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媒后现代化趋势及其伦理反思*
2011-03-20薛睿
薛 睿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中国网络传媒后现代化趋势及其伦理反思*
薛 睿1,2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应用,网络媒介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以后现代性社会特征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中国网络传媒日益显现出的后现代化趋势,并对这一现象背后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做出反思,指出中国网络媒体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应当坚持理性武装下的伦理道德,立足自身现代性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规避诸多伦理困境。
网络传媒;后现代化;伦理反思
因特网堪当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媒介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尽管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后现代化社会尚有争论,但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和运用,当代中国网络传媒已然呈现出了某些后现代化特征,并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认识该现状以及怎样走出这一伦理困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一、中国网络传媒发展现状
继三大传统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之后,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被正式作为“第四媒介”而闪亮登场。从广义上讲,互联网具有媒体的传播性质和功能,Web网站、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即时通讯等,都具有新闻和信息传播的性质,即通常所说的网络传媒[1]。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正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焦点。我国的网络媒体连接联通国际互联网始于1995年,1997年底至1999年是我国网络传媒的大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网络媒体已经度过了简单地将传统媒体和信息搬到网络上的阶段,正在向互动性、个性化、自媒体、视频等多元化的时代发展:博客作为个人新闻发布媒体日益扩展其影响力;SNS网站(社交网络服务)逐渐火爆;RSS技术与移动3G结合;网络自由标签大受欢迎;超文本系统Wiki技术广泛应用。网络传媒的新特点使其在中国经历着飞速的发展。网络传媒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更有效的传播手段,但网络传播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其后现代化趋势及其所带来的伦理困境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媒体现象。
二、中国网络传媒的后现代化
(一)后现代性解析
1870年,英国画家查普曼在举行个人画展时最早提出了“后现代”一词。他当时提“后现代油画”的口号,以表示超越当时的“前卫”画派的一种创造和批判精神。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代表着当代西方文化中相互联系的文化倾向、价值观或文化态度,其中“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是其核心。在后现代哲学家看来,与其说“后现代”是一个时代,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价值立场或态度,一种不同于现代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立场,以及一种反现代的态度。人们一般认为,作为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概括,后现代主义具体表现为当代西方文化的非中心性、无深度性、平面性、大众性、复制性等文化特征上。
在后现代性的研究中,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还不十分明朗。后现代思想家对于后现代社会的论述也是多元的,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但对后现代社会的特质仍有一些模糊的认同,那就是,“后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和信息膨胀泛滥的新时代。在这种社会中,靠高科技力量符号化、复制化、信息化的人为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的界限日渐模糊化,因果性和规律性为偶然性和机遇性所取代,娱乐和游戏取代规则化和组织化的活动,休闲和消费优先于生产,隐含于信息和科学技术的前所未有的自我膨大和自我更新的力量,使社会处于不稳定的变动之中[2]。
(二)当代中国网络传媒后现代化之表征
网络传媒在后现代理论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媒已成为这一趋势的显著表征,是将现代化逐步推进成后现代的一种主要刺激因素。后现代理论研究中所勾画出的后现代性的诸多特点,在处于现代与后现代连续性之间的网络传媒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尽管后现代是否是一个与中国当代思想事实有关的文化概念仍处于争论之中,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网络传媒的各个层面都凸显出西方后现代性理论的诸多特点。杜骏飞曾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的传播时代在模式建构和总体理念上,似乎无意中融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动态哲学。”[3]当今中国大众文化中存在着普遍的后现代现象,如扣人心弦的广告,豪华的度假旅游,富丽堂皇的歌舞晚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大众性波普艺术等。一些大众文化作品既没有意义也没有法则,没有过去的传统也没有未来的理想。而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创造者之一,体现出了后现代部分特点。中国当代网络传媒的后现代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第一,国内网络传媒所具有的“非真实性”虚拟特点在网络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日益显现,这一现象无疑将现代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中的现代性予以了消解,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现有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中国网络传媒后现代性典型特征的内在表现形式之一。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真实性”是现代性和它相对应的社会体系的基石,关涉到整个社会的现有理性、信仰体系、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科学、价值等各种相互交织的内容。然而,在中国网络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后传媒时代的兴起正是以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为标志的,社会的纽带与中心渐被符号和音像所替代,人们的生活空间由网络传媒符号构建起来,从而成为了新的社会基础。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一趋势正在消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性也因网络媒体的传播而改变,网络符号与人的互动形式逐渐取代了人际间的直接互动交往,网络媒体的“非真实性”替代了现有社会的“真实性”,原有真实性基础上的范式、信仰和制约被消解掉。
第二,当代中国网络传媒广泛使用的特有的后现代话语使网络传媒呈现出一个后现代语境,向大众传递着“后现代”的各种涵义。当今人们生活的重心转向网络传媒符号,这些符号牢固而有效地限制了大众的话语和意识,造成网络媒体大众对象与社会实际的隔离。已有的网络传媒对社会影响研究发现:网络传媒对人们的话语、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现代网络传媒符号和话语对大众生活的覆盖和包围,隔离了大众与现代意识和话语的纽带,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大众与现代的接触,也部分地消解了当今社会的现代性。
第三,世俗化和庸俗化倾向几乎成为人们公认的网络传媒后现代化的又一表现。当代中国网络媒体的世俗化和庸俗化现象既表现在网络媒体对大众兴趣的极力迎合,更为危险和严重的问题是,在使现代社会日益趋向于庸俗的同时,它还解构了现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对于网络传媒使社会本身趋向于大众化,赵汀阳曾论述道:“当代网络传媒解构社会的手段极为普通但却又极为有效,那就是生产群众。就是说,网络传媒不仅生产庸俗的大众文化,还生产这种庸俗文化的消费者。它不仅降低了文化的标准,还能神奇地把精英变成群众。”[4]如此这般,整个社会都将走向庸俗化。
第四,后现代主义拒绝和排斥社会的一体化和总体化的普遍性方案,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它的凸显特点[5]。较之于蕴含基础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现代性,后现代所崇尚的消解和解构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拒绝一切普遍性道德方案。而当代中国网络传媒在强调个性化、差异性的同时正逐渐披上了后现代性的外衣。
诚然,当代中国网络媒体是否已经完全后现代化仍然难以定论。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网络媒体的后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一些非官方的网络组织上,而不是精英网络媒体中;主要体现在娱乐板块上,而非网络传媒整体中。后现代性的道德立场主要是指其蔑视道德权威,反对任何道德规范的约束以及把别人看成是自我价值的诉求方式。在网络媒体及一些广告中,这种立场十分“坚定”,这也是网络媒体所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
三、对中国网络传媒后现代化的伦理反思
当代中国所暴露出的许多社会问题都与网络传媒的后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当前我国存在的道德困境是被大众所广泛认同的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构建起来,而传统的道德体系在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侵袭下已经瓦解。受自身后现代立场及特点的影响,当代中国网络媒体与整个社会面临着同样的道德困境。无论它意识到与否,值得反思的伦理问题正在逐步显现。
首先,解构主义特征和道德整合之矛盾在这一困境下尤为突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整体主义价值有着巨大的解构作用,而这一解构工程的主体之一恰恰就是网络传媒。这种趋势在道德实践中必然造成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后现代化的中国网络媒体正努力建立起一个符合后现代的具有差异性、多元性的道德环境,即每种价值观都能有自己的空间,以避免与权威的冲突。另一方面,“个体”作为后现代的出发点,拒绝和排斥任何的客观标准和约束,势必造成个体间的冲突,从而将道德希望扼杀在道德价值间的对立中。
其次,当代中国网络媒体所引发的道德恐慌对社会道德及其重建产生了负面影响。“道德恐慌”一词是由英国学者斯坦利·科恩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道德恐慌是指一些偶发性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会使得人们对价值产生担忧,以至于社会所支持的原则也会受到怀疑,整体社会由此而陷入到一种道德恐慌的境地”[6]。当代中国网络传媒的世俗化和庸俗化,即便是对真实可靠的新闻,也喜好那些荒诞、残暴和具有异域风格的材料,更毋庸说其它虚构形式内容。这种对非道德甚至反道德材料的偏好,使得道德危机普遍存在社会公众的生活之中,进一步让人们对社会整合和普遍道德原则失去信心。毫无疑问,这将使社会道德失范的惯性继续扩大,从而令中国社会道德的重建举步维艰。
再次,当今中国网络传媒在具体的规范和道德原则上有着明显的后现代化价值取向,表现为普遍反对道德权威干预个体道德生活。这种做法解构了原有社会整合的价值体系,而又没有构建出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的新的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体系,使得整个社会都陷入一种不确定性及其导致的相互不信任状态之中。“事实上,无所不在的网络媒体在今天所传递的信息表明,世界在本质上具有非决定性和不可塑性: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什么都可以发生,什么都可以被做,但是,没有什么能够一劳永逸地被做出,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因而,人们不再把世界视为稳定的和可靠的”[7]。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网络传媒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大众的理性思维空间受到极大制约;二是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被彻底解构,而新的构建工程尚遥不可及。由此,当代中国网络传媒中的“道德的可能性”成为一个非常真实的问题。
四、中国网络传媒应有的道德立场
所谓的后现代道德及后现代网络媒体的基本精神研究,实际上所表达的是一种忧患性的价值判断,是对当代网络媒体现状和前景的一种关切。后现代立场无益于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后现代化的网络媒体把有着现代化意识中的人们引向了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而这一群体又将道德排斥在其视阈之外。要摆脱当前的道德困境,需要创造某种新的意义复合体,即新的道德价值体系。网络传媒道德应内在地蕴含价值取向立场及媒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互动关系内容。
后现代理论大师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分,后现代所指涉的立场与态度并没有超越现代。网络传媒的后现代化现象中的许多问题的实质仍是现代性的问题。当前中国仍然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工程。人们所提出的后现代性问题更多地揭示了现代性所面临的后现代的挑战问题。
当前中国的道德重建工程以及网络传媒本身之道德建构的社会基础应当是现代性的社会。因此,当前在社会道德重建中应当坚守“现代性”的态度或立场。构建当代中国网络传媒道德及重建社会道德的出路是立足现代性,立足理性。当代中国网络传媒的道德建构,作为一种价值体系的维系,应当基于一种现代性的理性思考,而非后现代性的心灵离散或情绪张扬的状态或立场;当代中国网络传媒的道德建构,作为一种与社会价值相吻合的体系,应当是现代性的和整体主义的,而非后现代性的消解和解构整体意义的立场;当代中国网络传媒的道德建构,作为一种推进社会整合的体系,应当与社会的善性保持一致,而非强调善的差异性和相对性。此外,还应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正确地对待后现代性的立场是反思而不是仿拟。研究、讨论网络传媒的后现代现象的目的在于寻求中国网络传媒现代性的出路而不是接受后现代的指导。当代中国网络传媒的后现代性仅可作为一种参照标准,需要在西方现代主义经验及后现代对现代的批评的基础上,完满地实现自身的现代性建设,从而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向上的,使大众广为受益的网络媒体。
[1] 冯一粟.大众传媒导论: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07-228.
[2] 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9-30.
[3] 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4.
[4] 赵汀阳.长话短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31.
[5] 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0.
[6] Cohen,Stanley.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M].London:MacGibbon and kee,1987:87.
[7] 鲍曼.后现代性极其缺憾[M].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2-25.
Postmodernism of Chinese Web Media and Its Ethical Meditation
XUE Rui1,2
(1.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T,Wuhan 430070,Hubei,China)
Along with the popularity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in China,web media,by its overwhelming momentum,rapidly spreads in various domestic fields like politics,economy,ideas,culture,etc and has changed people's life.Starting from features of postmodern society,this paper particularly analyzes the increasingly postmodern tendency of Chinese web media.After that it probes into the ethical problem triggered by postmodernism.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new age and under new circumstance,Chinese web media can avoid the dilemma only when it insists in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keeps the root of modernism.
web media;postmodernism;ethical meditation
G206.3;B82-057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1.03.013
2011-02-16
薛 睿(1980-),女,湖北省钟祥市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哲学与文化研究。
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0063122)
(责任编辑 文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