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践思考
2011-03-18马淑苓
马淑苓
(天津市崇化中学,天津 300120)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践思考
马淑苓
(天津市崇化中学,天津 300120)
新形势对学校德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学校提出创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模式,即面向全体,关注全程,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学校完善基础性德育课程,积极探索校本德育课程,挖掘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追求文化浸润教育。
德育;课程;思考
一、新形势对学校德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讲话指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温家宝总理也强调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纲要》重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智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受教育者内在的潜质开发和启蒙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的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构建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的思考
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他育,重学科教学、轻人文教育和信仰等问题,学校提出要创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模式。全面发展是指面向全体,关注全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是要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包括:胸怀远大,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知恩图报,关心他人,善于团结的合作精神;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道德精神。
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重要举措,我们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包括:一是基础性必修课程:显性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班团活动课、规定的法制教育课、心理课),隐形德育课程即各学科教学中都有德育课程(目标、态度、品质、习惯)。二是活动类校本德育课程。三是文化浸润课程。
(一)完善基础性德育课程
1.创新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品德的建构
积极推进基础性德育课程(政治、思品、心理等)的课堂教学创新,改变过去德育课教学中“说教式”,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弊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把重建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方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选择案例教学,创设情境,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构建师生之间多重对话的平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德育真正入脑入心。
2.抓好学科渗透,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基础性必修课中,德育蕴藏于课程之中,课堂教学无处不包含德育。在基础性必修课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文科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理科教学中体现科学的严谨与创新。
在课堂中关注德育要素的贯彻实施,精心培育课堂教学文化,即以爱育爱的大爱文化,表扬为主的激励文化,主动参与的自主文化,求新求异的创新文化。在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下,关注各类学生发展。
在课堂中关注德育要素的贯彻实施,学校不仅关注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落实。
在课堂中关注德育要素的贯彻实施,我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学校编写了行为习惯实施细则,将六十个习惯分解到不同的年级,确定了48个字的工作基本思路:
规划“长远”着眼“现在”,启发“明理”重在“导行”,
完善“他律”倡导“自律”,注重“培养”兼顾“矫正”,
抓住“学校”关注“家庭”,强化“行为”形成“文化”。
针对各年级特点,学校修改完善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细则》,制定了《教师教学行为细则》。《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实施细则》不仅有详细的教育内容,还有相对应的实施标准、方法与策略。教师们在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注意纠正不良习惯。
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达到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二)积极探索校本德育课程
1.将常规教育活动课程化
将经常化的教育活动纳入课程,使教育活动的目的更明确,实施更规范。例如新生的入学教育,每周的升旗活动、班校会、年级会等。以新生教育为例:我们为新生编写教育读本,制定新生教育手册。新生教育包括:校史教育,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三风一训”教育,立志成才的人生规划教育、礼仪规范教育、学法指导教育等。校长亲自讲校史,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三风一训”,学生参观校史馆、参观学校原址天津孔庙,参加祭孔活动;立志成才的人生规划教育,学校则请成功人士介绍理想与奋斗的历程,请历届成功的校友介绍成功的经验,发挥学生身边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学生分析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德育校长讲校规,解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学校若干项规章制度,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班规;教学校长讲学法,学习常规要求,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改进策略。
2.探索学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
校本课程就是由学校组织管理,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结合崇化中学的实际和历史,学校的校本课程定位在弘扬历史和文科特色。
一是人文特色课程。包括:人文讲座,读书指导课程,国学知识课程,英语口语和第二外语。
二是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军训、学军学农、义工、社会问题调查。“关注社会”社会问题调查(类似研究性学习)每年在高一年级进行,是由学生自选课题,自主研讨,合作学习。如中学生交通现状的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的调查、生活中的物理……
三是传统艺术体育类课程。艺术类有:书法、砖雕、泥塑、剪纸、风筝。文艺类有:民乐、民族舞蹈。体育类有:武术、太极、球类。
四是活动教育课程(实施震撼式德育),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新年新诗会,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十八岁成人仪式,五四青年节,科技节,外语节,国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
(三)挖掘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追求文化浸润教育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作用,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石头、每一个角落都彰显一种特有的育人功效。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文化、感受教育。
一类是校训校史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校风教育,要让所有的学生深入地了解学校从建校到今天的发展历程,了解从学校走出的成功校友的成长历程,了解校名的来历、校训的深刻内涵,了解学校的校歌、校徽的含义,让学生逐步感受学校的文化、学校的风气。
二是特有的环境育人功效。教育家布莱森曾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熏陶和影响。”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它既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崇化中学坐落在天津市的老城区,学校抓住了老城厢教育的布局调整和示范校建设机遇,在学校建设的设计上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传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青砖、青瓦、青石的建筑风格与老城厢浑然一体,古朴典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风貌。庭院内设有建校纪事碑,记录着学校发展的历史,庭院深深、树茂花香,坐在庭院的木质座椅上那专心读书的学生,以及远处传来的读书声,形成了宁静祥和而又浓烈的书香气息。
学校的教学楼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将楼宇命名为“明”自开头,崇化国学第一讲堂位居文庙叫“明伦堂”,学校的礼堂——明伦礼堂,学校教学楼和办公楼楼名分别命名为明思楼、明智楼、明德楼,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们所在的研修楼,取创办人“严修”的谐音字,突出自主学习,并注明楼名的含义。
学校投资建设了四大主题长廊,即:学校的荣誉长廊、人文长廊、科技长廊和艺术长廊。人文长廊位于明思与明智两个教学楼内:包括办学理念的解读、校训校风的含义、“立德修身格言”和“尚学践行格言”的育人要求;百学图和百龙壁的寓意,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引领,历任知名校友榜样示范等,润物无声地促进崇化学子成长进步。
G631
A
1671-2277-(2011)03-0047-02
责任编辑:陈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