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泼尼龙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1-02-27徐永丽
方 涛,徐永丽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成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虽然不能治愈,但是经过合理、规范的预防和治疗,患者可常年无症状及肺功能损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哮喘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全球哮喘的患病率为1%~18%。据估计全球有3亿哮喘患者,全球哮喘的病死率为1/10万~20/10万,其中年轻人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所带来的经济负担相当大,据估计到2025年还将出现1亿例新的哮喘患者[1],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因此如何提高支气管哮喘诊治水平,尤其是重症哮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目前哮喘治疗是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联合治疗,其中甲泼尼龙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我院近4年来使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40例支气管哮喘中重度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28例,男12例,年龄26~64岁,中度24例,重度16例。按照病情严重度随机配对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诊疗标准[2],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症状及体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在常规氧疗、补液、平喘(多索茶碱口服0.2 g,bid;硫酸沙丁胺醇0.5 ml+0.9% 氯化钠3 ml雾化吸入q 6 h)的基础上,对照组以布地奈德2 mg/次,q 12 h雾化吸入;治疗组以甲泼尼龙80 mg/次,q 12 h静脉滴注,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5 d后动脉血气(PaO2)情况及患者症状、体征的缓解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检测指标 因支气管哮喘中重度发作时患者不能配合肺功能测定,故治疗前未行肺功能检查。检测指标选择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5 d后的症状体征明显缓解的人数及测定2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第6天2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比较,见表1、表2。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比较(±s,mm Hg)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比较(±s,mm Hg)
注:与对照组比较,t=2.684,*P <0.05。
?
表2 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缓解率比较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气急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3]。目前认为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多方面的,其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高危因素,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导致哮喘的患病率不断提高[4-5];同时由于部分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擅自停药或自行减量),当其再次接触变应原、呼吸道感染等因素而往往导致哮喘频繁急性发作,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的不断修订、完善及治疗药物的研制成功,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哮喘的认知和规范化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患者得以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共有五大类,糖皮质激素是全球公认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类药物,主要有口服、吸入及静脉使用3种途径,以吸入疗法为首选。该类药物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聚集及活化;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收缩支气管物质的合成;抑制细胞因子合成,从而抑制气道重塑;减少微血管通透性;通过多种途径增加β2受体激动剂疗效。因此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气道反应性,改善患者症状及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急性发作,降低病死率[6-7]。正常情况下持续雾化吸入与(经无压力驱动)吸入体吸入的疗效无明显差异[8],但是由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呼吸急促,无法配合无储物罐的定量吸入装置(pDMI或DPI),大量药物经过呼出气体排出体外,其肺部沉积率和全身利用率明显下降,导致此种给药方法疗效明显下降,因而临床上常采用持续雾化吸入疗法或静脉给药方式治疗急性中重度发作患者。因此我科室结合GINA指南,开展了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治疗支气管哮喘重度急性发作(早期)并观察其疗效。
本文资料显示,对于支气管哮喘中重度急性发作患者,在常规补液、氧疗及平喘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组患者在短期内哮喘缓解率明显高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组。因此对支气管哮喘中重度急性发作患者建议早期静脉应用甲泼尼龙减低气道高反应性及支气管黏膜肿胀,降低气道阻力,减少辅助呼吸肌做功及机体氧耗量,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防止病情加剧、甚至危及生命。
[1]张建华.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4):241-24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3]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835-873.
[4]Holgate ST,Arshad HS,Roberts GC,et al.A new look at pathogenesis of asthma[J].Clin Sci(Lond),2009,118(7):439-450.
[5]Sears MR.Epidemiology of asthma exacerbation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8,122(4):662-668.
[6]李宝华,黄 薇,衣凤芸,等.甲泼尼龙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5):597-598.
[7]Krishnan JA,Davis SQ,Naureckas ET,et al.Rowe BH An umbrella review:corticosteroid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acute asthma[J].Am J Med,2009,122(11):977-991.
[8]Dahlstrom K,Thorsson L,Larsson P,et al.Systemic availability and lung deposition of budesonide via three different nebulizers in adults[J].Ann Allergy Athma Lmmunol,2003,90(2):226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