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继承创新与卓越人才培养

2011-03-20李义丹

文化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卓越育人大学

李义丹 王 杰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一、卓越人才培养是一种文化现象

卓越人才培养的本质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文化现象。人类通过培养人才继承文化和创新文化,也正是在人类文化活动的创新实践中产生了大学并不断地推动着大学的发展。大学是人类文化进步产生的成果,大学承载着人类对于文化传承的希冀,也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大学作为一种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形式,是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在中国,大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奴隶社会,我国就有了大学的学校。殷商、西周时期的所谓“庠”、“序”、“辟雍”、“泮宫”、“瞽宗”等,就是当时“学校”的名称,同时有大学、小学之分。汉朝“兴太学,以养天下士”,古汉语中“太”和“大”为通假字,太学既是当时的“大学”。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大,“大学教育”迅速发展,中央设六学,同时开科举,建立了长达1300年的高等教育和科举取士配套的卓越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起民国教育体系,提倡 “军国民”教育,以“五育”培养人才。新中国建立后,我党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提出和不断调整、完善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的发展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一是封建社会的大学,继承弘扬农业文化和文明成果,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自清末开始建立的现代大学,吸收西方工业文化和文明成果,进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造和探索;三是新时期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融合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创新中国新时期特色文化。在这一阶段有继承、有融合、有发展,进行着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探索。文化传承创新既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

大学对于文化的传承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的传承,实现文化的创新。大学文化活动的基础是教育,人才培养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

卓越人才培养的本质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文化现象。进入21世纪,人类文化空前丰富,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内涵、形式、传播手段、速度都在急速发生变化,人类需要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以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大学进入大众化时期。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卓越人才,能够在如此纷繁庞杂的文化现象中继承创新和把握未来——卓越人才培养。大学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大学的功能在于生气勃勃创造未来,这一切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教育和卓越人才培养上,因此,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单元,培养卓越人才是其本质的文化功能。

二、卓越人才培养需要大学文化继承与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大学的4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创新。现代大学的外在影响在于科技贡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表现为竞争力、创造力、领导力的发挥,而支撑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文化的传承创新。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培养卓越的思辨人才,引领文化的发展。中世纪大学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实行儒雅教育,推广绅士文化,培养精英人才。20世纪初,大学成为工业文化的传播地,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柏林大学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办学模式,再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为社会服务的创新精神,大学成为工业文化和文明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引领者。

中国大学在文化继承与创新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现代大学发端自清末民初,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大学提出以“兴学强国”作为历史使命,天津大学“实事求是”、“要实地把中国改造”的治学态度;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中西融通风格;清华大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又新”的理想追求等等,构成了中国大学的文化基础。

新世纪,继承中国大学的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大学的文化成果,形成新的文化创新是中国大学新时期的使命。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传承需要人来进行,大学通过教育教学实现文化的传承,同时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对于人的塑造。人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统一。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基础。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传承是文化成果的集大成,创新是文化的开拓。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推进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

现代大学的功能是在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文化育人上。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通过育人实现文化的继承创新,体现大学对于社会的存在价值。大学所培养的卓越人才正是社会对于大学的文化认同。大学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就是要坚持文化继承创新。其一,大学要坚守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大学不是消费商场、不是娱乐场所、不是旅游胜地,而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高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净土。大学要为育人营造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其二,文化育人重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将文化育人落脚在实现崇高理想上。通过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培养卓越人才。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天津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就提出了:“诚信、严谨、求是、创新、卓越”的培养理念。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严谨是我校百年学风,也是现代工程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求是为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治学态度;创新是能力要求也是精神要求;卓越是我校人才培养的标高,也是我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就是要给卓越人才以文化的 “灵魂”。其三,文化育人还要强调“文化”二字,尤其对于工程技术类院校尤为重要。一些大学被称为“知识的海洋,文化的荒漠”,指的是专业知识充斥课堂和校园,人文知识缺失,人才得不到综合知识。此提法虽然有些过头,但是提醒我们培养卓越人才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养成学生的文化素养、国际意识、开放心态,站在世界高度和人类文明的前沿去追求卓越。

三、卓越人才培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中数以万计的学生,他们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生力军。将他们培养成为卓越人才,是大学的文化责任和义务。

首先,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道德建设。孔丘门人曾参曾作书并取名《大学》,书中第一句话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强调人才的道德标准。我国传统教育认为,大学的真理为明德、亲民、至善,这是大学守诚的标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道德修养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是只有少数人即卓越人才才能达到“至善”境界的大学问。今天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同样重视人才的道德培养,只是道德的内涵与标准不同于过去。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地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2]文化传承首先是修养品德的传承,卓越人才首先是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其次,大学文化建设要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两方面下功夫。从认真总结本校优秀文化入手,对师生进行优秀文化的洗礼,使得师生了解本校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得到文化共识和精神激励,自觉投身到文化建设和创新中。教育部大学文化中心组织众多高校编写和出版文化建设丛书,就是一项很好的文化建设活动。文化传承同时要学习借鉴国外大学的文化成果,以国际视野搞好自身建设。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经验,麻省理工大学的领导力培养经验等等。今天的文化创新必须是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创新,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创新。只有站在中西文化融通的高点上,才能够做时代的文化引领者。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

再次,大学文化建设要密切联系教育实践。把文化传承创新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两张皮。文化创新来自于文化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将文化建设与校园建设、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与学术研究、文化建设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3]在实践中创造出新文化,在文化创新中培养人才。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见卓越人才培养的思想古已有之。卓越人才培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更需要大批卓越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在德、智、体、美互相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就是今天的卓越人才观。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和卓越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必将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新文化的创新发展。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2] [3]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5.

猜你喜欢

卓越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