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太素》析疑四则

2011-03-17李今庸

天津中医药 2011年6期
关键词:甲乙心脉厥阴

李今庸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

1 主癎痸及痓

《太素·经筋篇》说:“病在此者主癎痸及痓,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

按:此文“主癎痸及痓”之“痓”字误。《针灸甲乙经》卷二第六载之作“癎瘈”,《灵枢·经筋篇》载之作“癎瘛”,他如《素问·大奇论》曰:“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亦作“癎瘛”。《脉经》卷五第五:“心脉满大,癎痸筋挛,肝脉小急,癎痸筋挛。”同《太素》又作“癎痸”,《针灸甲乙经》卷四第一下“心脉满大,癎痓筋挛,肝脉小急,癎痓筋挛”而作“癎痓”,《诸病原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一·风癎候》曰:“诊得心脉满大,癎瘈筋挛,肝脉小急,亦癎瘈筋挛。”同《针灸甲乙经》而作“癎瘈”。上述“痸”、“瘈”、“瘛”、“痓”等,形虽有异,而字则同也。“主癎痸及痓”之“及痓”两字,“及”,读若“若”,《经传释词》卷五说:“及,犹若也。”此“痓”与上文义复,必为字之误,《灵枢·经筋篇》载此文作“痉”是也。杨上善注谓:“痓,擎井反,身强急也。”此正杨上善对“痉”字之切音和义训而非对“痓”字之音训也。表明其“痉”字误为“痓”,当在杨上善撰《太素》之后也。其“主癎痸若痉”者,乃谓病癎痸,抑或病痉,两病有别,不当并见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三说:“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癎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杨上善注:“在此,谓在足少阴也。在小儿称癎,在大人多称癫。背为外为阳也,腹为内为阴也。故病在背筋,筋急故不得低头也,病在腹筋,筋急不得仰身也。”

2 九窌在腰尻分间

《太素·骨空篇》说:“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九窌与痛上,九窌在腰尻分间。”

按:杨上善注:“八窌与腰输为九窌,此经窌字音聊,空穴也。”萧延平校:“《素问》九窌均作八髎。”王冰《素问·骨空论篇》此文注:“八或为九,验其骨及<中诰孔穴经>正有八髎,无九髎也。分,谓腰凥筋肉分间陷下处。”是《太素》作“腰尻分间”,《素问》及王冰注作“腰凥分间”,两者必有一字为误也。

考:《释名·释形体》说:“尻,廖也,所在廖牢深也。”《说文·尸部》说:“尻,月隼也,从尸,九声。”段玉裁注:“尻,今俗云‘沟子’是也,月隼,今俗云‘屁股’是也,析言是二,统言是一。”而《素问·骨空论》,则说:“凥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王冰注:“是谓凥骨八髎穴也。”《通俗文》卷上所说“凥(原误为尻今改)骨谓之八髎”是也,所以谓之“八髎”者,乃指“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四也。《素问·谬刺论》说:“刺腰凥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王冰注:“次腰下侠凥有骨空各四,皆主腰痛。”《素问·刺腰痛篇》说:“刺腰凥交者,两踝胂上。”王冰注:“腰凥交者,谓髁下凥骨两傍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为八髎骨也……髁骨即腰脊两傍起骨也。侠脊两傍腰髁之下,各有胂肉陇起而斜趣于髁骨之后,内承其髁,故曰两髁胂也,下承髁胂肉,左右两胂各有四骨空,故曰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上髎当髁骨下陷者中,余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四空悉主腰痛。”足证此文为“腰凥分间”无疑矣。

《太素》无“凥”字,“尻”作“尻”,“凥”亦误为“尻”。“凥”、“尻”不分,误人己甚,特此辨析之。

3 居阴之脉

《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腨踵鱼肠之外,循之累累然,乃针刺之,其病令人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痏。”

按:此文“腰中如张弩弦”之“张”下有“弓”字。“鱼肠之外”作“鱼腹之外”。杨上善注谓:“居阴脉在腨踵鱼肠(当作‘腹’)之外,其处唯有足太阳脉,当是足太阳络也。”非是,且把“居阴”弄成“太阳”,阴阳不分,误之尤甚。居阴,乃“厥阴”也。王冰《素问·刺腰痛篇》注此文说:“足厥阴脉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其支别者与太阴、少阴结于腰踝下狭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故腰痛则中如张弓弩之弦也。如张弦者,言强急之甚。腨踵者,言脉在腨外侧下当足跟也,腨形势如卧鱼之腹,故曰鱼腹之外也。循其分肉有血络累累然,乃刺出之,此正当蠡沟穴分,足厥阴之络,当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者,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厥阴一经作居阴,是传写草书厥字为居也。”王冰说:“厥阴一经作居阴,是传写草书厥字为居。”此臆说也。“厥阴”者,“居阴”也,“居阴”者,“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

4 风痓身反折

《太素·杂病·风痓》说:“风痓,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中有寒,取三里。”

按:此文首见《灵枢·热病篇》。然《说文解字》无痓字,痓,则首见于《广雅》之书,其《释诂》卷三下说:“痓,恶也。”字“从疒”而义训“恶”,乃凶恶之病,《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三所谓“夫癎,小儿之恶病也”是也。故“癎”、“痓”两字可连用而作“癎痓”,《针灸甲乙经》卷四第一下所说“心脉满大,癎痓筋挛,肝脉小急,癎痓筋挛”之“癎痓”是其例。然“癎痓”,《素问·大苛论》、《灵枢·经筋篇》皆作“癎瘛”。是“痓”乃“瘛”之后起字。瘛,《说文·广部》说:“小儿瘛疭病也。”段玉裁注:“瘛之言掣,瘛之言纵也。”今谓之手足抽搐,掣而乍舒也。但痓之为病,与“身反折”之证不相协调,实难相兼也。是“痓”在此为“痉”之误字。“痉”乃因形近而误为“痓”也。《针灸甲乙经》卷七第四说:“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原作痓,误,今改)。”《说文·疒部》说:“痉,强急也,从病,声。”段玉裁注:“《广韵》曰:‘风强病也。’按《急就篇》‘痈疽瘛疭痿痹疒丈’疒丈即痉,颜云:‘体强急,难用屈伸也。’其颈切。”此文“风痓”,当作“风痉”,理由如次:其一,东汉以前无“痓”字;其二,“身反折”,正是痉病之主要特征;其三,“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视血络黑者,取三里”,正是对痉病的治法;其四,《灵枢》此文正作“痉”,不作“痓”。是其病为“风痉”无疑矣。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说:“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张仲景论述痉病脉证均较《灵枢》为详,且发展到药物治疗,但仍以项背筋脉强急为主症。

猜你喜欢

甲乙心脉厥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针灸甲乙经》治疗胃肠病取穴特色探析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亚军失踪记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