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以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鲁东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2011-03-18薛娜
薛娜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
——以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鲁东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薛娜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目前,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已成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两者在课程设置方面既存在着共同问题,又有各自的优势,通过夯实通识教育课程,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重视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增加自主选修课程,推动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专科;课程设置
本文选取山东省内的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和鲁东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找到其存在的共同问题和各自发展的优势,以便做到优势互补,构建新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奠定基础。
一、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一)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同点
1.专业定位基本一致
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都为“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大学(本科或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可概括为“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强能力、高素质”。
2.课程理念基本一致
历史上有影响的课程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科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二是活动课程论,强调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三是结构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1]对比两所学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发现本专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都是以学科课程论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3.课程结构基本一致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对比两所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课程结构都是主要包括三个板块: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未来小学教师所需的较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二是学科专业课程,一般是为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门学科教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系列课程;三是教育专业课程,这主要是毕业生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另外,从学生学习的自主程度来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分。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指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兴趣,发展专长。
4.教育教学实践基本一致
对比两所学校发现,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都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方式趋于多样化。另外,教育教学实践时间较过去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且强调“不断线”地贯穿于整个学程。
(二)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同点
1.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采取的是“分科培养”模式,设立小学教育语文方向、数学方向、英语方向、科学方向等。而鲁东大学采用的是“综合培养”模式,设置小学教育专业而不分具体方向。
2.引领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不同
培养目标是指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具体质量规格,它是专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培养的前提,也是检验小学教师培养质量的标准,更是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重要保障。培养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设置。对比两所学校发现,其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中文方向为例)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了解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掌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具有初步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师”,[2]其落脚点是小学教师;而鲁东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宽厚,教学技能全面,适应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其落脚点是培养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管理人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对教师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同
“三字一话”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三字一话”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要比其他阶段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但是,在不同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对教师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由于是由以前的中师升格而来,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中师特色,对职业技能非常重视,在课程设置上,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书法、教师口语课程,而且开设时数较长,书法68学时,教师口语94学时,同时在不同时期还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师口语技艺测试、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测试,对不合格的学生继续加强教育,直至合格为止。而鲁东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汉字与书写艺术、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艺术则属于选修课范畴,所占时数较短,汉字与艺术36学时,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艺术36学时。
二、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共同问题
1.通识类课程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只重视工具性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又称为普通教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学科的教育,最初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为知识而开设,而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人文素养。今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仍然是普通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但除此之外,普通教育课程还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而反观当今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无论是专科院校的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的鲁东大学,虽然通识类课程总量的比例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外,其余全是马克思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政治类课程,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只在公共选修课中有所体现,门类少且不成体系。这种过于强调工具性课程,对其他通识课程不够重视的课程设置,致使学生出现知识面狭窄、个人修养水平不高等状况,弱化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广博性。
2.学科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且内容庞杂
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4]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无论是专科阶段还是本科阶段,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重学科学术轻教育学术。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高,内容庞杂,门类多,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主干课程不突出等,而且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纵深发展,忽视学科之间横向联合。
3.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且针对性不强
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双专业性”,即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反观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无论是鲁东大学还是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虽然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都突破了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增加了多种教育类相关课程,种类较以前相对来说丰富了很多,但是就所占比例来说,和国外很多国家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相比还是较少。而且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追求理论性的提升,与小学教育实际相脱离。另外,其中还存在某些课程内容陈旧或过于注重理论体系,不能根据社会生活和小学教育的发展及时淘汰旧内容、增加新内容的状况,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实际发展。
4.实践类课程匮乏,形式单调
虽然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近几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种类也有所增多,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对实践课程非常重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都设置了很多实践类课程,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0%到50%不等。而反观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都还是主要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为主,而且时间相对来说还是较短,且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真正深入到小学实际,体验小学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成效不是特别显著。
5.选修课程少,学生的自由空间有限
小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为此要求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但是反观现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仅有10%左右的任选课,而且由于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部分课程被开成了系内指定必修课,学生的自由选择度并不大。
三、革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策略
1.夯实通识教育课程
现有无论是专科阶段的小学教育还是本科阶段的小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大学英语和公共计算机为主的工具类课程和以“两课”为主的德育类课程。为了培养适合素质教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必须改革通识类课程,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
一是改革德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行“理论讲授+社会实践”的模式,加强社会实践,通过指导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增开一些新的工具类课程。三是增开素质类课程,尤其是和当今小学教育有关的素质类课程,提高准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
2.整合学科专业课程
针对学科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必修课程,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二是确立核心课程,每个专业都要确立2~3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必须达到同类专业的学术水平,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三是减少必修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时数;四是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3.重视教育专业课程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比中学教师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如何教”。因此,本专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重视和改革当今的教育类课程:(1)加大教育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是普遍现象,如德国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数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而我国教育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低,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教育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2)整合当前的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当前教育专业课程过多追求理论深度的倾向,增加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同时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在这方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庞云凤老师已做过尝试,经过多年摸索和总结,构建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一系列综合教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3)改革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倡案例教学法和微格训练法等方法,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4)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加强“三字一话”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开设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陶冶学生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
4.强化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教育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来进行整合,才能内化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课程,要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采取参观学习、试教、教育见习、教育观摩、教育调查、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另外,还必须注意综合性。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和检验,每项活动均应调动各方面、各学科的力量,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教育学科、教学法教师及其他有关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有效的指导。
在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转变教育实践观念。教育实践课程是学生素质的集中表现,是师范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教育实践课程目的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实行教育实践模式多样化。四是要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五是要适当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将课时提高到占总课时的10%。六是要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微格教学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的作用。
5.增加自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积极性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摒弃单一的必修课程制度,既要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主体性,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精简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课时比调整为2∶1。同时,还要彻底改变选修课程内部的“四多四少”现象,即指定选修课程多,任意选修课程少;专业选修课程多,公共选修课程少;单学科选修课程多,跨学科选修课程少;理论性选修课程多,应用性选修课程少。通过改革,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使选修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平台。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淄博师范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汇编[Z].淄博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编,2009.
[3]鲁东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B/OL].http://www.psy.ldu.edu.cn/p=333.
[4]李其龙,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G652
A
1671-2277-(2011)05-0024-03
陈兴安
【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