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勰生年新考

2011-03-20陈祥谦

关键词:宋书宗室刘裕

陈祥谦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刘勰生年新考

陈祥谦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刘勰生年,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通过挖掘史料并运用内证外证相结合的方式辨析稽考,刘勰当生于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

刘勰生年;内外证结合;《宋书》;《梁书》;《刘勰传》

关于刘勰的生年,《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中均无明确记载。迄至目前,学界对刘勰生年的考求,主要有以下七种说法:乔长阜认为其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前后[1];周绍恒认为其生于大明七年(463年)[2];王更生认为其生于大明八年(464年)[3];范文澜认为其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前后[4],王元化、周振甫、杨明照等从此说;华仲认为其生于465年至466年间[5];贾岸认为其生于泰始四年(468年)[6];李曰刚认为其生于泰始六年(470年)[7]。以上七说,或根据《文心雕龙》撰成的大致时间,或根据《文心雕龙》之《时序》、《序志》诸篇的有关叙述,运用反推方式得出。而研究者所依据的这些“根据”本身悬而未决、并无定论,需要递次求证。正如牟世金先生所云,这种研究“史料既乏,歧见尤多;证既有矣,而证又待证”[8]。这恐怕是众说纷纭的主要原由。笔者未拘泥于上述成见,切实以史籍为本,在披阅南朝诸史时,终于对刘勰的生年有了一些新的发现。通过爬梳史料、辨析考证,笔者认为刘勰当生于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

《梁书·刘勰传》载:“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9]710这是史籍对东莞刘勰家世及其生平明确无误的记载,却很难从中找出刘勰生年的迹象。笔者的发现,首先在于从《宋书》中找到了一个与东莞刘勰同姓同名同字的刘宋宗室成员,研究刘勰生年的转机,便藉于此。《宋书·宗室》载:“(刘)勰字彦龢(按:龢、和异体字——笔者注),侍中,吴兴太守,后废帝元徽元年卒。”[10]1466刘宋宗室之刘勰是宋高祖刘裕的侄孙,其祖父是长沙景王刘道怜(刘裕弟),父亲是长沙成王刘义欣(景王长子)。宗室刘勰在宋世祖世(454~464年)就已成为著名人物,担任尚书三公郎。“大宋受命,礼制因循。……其后太祖常谓土令,三公郎每读时令,皇帝临轩,百僚备位,多震悚失常仪。宋唯世祖世刘勰、太宗世谢纬为三公郎,善于其事,人主及公卿并属目称叹”[10]385。他参与律令刑科的讨论,颇有见地。《宋书·顾觊之传》载,大明四年(460年)在讨论并处理沛郡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的一件案子时,刘勰的断讼既理性又有人情味。由此看来,刘勰在“宗室虽多,材能甚寡”[10]1468的宗室子弟中,无疑是出类拔萃者。以下从四个方面来考辨东莞刘氏对宗室刘勰的知悉程度。

其一,家族背景。据《宋书》之《刘穆之传》、《刘秀之传》和《武帝纪》记载,东莞刘氏乃“汉齐悼惠王肥后”,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一族是“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而刘交是刘邦的小弟,按《宋书》所记,这两族应源于一宗。东莞刘氏在刘宋一朝就有二十余人入朝为官,成了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一样少有的仕宦显族,这与他们两族同宗是有一定关系的。晋室南渡后,东莞刘氏与刘裕家族同侨居京口(今镇江)。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认同宗和联宗修谱的习俗,东晋南朝时更是如此。《宋书·王懿传》云:“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里相容。”刘裕举义旗时就曾要求“预是彭沛(刘邦故里——笔者注)乡人赴义者,并可依刘主簿”[10]1438。由此观之,东莞刘氏与刘裕家族同居一地并非偶合。而且,这种同宗聚居关系为族群之间的各种交流提供了便利,彼此的世系也应该是了然的。

其二,家族关系。刘穆之是东莞刘勰的从曾祖,刘秀之是其伯祖;刘穆之和刘秀之乃东莞刘氏位列三公的人物。刘穆之与刘裕关系非同一般:刘穆之早在入辅刘裕前就为其所知,后被刘裕倚重,一切大小事务,皆由穆之决断。“高祖西伐司马休之,中军将军道怜知留任,而事无大小,一决穆之”;“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为刘宋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穆之卒时,“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乃驰还彭城”。穆之深得刘裕兄弟及其子孙敬重:“(刘裕)谥穆之曰文宣公。太祖(刘裕三子)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二十五年四月,车驾行幸江宁,经穆之墓……致祭墓所,以申永怀”①见《宋书·刘穆之传》。。刘穆之与刘裕同享“庙庭”,可见其关系之特殊。再者,东莞刘氏在刘宋朝袭封公爵长达六十年,直至萧齐受禅后的降差之典,“南康县公华容县公可为侯,萍乡县侯可为伯,减户有差,以继刘穆之、王弘、何无忌后”[11]32,可谓硕果仅有。这是东莞刘氏能融入刘宋朝廷的政治资本。

刘秀之仕于宋初,为官四十年,亦为刘宋皇族所倚重。刘秀之在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除驸马都尉”[10]2073。驸马都尉是宗室外戚所任官职,后专为娶公主者所任。《宋书·百官(下)》载:“晋武帝亦以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都尉,而奉朝请焉。……后省奉车、骑都尉,唯留驸马都尉、奉朝请。永初(420年)已来,以奉朝请选杂,其尚主者唯拜驸马都尉。”杜佑《通典》亦云:“诸尚公主者,若刘惔、桓温等皆为之。宋武帝永初以来,以奉朝请选杂,其尚主者唯拜驸马都尉。”[12]811并其证。刘秀之还担任过江夏王刘义恭(刘裕四子)、彭城王刘义康(刘裕五子)行参军;世祖刘骏(刘义隆三子)抚军录事参军;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领太子刘子业(刘骏长子)右卫率、散骑常侍、侍中(皇帝近侍)等,与皇室皇族关系密切。秀之卒后,“上甚痛惜之”,并下诏大加表彰。刘宋朝,东莞刘氏仕宦于朝廷者二十余人,多为皇帝近侍及太子、王府官属,这是两族政治关系网形成的明证。

其三,同朝共仕。《刘秀之传》载:大明二年(458年),“(秀之)迁尚书右仆射,四年,改定制令。”《宋书 ·百官志》云 :“仆射、尚书 ,分领诸曹(郎)。”据前所述,454年至464年间,宗室刘勰担任三公郎,可知其在刘秀之手下做了三年属官。其时,还有东莞刘勰的从祖刘虑之在朝为员外散骑常侍,刘式之为太子中舍人、黄门侍郎,刘贞之为中书黄门侍郎、太子右卫率①;伯祖刘粹之为太中大夫[13]7;堂伯父刘景远为前军将军②见《宋书·刘秀之传》。,从伯父刘敱世祖初(454~456年)为黄门侍郎、太宰从事中郎,刘衍大明末(462~464年)为黄门郎,刘瑀于“世祖即位(454年),召为御史中丞。……明年,迁御史中丞。……大明五年,及为吏部尚书”①。他们与宗室刘勰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至少能知晓其人。东莞刘勰之父刘尚最迟应在宋明帝时入朝为官,这从其伯父刘秀之卒于464年时已68岁,其堂兄、从兄刘景远、刘敱、刘衍、刘瑀的任职情况,及其侄辈刘整、刘彪、刘祥等人已于“宋世解褐”[11]639就可推知。宋明帝刘彧世(465~472年),东莞刘氏与宗室刘勰同朝为官者更多,而且多是东莞刘勰的父辈和同辈,如从伯父刘衍为黄门郎,从兄刘藏为尚书左丞①、刘卷为尚书殿中郎[10]2135等,此时宗室刘勰在朝为侍中。《宋书·百官志》云:“(黄门郎)与侍中俱掌门下众事。”按以上所述,宗室刘勰被东莞刘氏知悉是不成问题的。

其四,士籍谱牒。东晋南朝沿袭了秦汉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由于战事频仍、人口流徙严重,为了整理户籍,朝廷多次实行“土断”,将侨居人口和浮浪人口统一登入当地户籍,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已仕宦的士人还拥有一种特别户籍,即“士籍”。按《晋令》规定,晋代“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14]2726。《南齐书·虞玩之传》载,齐高帝诏令强调“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齐武帝亦诏曰:“夫简贵贱、辨尊卑者,莫不取信于黄籍。”据此,“士籍”实际就是在国家控制管理的普通编民的黄籍上加注有关士人籍状的内容。这些籍状内容,主要包括姓名字号、年貌、籍贯、出身家世、官职爵位、乡论清议等项[15]。沈约甚至认为,黄籍能辨别“位宦高卑,皆可依案”[16]1461。宗室刘勰应是有“士籍”的。

谱牒即家(族)谱,是专门记载官宦世家世系的史籍。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成为士族间相互标榜的重要内容,也是选官任职的重要依据。吏部举荐和任用官吏必查阅谱牒,详加考辨;朝廷还设置“谱局”这一专门机构,编修和管理各种谱牒。因而门阀士族对于家世谱牒十分重视,修谱之风甚盛,从而产生了专门研究谱牒的谱学。民间自修谱牒,同样要上呈官府校准,并收藏在尚书省的户曹,或专门的籍库、谱库中,作为日后选官的依据。从刘穆之“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10]1306的记载看,东莞刘氏家族修有谱牒。贵为皇族的刘勰,其家族必修有谱牒无疑。同时,不排除他们两族有联宗修谱的可能。另外,帝王宗室的谱系,还有史官专为录序。士族成员不但要熟悉家谱世系以避祖先名讳,而且要注意回避别人的名讳。对本族而言,谱牒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对外族而言,谱牒是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官府而言,谱牒是吏部选官任职的可持依据。东莞刘氏既因同朝共仕可知悉宗室刘勰其人,更可通过士籍、谱牒等渠道知悉之。

在整个封建时代,讳名现象层出不穷,且稳固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南朝人重礼,士大夫尤以善避私讳为荣。其于生者讳名改称(称官职等)、或讳名称字;于死者则讳名称谥,无谥可称者尽可讷而不言,或代之以“亡某”。讳名称官职,如何尚之等议“同伍犯法”时说“按孔右丞(即孔默之——笔者注)议”、“谢殿中(即谢元——笔者注)谓”、“王尚书(即王准之 ——笔者注)云”[10]1320之类,这是常见礼数。讳名称字之例亦甚多,不烦举。孔颖达《礼记正义》曰:“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17]1286刘宋太保王弘饱读诗书、精通谱学,能“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16]1462。更有自讳其名者,如宗室刘勰堂弟刘遐(字彦道)就“自讳名”[10]1469,“自讳名有同主讳 (国讳 ——笔者注)”[16]356,可见时人对自己名字的贵重程度。东莞刘氏是崇儒明礼的家族,如刘穆之“少好《书》、《传》,博览多通”,刘式之“通《易》好士”①见《宋书·刘穆之传》。,刘勰所撰《文心雕龙》亦足见其有儒学家风。在以善避名讳为尚、存世者又自重其名的现实背景下,作为熟知宗室刘勰及其家世的东莞刘氏成员刘尚,于宗室刘勰在世之时,大概不会冒犯其名字。《礼记·檀弓上》所谓“幼名”,孔颖达疏:“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17]1286命名得告祖告宰,告祖使新生儿之名获得家族内部认可;告宰闾则为存档,其式为“某年月日某生”,由“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②见《礼记·内则》。。宗室刘勰之名虽称不上国讳,其在世时受知情者尊重是可以肯定的。由此我们推定,东莞刘勰当出生在宗室刘勰去世之后,即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下面不妨再以相关资料佐证之:

第一,《刘勰传》有“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萧)宏引兼记室”的记载。天监是梁武帝萧衍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共历时18年;“天监初”大抵指天监年号的前三五年。刘勰的起家官为“奉朝请”,由吏部铨选,属于“九流常选”。梁代选拔官吏,有着明确的年龄限制。南朝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萧衍上表时,就曾要求严格限制入仕者的年龄:“九流常选……若限岁登朝,必增年就宦,故貌实昏童,籍已逾立。”[9]23天监四年(505年)正月恢复“九流常选”之制时,梁武帝再诏告天下:“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罗)、颜(渊),勿限年次。”[9]41梁武帝把入仕年龄作为首要条件提了出来,此制陈代沿用:“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18]748由此可知,刘勰只能在年满三十后才能入仕。那么,刘勰是何时“起家奉朝请”的呢?

《梁书·武帝纪》记载:天监三年正月,临川王萧宏“进号中军将军”;四年十月“以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临川王宏都督北讨诸军事”;五年五月“临川王宏前军克梁城”,班师回朝。故知从天监四年十月至五年五月,中军临川王萧宏挂帅都督北伐。其间,“(丘)迟为谘议参军、领记室……还拜中书郎,迁司徒从事中郎”[9]687。也就是说,北伐期间丘迟担任中军将军萧宏记室,刘勰则不可能在此期间兼中军记室。其兼记室的时间有两种可能:天监三年正月至四年十月,或天监五年五月之后。据《续高僧传》卷五《释僧旻传》记载,天监七年十一月,“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19]。由此可知,自刘勰兼记室起直到天监七年十一月,中间没有任职间断,这就意味第一种可能可以排除。萧宏班师回朝后丘迟得到升迁,记室职位空缺;萧宏在丘迟离任后即引刘勰兼其记室,可谓顺理成章。又,刘勰“奉朝请”肯定在天监五年“兼记室”之前,而“奉朝请”只是朝廷的储备人才(过渡官职),往往不用多久即迁任他职,这从刘勰未被任命实职即由萧宏“引兼记室”就可得到证实。所以,刘勰入仕于天监四年无疑,这与“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之语相合。

又据《梁书·武帝纪》记载,梁武帝在恢复“九流常选”前,有且仅有过一次“访贤举滞”,即天监元年四月开始的“分遣内侍,周省四方,观政听谣,访贤举滞”。刘勰完全可以藉其士族身份和才学平流进取或被举荐,但为何未被举荐呢?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其年龄不够入仕标准。从元徽元年到天监元年(502年)四月,刘勰未满三十岁!倘若刘勰出生在元徽元年之前,他可能不是在天监四年“起家奉朝请”而是在天监元年就入仕了。以上事实证明,刘勰确是生于元徽元年。

第二,《刘勰传》载:“刘勰……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而南朝诸史作者叙传主父祖官职时,往往只取其最后历官(卒官)或最高品阶的官职。沈约撰于南齐永明六年的《宋书》,可谓这种模式的开创者。据《宋书·百官志》,越骑校尉是“秩二千石”的四品高官,员额一人。查考《宋书》之《明帝纪》、《后废帝纪》,《南齐书》之《武帝纪》、《王广之传》、《柳世隆传》、《李安民传》、《张敬儿传》、《王敬则传》、《桓康传》、《丘巨源传》、《刘悛传》和《崔祖思传》等,从刘宋泰始二年(466年)至南齐建元四年(482年)前的十五年里,萧赜、周宁民、王广之、柳世隆、萧道成、李安民、张敬儿、王敬则、尹略、丘巨源、刘悛和崔祖思等先后无间断地任、领越骑校尉,故在此期间刘尚不可能担任此职;而在泰始二年之前,刘尚恐怕还无任此高官的资历,在建元四年为越骑校尉则是可能的,且任职不久即去世。这可从两方面予以证明:其一,《宋书》作者沈约依士籍、谱牒为人物立传,这是史学家们已有定论的。倘若刘尚在刘宋朝已任四品高官的越骑校尉,抑或卒于宋末,应有记载。东莞刘氏在刘宋并非默默无闻的家族,被沈约载入史册的就有二十多位。细察《宋书》,凡事定、卒官于刘宋并有传可依附者,多有记载。可考的东莞刘氏未被沈约记载者有刘勰祖父刘灵真①见《宋书·刘勰传》。、叔父刘岱②见《南齐书》及《刘岱墓志》。、从兄刘祥③见《南齐书》本传。、刘舍、刘藏④见《南齐书》卷四四。等。《宋书》不载刘灵真,乃因其无官职(未入士籍),亦无可叙事迹;不载刘岱(卒于永明五年)、刘祥(卒于永明末)、刘舍、刘藏,皆因其主要事迹在南齐或卒官于斯。其二,《南齐书》载刘祥、刘岱等而不载刘尚,说明刘尚在南齐的履职中无甚影响,也证明其在南齐的历官时间比刘岱还要短暂。所以,刘尚任越骑校尉并卒官于南齐无疑。

刘勰“早孤”。《说文解字》称“孤”乃“无父也”;《孟子·梁惠王下》云:“幼而无父曰孤。”《说文》释“幼”为“少也”,即“年少”;《礼记·曲礼上》谓“人生十年曰幼”。“早孤”说明刘勰丧父时不满十岁。按刘勰生于元徽元年,至建元四年时不满十岁,与《刘勰传》“勰早孤”之说吻合。若认为其生于473年以前,则与“勰早孤”的史料记载相左。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东莞刘勰生于元徽元年。

第三 ,据《刘穆之传》、《刘秀之传》、《刘岱墓志》和《刘勰传》记载,刘穆之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终年58岁。刘穆之从兄刘仲道生有五子其第二子刘秀之卒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终年68岁;第三子刘粹之;第五子刘灵真。刘粹之之子刘岱,卒于南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终年54岁;刘灵真之子刘尚,生卒年不详。刘岱是刘尚堂兄。按人类生育的一般规律,则刘灵真与刘粹之相差4岁左右,其下一代刘尚与刘岱的年龄差距应在4岁以上。当时刘氏家族的实际情况是:刘穆之37岁时,刘秀之才出生;刘秀之37岁时,刘岱才出生。若按他们20岁左右开始生育推算,则在刘仲道一支中排行第二的刘秀之与刘穆之子女的最小年龄差距为10岁、最大年龄差距为17岁,刘岱与刘秀之子女的年龄差距一如以上(其时叔侄年龄相若的情况较普遍)。由于刘尚、刘岱的排行及其兄妹人数的多少等情况不明,若取最小值,可知刘尚与刘岱的年龄差距至少10岁。

刘尚所任越骑校尉为四品高官,其伯父刘秀之官至四品(宁朔将军)时已为官27年,从兄刘瑀官至四品(御史中丞)时已为官近20年。据《宋书》之《王弘传》、《刘钟传》、《垣护之传》和《庾登之传》等记载,大凡传主官至四品时一般为官已在20年以上,如王弘 20年,刘钟 20年,垣护之 24年,庾登之37年。刘尚官至四品,如无特殊封赏,估计也得历练20年左右。关于入仕年龄,从南朝宋末至南齐末,往往“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9]23。查考《梁书》之《王茂传》、《沈约传》、《范云传》、《任昉传》以及《南齐书》之《刘祥传》、《江斅传》、《沈文季传》、《刘绘传》等,他们均以士族身份于宋末入仕,王茂入仕时24岁,沈约26岁,范云26岁左右,任昉 16岁,刘祥17岁左右,江斅18岁,刘绘20岁,沈文季14岁。具有士族身份的刘尚,其入仕也应在20岁左右。由上可推:刘尚担任越骑校尉及卒官当在40岁左右。据《刘岱墓志》,南齐建元四年,刘岱49岁,则刘尚不过39岁,因为他们的年龄差距至少10岁。这与上文所推断的刘勰生年等事实一一契合。

综上所述,刘勰生年应为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刘尚为何要在宗室刘勰卒后给儿子取名“勰”,定字“彦和”,当另文论之。刘勰生年的确定,对研究其生平、活动及《文心雕龙》的撰著时间等均有较重要的价值。

[1]乔长阜.对刘勰生平和撰著中几个问题的臆见[J].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周绍恒.刘勰生年及其撰写《文心雕龙》的时间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8).

[3]王更生.梁刘彦和先生年谱稿[J].国文学报,1973(2).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华仲.文心雕龙要义申说[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6]贾岸.《序志》说梦因缘探赜——刘勰生年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

[7]李曰刚.梁刘勰世系年谱[J].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2(9),1983(3).

[8]牟世金.刘勰年谱汇考[M].成都:巴蜀书社,1988.

[9]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15]马志冰.从魏晋之际官僚贵族世袭特权的法律化制度化看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与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0(1).

[16]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礼记正义[M].郑玄,注;孔颖达,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9]慧皎,道宣,赞宁,等.高僧传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birth year of Liu Xie

Chen Xiangq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tic Communi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8,China)

The birth year of Liu Xi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Liu Xie and his works.This research probes into Liu Xie’s birth year by studying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idences.It is discovered that Liu Xie was born in January of 473,the first year of Yuan Hui’s reign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birth year of Liu Xie;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idences;Book of Song;Book of L iang;Biography of L iu Xie

I206.2

:A

:1009-3699(2011)02-0223-05

[责任编辑 李丹葵]

2010-10-26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8C276).

陈祥谦(196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宋书宗室刘裕
一顶花草帽
我的新伙伴
宋代宗室经济状况与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论
未来日记
北宋宗室女性年寿问题探析——以巩义墓志资料为中心
玄宗朝节度使封王的主要原因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宋书寒吴焕琴招贴设计作品
环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