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理工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
2011-03-20张一凡杨姗姗
张一凡 杨姗姗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4)
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提高智能并获得全面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2002年教育部再次落实了关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司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精神,进一步明确了要完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尽快使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的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拥有着悠久历史的理工院校,秉承“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治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学校文化传统。为了实现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创建一个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和谐校园,大连理工大学始终重视艺术教育并以 “文化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大连理工大学的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及传播能力在构成和谐校园文化及嫁接学校文化传统与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理工大学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干力量。
在大连理工大学悠久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历史虽然并不长,但其课程建设及艺术教育实践经验自有其特点,可以为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或启示,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理工院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一、大连理工大学艺术课程建设及其特色
在大连理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起步阶段,1996年,首先开办了《交响乐欣赏》专题讲座。首次将我校学生带进了高雅音乐的殿堂,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开启了理工院校学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架起了艺术与科学间的桥梁。
在大连理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发展阶段,我们重点突出了课程建设,目标是:浓缩精炼教学内容,用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适合理工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在十几年的建设中,我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三个模块:第一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艺术鉴赏类);第二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模块;第三艺术实践模块(校园文化、演出类)。每一模块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如《中外乐器介绍与名曲欣赏》课程内容以音乐审美文化为主线,以古今中外优秀器乐作品为基础,介绍中西方各时期的音乐文化。课程设置从大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在鉴赏过程中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等,使学生感悟到音乐美。
(一)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艺术鉴赏类)
在十几年课程建设中,艺术教育先后开设了:《中外器乐介绍与名曲欣赏》、《民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简史》、《音乐剧与歌剧》、《流行音乐鉴赏》、《名画欣赏》等十几门课程,为全面提高理工大学学生的艺术修养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审美鉴赏性课程中,主要体现两点教育思想。一是要有民族特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就包括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说,民族特色不但是文化艺术的立身之本,而且也是大学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深知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的大学就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才基地,这一代的大学生应该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了解我们民族艺术的特色,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有鉴于此,我们在艺术作品欣赏这一范围中应更多地关注那些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及其作品。二是地域特征。中国幅员辽阔,地大人广,因此南方与北方,各大地区,各省市内都有区别于他地的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艺术形式,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祖国民族艺术之林。而各大院校又分布各地。尽管同属高校,但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氛围不同和学生来源不同,各地的高校应在艺术欣赏课程的知识结构中体现出地域特色来。如我校地处辽宁地区,我们在艺术欣赏作品中适当增加东北地区经典器乐作品和东北民歌的内容介绍。
(二)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的课程有 《音乐基础知识》、《声乐技巧》、《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京剧艺术知识与欣赏》、《素描》等。其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具有补课性质。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来源上看,大多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校其间没有受过良好的音乐训练。虽然1981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音乐教学大纲》,但音乐课仅仅是在初中阶段进行。到了高中音乐课基本停止。这些学生入学后,能识唱简谱、五线谱的人很少,而知道一些音乐基本知识者更是寥寥无几。至于对协奏曲、交响乐的欣赏,就更谈不上了。因此,普及和提高音乐基础知识仍然是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至于音乐技能课,我们认为它不仅是音乐实践的重要组部分,也是鉴赏课的进一步深入,更是让理工科学生真正触摸艺术,走进音乐殿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十几年来的技能课教学中,我们摸索出了一整套适用于工科院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技能课教学的独特教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获得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同。
在这类课程中,我们重点体现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两点教学思想:一是艺术特色。我校学生选修艺术课程的课时有限,而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又多如繁星。因此要求我们要优中选优,选择那些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的作品进行赏析。如中国戏曲中京剧最具代表性,艺术特色最鲜明,而京剧中梅兰芳又是最杰出的代表。通过赏析学生们可以在充分的艺术享受中获得很多知识。二是美育特色。所谓美育特色,包括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现代性等。而更重要的是思想性,尤其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完美的结合。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具有美育特色。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传统艺术),很多是精华与糟粕共存、先进与落后共享。这样的作品尽管很有名,在学术界中有争论,但却不适合拿来做我校课程的美育教材。如一些传统戏曲、小说、曲艺等。因此,我们在选择作品时注重美育取向。
此外,在专业基础模块教学中,一是设置侧重实践的课程,二是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前者与后者比较而言,实践课主要是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旨在通过课堂内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亲自操作,直观感受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这些课程的设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三)艺术实践模块(校园文化、演出类)
校园文化活动是我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第二个平台,是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也是营造校园高雅、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的主要形式。在全面推进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团委和学生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每年一度的文化节活动中。从1999年起,学校一年一度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不但内容丰富多彩,更多地体现了学生健康欢快活泼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1.新年音乐会:是我校全体师生用跃动的音符、欢快的旋律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里有校长向全校师生的祝福,有高水平的校学生艺术团和大连乐团联合演出。展现理工大学学生朝气蓬勃的学生校园生活及大连艺术文化。2.新生入学的联欢晚会、毕业晚会:这两个大型文化活动,不但气氛热烈,活泼奔放,更多的给予学生难忘的校园情怀。3.校学生艺术节:有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健美操大赛、经典影片欣赏、校歌合唱比赛、大学生公关礼仪大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服装设计大赛、大学生摄影书画比赛等等。这些文化活动,对活跃学生校园生活,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创造陶冶情操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艺术实践活动的好处在于,它是比课堂教育更直接、更生动、更灵活、更形象和更直观的美育手段,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又可以使他们重温、巩固和丰富所学知识。
二、对理工大学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大连理工大学十几年来的艺术教育工作历程,从当初开设的单一专题讲座发展到今天的在文化视角下的体系化专业性很强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我们虽然走过了艰辛的路程,其发展轨迹也促使我们对国内理工大学艺术课程面临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1.从管理的角度,如何摆脱艺术教育在理工大学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尽管艺术课程在理工大学学校文化建设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培育健全人格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弱势地位的处境毋庸置疑。一些国内理工院校缺少艺术教育的财政投入,学校没有专供音乐教学的教室,艺术活动也没有相对正规独立的场所,更加缺乏音乐教学专用的教学设备和器材,导致艺术教育始终处于无根状态。同时,教材的编写及资料建设等辅助教学的配套机制得不到财政支持,使得艺术课程始终无法形成体系,课程设置处于无序状态等。
2.从学科的角度,如何确立民族音乐学在音乐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是民族精神本质最完美的体现。[1]对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主体性这一命题,国内音乐学界早有共识,但在国内一些理工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上,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主体地位始终无法建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校对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支持力度不够,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音响只靠教师自发的收集、积累,力量太单薄,在与其它音乐艺术课程的比较上,没有优势。另一方面,学生由于文化底蕴不够,容易受社会上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必要的认知及尊重。
3.从教学的角度,如何把握学生在文化接受上的差异,达到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
我们知道,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需求十分强烈,音乐已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大学生也普遍对音乐艺术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积极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整体不高,多数学生音乐知识贫乏,音乐文化水平和修养较低。反映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音乐文化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音乐艺术课程仍停留在普及音乐知识这一层面上,很难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直面音乐文化内涵、音乐文化精神,以达到我们一直期待的文化传承的理想效果。
另外国内理工大学许多艺术课程的课时数不够。很多课程只有24学时,课程内容无法按照学术体系展开,没有办法讲深讲透。现在的学生,知识信息的来源非常广泛且又杂乱,因此学生们非常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给予他们最准确和权威的解答,因此,课时的有限,常常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完善理工类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需要三种力量的支撑。
首先是制度支撑,它体现在大学管理制度对艺术教育的扶持与关照上。艺术课程发展必需的资源配置、知识更新等要素来源于学校财政的支持,但艺术课程的价值却是以隐性的方式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这种支出与收获的比对很难立竿见影,因此需要学校从宏观的视角面对艺术课程的潜在价值,给予艺术教育必要的财政投入。同时,需要对艺术学科及艺术教育师资的成长加以保护和适当的引导,保证艺术课程体系有序的发展壮大。
其次是学科支撑,即要建立以音乐的文化价值为出发原点的理工院校音乐艺术学科体系。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以专业知识为原点的学科体系,理工类院校应该建立其适合自身受众群体的独立的学科体系,这一学科体系需要结合理工类院校学生的文化特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推动理工类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水平达到一个较高文化层次上去。
最后是师资支撑,完善的艺术课程体系要有合格的艺术教师来实现。艺术教育师资问题是老生长谈的话题,但理工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师资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及内涵,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十分肯定,艺术师资一定要是教育专家,其次,艺术师资要具备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确保艺术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同时,艺术师资还应具备指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艺术实践活动的能力。
总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培育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努力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将会培养创新人才,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为繁荣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 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认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