城市,它的存在似乎与寒山寺的悠悠的钟声紧密相随,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历史印迹正在慢慢被侵蚀。无形中,“高楼林立、钢筋水泥”俨然成为了现代城市的代名词,上海、香港成为各个城市纷纷效仿的对象,于是,我们从中发现,中国的城市渐渐地趋于“同一化”。尽管在苏州的古城区依然很少见到高楼,城市也在尽力地维护着苏州古城所特有的 “古色古香”,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在苏州市区的外围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开始涌现,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也蜂拥而至,在这样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同一化”的影子。那么,未来的城市发展是否就此开始趋同化呢?那些曾在历史上对城市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文化元素是否会就此沉沦?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历史长河中寒山寺与苏州城的意象会合

(一)历劫不废的名寺古刹。众所周知寒山寺是苏州最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清代光绪年间的榜眼邹福保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诗人题28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短短的两句话可以看出,寒山寺的背后有着一段悠久、沧桑的历史。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到了唐代,虽然寒山寺依旧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但是其声名却很大,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3年)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层,此时的寒山寺仍是完好的。在随后的年代,寒山寺几经摧残,又屡毁屡建。“元季,寺、塔俱毁。洪武间,僧昌崇闢建。明永乐三年,深谷昶修。正统己未,郡侯况钟再修。嘉靖间,僧本寂铸钟建楼。万历四十年,僧明吾鉴建龙函阁,而大殿毁。万历四十六年,释西流师徒鼎新。本朝顺治,几为汛署,僧天与力守弗废。 ”[2]宋元明清,寒山寺虽历经了战火与重建,枫桥塘也失去了往日的往日的繁荣盛景,但寒山寺的香火依旧连绵。

(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全世界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不计其数,论规模、历史、景观,苏州寒山寺并不占据优势,然而很少有寺庙能像寒山寺一般地引人注目,这与寒山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

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在姚广孝的《寒山寺重兴记》中是这么写道的:“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临运河塘,其塘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冲要之所。舟行履驰,蝉联蚁接,昼夜靡间。”在古代由于水运的各种有利因素,水利条件发达的地方往往会兴起许多大城市,正如江苏最为典型的古代名城之一——扬州便是借漕运之利,富甲江南。而在水网密布的苏州古城,寒山寺的发展也必然会受水运条件的影响。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自唐朝以来连接我国南北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杭大运河,而枫桥镇正好紧临京杭大运河。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建成,枫桥古镇迎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寒山寺也随之兴盛起来。宋代的范成大编著《吴郡志》时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3]在乾隆《苏州府志》中亦有这样的记载:“枫桥,在阊门西七里,地与长邑和洽,为水陆孔道,贩贸所集,有豆市、米市,千总驻防。 ”[4]于是乎民间就有“预知豆米钱,打听枫桥价”这样的说法。虽然贸易本身与寒山寺之间并不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但是枫桥镇繁盛的贸易为寒山寺带来了众多的游客、香客,南来北往的商旅之人便在异地意象中把寒山寺深深嵌入。伴随着他们的旅途,寒山寺的名字广播于大江南北。

(三)寺以僧名,名以诗著。虽然“寒山寺”这个名字在今天已经深入人心,但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特殊的历史。寒山寺,初名 “妙利普明塔院”,到了唐代,相传高僧寒山、拾得曾在寒山寺修行过,后来拾得东渡日本,寒山成为该寺的住持,因而就更名为“寒山寺”。明代的高僧姚广孝在《寒山寺重兴记》中写道:“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著木屐,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 ”[5]

虽说寒山寺是由寒山子而得名,但寒山寺的闻名更应归功于那首家喻户晓的诗。众所周知,千年之前唐代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夜泊枫桥,留下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绝句。这首诗在后来的传播中深入到南来北往每个人的心中,成为千古绝唱,经久不衰。从空间看,它不仅在我国流传广泛,在日本、东南亚、欧美,这首诗也颇具影响,因而寺院也因诗而闻名,尤其是那千年古钟声倍受人们的仰慕。苏州是一个让人们心神向往的城市,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又为这座城市平添了些许声色与灵动。当人们一提及苏州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张继诗中的那个 “姑苏城外”,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寒山寺联系了起来,于是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被这诗中如诗如画的美丽寒山所吸引,留下了众多美丽诗篇。我们从《重修寒山寺志》看出,历代历史文化名人所留诗篇就有80多首,从作者身份看,高至皇帝,才至状元,富商政要,文人墨客都留有诗作。可以说,寒山寺的闻名和诗歌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这一首首经典的诗篇,用历史的文字记录下了寒山寺,传播了寒山寺所代表的独特文化内涵。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寒山寺文化地位变迁

当今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社会正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不断地进步,现如今的寒山文化也早已不同于往昔,它的某些功能和地位正在渐渐衰退,部分内涵似乎正在淡出历史的舞台。

(一)寒山寺与现代苏州城的建筑风格呈现不协调的景象。

在现代社会,当人们越来越依赖高科技创造出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所筑就的高楼大厦时,高架横空,车辆穿行,高节奏的步伐,人们给这样的景象冠以“现代城市文明”的称呼。历史的痕迹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抹去。在如此的条件下,可以说寒山寺是幸运的,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后,依然傲立于苏州城的运河畔,但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寒山寺的大多数建筑已不是唐朝时流传下来的古迹,但为了保护寒山文化的历史性,寒山寺的建筑依然继承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即便是2008年底刚刚完工的新景点“大碑大钟”也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去过寒山寺的人一定知道,寒山寺正对的是一座嘈杂的何山大桥,其周围还有许多高楼林立,这与一个闻名于古今中外的旅游胜景呈现出极不协调的画面,因而,如何还原寒山寺景区静谧、脱离喧嚣的面目,又要使寒山寺景区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成了很大的难题。

(二)寒山寺的某些宗教功能发生了转变。

在阶级社会,宗教往往会成为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唐代我国佛教又处于鼎盛时期,因而寒山寺在那个时代也因其宗教影响而倍受瞩目,无数的善男信女和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是寒山寺昌盛的基本依靠。今天,随着文化多元化影响,传统宗教在人们心目中失去了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宗教影响地位的衰退使得寒山寺在宗教方面的影响力大不如从前,而且宗教场所最初所具有的宗教功能也慢慢减弱,今天多数人不再是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态去寒山寺拜佛,更多的则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品味寒山寺。

(三)当代苏州的城市符号多元化现象淡化了寒山寺的意象地位。

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苏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符号,比如金鸡湖、摩天轮,还有著名的商业街——观前街、石路、十全街等等。而许多年轻人也对这些新兴的文化场所颇感兴趣。金鸡湖成了许多人举行结婚仪式青睐的对象,观前街成了男女老少节假日必去的场所,而寒山寺则成了人们在重温历史时才会选择的文化圣地。很显然在这样一个城市符号多元化的背景下,寒山寺所占的分量少了许多。

三、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寒山寺的文化前景

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我们时代,城市如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恢复古代城市所具有的那些必不可少的活动和价值观念。”[6]古老的苏州留给我们许多的文化记忆,寒山寺文化无疑是这些记忆中重要的元素 “正如杭州灵隐寺与北京故宫所具有的‘文化垄断性资源’功能一样,自身产生着无限的、与时俱增的价值与人文意义”[7]城市化的脚步没有停止,社会依然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寒山寺文化对于苏州未来的发展的时代意义路在何方?

(一)继续发挥宗教功能,引导大众的心理调适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后,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解决了许多在前现代靠宗教来解释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看似是宗教地位的下降。有些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宗教的影响力会逐渐消失,直至宗教消亡,而事实看来并非如此,在当代,宗教依然存在着一些社会功能。

首先,宗教对于人们的心理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在今天,一个经济高速运行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而人情的冷漠更为人们内心的孤独与焦躁雪上加霜。这个时候,宗教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心理调适剂。“宗教的一个重要心理功能就是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8]其次,宗教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宗教中包含着许多积极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教提倡和阐扬的道德规范体系,如孝悌忠义、礼义廉耻、仁智勇因此而成为普遍为人接受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动机和判断是非的准则。”[9]又如佛教中常说的“佛海无边,回头是岸”、“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这些观点指导着人们不断完善自己,规范和约束着教徒的行为。而一个优秀的宗教领袖又能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化他的教徒朝着道德的方向完善自己。再次,宗教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由于宗教强烈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教徒产生很大的作用。在我国五大宗教都倡导慈爱、宽容,追求和平,这些思想都是积极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人们以此为指导,维护人与社会、自然的安定与和平。最后,宗教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主体。自古至今,各个著名的宗教场所都保留着许多重要的经书古籍。这对于宗教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宗教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各地各种不同的宗教之间进行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因此宗教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而在西方国家,有很多重要节日的来源与宗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例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而在今天,不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这些节日都起到了或大或小的作用。在我国则有腊八节、二月二龙抬头,一些商家便利用这些节日打开了新的市场,赢得了经济效益。

寒山寺作为一个著名的宗教场所,亦有宗教的这些功能,其中最具说服力的就是以寒山子的禅学思想为代表的寒山思想。寒山寺近年来举办了各种佛教的重大宗教活动,寒山寺青年佛学社,开展佛教思想研究,此外,寒山寺还创办了佛学院,精心制作了寺刊、网站,建立了对外开放的佛教图书馆,创办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把宗教功能所能承担的工作都做了结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在国家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很好的宣传了宗教文化,为大众的心理调适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大力弘扬“和合”文化,塑造苏州城市精神

自古以来,人们都视“和合”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元素。我国古代的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到了先秦时期,“和”又被赋予了“合”的含义。而“和合”的兴盛对于人类亦为一大宝贵的财富。在寒山寺的文化意象中,“和合文化”被认作是寒山文化的核心价值,这源于到那个广为人们传颂的“寒拾传说”。传说寒山与拾得本为好兄弟,但他们同时爱上了一位姑娘。寒山为了成全其师弟拾得,不与之争夺妻子,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然而拾得为了敬重自己的师兄,辞别了相好,苦苦追寻自己的师兄。终于,他在寒山寺找到了寒山,于是拾得也出家做了和尚,两人和好如初。又有一说,寒山出家从佛之后常常居住在寒石山,生活很贫苦。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常常去几十里路之外的国清寺向拾得寻求帮助,而拾得常常替寒山收拾众僧的残食,藏在一个大竹筒内,等寒山来时就送给他充饥。他们之间非亲非故,却能做到互帮互助,以诚相待,不是兄弟胜似兄弟;遇到困难时,能替对方着想,同甘共苦,相互体谅。寒山、拾得这种融洽相处、互敬互爱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

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洽乎?”拾得便答道:“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看似简短却又巧妙、充满禅机的一问一答中,蕴含的便是寒山文化所推崇的“和合精神”。在寒山寺的大雄宝殿中,有清代画家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像,在画像上有一段题词。据《寒山寺志》所述,题词内容是这样的:“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 ”[10]从这个题词可以看出,寒山、拾得可以用自己的欢笑来带给世间所有人以欢颜,解除所有人的烦恼、不快,使天下人都能“呵,呵,呵”。如此看来,“和合”, 顾名思义,“和” 有 “亲和”、“和睦”、“和善”的意思,而“合”则有“融合”、“结合”、“合作”的意思,两者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大到天、地、人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也就是我们传统道德中所说的“五伦”),一切都能圆融美满,和谐无间。

清雍正十一年 (公元1733年),雍正皇帝在《御选语录·序》中指出:“如(指寒山、拾得)二大士者,其庶几乎?正信调查,不离和合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并御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拾得为“圆觉普度合圣”。人们把寒山、拾得合称为“和合二仙”(也称“和合二圣”)。在我国民间,从古至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和合二仙”的画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寒山、拾得袒胸露乳,眉开眼笑,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他们一个手持荷花,另一个手捧圆盒,意味着“和(荷)谐合(盒)好”,符合了“和合”的寓意。在传统结婚仪式中,人们会把“和合二仙”的画像贴在墙上,寓意着夫妻能够百年好合。

为了宣扬“和合文化”,寒山寺大雄宝殿的后面还建有一座“寒拾殿”,这在全国寺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寒拾殿中供奉着寒山、拾得的塑像,这显示了寒山、拾得的地位之高,也宣扬了寒山寺的和合文化。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而“和合文化”所追求的也正是人与自然的和合及人与社会的和合。单单从内容上来看,“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之间是相互一致的。

再看苏州。可以说,当代的苏州是一个老苏州、新苏州和洋苏州的结合体,它们和谐共处于一体,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紧紧相随。城乡差别、地域文化差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等矛盾也愈加凸显,这对苏州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时候,发扬和合文化的精神对苏州调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矛盾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树立佛教慈善品牌

如果说和合文化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呈现寒山寺文化对于苏州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那么慈善公益事业就是寒山寺和合文化在实践方面的表现。进入新世纪后,寒山寺结合佛教传统慈悲普度的情怀,探索和实践自己独具特色的佛教慈善事业。

在寒山寺住持秋爽大和尚的倡导和努力下,寒山寺慈善中心(寒山寺慈善超市)于2004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它成为江苏省、乃至于全国第一家佛教慈善中心,且一直延续至今。“慈善中心成立六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会员主要分布于苏州、常熟、张家港、江阴、昆山等市、县级城市,至今人数已发展到3000余人,逐渐辐射到全国。”寒山寺集佛教活动场所和僧众之力,并接受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和参与,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慈善的形式由最初的捐赠苏州的困难群体逐渐向多元化、全国化发展,起初的慈善形式主要是接受捐赠、慈善义卖、关心伤残儿童,关心特殊家庭。近几年寒山寺创新了慈善的形式,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推出多种慈善形式,如为地震、干旱灾区远距离捐赠、为和谐社区培训义工、建立调解队伍、宣传环境保护、资助家庭困难学子、设立“寒山教育奖”、捐赠建造小学、举办慈善义演,近期有策划修建寒山寺安养院,创立慈善基金会等等,为传播寒山寺文化形象,树立寒山寺文化品牌,推进佛教慈善模式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佛教慈善事业在现代社会具有深广的发展空间,寒山寺还应在“组织化运行”、“专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11]的基本现代走向下继续探索,这种努力一方面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寒山寺佛教慈善文化符号的传递又为寒山寺本身的品牌传播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意义。当然,结合这一文化意象的传播,对苏州现代文化形象的传播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扩大寒山寺文化传播,推进中外友好交往

寒山寺在中外卓有名声,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中外间的文化交流,这就为中外友好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寒山铜钟钟声闻名天下,但张继诗中所咏的唐代古钟早已不知下落。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铸造的巨钟,据《寒山寺志》所述:“遇倭变,销为炮。”[12]另有一说这口大钟已流入日本。日本有关人士四处搜寻,未见下落。于是由日本人山田寒山发起募捐,于1905年集资重铸铜钟,赠送苏州寒山寺,现位于大雄殿右侧。这口钟高约0.8米,口径约0.62米。上有模铸铭文《姑苏寒山寺钟铭》。此钟一式共铸两口,一口在日本馆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虽为历史上建造的两口“寒山铜钟”,然而它却成为今天连接中日两国共有文化的桥梁。

1979年夏,时任苏州旅游局局长的吴增璞先生陪同中日友好协会会长池田寺会长藤尾昭先生游览寒山寺时,谈及了寒山、拾得的故事、寻钟赠钟的故事以及中日传统的友谊。他们联系了日本人迎新的习俗,认为应抓住这一时机推出一个活动,以此来吸引日本游客辞旧迎新之夜到寒山寺来听新年钟声,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件有意义的事。1979年12月31日,寒山寺成功地举办了以“听钟声,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为主题的听钟声活动,这是寒山寺举办的首届除夕听钟声活动,这与古代诗人笔下寂寥的月落,凄凉的乌啼,孤寂的渔火所描绘的意境完全不同,反之,在除夕听钟声活动那天,枫桥镇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活动也逐步地得以充实、完善,渐渐地成为了苏州极具特色和知名度的旅游活动项目。最初,参加这个活动的多数为日本佛教徒,但发展至今,参加这个活动的人员已扩展到了日本、奥地利、西班牙、加拿大、德国、美国等十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据《苏州年鉴》的资料得知,第27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中约有5000多中外游客参加,近十万市民参与听钟声系列活动;第28届,在枫桥景区、寒山寺和江枫洲共有3万余名游客,6000余名中外来宾;第29届,约有3万余名游客,6500余名中外来宾。[13]寒山寺的历史上并没有新年钟声,苏州的历史上也没有新年钟声,但它却偏偏近几十年在苏州敲响了,在寒山寺敲响了。现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苏州的特色旅游项目和具有社会群体效应的苏州的文化风俗。

每年12月31日23时42分10秒,寒山寺的除夕钟便开始敲响。它的钟声每隔10秒钟撞一下,一共撞108响,因为佛教认为尘世间人有108种烦恼,敲响108响钟声,便可消忧解愁,迎来吉祥。当第108响钟声响起,便意味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成千上万的外来宾客在这吉祥的钟声中感受着寒山寺独到的钟声文化,感受着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无形中,除夕听钟声活动便像是苏州人民向全世界发出的一份邀请,请更多的人一起来品味苏州,品味寒山。

据统计,“从1991—2001年,寒山寺已接待世界各地宾客1338.83万人次,其中,日、美、德、法、英、澳、韩、俄等境外宾客 46.86 万人次。”[14]这些数据也能反映出,寒山寺为中外友情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虽然寒山寺文化并不能成为中外友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但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看到,寒山文化已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成为中外友好关系的助推器。

我们看到,虽然寒山文化在新的时代已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功能,但这些文化对于苏州人的影响早已深入骨髓,是很多新兴的文化元素所不能取代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在苏州女子中学的讲演中曾说过:“寒山寺的钟声与吴侬的软语一般的令人神往。”[15]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座千年悠悠古寺,它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苏州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工业社会的突飞猛进看似使寒山寺文化意象的重要性有所消退,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矛盾。寒山寺文化符号系统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把历史沉淀的文化与现代苏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经济、文化良好结合的成功典范。

当然,寒山寺文化符号与苏州城市发展的关系只是城市与城市标志文化元素关系的一个缩影。在今天,城市发展的“同一化”并不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最终出路,每个城市应该抓住他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并使之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创造出属于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这才是城市个体个性得以彰显所需要的。

[1] 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11.

[2] [4] [5] [10] [12] 寒山寺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6.

[3] 范成大,吴郡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46.

[6] [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81.

[7]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

[8] [9]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5.

[11] 王月清,刘丹.中国佛教慈善的现状与未来[J] .江海学刊,2010(5):103-105.

[13] 苏州年鉴2006[M] .南京:江苏古吴轩出版社,2007.250;苏州年鉴 2007[M] .南京:江苏古吴轩出版社,2008.406;苏州年鉴2008[M] .南京:江苏古吴轩出版社,2009.444.

[14] 王建明.寒山寺和合文化及其当代价值[A] .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8[C] .2009.750.

[15] 徐国保.时空的坐标 智慧的河系——寒山寺文化的根基 [A] .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8[C] .2009.283.

猜你喜欢

寒山寺寒山钟声
寒山寺:一个诗里的地方
古刹钟声
寒山化育一身诗
盛世钟声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丁酉春日重过寒山寺三首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
游苏州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