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的中小学体适能课程教育理论研究

2011-03-18汪晓赞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认知身体技能

李 涵,汪晓赞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急剧变迁,坐式生活方式逐渐取代了过去动态的生活方式。由于活动机会减少、疾病威胁、体重上升及人们体型趋于肥胖等因素,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体适能每况愈下,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威胁。由此,培养有规律的运动习惯与提升体适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体适能与健康看似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体适能水平,不仅将造成健康问题,甚至会降低国家的竞争力或发生社会问题。因此,“拥有良好的健康体适能,提升生活质量,重视生命意义”大为重要。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形成一股风潮,如:2000年美国开展的“健康国民运动”;日本兴起的“21世纪健康的日本”活动;芬兰制定的“活力的芬兰与终生体适能计划”等,都希望借助健康体适能的推进,促进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并增加身体活动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健康体适能的目的。我国也深感体适能的重要性,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其目的就是增进中小学生体适能水平并养成一定规律的运动习惯。

根据Thomas的研究报告[1],近十年中,美国儿童的体适能状况没有改变,活动时间并未因年龄的增长而达到应有程度,反而因减少身体活动造成肥胖和健康问题,成年人的坐式生活方式增加了国家的医疗费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体适能状况因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培养儿童、青少年规律的活动并具有健康的体适能,已成为全民的终生追求。然而,有关体适能之研究,至今大多着重于体适能表现的探讨,且多是根据体适能表现的测验数据来判断其体适能水平程度,而少有从认知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就体适能课程结合传统体育课程之实施,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适能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体适能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一词最早源于美国。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英文文献中,常被用于表达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德国人将之称为工作能力;法国人称之为身体适性;日本人称之为体力;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学者将之翻译为“体适能”,并得到华语流行国家和地区体育学术界的认可,在我国大陆地区,普遍被称作“体能”。本文所指的体适能是除了能胜任日常工作外,并有余力享受动态、静态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的紧急状况的身体能力。而本研究的对象为中小学生,所以学生除了每天上学所需的体力外,放学后还可以从事动态、静态的活动,而不至于感到疲劳,简而言之,就是身体适应生活、活动与环境变迁所需的体力。体适能又可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health- related fitness)与技能有关的体适能(skill- related fitness),本文主要对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进行探讨。

1.2 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

本研究所指的健康体适能主要是指每个人能达到并保持某一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能终其一生拥有健康并改善生活质量。其主要因素有心肺适能、肌肉适能、柔软度与身体组成等。

1.3 体适能课程

本研究所指的体适能课程就是传统的体育课程与体适能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体育课程重视技能的获得,而体适能教育课程则以概念为导向,以提升体适能认知与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目标,重视有关体适能概念与知识的传授的课程。

1.4 体适能认知

通过体适能课程的实施,能了解体适能相关概念,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了解健康体适能的五大因素,熟悉各种身体活动的技巧与个人运动处方的设计等,从而获得保持与促进健康的知识。

2 体适能课程教育中的“认知”

2.1 认知的涵义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知识的传递、保存及创新,是教育活动的最主要项目,知识的获得是由于认知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所谓认知(cognition or knowing),包含两个重要因素,即能知与所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完成一个认知的历程或活动。Bloom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意及心理动作三个领域,类似于前者所提出知识结构的三个认知范畴,即事实的认知、技能的认知与规范的认知。

在体育反思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某项工作(task)选择认知的程序,可分为认知组织(cognitive organizing)、认知动作(cognitive action)、认知结果(cognitive outcomes)和心理动作结果(psychomotor outcomes)。而中小学生正处于成熟过程中的唯一时间点上,应该多给予心理、社会及认知的挑战,认知增加会使学习变得有意义,并能提升学习技巧(McBride,1992)。由此可知,不管一般学科或体育学科,其知识获得的认知历程是相似的。对于学生知识的展现,Bloom分类法中阐明,最低层级只需记忆、回忆或认知;较高层级需要较复杂的思考技巧,如: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Marshal等将Bloom这些类别简化为:知识、了解及应用。因此,要将所学融合应用,必须经过认知历程才能成为知识,将所获得的知识实际应用于生活,成为一种能“带着走”的能力。

根据上述论点,体育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知识)、技能和情意三大部分。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提供学生成长与学习的机会,以增进他们的认知、技能与态度,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2]。任何形式或方法的教学活动和工作,必须具备明显的引导受教者学习的动机与目的,且能清晰地分析明释其教材,使受教者易吸收、记忆、理解、应用与创新。这种活动才是教学,而教学之成效,不但是重视其认知过程,也重视其活动结果。因此,本文对“认知”的界定是根据上述教育学观点来探讨透过教学活动,经由观念的传授,进而获得对事实的理解,养成能知也能行的习惯,并能活用于生活的知识。

2.2 体适能认知的涵义

课程可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问题、学生的需求等诸多因素而改变。“拥有理想的健康体适能与足够的运动量”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目标之一。现代体育课程的焦点已不再是技术精熟取向,培养运动精英政策,而是包括健康取向、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与提升生活质量有关的健康价值取向。因此,体适能课程再度受到学校体育的重视,在发展中国家也形成一股风潮。

什么是体适能课程?早期美国的体适能课程发展的重心放在自然体适能与运动员一些普通能力的训练上,而现代的体适能课程则放在人体活动中增进体适能的运动技巧上,因而广泛的影响到竞技技术课程的设立。1930年代后期,有些中学、大学体适能课程,直接介绍大众化的运动;1940年代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体适能课程则并入军事训练课程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体适能再次受到重视,并融入运动与游戏中。进入21世纪,则因疾病的威胁、健康理念抬头,以概念为导向的体适能课程变成体育课程倡导的重点,强调传递健康理念,也就是健康体适能,其课程包括:体适能活动与健康的知识、规律活动对身体的好处、自我责任的养成、自我评定的技巧、自我选择活动的知识与健康的生活形态。“实践动态生活意义与提升生活质量”将是终生的生活认知。

本文所讨论的体适能认知是经由体适能课程结合传统体育课程,传达有关体适能概念与信息,了解身体活动、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希望有助于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提升生活质量的正面态度。

3 基于“认知”的体适能课程之内涵与发展

首先叙述一下课程理论,课程即实践(curriculum as praxis),强调课程的政治性与行动性,希望课程经验能启发学习者的批判意识,激发其慎思明辨,改造不合理的环境与社会,因此没有行动验证,所定的课程也就无意义[3]。课程理论的研究,在课程发展上对大部分教师的终身职业而言,是一个过程。课程应用则是结合反应与行为、理论和实务的一种实际活动,最终目的是改善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需求与时代要求。课程模式属于一般形态,是为特定的教育情境而创作或塑造计划的设计,与目标、内容、教学程序的发展和学习环境息息相关,而课程模式会因教育机构、环境资源的限制而改变,因此课程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其符合教学使用,所以未来体育计划的特性与质量,将会依赖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发展,以及专业责任的洞察和义务作为确定未来课程的依据。

3.1 基于“认知”的体适能课程的内涵

大部分家长相信,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育课程培养适当的体适能,并因持续的活动而达到相应的体适能水平。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他们身体活动的习惯,而鼓励和奖励制度是最好的方式;体育课纵然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但是,使他们养成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意识与习惯则更为重要[4]。

以概念为导向的体适能课程或以技能为导向的传统体育课程虽各有千秋,但最能引起学生体适能表现并持续活动的动机,是提供他们对健康体适能认知的正确态度、技能发展与课堂环境[5]。因此,课程设计、活动安排与人数控制,不只是以传统体育课程的运动目标、运动技术为重点的传授,也要重视体适能概念与知识的传授[1]。至于学校的体育课程应给予学生哪些内涵,Corbin认为应使学生获得体适能的相关信息,且知道如何去运动及为何运动,这是学生身体运动认知上非常重要的观念。“学生能将所知、所得融入生活,并提升生活质量”,就是体育课的教学目标[6]。

Ward指出,以概念为导向的中等学校体适能课程是着重于动作技能的获得与强调个人体适能的提升,并保有特定的运动技术与提供终生活动需求的机会,因体育教学而提升体适能活动是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7]。Corbin也指出,学校体育教育者应提供学生这些观念,否则等到他们毕业离校,不会了解体适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就不会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更谈不上养成长期规律锻炼的习惯。

3.2 体适能课程的发展

近几年来,体育教学活动更倾向于对身体活动的期待,体育课期间多数强调参与活动的过程,不以体适能表现的达成(得分)为首要目的[8]。使学生了解身体活动对健康带来的益处,鼓励多参与活动,特别是平时缺少运动或肥胖的学生,而培养长期的运动习惯并配上合理膳食是较为有效的控制体重的方法。近几年,有些学者指出,高质量的身体活动是因个人所需而达到应有的活动量,甚至没有强度的活动也能减低健康的危险因素,高强度运动效果并非绝对优于低强度活动,运动时间的累积效果与持续一段时间的运动效果是一样的,因此,这也是健康有关体适能与技能有关体适能的主要区别。

体适能测验是个人体适能程度的体现,也是个人健康的数据。对于得分的高低不应有负面的影响,得分仅供参考而已;而自我评估技巧的学习,如测量脉搏、设计运动计划、自己观点与专家说法的比较等,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提升学生对体适能的认知。时间的管理更是课堂进行顺利与否的关键,如转换项目的时间管理,若能有效的控制,不但活动时间增加,效益也会提升。台湾学者阙月清等认为,透过体适能活动不但能使学生感觉到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更能引起他们对身体的自觉,是获得体适能知识的重要管道[9]。体适能活动强调的是与健康有关的活动过程,而体适能表现应该是长期从事体适能活动的结果[10]。体适能的提升,需要长期的参与才能显现效果,而完善的课程计划是维持长期参与运动的动机[9],因此,体适能促进将是终生的计划,传统体育课程与适当的体适能课程结合,将是未来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体育课程目标是否能反映社会脉动与时代潮流,教材是否能针对学生需求与社会实际需要而设计等,有关学生的健康与体育概念、运动习惯的养成及运动技能发展等是否达成,其影响极为深远。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正规而完整的身体活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应具备多元化与普及性,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除了技能的传授外,应提供终生体育活动的模式与信念,且应教导学生体育是终生可以从事的活动。希望透过身体活动与所掌握的体适能知识,增进健康行为的理念,以建立高质量且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体育课程主要的教育目的。

[1] Thomas LM James, FS Nell, F Julia, et al. Effects of a curriculum and inservice program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1993,64(2):178~187.

[2] Van Brnssel, M Takken, T Van der Net J, et al. Physical function and fitness in longterm survivors of childhood leukaemia[J]. Pediatr Rehabil, 2006(9):267~274.

[3] Ortega FB, Ruiz JR, Castillo MJ, et al.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powerful marker of health[J]. Int J Obes(Lond), 2008,32(1):1~11.

[4] Telama R. Decline of Physical Activity from Youth to Young Adulthood in Finland [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2000(32):1617~1622.

[5] Judith AF, Jacqueline AW. Rural fourth graders’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fitness testing[J].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1997:78~87.

[6] Corbin C.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K- 12 curriculum: Some defensive solutions to perennial problems[J]. Physical Education, Creation and Dance, 1987,58(7):49~54.

[7] Ward B, Everhart B, Dunaway D, et al. Emphasizing fitness objectives in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J].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1998,69(1):33~35.

[8] Ara I, Moreno LA, Leiva MT, et al. Adiposity,physical activity,and physical fitness among children from Arago[J]. Obesity, 2007,15:1918~1924.

[9] 阙月清.体适能课程活动设计[J].台湾省学校体育,1999,9(3).

[10] Ruiz JR, Ortega FB, Meusel D, et al. Traditional and nove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school- aged children:call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trategies with emphasis on fitness[J]. J Public Health, 2007(15):171~177.

猜你喜欢

认知身体技能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de身体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我们的身体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