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南民俗
——跑鼓车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2011-03-18暴丽霞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比赛文化

暴丽霞,冯 强

中国鼓之渊源,历史悠久。晋鼓是中华鼓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鼓乐品种繁多、艺术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之一。春秋时期,即有“晋鼓秦筝”之说。1980年山西晋南襄汾县陶寺龙山夏文化遗址出土的单面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最重要的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鼓。而位于陶寺龙山夏文化遗址之地襄汾县的西部姑射山脚下,有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悠久、尚武崇文的古老村庄,这里流传着一项把古代战车与战鼓、鼓乐与体育竞技完美结合,具有2 700多年历史的民俗——尉村跑鼓车文化。如今,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被新一代尉村人赋予新的内涵,经过深入挖掘、整理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存。2008年,跑鼓车运动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4月18日,随着首届跑鼓车文化节的隆重开幕,尉村跑鼓车运动又踏上了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程。

1 跑鼓车文化产生的人文历史源流

尉村又名鄂公堡,距今有2700年的历史。公元前718年,晋国发生内乱,晋鄂公逃至鄂邑(今山西乡宁县,与尉村接壤),把鄂邑作为屯兵驻守的军事堡垒,因而命名“鄂公堡”。到了唐朝,汾城、尉村一带均为尉迟敬德的封邑,因此汾城、尉村两地均曾用“敬德堡”或“鄂公堡”命名。公元前718年,晋鄂公谢世,鄂公堡的驻军也就自然脱离了军队建制演变为民。但是,官兵用于军事训练的战车、战鼓以及擂鼓进军的演练形式被保持了下来,而后逐渐演化成为当地一种特有的民间集体赛事,也意味着跑鼓车文化从此诞生。

2 跑鼓车文化的传承历史及活动特征

2.1 诞生于春秋

从公元前718年起,跑鼓车文化逐渐在民间发展起来。经秦汉战后,以汉代经学为代表的学术主流掀起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空前的文化复兴运动,跑鼓车文化也随着这股文化复兴之风得到了充实。尉村人以鼓车作为自己的图腾,对鼓车的构造、寓意、比赛方法有了比较固定的模式。鼓车依然保持着古代的样式,车身由古代进军擂鼓演变而来,鼓帮为双层,内外撑合,结实耐用。鼓边由圆形铆钉固定,金光明亮。击鼓者立于车身后端,打鼓之后,另有一位敲锣者同在鼓后敲打,与古代行军作战击鼓鸣金的穿号方式极为吻合,但功能已经转化为民间赛事。最早的跑鼓车,是四车比赛,实行淘汰制,最后进行决赛。鼓车比赛时,由一人撑辕,两人包辕,少则百余人,多则二三百人拉捎绳,等距离比赛。因时间不限,后边的鼓车追上前边的鼓车,将梢绳拴上前边的鼓车才算分出胜负。这样的比赛方式呈现了古代战场“鏖战”的激烈场面,因此,当时也把跑鼓车称为“鏖战”。

2.2 发展于唐朝

到唐朝时,尉迟敬德被封为“鄂国公”,他在此地驻兵屯田,采取兵农合一政策,演练军队,渊源久远的鼓车凭借其竞技性、剽悍性成为尉迟敬德优选练兵的方式,“鄂公堡”也被更名为“尉村”,跑鼓车文化也在此时期得以发扬光大,之后历代尉村人传承了这个民间赛事。尉村拉鼓车的民众团体根据各自所处的地理方位,逐渐形成了四个部分,成为“院”,每个“院”的鼓上所画的代表图案各不相同,而且历代传承,图案并不发生变化。它们分别是:(1)后院八卦鼓;(2)西北院二龙戏珠鼓;(3)东院角端鼓;(4)南院秦琼打虎鼓。每个院鼓的图案与色彩与各自所代表的方位相合。鼓车敲打的鼓点与敲锣相互配合,铿锵相合,一直沿用口口相传的古老鼓点——秦王点兵。

2.3 鼎盛于明清

明清时期,尉村的鼓乐文化辐射四面八方,除了同村竞技,也和邻村相互比赛,这个时期鼓乐文化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到康乾盛世,尉村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丰收,商人众多,富有的村民不仅纷纷回村置房购地,还很重视子弟的文化教育事业,读书之风日盛,形成尉村崇文尚武的文化现象。跑鼓车文化也逐渐沉淀为具有一定规范的比赛模式。这时庙巷和合二仙鼓产生。庙巷鼓车别具一格,大鼓上绝无仅有地挂着两个用于民间孩子生日时特制的面食,饼形而中间有一孔,名为“车轮”。据村中老年人讲,这个鼓车的来历是因为古时在村中庙巷这个地方有个老奶奶,其外孙从外村来,想看跑鼓车,但当时不是跑鼓车的节日,老奶奶为了满足其愿,做了一个鼓车,令其拉着游玩,于是产生了这一作品,直到今天,庙巷鼓车还保留着由庙巷里年龄最长妇女的子女制作“车轮”面食挂于鼓上的习俗,甚为奇特。这时期,尉村人按区域分布划分成五个院,也就是说跑鼓车的团体分五个院落,各霸一方,分别为后院八卦鼓、西北院二龙戏珠鼓、东院角端鼓、南院秦琼打虎鼓、庙巷和合二仙鼓。此五院明清时期各有分制,分属村内五大家族,五院分在村子的五个方向。比赛时由各院的鼓车抓阄开始比赛,实行淘汰制。各院鼓车绕村奔跑,各车相互追逐,直到一辆追上另外一辆,将梢绳拴上前边的鼓车才算分出胜负。跑鼓车的拉车规则为一位腿长善跑、经验丰富的壮年汉子在辕中撑辕,两位机灵体健者在两旁抱辕,十几至数十位青壮年在前边拽着直径达30厘米以上的环形梢绳拉着鼓车,奋力奔跑。比赛的赛道也称“鼓车圈”,为一个方形街巷。比赛时,东南、西北对角上各停一辆鼓车,另两个对角上燃炮发令后,双方就展开激烈而震撼人心的跑鼓车比赛。决定胜负的标准也很特殊,一般为追上前车的一方将本方的梢绳前端栓在或搭在前边鼓车的尾部为胜者。整个比赛过程中,车辆速度很快,可谓风驰电掣,比赛途中为了保证团队精神,大家自觉形成步调协调的有机集体,在固定的地方时常更换队员以保持鼓车跑动的动力与速度,与今天的接力赛跑十分相似。

2.4 衰落于近代

到了近代,随着国运不昌,经济萧条,鼓车赛事时有中断,然而其间也不乏亮点。有一段时期,在襄汾县西北部沿山一带的古城镇、南北膏腴村、贾岗、三公村、大赵、小赵等地相继出现了春节跑鼓车的文化现象,有时村子与村子之间还进行激烈角逐的友谊赛,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没有沿袭先前时期的传统习俗。另一个亮点是尉村的跑鼓车在此时有过跑出省界的说法。据说,在清朝道光年间的某年三月十六庙会期间,村里的两个鼓车比赛时打破了原有的规则,西北院的鼓车跑出了村子南门,东南院鼓车也跟着追了上去,双方饿了吃,累了歇,然后继续跑。最后竟然跑到了洛阳白马寺,盘缠也用尽了,当地百姓对山西的这一民间赛事十分感兴趣,于是将鼓车抵作盘缠,留在了白马寺中。至今寺里还保留着尉村当年的鼓车。据此,有关专家认为,尉村“跑鼓车”就是现代汽车拉力赛的前身。

2.5 改革于现代

跑鼓车文化在近代随着战乱逐渐衰落以后,一直销声匿迹,往日激烈的竞争场面再也没有出现过。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尉村人又重新开始了跑鼓车活动,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尉村人将跑鼓车赛事重新开展起来,有了年年都有的鼓车庙会。但是仅仅维持了短暂的一段时期,由于当地人们忙于发展经济,逐渐疏忽了这项民间赛事,古战车与战鼓破旧散失,几近失传。此后,鼓车庙会虽然年年有,但尉村人很难再觅鼓车的踪影。到了21世纪初,尉村村民经过群众集体努力,深入民间广泛收集各种材料,梳理了口头传承的文化资料,开始自发地、有意识地整理鼓车文化资料,在当地领导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鼓车协会,对这项古老的民俗文化进行了及时的抢救、整理和深入挖掘,终于使这项大型民间赛事重现于世。并与时俱进地赋予了跑鼓车新的内容,在鼓车的制作、参与人员、比赛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让古老而神奇的跑鼓车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最重要的是赋予了跑鼓车文化集体性、娱乐性、竞技性、参与性等现代体育的色彩。如今的跑鼓车,既是对参与者鼓乐技能的考验,也是对其体能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阅,不仅展现了尉村人的勇气和力量,更体现了他们振奋、激昂的精神面貌。

首先,鼓车的制作在保留原来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良,赋予了新的寓意。所有鼓的直径为4.2尺,高2.4尺,象征着群英荟萃,鲤鱼化龙。鼓皮的正面用整张公牛皮,背面用整张母牛皮,象征阴阳和合之意。鼓边由圆形铆钉固定,铆钉的数量为208个,也取泽地萃卦。车身车轴由槐木或榆木制成,车轮车辐为木制大轮,车轮表面镶铁而成。车身长11尺,宽2.8尺,每个鼓都有不同的寓意:八卦鼓,象征继承传统、艰苦朴素;二龙戏珠鼓,象征龙的传人、龙的精神;角端鼓,象征吉祥如意、万事荣达;秦琼打虎鼓,象征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和合二仙鼓,象征团结奋进、和谐美满。其次,参与人员突破了本村的限制,周边村的人员都可以加入,正式比赛的人员年龄不受限制,从十几岁到几十岁的男性都可以参加,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还增加了少女、媳妇和中年妇女们各年龄阶段的体验赛,这在跑鼓车比赛历史上绝无仅有。最后,比赛方法上规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为传统的鼓车文化节,比赛前增加了列队游行的祭鼓仪式和“踩辕”仪式,有了专门制作的“鼓车歌”和“列营出阵、辕门点将、沙场鏖战”三章组成的击鼓乐,使跑鼓车文化更加充实和完善。

3 跑鼓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1 跑鼓车的体育文化价值

尉村跑鼓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大背景下的文化课题,从春秋晋鄂公千里辗转的战车,到唐初尉迟恭军民联欢的鼓车,战争与和平相接,衰落与昌盛相连。尉村跑鼓车文化从历史的喧嚣中走来,原汁原味地继承了其千年以上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其原生态和古老的韵味,包含了丰富的古代体育、演义、音乐、民俗等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赋予了现代体育的健身性、刺激性、竞技性、娱乐性、社会性等多种功能。如今,这穿越历史烟云的鼓声,依然带着古朴豪侠的文化因子,裹挟着彪悍、野性、恢宏的气势,擂响在丁陶大地上。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群众竞技活动,尉村鼓车其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豪放雄浑的鼓乐之美与更强更快的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形成其独特的文化。

3.2 跑鼓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

如今的跑鼓车文化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多现实问题。(1)政府部门不够重视,没有专门的政府组织带头领导和管理,只是民间自发、临时组织,使得跑鼓车文化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和长效协调的组织管理,不能广泛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不得不依靠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跑鼓车文化的发展另觅生机。(2)传承后继乏人。现在尉村人对跑鼓车文化深入了解的传承者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参与的人群较少,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3)传承理念保守。现在老一辈的尉村人仍然保留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观念。影响了跑鼓车文化更广的发展空间。因此,今后尉村跑鼓车文化的发展,仅靠老一辈人“耳提面授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已经解决不了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3 跑鼓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后,于1993年又建立了“活态文化遗产”制度。自此,掀起了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的新理念。因此,作为新一代尉村人民必须在立足保护的基础上,“活态”传承理念,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方面通过传媒造势,不断扩大跑鼓车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跑鼓车运动的健身、教育、娱乐、竞技等功能,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使其成为全民健身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以市场经济理论加强跑鼓车运动的发展性研究,重视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的科学探索,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战略和落实措施,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把跑鼓车运动和经济连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旅游,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掘创新,赋予这项艺术以更新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和意义,打开它走向世界的命运之门,实现跑鼓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李梦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

[2] 韩起祥.浅谈山西锣鼓[J].黄河之声,2007(3):116.

[3] 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57~66.

[4] 安奋伟,崔海昀.从2700年前驶来的鼓车[N].山西日报,2009- 03- 27.

[5] 李典平.中国襄汾:被遗忘的彪悍疯狂的赛鼓车[EB/OL].新华网,http://www.news.cn.,2010- 3- 13.

[6] 长年刘一.山西襄汾2700多年乡村跑鼓车文化踏上申遗路[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08- 04- 18.

猜你喜欢

比赛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健美比赛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发芽比赛
谁远谁近?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