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2011-03-20侯丽娟

文化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建设

侯丽娟

(四川外语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重庆 400031)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 1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当笔者所在高校的官方论坛“镜湖水月社区”举办的微博暑期带新生逛校园活动持续更新,广州高校微博随手拍“解救单身”校园相亲火似天,不少高校学生在微博上向老师请假等新鲜事儿不断出现,“今天,你微博了吗?”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一句最为流行的话。我们在感叹大学校园“微博时代”来临的同时,“让微博成为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什么是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而在中国,目前有超过30家互联网站运营或添加了twitter的功能。从2008年以来,中国式twitter的话题就不断被提起,运营较早的几家网站是饭否、叽歪、嘀咕等微博客公司。2009年,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友视野。[1]2011年8月19日,新华网发文称新浪微博用户破2亿。[2]

2009年11月1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年龄为20到29岁的用户占到整体人数的52.6%。其中,学生是中国社交网站用户的主力,占到50.3%的比例。[3]以上说明,大学生是当前中国社交网络的主力用户,而微博作为中国社交网络的最新版本,理所当然为大学生所追捧。

二、微博的特性

微博这种新的信息平台,短时间内飞速成为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具备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和传播优势。

第一,信息发布便捷即时。由于微博信息一般不超过140个字符,特别适合手机用户使用。当有全球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用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便捷地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根据微博瞬间产生的海量信息,及时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及细微深入的内幕资料,交流观点看法。微博的便捷性、即时性以及产生的现场感超过了其他媒体。[4]

第二,信息传播途径可跨媒体。因为微博允许所有用户利用接口把微博引用到其他地方,可以跨媒体及时发布最新状态,而且微博具有不同于传统博客对语言组织和创作逻辑要求高的特点,所以微博可以将简简单单的闲言碎语快速便捷地发布于手机短信、彩信、Email、Web网站、Wap网站等多种媒体,实现媒体间信息互通。[5]

第三,信息传递速度呈现几何级数效应。由于分享与搜索同步化,因此微博的转发功能和传播速度呈现“核裂变”式的几何级数效应。与传统网站内容是由编辑选择推荐相比,用户使用微博是自己选择信息源,信息传播的速度、效率、便捷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6]尤其是名人微博所具备的名人效应,他们的关注和转发更能起到示范作用,更加迅速地带动他们的粉丝参会其中,从而制造巨大的舆论场。这就意味着,微博可以把一个突发新闻事件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

三、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为具有明显传播优势的新型网络信息平台和网络社交工具,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它看似微弱,却有着强大的传播力;看似渺小,却有着温暖的亲和力。“微博时代”的来临,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面临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载体。

第一,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说:“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份海报;如果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家杂志;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当粉丝数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如果有1000万个粉丝,你就像电视播音员一样,可以很容易地让全国人民听到自己的声音。”[7]

正如前文所述,微博有“发布信息便捷即时,信息传播途径可跨媒体,信息传递速度呈现几何级数效应”的特性,因此微博具备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强大传播力。作为发布工具,微博可以自由自在地即时发布最新信息,表达自身观点;作为沟通平台,微博有利于用户在与网友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外部世界,于是“短、平、快”的微博尤其能够吸引容易接纳新鲜事物的大学生。

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已经闭幕,然而微博上那段大运会开幕式“互动哥”卖力引导观众的视频的热力却仍然未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李栋也因此走红网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评价,大运会可以说是一次媒体事件,这样的媒体事件在微博的作用下,传播得更快速、更全面。[8]

其实早在去年8月,重庆理工大学三年级学生王凯就亲身体会并且亲手引发了微博的强大传播力。王凯利用微博发出国内第一条关于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情的“图文报道”,并对灾害现场和救灾过程进行了“网络直播”。在媒体抵达灾区之前,王凯成了“一个人的通讯社”,不仅有普通的网民在网络上等待他更新微博,还有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等着他发出有关舟曲灾情的最新文字与图片。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两周内,王凯共发布了近400条关于灾情的微博,其中一条微博被转载超过5400次,评论超过1100条。[9]

同时,随着微博对社会公共事件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开始使用微博,名人效应又为微博增强了号召力和传播力。

经由专家、学者、明星等名人效应放大微博号召力的事例比比皆是。2011年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微博打拐”事件,就起源于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所发的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而明星在微博上的善举也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曾让社会各界揪心不已,引发全国爱心大接力的福建安溪“怪病宝宝”小阳鑫,如今病情相对稳定,身体逐步康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10]期间,王菲、姚晨、赵薇等明星转发微博,关注关心小阳鑫的病情,带动大量粉丝参与其中,引起巨大的舆论关注,受到影响的各方在现实世界里也积极回应,从而促进了问题的圆满解决。

3) CTV与常规油船外输软管连接。启动CTV软管收放滚筒,由艉部服务吊机协助,将外输软管放到辅助拖船上,拖船将软管拖到常规油船中部,油船吊机将软管吊至油船集管区,与接油管连接好。

第二,微博具有温暖的亲和力。网友之所以亲切地称微博为“围脖”,在笔者看来是因为相较于传统媒体微博更具有亲和力,更能给予网友温暖感。微博的亲和力主要源于它语言要求低,还有它的匿名性,由此微博用户在传播地位上趋于平等,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自由随意,没有心理压力。微博一般不超过140个字符,对语言组织和创作逻辑的要求也不像传统媒体那么高,这就使得微博克服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利用长篇大论赢得传播地位上的主动与强势的情况,促使微博中传受双方在形式上更近于平等。[11]

在传统媒体中,舆论主体在发表自己意见时不得不经过“把关人”的过滤作用。只有当把关人认为某种意见是符合自己的固有观点,并且符合自己所属集团的利益时,某种意见才有可能在传统媒体中得以广泛传播,而微博传播的匿名性使得微博用户可以摆脱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作为无差异性的个体存在。得益于无与伦比的交互性和匿名性,微博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微博用户可以在完全公开的情况下,尽情地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12]

微博具有亲和力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认识很多朋友,甚至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认识的专家、学者、明星等名人,成为他们的粉丝,甚至让名人成为自己的粉丝。在微博上大家坦诚交流,碰撞思想,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很容易产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温暖感觉。

笔者就使用微博的原因采访了周围部分使用微博的大学生,采访结果表明,他们使用微博的原因主要基于:随时随地通过微博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可以直接与资深人士、名人进行交流;资深人士、名人的微博关注与表达能够开阔视野、启发思考。当然他们使用微博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微博海量的即时信息能满足他们全面深入认知世界的需要;微博对于生活百态、社会事件等所独具的插科打诨式的幽默解读有利于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

陈永强等人对广东地区十所高校学生使用微博现状进行的调查当中,“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希望与名人、资深人士进行交流”,“关注名人、明星动态”占了比较大的比例。[13]

第三,微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 16号)在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陈伟健、陈永强等人对广东地区十所高校学生[14]以及刘春雁对上海地区四所高 校学生[15]使 用微博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微博已逐渐渗入当代高校的各个角落,使用微博的大部分高校学生每天都会花半小时左右在微博上面。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主体是大学生;另一方面,微博作为具有明显传播优势的新型网络信息平台、网络社交工具,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温暖的亲和力,而且已经被许多喜欢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作为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首要工具使用。既然微博已经走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主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那么,高校借助微博这个新的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是大势所趋。

四、借助微博积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开通高校官方微博,架设高校与大学生沟通的新桥梁,占领校园文化建设微博新阵地。据《中国青年报》,截至2011年6月20日,全国已有403所高校在新浪开通微博,包括学校官方微博、招办微博、院系微博等;全国有200余所高校在腾讯开通微博并进行了官方认证,各高校招生办、高校所属机构、高校各院系、社团、学生会在腾讯开通微博并做认证的有800多个,其中,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已经将校园微博建设纳入“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推出“微校园”建设计划:成立微博团队、开设微博课程、推行微博班级、聘任微博导师。[16]

高校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将走入“微博时代”。高校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图文并茂地宣传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内对外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校官方微博在促进信息公开的同时,能够增加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同时,高校能够在遇到网络危机的时候于第一时间在官方微博上给予正面回应,快速取得话语权,获得大学生的信任,成功引导网络舆论导向。

第二,建设特色主题微博,用生动活泼,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微博语言,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题微博可以通过开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栏目,采写引人思考的文字以及赏心悦目的图片,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刻板印象,在保持严肃严谨的同时增添活力。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党委就抓住当代大学生喜用善用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这个特点,主动将党建工作渗入微博,建立了全国高校首个以党建为主题的网络教育阵地——“红色微博”,而且让大学生自己担任“红色微博”的管理员。大学生在管理“红色微博”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17]目前,“红色微博”已发表微博近2000条,粉丝近4000人。华中农业大学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在高校党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出的积极有效的探索,对其他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第三,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大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自清华大学学子刘若晴创立全国第一个微博协会后,目前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创办校园微博协会。[18]高校微博协会作为大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学生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应正确引导微博协会这种基于微博爱好的社团组织,指导并支持其开展积极向上的线上或线下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受益,促进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清华大学微博协会自成立以来,就举办了多场线上、线下活动,为丰富清华学子的生活、增强清华大学在微博上的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清华百年”微博征集活动分为 “清华百年反思”和“清华百年愿望”两大专题,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唯一一个以反思、愿望为主题的活动,受到了清华学子的普遍关注;“清华微家书”微博征集大赛则引导大学生通过微博,用140字书写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对党和国家的美好祝愿,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营造了良好氛围。[19]

第四,培养大学生骨干力量,并团结大学生中已有的“微博意见领袖”,加强微博舆论引导,化解高校网络危机。“微博意见领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舆论生产的重要力量。团结大学生“意见领袖”,争取大学生当中的“名人”,发挥名人效应,是推动网上、网下求同存异,化解大学生与校方的隔阂和对立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解一切可以化解的阻碍,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方法。在微博里,要培养一批有感召力、有舆论影响力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在高校面临网络危机的关键时刻他们会发出建设性的声音、掌控事态发展的趋势,形成舆论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20]

综上所述,微博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运用好微博,充分发挥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建设体现“微博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当纳入当今高校管理工作之中。

[1] [7]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6-32.52.

[2] 新浪公布二季报微博用户破2亿新版本微博9月公测.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8/19/c_121884676.htm,2011-08-19.

[3] 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R]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5-17.

[4] [5] [6] [15] 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1,(2)上:89.89.90.90.

[8] 林洁,马宇平,王小敏.微博时代的大运会传播[N] .中国青年报,2011-08-23(12).

[9] 陈海兵,微博:中国式民主进程的加速器[J] .观察与思考,2011,(2):16-17.

[10] 刘波,颜雅婷,潘登.大爱造就了生命奇迹 小阳鑫病情稳定回家 [N] . 泉州网-东南早报,2011-07-13.

[11] [12] 刘红军.浅谈手机微博的亲和力传播[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251.251.

[13] [14] 陈永健,陈永强,陈嘉敏,梁柱彬,邱哲仕,邹旅,邹梦婵.高校微博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 .http://wenku.baidu.com/view/fa502cd0240c844769eaee3d.htm l,2011-07-11.

[16] 纪绘.校园微博使高校管理驶上快车道[N] .中国青年报,2011-06-20(11).

[17] 夏静,关桓达,王平祥.80后90后的红色微博——华中农大经管土管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经验与启示[N] .光明日报,2011-04-07(5).

[18] 周映夏.从清华学子到“中国校园微博第一人”——被学校保送硕博连读用微博真实记录思想轨迹[N] . 中山日报,2011-8-18(A9).

[19] 清华大学微博协会博客,微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53cf210100sq81.htm l,http://weibo.com/weiboxiehui.

[20] 马利.微博:组工文化建设的新载体[J] .党建研究,2010,(12):3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大学生建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