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学校物质文化创新

2011-03-18王慧霞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创造力物质校园

翟 艳,王慧霞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基于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学校物质文化创新

翟 艳,王慧霞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继承性、标识性和选择性。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创造力开发有重要作用,可以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学校应着重物质文化建设与创新。

学校文化;物质文化;创造力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深入研究和探索物质文化对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探讨的学校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文化的浅层,是我们感官所直接触及的客观存在物。它既是学校内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也是构建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各种建筑物、教学科研设备、雕塑壁画、工作和生活设施、校训名言等,体现独特的学校文化。

一、学校物质文化的特征

学校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在体现着设计者、建筑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也积淀着文化观念的价值存在,传承着学校内在的精神,具有相当的持久性。

(一)继承性

学校的物质文化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一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表明,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总是给改造过的自然打上主观的烙印,并通过这种烙印影响后人对自然的进一步改造。学校的一楼一馆、一庭一院、一草一木也带着深深的烙印,它们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和精神,述说着它的理念、价值和主张;并以其不灭的物质特性,在崇尚知识的莘莘学子中间代代相传,在社会变迁的洗礼中不断积淀、明晰、延续并发展。[1]

(二)标识性

学校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标识性。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是由“大师”和“大楼”组成的,“大楼”当指承载开展知识传承与创造活动的大学校园建筑、设施、环境等物质基础。大学的校园、建筑在人们的心里总是以“大楼”这种“物”的形式,标识性地时时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虽然其承载的理念、人文、观念等文化不全写在大楼上、草坪里,却始终飘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校园里,向往什么、崇尚什么、珍爱什么、鄙弃什么、不屑什么、憎恨什么,只要你去感受,文化就会发出回响。这种物质文化随校园和建筑的存在而时时存在,随校园和建筑的标识而时时向人们展示,并使人在与物的思想呼应中,不断去体察、感悟、感动、感化。

(三)选择性

学校物质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表现为明显的选择性特征。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学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渗透到校园时,学校文化一方面会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着社会各种大众文化,同时也会以鉴赏家的眼光,有批判、有选择地吸纳与自己的主张或价值观念相匹配的社会文化精华,并在逐步凝练、不断升华的基础上,留给世人一些与育人场所地位相符合的物质文化。

二、学校物质文化: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表达办学理念、彰显人文情怀、展示审美情趣、反映价值观念的无声胜有声的载体和场景,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为学校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学校物质文化可以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

1.学校物质文化能解放心灵的潜意识

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固然离不开客观世界,但是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深层心理,就会发现人的本能中蕴涵着巨大的创造力。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作为人类生存的内驱动因,它是人的生命,即人的先天的本能冲动所产生的生存动力,它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受压抑的、反抗性的、富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否旺盛、丰富、深邃,在根本上取决于这个人的潜意识心理。学校物质文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其实就是一个情感解放的过程,美丽的校园、独特的建筑风格、优雅的园中之园、有典型纪念意义的雕塑、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清洁的宿舍、绿树丛荫、鲜花盛开的林间小路、甚至一幅小小的宣传画,都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形成优良的气质,使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审美虽然不能直接揭示自然界的种种奥秘,但却能激活人的深层心理,慰藉、鼓舞、激励、振奋人的潜意识本能,促进潜意识与意识的有机融合,从而为人的创造力提供永不衰竭的源泉。

2.学校物质文化能促进心灵的整合性

就人的创造过程而言,人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有意识,又有潜意识;有理性的逻辑,又有非理性的直觉、想像和灵感等。人们经常认为这些因素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其实在心理高峰状态下,它们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它们的整合虽然是短暂的,却能产生巨大的创造效能。学校物质文化在促进心灵的整合性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性。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人的感性与理性、准备与顿悟、兴奋与抑制、意识与无意识、能力与潜能、理念与直觉等心理因素得到充分的沟通与契合,学生思维活跃,想像飞驰,创造者的创造潜能产生质的飞跃,创造力跃出。[2]

(二)学校物质文化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1.学校物质文化与想像思维

想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形式,其本质是大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物质文化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感知、理解、想像、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参与,其中最活跃的就是想像。此时主体被带入想像世界之中,使思维空前丰富和活跃起来。这也是一个打破时空条件的具体限制,追溯过去展望未来,调动表象储存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独特的审美意象的过程。

2.学校物质文化与直觉思维

直觉是大脑对事物本质的瞬间判断,它对事物的把握通常在潜意识中进行,并以模糊、朦胧、直接、突发等特性凸现于意识。学校物质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本质上说是一种美感教育,一个美的环境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通过感染和熏陶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通过对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花草树木的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从中产生美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和创造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认知的引导作用,美感作为自由感受渗透着直觉能力。直觉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渗透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之中,但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直觉最活跃、最丰富、最奇妙、最动人。

3.学校物质文化与灵感思维

灵感的到来常常带有触发性、偶发性、瞬时性,思想者也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其实,灵感是长期的艰难探索之后,人的脑海里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映象,有的在意识中复现,有的沉淀在意识的底层,有的潜伏在潜意识的深处。专心工作的松弛期间,这些信息映象最容易发生串联或沟通,成为独特的意念或构想,并通过前意识迅速涌现于意识,从而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灵感。从客观条件上讲,一个无压力的和谐的环境和自由抒发的气氛,最有利于得到突破性的灵感。当师生从紧张的课堂上走出来,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校园中,这是灵感产生的最佳环境。一个庄重、美观、大方的校门,一幢充满浓厚历史气息的教学大楼,一座宏伟庄重的雕塑,一片空旷无垠的绿地,学生在与学校物质文化不断“对话”的过程中,灵感得到激发,精神生活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感染,创造性活动也由此产生。

(三)学校物质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1.学校物质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动力

创造活动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人们所以能把它延续下去,情感是润滑剂,也是一个原动力。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作用归根结底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和本能的冲动得到正常的宣泄和引导,从而使之成为人类行为的动力。令人赏心悦目的学校物质文化,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会产生出如磁场般的美的吸引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润物细无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学生的灵魂,熏陶和感染着学生。[3]

2.学校物质文化能够发展学生的意志力

创造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意志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为真理奋斗的崇高理想,没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境界,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他绝不会呈现出令人羡慕的创造力。学校物质文化中包含许多美的艺术作品,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会迸发出在现实生活中少有的光彩,他甚至感到自己就是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能动的感召力和创造力。

三、学校物质文化创新: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保证

(一)深刻认识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学校物质文化是一种潜在课程,是教育行为的体现。优美、健康的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进行规范引导,可以起到道德教化或理性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能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作用。例如,根据学校传统、培养目标和整体规划,建立主题雕塑和纪念碑、亭等,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校风、校训教育等目的,使学生的思想在与其反复“对话”中不断得到升华,形成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学校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和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赋予校园建筑和公共空间应有的文化本意

校园建筑和公共空间,无论构建者怎样精心设计和建构,并赋予其多么深厚的文化意蕴,但它毕竟是沉默的、无言的。只有那些读懂其文化意蕴的人,上升为一种显性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寄托,并投射到校园建筑和公共空间之中,才能让人们理解其文化意蕴,了解其建筑风格,崇尚其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所以,挖掘文化涵义,赋予现有的校园建筑和公共空间应有的文化名称,是我们完成历史传承,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内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应有举措。沧桑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对学校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追溯,名人名师的纪念,都可以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上“活”起来。北大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学生运动的中心,北大的许多景观命名都可以清晰地看出北大人的奋斗足迹和爱国传统,它既彰显了前人的业绩,又激励后人为之奋斗。同时,我们在挖掘学校物质文化时,一定要注重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办学特色在物质文化上的投射作用,正确处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外来、通用和特色、一般与重点之间的辩证关系,着重在去俗趋雅、营造意境等方面下工夫。

(三)科学规划,构建内涵丰富的文化设施

规划是基础,统筹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空间,优化设施布局,协调建筑风格是提升设施品位、建设幽雅校园的关键所在,也是留存历史、展现学校发展路径的必然方法。通过校园规划,既可以使校园设施、山水园林、道路树木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又可以通过探究学校发展历史文化脉络和文化设施规划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隐含和记载着学校精神,显示学校的灵性,为师生提供宝贵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

(四)着力打造学生行为过程与审美思维的和谐统一

学校物质文化不仅要让人们看起来耳目一新,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要让人们愿意在其环境生存活动,形成人景呼应、人物互动。景之美,物之美,都是在人们的运动过程中展现的。没有人的呈现,没有人的行为的延伸,物质文化的存在和拓展价值就失去了主体审美体验。只有把校园设施命名过程引导为师生共同创造、共同研究、共同体验的过程,把理想的名称与现实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共同参与,才能培养其审美思维。北京师范大学的“曦园”,山东大学的“小树林”,都是学生经常在此晨读、相互讨论问题、开展多种活动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校园文化空间。这种特定的校园文化空间,不仅使学生实现认知审美体验,而且养成了自觉学习思考的习惯,真正体现了物质文化育人的本质,起到了物质文化陶冶人的效果。

[1]余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黄家贤.在隐性教育中培育学校精神[J].教学与管理,2004(5).

G521

A

1671-2277-(2011)05-0008-03

金锡萍

猜你喜欢

创造力物质校园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