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现实情境的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之二

2011-03-19燕书权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学生

燕书权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现实情境的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之二

燕书权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情境;情境教育

在抗震救灾一线,现实特定情境展示出许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鲜活而生动的教材,高校工作者必须有政治敏锐感,高度关注现实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充分利用特定情境素材,不失时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深入反思和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具时代特色和感召力、感染力,变说教为感悟、体验,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以达到刻骨铭心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得到亲历其境的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 明确情境教育的涵义及其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现实情境,就是针对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获得探究、审美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能满足自我需求的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意志的坚实基础。

1.1 情境教育的涵义和理论依据

情境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现实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洞察政治,体味人生,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育中的特定情境,为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提供了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教育的理论依据包括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

1.2 情境教育的现实意义

1.2.1 情境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无言以教”、“里仁为美”、“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许多经典文献都阐明了陶冶性情的意义。现实情境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剔除消极因素,张扬积极成分,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1.2.2 情境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集中读书修炼的最后一个驿站,机会难得,时间宝贵,大学生必须在这个阶段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由准人才向人才的转变和飞跃。所以,高校要高度关注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育的。”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1.2.3 情境教育提供了更高尚的精神空间和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高校学生工作者克服了行动常常落后于学生思想的困难,学会了利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锤炼人格和精神魅力,开阔了联系社会的视野,提高了时代感、政治的敏锐性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积极性、责任性,不断反思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求得创新。

2 利用汶川大地震的现实特定情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高校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特殊使命。目前,一些教师、家长、学生过于关注个人、家庭、学校等的局部和眼前利益,丧失了仰望星空、关注民族、关爱人类大命运的志向。但在汶川大地震面前,空前的团结友爱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令世界震撼,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抗震一线可歌可泣的现实情境,以抗震救灾的典型事例和浓厚氛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事实说话,让事实产生影响力和震撼力很有必要,校园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特定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回顾、梳理,调整精神状态,转变学风,强化理性自律。这也不能不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2.1 概括决策部署,体会真情

让学生总结、概括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全局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体会真情,体验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政治的文明。“灾难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灾情刚一发生,中央就做出快速反应,其速度之快前所未有,5月12日、14日、22日、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连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周密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震后2小时赶赴灾区,担任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通夜不寐,甚至冒着余震的飞石和山体滑坡的危险,一次次走进震中,机舱里、列车上、帐篷内、废墟前总理16次召开总指挥部会议,全国上下保持高度一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场抗震救灾的伟大战役,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面对北川哭诉的乡亲,深情而坚定地说:“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抢救受困群众,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尽全力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下一步还要尽全力帮助乡亲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4个“尽全力”是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和政治文明,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对人民负责的坚定决心。党中央迅速启动了国家最高级别——一级赈灾响应,华夏儿女的心跳动在一起,捐款捐物438.06亿多元(截至6月6日),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干部、党员、士兵、教师、医生和志愿者不顾生命危险,创造了地震之后140小时、150小时、160小时、170小时、179小时、196小时和216小时的生命奇迹,从废墟中抢救出8.3万条鲜活的生命,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谱写了对生命的礼赞,用具体行动表现了高度负责精神和担当精神。北川县民政局5位局长中惟一的幸存者李洪发,痛失15位亲人,顾不上为亲人哭泣而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救援、安置百姓的神圣使命,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党中央、国务院把灾区的防疫工作视为重中之重,至今没有1例疫情报告,这无疑是人类史上精彩的一笔。

2.2 组织集体默哀,阐释意义

2008年5月19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升起后又降下1/3,下午2时28分,随着悲壮的笛声报警长鸣,13亿中国人民一起向汶川遇难同胞默哀,此刻,举国哀悼,神州共悲。这是何等壮观的人间真情,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的彰显。在3天的哀悼日里,我们在会议、培训班、上课前等各种活动中均组织学生全体起立,向遇难同胞默哀,并从多角度阐释其意义,使学生懂得了这是我国第一次为自然灾害罹难者举行的降半旗志哀和全国性哀悼活动。这一举措展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高扬生命价值、不断进取、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和政治追求,展示了“仁者爱人”、“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宇宙情怀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现代意识和人权意识,体现了中华文化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极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的品格,使国家和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任何困难也压不垮的力量。活动使学生理解在天安门前的沉痛哀思和悲切的人群中爆发出巨浪般的“四川挺住”、“汶川加油”、“中国加油”、“中国万岁”等发自肺腑的呼喊,是爱国主义传统和情感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定情境中的自然迸发,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爱国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现实社会基础和先进文化创新的深厚民众土壤和原动力,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集体行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高尚人生情怀的最好诠释。

2.3 评述人间大爱,感悟深情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关于抗震的综述性或评论性文章,记录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屈抗争的历史和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以情为纽带,感悟人间最为珍贵的大爱,张扬崇高的价值理念。起初有的学生视为作业,当作任务,可是在搜集、整理、撰写之后,他们一个个激动不已,在党日、团日活动中踊跃发言,他们说,灾区人民需要一双手,把他们拉出废墟,总书记、总理赶去了,军队、武警、医生、记者、志愿者上去了;他们需要一袋血,挽救濒临失去的生命,献血排起空前的长龙队,一夜之间全国血库爆满;他们需要一顶帐篷,可供暂时栖身,总书记万分牵挂,5月22日主持完政治局会议,立即赶赴厂家组织生产。此时此刻,举国倾尽全力,救灾民于倒悬,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同时,涌现出了地震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教师谭千秋,从废墟中爬出来返身背出2名学生的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9岁小学生林浩,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孤婴的女民警蒋晓娟,3天接到7位亲人遇难消息而没有离开救护岗位的护士黄琼,牺牲在理县抢修光缆现场的刘建秋,写下遗书后从超出平时训练高度5倍以上的5 000米高空纵身跃出的伞兵,冒险挺进灾区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上以命救命的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如天大爱,撼人魂魄,怎能不叫人顶礼膜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看到,捐款、抢险器材、帐篷、衣服、被褥、食品、矿泉水、医疗用品、环境及饮水消毒剂等,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无数的情,拯救苦难中的同胞,无数的爱,点燃民族复兴的希望。这场地震,使中华民族展现了自己英雄、坚韧、团结、仁爱、智慧、爱国、文明的形象,使亿万普通民众对生命、人性、文化、伦理、道德、幸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2.4 主题班会,关注精神成长

主题班会除概括、评述、阐释之外,围绕4个议题进行。一是抚今追昔,树立自信。旧中国处于满目疮痍和憔悴的“东亚病夫”状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力强盛,中国人昂首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汶川大地震、抗击非典、抗洪救灾和唐山地震等,大难之中显示出大爱,民族精神得以一次次锤炼、升华,这无不令人自豪骄傲,生活在这样的国家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修炼自身。二是组织捐款,献一份爱心。三是关怀身边家庭受灾的学生,给受伤的心灵一个温暖的“港湾”,大家心连手牵,让爱心点燃希望,一句句安慰的话让学生谁也不会忘记团结、友爱、温暖、向上的集体。四是反思自己。爱是概念的,也是实践的,利人行为能营造博爱的氛围,利己行为使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甚至出现纷争。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摈弃与社会不协调的言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还要热爱专业,热爱校园,以抗震一线的英雄为榜样,积极进取,成长成才。主题班会通过视频展现了灾区孩子悲伤中坚毅的朗朗读书声,许多学生被感染,热泪盈眶,幸福感油然而生。由于主题班会的开展给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带来了学生学习上的自觉自愿,品德修炼上的积极主动。

2.5 调查摸底,安慰受灾家庭

甘肃陇南与四川北川、青川等重灾区毗邻,地震发生时亦受到重创,我校有不少学生家庭受灾,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但住房断梁、坍塌或裂缝,均成危房,暂住帐篷,生活困难,急需重建家园。我们一方面与家庭受灾的学生谈话,表示安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要学会担当,明晰责任,要意志坚强,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要综合分析,理性思考,坚定信念,面对生活繁复的变化,要从容镇定,处惊不乱,要精气坚韧,经历苦难,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与受灾学生的家长通电话,表示关心:我和您孩子的同学一起对您表示关心和慰问,请您不要悲伤,要鼓足勇气,振作起来,排除危房险情,组织生产自救,请相信党和政府鼎力支持您重建家园,相信全国人民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您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学校将对受灾学生在助学金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也请相信您的孩子是优秀的,一定会以更加优异的学业回报您,回报社会。对受灾学生及其家庭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大爱和责任心,从而变得更加坚强,也使全体学生在历练中变得更加珍惜友爱,团结向上。

2.6 撰写文章,抒发感恩情怀

把抗震一线的典型事迹和崇高精神作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同学、爱教师、爱社会主义教育和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大力宣传,并号召学生学习在灾害面前、处在极度危险中的中小学学生表现出的临危不惧、互助友爱、知恩感恩和纯朴善良、坚强勇敢、乐观智慧的精神和品质。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等搜集整理抗震一线的英雄事迹,解读英雄的无畏精神,以美为突破口,撰写文章歌颂抗震一线最可爱的人,讴歌人性光辉,奏响时代强音,开展征文、演讲、诗朗诵比赛,体验感动,升华道德,大力营造学生理想的精神居所,用以唤醒生命意识,汲取文明营养和爱的滋润,使学生坚定决心,不怕困难,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 利用现实特定情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效果,教育的魅力取决于学生工作者的人格与精神魅力。因此,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以特定情境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人人都能勇于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意志力、思考力、应用力、吸纳力和适应力,让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优秀学业支持灾区,感恩和回报社会。

3.1 适时强化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洞察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就是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角来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而且,人生的最终价值标准可以相对恒定地、持久地、深刻地影响人对所有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贯穿生命的全过程。因此,一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要针对不同学生天资、能力、个性、生活习惯、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思考问题、分析策略和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鼓励学生对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判别,发表不同的看法,努力锻炼、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敏锐洞察力;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重大决策,提高对大是大非问题的判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三是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学会迅速记住细节、然后归纳形容的观察本领,并不断训练,不断加以积累经验。

3.2 积极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

意志力,词典解释为“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这就是说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强,就能表现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耐心,不气馁,不浮躁,坚持不懈地向确定的目标奋进,遇到挫折会努力想办法解决,每天都能够坚持做平凡枯燥但又必须做的事情。针对一部分大学生控制力较弱,不能克服某些欲望,或吸烟、酗酒、逃课、沉溺网吧、谈恋爱、打架斗殴,或经常给自己订计划、下决心,却总是不能坚持做下去,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等问题。一要让学生懂得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是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属于人性中后天的成分,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培养它,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实践;二要树立远大志向,确立坚定信念,任弼时说:“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定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信念确立越早越好,争取主动,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最终收获成功;三要倡导学生用长跑和做俯卧撑等方法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四要利用特定情境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做意志坚定的人,要珍惜大学校园学习的大好时光,锁定主要目标,学有所长,学有所精,学有所成。

3.3 大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力

要使学生懂得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知识的积累不等同于能力的提高,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经过不断磨砺,既要努力完成学业,又要积极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是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要以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人、尊重人,学会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干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二是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要语言流畅、灵活、幽默,书面表达要有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三是开拓创新能力。要通过不断探索研究,激发新思维,提出新见解,做出新选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新思想。四是动手能力。大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生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在实际工作中既能讲出科学道理又能动手干出样子。五是组织管理能力。许多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而且重视大学生在校担任学生干部、担任社会工作情况。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断增强自己的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3.4 用心激活学生的社会思考力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许多学生机械地跟着教学活动转,两眼只盯着考试分数,缺乏质疑能力,问题意识不强,思考能力、与社会对接的能力薄弱,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相差甚远。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们应鼓励学生放眼广阔社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观察、思考,激活和提高参与社会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发展非智力因素,对社会问题发表建设性意见,凸显作为新生代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以及敢于作为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学生的社会性成长利莫大焉。当然,学生的有些观点和思考难免稚嫩,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引导,点石成金。

3.5 极力顺应学生对更多知识的吸纳力

灾难中每个人的自尊、自信得以升华,每个人的灵魂受到洗礼,其中蕴含了太多厚重的教育元素,许多知识是从课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或者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要满足学生在重大灾难面前求知的内在渴望,走近学生,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讲解防震、防火、防侵害、保护生命安全等知识和自救技巧,这是最有效的挫折教育,最深刻的感恩教育,最真实的生命教育,也是最实在的科普知识教育,特定情境中开展的教育能达到刻骨铭心的效果。一是引导学生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适应社会需要,要在宝贵的大学时间里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延展,吸纳、储备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关注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二是要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防震抗震和保护生命安全等的有关资料,把人生的苦难经历当作财富来积累,补上人生的必修课,得以磨砺;三是学生工作者必须成为首席学习者,以自身的学习引领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行万里路,真正将知识价值与实际价值紧密融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合二为一,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6 全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独生子女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导致其进入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到大自然中锻炼的机会很少,导致独生子女的自我生存能力缺乏和社会经验不足;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惜生命的教育不够,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方式由体力化逐渐转变为非体力化,学生业余活动由过去的跑、跳、投、攀、爬变为现代的电子化,高强度运动能力下降等,这些都是高校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在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知识用不上,有的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二是要通过现实特定情境中的典型事例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培养自信;三是以现实情境为载体,注重对学生精神的引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顿悟,激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真实感受,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高峰体验,激励学生超越现实,走向卓越,尽快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力;四是总结抗震救灾英雄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发现和唤醒学生求真、从善、尚美的内心,使学生主动提高社会适应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G640

A

1671-1246(2011)08-0018-04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学生
不同情境中的水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护患情境会话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