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心理治疗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防御机制特点分析

2011-02-27杨永杰

淮海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个性特征心理治疗

周 焱,杨永杰

传统的封闭式住院治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功能有消极的影响,而“非住院治疗”能使患者在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的环境中履行家庭功能、社会角色职能,相对地保持其社会功能,能够改善精神疾病的结局,符合中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有限的现状[1-2]。门诊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非住院治疗”模式,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作用还待于研究。精神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防御机制特点可能影响其精神症状的表现和发展,也可能影响其对心理治疗的反应和疗效,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08年6月~2009年9月在本院心理门诊就诊者,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Ⅰ/P)中某特定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无重大躯体疾病,轻中度病情,患者不愿接受药物治疗且符合门诊心理治疗的条件,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共收集病例142例,完成128例,其中:心境障碍40例,焦虑障碍45例,适应障碍27例,躯体形式障碍16例;女54例,男74例;年龄13~60岁,平均年龄(26.1±9.9)岁;受教育年限9~19年,平均(12.7±2.9)年;已婚48 例,未婚77例,离婚3例。

1.2 方法 (1)调查工具:采用心理CT系统,由北京凯司曼科技有限公司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问卷(MMPI)”[3]的基础上研究开发而成。本资料使用566题版本,包括269个心理量表的结果分析,其中个性特征量表有5个分量表: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掩饰性和男子-女子气;心理防御机制的量表有7个:原始防御、退缩、压抑、否认、转移、合理化和投射。(2)实施方法:以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为技术框架,建立半结构式心理治疗模式,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心理门诊患者进行整合式个体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每周1次,共8次。入组时使用心理CT系统进行心理评估,治疗结束时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疗效把精神症状减分率在75%及以上者定为疗效好组,在75%以下者定为疗效差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建立数据库,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门诊心理治疗者个性特征和心理防御机制的单因素分析 表1~表4。

表1 门诊心理治疗者疗效与心理防御机制比较(±s)

表1 门诊心理治疗者疗效与心理防御机制比较(±s)

?

表2 门诊心理治疗者性别与心理防御机制单因素分析(±s)

表2 门诊心理治疗者性别与心理防御机制单因素分析(±s)

?

表3 门诊心理治疗者情志障碍分析(±s)

表3 门诊心理治疗者情志障碍分析(±s)

?

表1~表3显示,疗效好者的原始防御、压抑、否认、精神质和外内向分数低于疗效差者,退缩、转移、掩饰性和男子-女子气分数高于疗效差者;女性仅有精神质分数高于男性。方差分析后LSD事后检验发现,焦虑障碍和适应障碍的原始防御分数高于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的退缩分数最高,心境障碍次之,躯体化障碍的精神质分数最高,心境障碍次之,适应障碍和焦虑障碍最低;适应障碍、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的掩饰性分数均高于躯体化障碍。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转移和神经质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与退缩、精神质和外内向呈负相关,而与否认和男子-女子气呈正相关。

2.2 门诊心理治疗者个性特征和心理防御机制的协方差分析 见表5。

表4 门诊心理治疗者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分析

表5 门诊心理治疗者个性特征和心理防御机制的协方差分析

表5显示,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以心理防御机制各分量表分数为因变量,以受教育程度、年龄、诊断类别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发现,疗效好者的原始防御、压抑、否认分数依然低于疗效差者,退缩和转移分数高于疗效差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个性特征各因子为因变量,以受教育程度、年龄、诊断类别和性别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发现,疗效好者的精神质、外内向分数依然低于疗效差者,掩饰性和男子-女子气分数高于疗效差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门诊心理治疗者个性特征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性见表6。

表6 门诊心理治疗者个性特征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性(r)

表6显示,精神质和外内向分别与原始防御、压抑和否认呈负相关,与退缩和转移呈正相关;神经质与退缩和转移呈正相关;掩饰性则与原始防御、压抑和否认呈正相关,与退缩呈负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焦虑障碍和适应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个性特征分数均没有明显差异,提示两者可能具有相近的心理功能和心理病理机制,处理压力和痛苦的方式相近,其治疗效果和预后可能相似,杨永杰等就发现两类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40%vs 37%),预后和康复特点相同[4]。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压抑、否认和掩饰性分最低,退缩和精神质分数最高,心境障碍往往次之,说明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心理功能具有不现实性,不仅不回避、不否认痛苦体验,而且倾向于有意表现或夸大出某些精神症状,利用退化症状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理解,反复纠缠于心理冲突之中而不能自拔[5-6];心境障碍则可能兼有躯体化障碍和焦虑障碍/适应障碍的心理特点。

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转移和神经质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与退缩、精神质和外内向呈负相关,而与否认和男子-女子气呈正相关,说明在门诊接受心理治疗者的年龄越大,其情绪不稳定性越明显,越倾向于采用转移方式处理心理冲突,这样更容易造成新的矛盾和伤害;受教育程度越高者越更多地显示出女子气和外向性,心理功能越具现实性,往往会采用否认方式处理痛苦经历和体验,而较少以退化来博取同情。研究还显示,门诊心理治疗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特点与其个性特质有关,这是因为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受人格的影响,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把防御模式固化于人格中,形成相对稳定的“防御风格”[6-8],王龙等发现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机制也与其个性相关[9]。

本研究发现,疗效好者的原始防御、压抑、否认、精神质和外内向分数低于疗效差者,退缩、转移、掩饰性和男子-女子气分数高于疗效差者,说明门诊心理治疗疗效差者精神功能较差,难以充分认识现实,内向性突出,有意呈现某些精神症状,但更倾向于将真实的痛苦经验和情感排除抵制到潜意识中去,扭曲或否定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而疗效好者更倾向于将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的情感、欲望或态度转移到较安全、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如转移使用得当,对社会及对个人都有益,也更会利用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理解以减轻痛苦[5-6]。由于被试的个性和心理防御机制受教育程度、年龄、诊断类别和性别影响,故采用协方差分析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结果依然显示,接受门诊心理治疗的患者若具有精神质、内向性、装坏和争强好胜倾向,更多地采用原始防御、压抑和否认方式来处理内心冲突,而不能合理地转移压力,较少争取别人的支持,则会影响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5-6]。

[1]邓建平.住院治疗与门诊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影响的分析[J].广西医学,2003,25(10):1916-1918.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95-1002.

[3]宋维真.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7-20.

[4]杨永杰,朱相华,王成东.门诊心理治疗患者预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3-6.

[5]Schultz DP,Schultz SE.Theories of Personality(8th Edition)[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8-61.

[6]Jerry M,Burger,陈会昌,等译.Personality(6th Edition)[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3-56.

[7]刘素贞,刘国伟,刘向欣,等.医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37-138.

[8]朱相华,耿德勤,赵后锋,等.考研复试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690-691.

[9]王 龙,王克永,董 毅,等.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机制与个性特质及症状表现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54-56.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个性特征心理治疗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斗牛士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演唱特点分析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大学生防御机制及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