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研究:公民公共精神的视阈
2011-03-17陈宝胜
陈宝胜
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研究:公民公共精神的视阈
陈宝胜
理论界对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现有研究成果不同程度上揭示了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但现有成果的解释力依然不足。公民公共精神是包括公共意识、公共正义、公共情怀、公共道德、公共参与的动态综合系统。实证调查显示,公民公共精神存量不足是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治理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现状,必须大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为反腐倡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公务员道德失范;公共精神;公共意识;公共正义;公共道德;公共情怀;公共参与
一、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现状及其原因研究概述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失范”来描述当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互相矛盾时,在个人与社会中出现的混乱状态。〔1〕迪尔凯姆认为,一个高度失范的社会有解体的危险,因为它的成员不再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处于失范状态的个人缺少行动指南,因为他们几乎不大懂得个人的欲望和行为要受到社会的约束。默顿进一步认为,社会失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社会所规定的目标同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即当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用以达到这种目标且为社会规范引导的手段不一致时,社会便会出现失范。〔2〕根据杜克凯姆和默顿的社会失范观点,可以认为公务员道德失范是指国家公务员的道德价值及其要求和规范出现缺失或缺乏有效性,以至不能对公务员发挥正常的行为调节作用,从而导致公务员行为出现混乱或无序的一种状态。公务员道德失范既包括公务员职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失范,又包括公务员道德规范本身的缺失,即一方面“有规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守”,另一方面表现为 “制度”的缺失:社会上缺乏约束公务员行为的道德规则。本文所指公务员道德失范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和个体道德行为的失范,即“公务员行为出现混乱或无序的一种状态”。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钱物质的诱惑极大地彰显其对意志薄弱者的杀伤力,而由于权力制约不足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政府官员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和小团体牟取私利的腐败现象,即职务犯罪现象已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3〕公务员道德失范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经商型、权力设租型、公款公贿型、贪污腐化型、卖官鬻爵型、渎职型、泄密型、隐匿财产型等。〔4〕从 1997年 10月至 2002年 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 861917件,结案 84276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 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 37790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县处级干部 28996人,厅局级干部2422人,省部级干部 98人。2003年,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 30823件,查办涉案犯罪嫌疑人 33666人,其中被查处的省部级高官超过 20人,包括刘方仁、田凤岐、李嘉廷、王雪冰和王怀忠等。近十年,省部级高官每年因腐败落马的数字在 16-17人之间。〔5〕近年来,官员腐败案更是有增无减,案件涉及人员之多、地位之高、金额之大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杨世洪、刘方仁、韩桂芝、李达昌、张国光、王忠麓、程维高、陈良宇等一大批高官的相继落马,腐败窝案、群案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 32439件 41531人,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 18191件,重特大渎职侵权案 3175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 2670人,其中厅局级 204人,省部级 8人①参见 2010最高检工作报告:http://www.legaldaily.com.cn/zt/content/2010-03/12/content 2081600.htm?node=21669。。这都在昭示着当前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严重程度。
1)补充营养。开花前后喷2~3次0.3%~0.4%的尿素溶液,盛花初期喷1次0.3%~0.5%的硼砂溶液,花后喷1次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能提高坐果率。
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从理论上对其原因进行了大量分析,已有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1)政治和意识形态决定论。从政治和意识形态入手,把公务员腐败归因于某个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与感情色彩,曾是一个阶段的主导话语,现在虽已慢慢淡出,但仍有一定市场。(2)文化传统决定论。认为历史文化传统是造成当前公务员道德失范的原因。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腐朽成分可能对公务员道德存在一定影响,但将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归咎于传统文化,可能会导致走进文化优劣论的窠臼,陷入消极悲观的境地,不利于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的治理。 (3)多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学术界开始引进国外理论和范式来分析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主要有 “寻租”理论、权力异化理论、文化冲突论、人性论、制度论等。其共同特点是抓住某一方面作深入分析,因而较有深度和解释力,但缺点也很明显:只抓住某一方面作深入探讨,往往显得有些片面或武断,导致分析不够全面,所以往往不能解释复杂情况,有挂一漏万之嫌。 (4)系统分析。这是比较全面理性的分析模式,它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看成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减少了片面性和武断性,研究结论也较切近实际,是最为成熟和理性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综合以上分析模式得出的研究结论,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原因大致包括:1)意识形态决定论;2)人性论;3)公务员道德教育滞后;4)公务员群体对公务员职业及公务员职业道德缺乏认识;5)市场经济的缺陷;6)市场化不彻底; 7)传统文化的影响;8)监督制约机制缺乏;9)制度化不足。以上结论对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现状都有一定解释力,但也都存在不足之处,意识形态决定论很难解释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芬兰、冰岛等国家政治透明、政府廉洁的现状②参见: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1996-2006.http://www.transparency.org.。人性论、公务员道德教育滞后、公务员群体对公务员职业及公务员职业道德缺乏认识、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或市场化不彻底、传统文化的影响等也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监督制约机制缺乏和制度化不足确实是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但就江苏“用 1440多项制度建设打造反腐长城”③http: //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7-05/21/content_6131359.htm.的实际效果来看,“制度”尤其是一般层面的廉政法律、规章或制度对治理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考察④关于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现有 “原因”的述评,请参见:陈宝胜.中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与公务员道德失范关系研究 [D]. 2008,第 11-15页。,需要进一步拓宽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的思考视野,本文认为,公务员道德失范与公民的公共精神相关,公共精神层面的某种缺失和危机是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关键原因。
二、公共精神的意蕴涵摄
第四,公民公共道德缺失。与公共正义感一样,公民道德感并不缺乏,但存在明显的弱化、虚化现象,调查显示公民公共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对比经验观察,我们认为被调查对象可能还存在高估自己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状况,如对走路是否会闯红灯,2.07%和 41.3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经常闯红灯”和“偶尔闯红灯”,1.24%选择“没这个意识”,选择“一般不闯红灯”和“从不闯红灯”的高达 44.63%和 10.74%,与经验观察存在明显差距。对问题 “您在公共场所会不会随地吐痰”, 37.60%的被调查对象选择 “从不随地吐痰”, 53.72%和 7.44%选择“偶尔会随地吐痰”和“基本上都是随地吐痰”,1.24%选择“其它” (部分注明“不确定”或“不罚款就随地吐痰”)。对“您怎么看‘做生意赚钱是本事,采取什么方式不重要’这种说法”,14.46%和 57.85%选择“很不同意”或“不同意”,16.94%认为 “有些道理”,而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占到 9.50%和1.24%。
定义公共精神需要考量以下向度: (1)公共性。公共精神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公共领域,公共精神的本质在于公共性。 (2)价值倾向性。公共精神与公共利益和公共参与相关,但对公共利益的关怀和参与要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善”,它体现价值正当性,具有明显的价值关照和正义精神。 (3)历史性。公共精神不是某一时代的专利产品,它具有历史共向性和传承性,不同历史时代的公共精神行为具有历史性,它必然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4)知行一致性。公共精神不应只是思想或认识层面的感知(perception),它更注重体现内在精神的外显行为,强调一以贯之的公共道德行为和富于公共情怀的积极而理性的公共参与,“行”更能体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意蕴。因此,公共精神是指公民自觉坚持公共生活的公共性本质,以公共利益为旨归,积极关怀、参与公共事务,坚持社会公德,捍卫社会正义的内外一致的意识和行为。公共精神是一种精神,但不止于“精神”,它是从内在意识到外显行为的综合系统,包括:公共意识、公共正义、公共道德、公共情怀以及公共参与五个方面。
再次,公民公共情怀乏弱。整体而言,公民基本不愿为公共利益主动请命,缺少与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的精神与勇气,缺乏为公共利益“敢为天下先”的行动和担当精神,公民公共情怀乏弱。如对“您去政府部门办事,经办人暗示要 ‘好处’,您会怎么做”,12.81%和 34.71%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给与满足”和“适当满足”,24.38%和 4.55%选择“不予理会,坚持通过正当渠道办事”和“不予满足,找他上级领导或纪检部门检举揭发”,23.55%选择“不好说”。对“假如知道某项公共工程存在贪赃枉法或质量问题,您会怎么做?”,11.57%选择 “从不关注这些问题 ”; 18.18%选择“知道了也不会做什么”;33.47%选择“只在私下里议论”;2.89%选择“找当事人讨论这个问题”;20.66%会“向有关部门举证举报,举报过后就与我无关了”;仅有 7.02%选择“会向有关部门举证举报而且一定要得到满意答复”;另有 1.65%选择 “其它”,其中有人注明 “不好说”,有人表示“普通百姓 (‘一介草民’),没有这样的机会”等。
公共正义是个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应有的价值标准,它崇尚社会公平和多元理性,追求基本道德基础之上的公共善和公共利益。柏拉图认为,一个好 (善)的城邦应当具有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而正义是最高德性。〔9〕亚里士多德把正义看作是人的一种品质,是各种德行的总汇,他认为“这种品质使一个人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情,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10〕而罗尔斯则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美德一样。”〔11〕公共正义感是公民公共精神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公共正义感的公民,所谓公共精神也就成了无根之木。一个缺乏公共正义感的社会将会走向无序与堕落,社会各种规范和制度也会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公共情怀是一种带有浓郁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感的心境,这种心境激励与促使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感的独立个体将公共意识的理性自觉和公共正义感的价值关怀外化为自觉而理性的行为,表现为一种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非理性”动力,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心和勇气。公共情怀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理性动力,它是联系内在自觉和外显行为的纽带。公共情怀并非要求公民不考虑自我利益而做一个完全利他的人,但它确实要求公民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将内在自觉转化为现实而理性的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公共决策、维护公共正义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公共参与影响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政治环境,有助于培育公民社会和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有助于监督和制约政府,促进廉洁行政和高效行政。公共参与是维系公民和政府及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环节和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公共参与和公共道德同属公共精神的行为层面,但它们是不同层面的行为实践,以公共意识为前提,公共正义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公共情怀为动力,公共道德为起点,自觉而理性的、旨在促进社会正向发展的公共参与是公共精神的终极关怀。
公共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公共精神的基础表现。亚里士多德说:“要真正配得上城邦这一名称而非徒有其名,就必须关心德性问题。”〔12〕公共道德调节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是社会基本行为准则。公共道德体现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公共精神的行动起点和基本规范,只有具备公共道德,公民才有可能走向更高层面的公共参与,并在公共参与中做到坚持公共正义,捍卫公共利益。虽然公共道德有其基本内核,但公共道德的内涵和外延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公民公共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
公共意识、公共正义和公共情怀属于公共精神的内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倾向,而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属于公共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公共精神的外显行为。公共意识、公共正义是公共情怀、公共道德、公共参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感,公共情怀、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也就失去了生长点;公共情怀、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是公共意识、公共正义的发展和升华,没有公共情怀、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感就流于空洞和虚化。公共意识是理解和坚持公共正义、积极而理性地介入公共领域、捍卫公共利益的前提。公共正义为人们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价值参照,以追求公共正义为目标的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才是公共精神的实质,那种阻碍社会发展乃至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的公共参与不是公共精神的题中之义。公共情怀则是联系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与公共参与的桥梁和纽带,离开公共情怀,公共意识便只能止于意识层面而难以转化为实际行为,公共正义便难以彰显。离开公共道德与公共参与,公共意识、公共正义、公共情怀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这同样不是公共精神内涵的应然状态。
三、中国公民公共精神现状
中国公民公共精神历来不足,鲁迅说:“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不很多。”〔13〕明恩溥认为:“中国人不仅对属于‘公众’的东西不感兴趣,而且若防范不严,便可唾手可得,很容易成为偷窃的目标。铺路的石头搬回家去了,城墙上的砖也一块一块地不见了。”〔14〕林语堂说得更直白:“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15〕为了解中国公民的公共精神现状,笔者于2007年在江苏南京、湖南岳阳、安徽巢湖三地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从调查数据来看,中国公民公共精神明显不足①调查集中于三地部分地区,地区内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 600份,收回有效问卷 496份。此次调查范围较小,明显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目前公民公共精神现状,但考虑到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在大陆属前三甲之列,是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南京市既是省会城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和安徽两省2006年 GDP大陆排名分别为13和15,总体发展水品相当,且都直接下辖农村地区,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可比性;岳阳和南京一样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巢湖市和岳阳市二者都是地级市,与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之间正好形成对比。更重要的是,三地都地处我国东中部地区,历史上人文荟萃,英雄辈出,是国民公共精神比较发达的区域。“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三个地区的公民公共精神存量对中国的公民公共精神现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公民公共意识不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公民公共意识存量较高,公民国家民族大义意识强烈,但当涉及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时,仍有近四成受调查对象不同意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中国公民公共意识存量不足。如回答“如果您现在有权参与各级政府领导人选举投票,您是否会审慎地考虑您该选哪位候选人”时,只有 25.6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非常慎重地考虑”;选择“会考虑”的占 50.83%;回答“不考虑,选谁都一样”的占 17.77%;回答“领导或朋友让我选谁就选谁”的占 1.65%;而“谁直接给我好处就选谁”的占 0.83%;3.31%选择“说不好”。在被问及“假设有外国人向您打听您家附近的军用设施情况,并且表示如果您能详细介绍,他会给您很高的报酬 (五万美金),您会怎么做?”时, 2.8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 “收下钱,告诉他情况”;2.48%选择 “要更高价格”;41.32%选择“不理会他的要求”;44.63%选择“稳住他,找人向有关部门举报”;4.55%选择“揍他一顿,送有关部门处理”;1.24%选择“其它” (0.41%注明“不知道”,0.83%注明“和我无关”)。
其次,公民公共正义感虚化。调查显示公民公共正义感比较强烈,但对比涉及公民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问题的答题情况,我们发现公民公共正义感“虚化”现象严重:当与自己利益无关或作为局外人来讨论问题时,公共正义感和公共意识表现强烈,但当面对自己切身利益、置身事中,或需要采取实际行动时,被调查对象往往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对问题“您的家人盗窃公物,现在警察前来调查,您会怎么做”,选择“想办法回避调查”和“装作不知道”的分别为 19.01%和25.62%,选择“拒绝反映情况”的为 6.61%,表示“如实反映情况”的仅为 40.08%,8.26%选择“其它”。对“假如知道某手握实权的政府官员贪赃枉法,您会怎么做”,选择“积极举报,坚决要绳之以法”的仅占 11.98%,选择“举报过后就与我无关了”的为 14.05%,而回答“私底下说说”或“与我无关”的分别为 42.15%和 26.86,另外还有 4.96%的被调查者回答“积极巴结奉承,这样的人能为我办事”。
最后,公民公共参与不足。调查显示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热情和信心不足,但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正在觉醒,已经有了主动参与意识和实际参与行为。如对“如当地政府出台的某项政策不会损害您的利益,但您认为是错的,会怎么做?”,14.05%选择 “不闻不问”; 58.26%“只在私下议论”;12.40%会 “向报纸、电视台或其他媒体反映”;8.26%“直接找有关部门提建议”;4.55%“向政府其他部门反映或申诉”;1.65%选择“其它” (部分注明“想讲,问题是向谁讲?谁会理你?”或“写文章批评”)。对“您有没有向政府部门提过建议”,79.34%回答“没有”,18.18%回答“有,但很少”,2.48%选择“经常这样做”。对问题“您以后会不会向政府提建议?”14.46%回答会提建议,4.53%希望政府多为公民提供提建议的平台或渠道,76.46%选择不会提建议,其中有人认为提建议没有用;有人认为政府官员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会听老百姓建议;有人认为提建议的渠道不畅通,浪费时间精力;还有人担心提建议会被“穿小鞋”。
公共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对公共生活的态度、看法、价值观、责任感、参与意识等的总和。公共意识是独立自由的公民应当具有的社会整体意识和观念,它要求公民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公共意识并非“期望公民必须变得无私并在行为上完全利他,但它确实意味着,公民有责任既要发现他们自己的个人利益也要发现政治社群的利益,而对这一社群利益,他们负有契约性的自制的责任。”〔8〕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的理性前提,没有公共意识对公共生活的理性自觉,公共精神的其它方面也就失去了生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公共意识通常表现为社会整体意识、公德意识、法律和规范意识、人格精神、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爱国意识、公共参与意识等等。
推荐理由:《怪物探测器》是葛瑞米·贝斯最新创作的作品,延续了其三十多年来一贯的非凡想象力和画中藏谜的创作特点。相较于前期创作,葛瑞米·贝斯晚近的作品更多地走进儿童心理主题,这本《怪物探测器》即通过幽默有趣的方式表现了孩子内心特有的恐惧感,并鼓励孩子拿出勇气去面对它。
关于公共精神 (public spirit),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谭莉莉认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民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6〕公共精神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尤其是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这些命题,但将公共精神仅仅归结为一种价值取向,并将其局限于公民社会,定义明显过窄。陈建平认为,公共精神“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7〕认为公共精神是关心公共事务、致力于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公共秩序,营造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意愿,这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公共精神的本质,但将公共精神局限于现代社会,显然忽视了公共精神的历史意义。
For all statistical analyses, the results were conside-red signi fi cant when two-tailed P-values were < 0.05.The distributions of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bas-eline comorbid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both groups.
四、中国公民公共精神现状与公务员道德失范的关系
(一)公民公共意识不足是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社会心理基础
公共情怀是一种带有浓郁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感的心境,这种心境激励与促使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感的独立个体将公共意识的理性自觉和公共正义感的价值关怀外化为自觉而理性的公共行为,它表现为一种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非理性”动力,只有具备公共情怀的公民才能将对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的自觉转化为理性的公共行为,公共情怀不足,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感很容易成为华而不实的海市蜃楼。公务员群体缺乏公共情怀会使他们在面对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抉择时,更容易选择个体利益而出现失范行为,缺乏公共情怀的公务员只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面对各种外部诱惑时他们很容易置自己职责和道德规范于不顾而出现失范行为。
(二)公民公共正义感虚化是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社会价值基础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7〕。正义是公共精神的价值前提,虽然正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表现,但其基本价值内涵是一致的。“在一个由公众承认的政治正义观念加以有效调节的秩序良好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接受相同的正义原则。”〔18〕政府的正义实践就是对社会基本原则的坚持和维护,而这种坚持和维护必然需要公共精神的支撑。而公民公共正义感的“虚化”和“知行背离”现象为公务员道德失范提供了社会价值基础。
首先,公务员群体公共正义感虚化为公务员道德失范提供了“价值正当性”。亚里士多德从为政的角度阐明正义的意义:“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共同体秩序的基础。”〔19〕随着中国公务员群体公共正义感的虚化,公正再也不是他们 “为政”的准绳——为了个人或小群体私利,是非可以不分、曲直可以不明,共同体的正当秩序当然也可以置若罔闻,公务员职业道德与操守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品——公务员道德失范行为找到了 “价值正当性”。其次,社会公民公共正义感的虚化为公务员道德失范提供了“社会正当性”和社会基础。公民公共正义感虚化的社会,社会规范是否正义、社会行为是否正当再也不是公民判断是非的真实标准,是否遵守社会规范和采取何种行为都要根据切身利益的计算和对实际情势的评判,社会为公务员道德失范提供了“社会正当性”和价值基础。再次,公民公共正义感虚化既使公务员道德失范失去了外在监督和制约,又为公务员道德失范提供了外在激励机制乃至成为公务员道德失范行为的触媒。公民公共正义感虚化使公民一方面在面对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时,表现出言语与思想上的不齿与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则又表现为对失范行为的冷漠,对道德失范公务员的羡慕、迎合、奉承、追逐等二元分裂式的矛盾现象,这会对公务员道德失范形成事实上的激励机制,有时甚至直接催生和诱发腐败。“在羡腐心理的支配下,公众一方面会大声疾呼打击腐败——‘伤害并毁灭’,另一方面也希图得到和占有腐败者拥有的一切,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如行贿送礼等收买贿赂公职人员以达其目的,这样一方面会使腐败者更加腐败,另一方面也会腐化一些原先清廉的官员,使其成为腐败者,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会不择手段谋求权力以便直接以权谋私,从而使准官员或公职人员成为潜在的或事实上的腐败者……在羡腐心理的支配下,公众极易产生从众行为,竞相羡慕和追逐腐败,从而导致腐败行为的合理化、正常化、社会化、大众化。”〔20〕
(三)公民公共情怀匮乏是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社会非理性基础
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务员道德的形成需要公民具有普遍的公共意识,一个公共意识缺失的社会不可能会有理性文明、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道德群体。公民意识不足是公务员道德失范的心理基础。首先,公务员群体公共精神不足是造成公务员道德失范的内在心理原因。“那些具有公共精神倾向的人通常对政府有兴趣并尊重政府,具有公共精神倾向的人有更大的善或公共利益的观念,在政府组织中,当具有公共精神倾向的人占据优势时,政府就最少腐败和最讲道德;相反,当政府中具有私益倾向的人占据上风时,腐败和不道德的行为就有增加的可能。”〔16〕转型期的中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务员群体公共意识在不断下降,私人意识却极度膨胀,而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公务员必然要面对各种诱惑,因而很容易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其次,公民公共意识不足是造成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社会心理基础。第一,公民公共意识不足是公务员公共意识不足的外部环境,是公务员公共意识不足的社会土壤;第二,公民公共意识不足使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失去社会监督和制约;第三,公民公共意识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的触媒和催化剂,公共意识不足的公民也许会为了给自己谋利益而利用各种手段拉拢腐蚀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公务员。
c) 对采集到的报警数据进行合理化分析,实现报警优先级、上下限、报警原因、报警处理规程以及便捷的数据及趋势查询功能等。
“归因虽然是人的认知活动,是一判断和推论过程,但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归因不仅意味着对外在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说明,也还意味着对行为者的评价,由此才对行为者产生了动机作用,或者是使其积极努力,或者是使其消极泄气。”〔21〕社会公众在面对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时,通常会将这种失范现象归因于制度、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心理归因的影响下,缺乏公共情怀的公民往往会有“无力回天”之感,出现消极不作为甚至羡慕盲从现象,从而丧失改变公务员道德失范现状的动力和信心,使公务员道德失范行为失去了应有的外部监督和制约力量,这又给道德失范者以某种心理暗示,进一步强化和催生其失范行为。同时,公共情怀的匮乏还会使道德失范公务员乐于看到公务员道德失范和规范缺失的现状,而那些有良知的公务员在普遍的道德失范和规范缺失面前也会因难以摆脱集体规制的影响而走上道德失范之路。
(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大发展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研发投入对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应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大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四)公民公共道德缺失是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社会道德基础
公共道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它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它可以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公务员道德是社会公共道德体系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它能够为社会公共道德提供榜样示范,常常能够引领社会公共道德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一定社会的公共道德则构成公务员道德的社会基础,是公务员道德的社会道德环境。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状况必然会对公务员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激励和促进作用,而无序的社会公共道德状况则会给公务员道德建设带来恶劣影响。
1.要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课堂容量。教学起点应是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不能盲目拔高;例如大纲在词汇要求上分为四会、三会和二会,在语法要求上分为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都是教师把握教学起点的依据。课堂容量也应适度,容量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许多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提出的“Comprehensible input(i+1)”,都肯定了输入语言信息要合理性、针对性。调查表明,34%的学生认为,初中与高中最大区别是课堂上,高中要求记大量笔记,教学内容多;50%的学生认为,高中英语课难度大,听课吃力。可见教学起点过高和课堂容量过多是造成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如前所述,公共道德的缺失一方面会使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消极应对、盲目从众的非正常行为,使公务员道德失范行为失去社会力量的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公共道德的缺失还会使社会公众很容易出现社会偏离行为而主动奉迎腐败者,这常常会成为诱发和催生公务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直接原因和社会环境。在公共道德和公务员道德的道德循环链之间,公共道德沦丧的现状很容易使公务员道德和公共道德之间出现双向刺激、激励和强化的危险现象,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说公共道德缺失的现状是造成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社会道德基础。
(五)公民公共参与不足是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社会行动基础
公共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它反过来又能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公共参与有利于公民监督公务员行为,防止和遏制公务员道德失范的发生。中国公民公共参与不足为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提供了可能性和行动空间。国家公务员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公共权力的固有特性导致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务员极易受到诱惑和腐蚀。保证公务员正确行使权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便是公共参与,有效的公共参与能够将公共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公共参与不足则必然会导致针对公务员的外部监督和制约缺失,为公务员道德失范提供可能性和现实空间,没有有效的公民公共参与,我们很难希望道德失范的公务员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和制约,这会对道德失范的公务员形成强化效应,使其敢于进一步以身试法。与此同时,公务员非道德行为还会对其他公务员形成“场”效应,促使那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公务员出现非道德行为,从而导致道德失范现象在公务员群体中不断扩大和蔓延。而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和治理,会给社会形成公务员群体道德败坏且为所欲为的刻板印象,这会进一步强化公民和公务员的非道德行为,使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
剩余的17个行业则呈现融资净流出状态,其中有10个行业净流出规模超过1亿元。医药生物、有色金属、化工融资净流出规模较大,金额分别达5.94亿元、5.80亿元、4.74亿元,位居第1-3位;计算机、电气设备、食品饮料则分别以净流出2.95亿元、2.76亿元、1.75亿元,位居第4-6位;建筑装饰、商业贸易、钢铁、公用事业分别以1.66亿元、1.56亿元、1.31亿元、1.09亿元的净流出额,位居第7-10位。
总之,中国公民公共精神不足是造成中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增强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正义感,培育公民的公共情怀,提高公民公共道德水平,扩大公民公共参与的渠道和路径,促进有效的公共参与,大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为反腐倡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有效治理公务员道德失范的重要路径。
〔1〕[美 ]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 〔M〕.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0.246-247.
〔2〕[美 ]C·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 〔Z〕.蔡振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3〕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50.
〔4〕白钢.行政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J〕.道德与文明,1999,(1).
〔5〕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主政治研究中心.中国政治发展进程 2004〔Z〕.时事出版社,2004.166、170.
〔6〕谭莉莉.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 〔J〕.理论与改革,2002,(5):90.
〔7〕陈建平.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现代化的价值纬度 〔J〕.公共管理学报,2007,第四卷 (3).
〔8〕转引自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其启示 〔J〕.厦门大学学报,2002,(3).
〔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M〕.商务印书馆,1996.154.
〔10〕[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M〕.商务印书馆,2003.126-127.
〔1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6.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M〕.颜一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8.
〔13〕鲁迅.鲁迅全集:第 1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4.
〔14〕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 〔M〕.秦悦译.学林出版社,2001.95.
〔1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M〕.宝义堂书店,1988.157.
〔16〕[美 ]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 〔M〕.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6.
〔1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18〕[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 〔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45.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M〕.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20〕陈宝胜.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社会羡腐心理分析 〔J〕.南方论刊,2007,(1).
〔2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7.
B82-052
A
1004—0633(2011)01—037—07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与政府决策能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06BZZ011)。
2010—09—27
陈宝胜,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行政伦理研究。江苏南京 210093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