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源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2011-02-27李广松曹赫基索令山季立平胡素兰
汪 巍,李广松,曹赫基,索令山,季立平,胡素兰,刘 伟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包括颈椎间盘膨出、突出及脱出而引起的颈脊髓或颈神经受压的临床症候群。临床报道诊治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症状较多,但以颈椎间盘消融术治疗眩晕的报道较少。目前临床上把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定义为颈性眩晕,诊断较为笼统,或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在病因上又难以说明清楚。为便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我们将这类患者暂且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源性眩晕”,并对颈椎间盘消融术治疗该病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0年来我科就诊的173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118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7.25±10.85)岁,均经过五官科、神经内科等排查,表现为不同程度头晕、眼胀、旋转感。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91例,其中男26例、女6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7.76±10.67)岁。病史2 d~48周,平均17.92±14.49周。对照组82例,其中男29例、女53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5.23±9.37)岁,病史2 d~45周,平均(18.56±17.15)周。2组以上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影像学检查 颈椎CT、MRI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变及颈椎间盘突出,无椎管狭窄及严重的脊髓压迫等征象。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常规术前准备,对影像检查表现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采用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对旁中央型突出采用射频热凝消融术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甘露醇、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3 d),停用后改用七叶皂苷钠、赖氨匹林等改善静脉回流,消炎镇痛药物治疗,术后颈托制动2周。对照组:行颈椎牵引、推拿、手法正骨、小针刀松解结合药物静脉滴注治疗。
1.4 疗效评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眩晕程度,让患者自我判断。0表示症状改善完全无症状,10表示症状严重难忍。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同时观察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评定,治愈:眩晕的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转: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稍减轻,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剂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VAS评分变化比较 2组在VAS评分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短期内即可达到较明显的症状改善,经长期随访,依然保持较好的临床效果。2组VAS评分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2组VAS评分变化比较(±s)
表1 2组VAS评分变化比较(±s)
?
2.2 2组疗效评定 2组治愈、好转、无效情况见表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6.63,P<0.01)。
表2 患者疗效评定
2.3 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
3 讨论
3.1 颈椎间盘突出源性眩晕产生的机制 眩晕的病因复杂,可由多脏器和多系统的疾病所引起,颈椎引起眩晕过去一直认为由椎动脉受到钩椎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导致其管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但临床大量的与其理论矛盾的病例现象和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基础研究表明单纯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不是引发上述复杂症状的唯一原因。从解剖学上观察,钩椎关节至横突孔距离达0.5 cm以上,钩椎关节不易造成椎动脉压迫[1]。顾韬[2-4]等通过实验表明,在颈椎后纵韧带上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C2~6后纵韧带上的分布密集。在颈椎间盘外环亦有少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颈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是直接来源于颈交感神经节,颈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纤维刺激是感受以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的病理现象,椎间盘等病理因素直接刺激引起颈交感神经节的兴奋可能是引起眩晕更为直接的因素。C2~6椎体上表面呈凹型,前纵韧带较为宽厚,两外侧有钩椎关节保护,后纵韧带较薄弱这一解剖特点导致颈椎间盘突出多呈中央型。当颈椎间盘中央型突出时,压迫和刺激颈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眩晕。颈交感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与C2~6颈神经相应的脊膜支吻合形成窦椎神经进入椎间孔,分布至椎间孔周围组织、椎间盘后侧及后纵韧带神经丛。当椎间盘突出时窦椎神经亦受到过度刺激而导致颈项部肌肉痉挛,上颈项部深层身体平衡感受器过度兴奋,作用于脑干,加重平衡失调,导致眩晕加重。
3.2 颈椎间盘消融术治疗眩晕机制 由上所诉颈椎间盘突出源性眩晕最直接的机制是颈椎间盘突出,当颈椎间盘突出时椎间盘附近的交感神经节及窦椎神经受刺激兴奋,反射性引起血管痉挛及上颈部深层身体平衡感受器过度兴奋,从而引起眩晕。微创介入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外科治疗手段,在脊柱外科领域主要用于椎间盘消融减压。颈椎间盘消融术治疗使椎间盘突出物消融后,减轻或消除了对颈后纵韧带及窦椎神经的压迫、刺激,阻断了对局部交感神经丛的激惹,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射频消融利用60℃ ~94℃的射频热凝温度使椎间盘突出部分有效回缩,阻断了窦椎神经向后纵韧带交感神经节的传导,灭活炎性物质,抑制了交感神经的兴奋。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和抗炎镇痛作用,可以瞬间氧化髓核组织内的蛋白多糖及破坏髓核细胞,使蛋白多糖的功能丧失,髓核组织的渗透压不能维持,导致水分丧失而萎缩,从而迅速降低椎间盘压力[5]。我们采用射频及臭氧髓核消融技术治疗颈性眩晕,术后短期内即可达到较明显的症状改善,经长期随访,依然保持较好的临床效果;由此进一步证实:颈椎间盘突出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
3.3 关于消融间隙的选择 目前尚无一定的标准,笔者多根据CT或MRI显示的突出较大或呈退行性变的椎间盘进行选择,当多个间隙退行性变时选择消融间隙存在一定困难。观察组91例患者共计消融128个椎间盘,其中C2~C312个、C3~C457个、C4~C544个、C5~C623个、C6~C72个。以 C3~C4、C4~C5间隙居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可能与颈部本体感受器位于上颈椎附近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颈椎间盘突出在眩晕的发病成因中占有重要地位,颈椎间盘髓核消融术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1]王 雷.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2):25-26.
[2]顾 韬,王新伟,袁 文,等.颈椎间盘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6):665-668.
[3]顾 韬.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纤维分布特点及在颈性眩晕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
[4]顾 韬.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在伴颈性眩晕颈椎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5]汪 巍,曹赫基,季立平,等.射频热凝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J].淮海医药,2008,26(5):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