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经穴学说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2011-02-21肖永芝刘玉玮张丽君
肖永芝,刘玉玮,张丽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经络经穴学说是针灸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针灸医疗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内经》对十二经脉的概念、络属的脏腑、循行走向、所主疾病以及经筋、经别、别络的分布等,早有全面的论述;《难经》又对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等进行补充阐发;到元、明时期的《十四经发挥》和《类经图翼》,将全身经穴统辖于十四条经脉之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络经穴学说理论体系。
经络经穴学说随着中国针灸医学输入日本,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日本基本沿袭了中国的经络经穴学说理论。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针灸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围绕着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和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日本的经络经穴学说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开始具有一些日本的本国特色。
1 《十四经发挥》在日本的传播
《十四经发挥》是中国元代医家滑寿撰著的经络经穴学著作,成书于至正元年(1341年)。该书共有3卷: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述各经的经穴歌诀、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卷上、卷中为滑寿对元代忽泰必列(忽公泰)所撰《金兰循经取穴图解》(1303年成书,已佚)的注释和补充。卷下为“奇经八脉篇”,参考《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著作,系统论述了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经穴部位及主治病症等。
滑寿的《十四经发挥》的主要特点是:在《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发展了忽泰必烈的“十四经”之说,将隶属于奇经的任脉、督脉与十二正经相提并论,进一步以十四条经脉统领全身的经穴,以此指导临床循经取穴。至此,“十四经”之名固定下来,以“十四经”统辖全身经穴的理论也为后世绝大多数医家所接受。
《十四经发挥》不仅为中国医家所重视,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对各国的针灸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医家首先直接学习中国版本的《十四经发挥》,随着需求的增加,又自行反复刊刻20余次,供日本人阅读。
此后,为了帮助日本读者阅读理解滑寿的著作,著名医家冈本一抱、浅井正贇、石坂宗哲等还开始讲解、注释该书,经他们的注解阐发,使《十四经发挥》迅速流布日本全岛,滑寿的十四经理论成为当时标准的经络经穴学说。举如逵瑞郁《十四经眸子》、浅井正贇标注《十四经发挥》、石坂宗哲《补注十四经》、衡山周雄《十四经发挥笺注》等,都是注解《十四经发挥》的优秀著作,为传播《十四经发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冈本一抱所注的《十四经发挥和解》一书,用日文对滑寿之书进行详尽的注解和考证,作为通俗的训释性著作广为流传,在日本影响极大。
在抄录、翻刻、注解、学习《十四经发挥》后,日本医家结合本国的临床实际,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涌现出一批研究、发挥该书的著作。仅据《国书总目录》统计,日本今存以“十四经”冠名的针灸医籍就有50余种之多[1]。其中,如寺尾隆纯《十四经络腧穴弁解》、味冈三伯《家传十四经》、浅井氏家族《十四经穴分寸歌》、小原春造《十四经穴法识》、佚名氏《十四经穴治法》和《十四经备考》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滑寿的学术理论。
2 《类经图翼》对日本针灸医学的影响
受到《类经图翼》的影响,医家杉山和一撰《杉山流三部书》,浅井周伯著《经穴机要》,洛阳散人编《针灸合类》等,均如实地反映了《类经图翼》的学术观点,是传承张介宾学说的重要人物。其中,杉山和一被日本医家誉为“针圣”,是著名针灸流派“杉山流”的鼻祖。他专门针对“针治讲习所”的医学生编撰针灸教材,主要汲取《类经图翼》的精华,撰成《杉山流三部书》,通过其学生及传人的反复传播,普及和推广了《类经图翼》的学术理论。
3 日本正统经络经穴学说的形成
随着《十四经发挥》和《类经图翼》的传入,滑寿、张介宾的十四经理论迅速成为日本经络经穴学说的主流,并渗透到当时的众多针灸专著中。举如冈本一抱《十四经发挥和解》、逵瑞郁《十四经眸子》、石坂宗哲《补注十四经》、洛阳散人《针灸合类》、小阪元祐《经穴纂要》、原南阳《经穴汇解》、蓝川慎《参考挨穴篇》等,都是江户时期水平较高的经络经穴学著作,它们在经穴所属的经脉、取穴部分、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大多忠实地遵行《十四经发挥》或《类经图翼》,以十四经为纲归纳经穴,在日本形成了所谓正统的经络经穴学说。
由于《十四经发挥》、《类经图翼》两书深受江户时期日本医家的青睐,甚至被当作学习针灸医学的必备教材,故多数医家都会或多或少地仿照两书的体例,摘抄书中的内容,运用它们的方法、理论来编撰针灸著作。以下分别介绍几部传承滑寿《十四经发挥》和张介宾《类经图翼》学说的重要著作。
3.1 冈本一抱《十四经发挥和解》(6卷,1693年刊)
所谓“和解”就是用当时的日文对中国书籍进行注解,以解决日本读者阅读中文书籍的困难。例如,本书以明代《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所收的《十四经发挥》为蓝本,用当时通行的日文对原书逐句加以注解,故名《十四经发挥和解》。
本书作者冈本一抱是当时十分著名的日本医家,他以开发童蒙为己任,主要从事《难经》、《素问玄机原病式》、《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医学正传》、《十四经发挥》等著作的注释训解。他所注解的《十四经发挥》以方便日本读者阅读为目的,训释通俗易懂,考证详尽精当,故深受时人欢迎。成书后迅速流布日本,为普及推广滑寿的经络经穴学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同类的其他注解性著作。
3.2 逵瑞郁《十四经眸子》(3卷,1694年成书)
所谓“眸子”即瞳孔,作者逵瑞郁取《孟子·离娄》“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之义为本书命名。全书以《十四经发挥》为基础,卷上引《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加上作者自己的个人见解,论述营卫、经脉及骨度;卷中逐句注解《十四经发挥》所收十二经脉的经穴部位,并以滑寿的经脉流注原文为基础,在原文之后附以新注,阐述自己的观点;卷下围绕奇经八脉及针灸的迎随补泻展开论述。
在17世纪末,《十四经发挥》已经广泛渗透日本医界,成为日本经络经穴学说的主流。但作者逵瑞郁认为,滑寿之书词繁义奥,不易通晓,故对该书卷中的内容逐句进行训释,进而以《十四经发挥》为基础,以《灵枢·经脉篇》为中心并附以己见,撰成《十四经眸子》一书。这是一部颇受日本医家重视的注解及阐发性著作。
3.3 洛阳散人《针灸合类》(2卷,1660年刊)
本书作者认为,由于张介宾的代表作《类经》和《类经图翼》卷帙浩瀚,故一般医家难以据之用于临床。本书汲取《明堂灸经》、《针灸聚英》、《类经图翼》、《医学入门》等历代中国医籍的精华,但占全书大半的“诸证灸法要穴”部分,为摘要引用《类经图翼》的内容,以该书卷11“针灸要览”的病症及主治为纲,又从卷4~10中摘出经穴部位,以小注形式附于主治穴位之后。可见,本书是以张介宾著作为主体构成的,忠实地反映了张介宾的学术思想。
道数p为100,道间距Δp=0.000 03 m/s,起始范围为(pmin,pmax)=(200×10-5,500×10-5),截距τ道数为1 000,截距间隔Δτ=0.2 ms, (τmin,τmax)=(0,199.8)。
在本书成书的17世纪中叶,“十四经”的概念已经在日本固定下来。继滑寿《十四经发挥》之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也席卷了日本医界。但是,由于《类经图翼》卷帙较大,为了方便临床运用,一些日本医家摘取该书的精粹,化博为约,化繁为简,由此衍生出一批针灸医著,在日本医界流传,这是当时日本传播张介宾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
4 日本非正统经络经穴学说的产生
在江户时代,日本医家考究中国医学经典,结合日本的社会、文化和民族体质,在中国针灸医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针灸技法或针灸学说。尽管《十四经发挥》、《类经图翼》传入之后,迅速成为日本经络经穴学说的典范,在日本针灸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饗庭东庵、堀元厚为代表的医家,通过考证中日两国的众多文史及医药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对两书的一些缺陷提出批评,提出了独自的学说,创立了一些非正统的经络经穴学说。所谓“非正统”,是与当时在日本占主导地位的十四经学说相对而言的。
日本的江户时代是针灸流派林立纷争的时代,以饗庭东庵为首的饗庭派,以堀元厚为首的堀派,以宫本春仙为首的宫本派,以及以目黑道琢为首的考证派医家,对当时的主流经络经穴学说提出了异议。在创立非正统经络经穴学说的医家中,以饗庭东庵为首,主张依据《内经》、《针灸甲乙经》、《千金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古典医籍考据经穴,在孔穴的归经及流注次序等方面,提出与滑寿、张介宾二人不同的学说;宫本春仙、中岛元春等继承饗庭东庵的学说;至江户中期,堀元厚集其大成,目黑道琢等也在经络经穴学的研究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经络经穴学说。
饗庭东庵《经脉发挥》、堀元厚《隧输通考》、堀元昌《挨穴法》、寺尾隆纯《十四经络腧穴弁解》等,虽然都以滑寿的“十四经”为基础论述经络经穴,但在经穴归属的经脉及经穴的流注次序等问题上,与滑寿、张介宾的学说已有较大的分歧;以菊池玄藏《经络发明》、广濑见龙《非十四经辨》等为代表,一些医家还对滑、张之说提出了批判,当然也有些偏激的看法。以下通过介绍几部代表性著作,分析非正统经络经穴学说的主要特点。
4.1 饗庭东庵《经脉发挥》(7卷,1668年刊)
本书通过全面考证《素问》、《灵枢》、《难经》等中国医学经典,论述了脏腑、经脉流注、经脉与络的关系、营气、别脉、正脉、奇经、骨度、气血多少、经穴等内容。作者饗庭东庵对《十四经发挥》的经脉循行、经脉统辖的经穴等持怀疑态度,对隶属于每条经脉的经穴及其流注的先后顺序等重新进行考证,提出了诸多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手太阴肺经统辖的经穴中,较之《十四经发挥》缺少云门穴,多出神门、人迎气口2穴;将《十四经发挥》中列缺→经渠→太渊的顺序,变为经渠→神门→太渊→人迎气口→列缺。在其他各条经脉之中,与《十四经发挥》不同的还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各经所属经穴的多少、排列的顺序等,其变动的依据来源于对《素问》、《灵枢》、《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等著作的考证。
《经脉发挥》一书广征博引,考证详尽,为日本经络经穴学的兴盛作了较好的铺垫,其影响波及江户中期最为著名的经络经穴著作《隧输通考》。
4.2 堀元厚《隧输通考》(6卷,1744年自叙)
本书主要论述十四经脉的经穴。作者堀元厚认为,有关经穴及经脉的交会等问题,诸家之说互相矛盾,后人莫衷一是,故以《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准,重新考证并论述经脉的交会。
在经穴的归经及流注顺序等方面,堀元厚认为滑寿之说牵强附会,故弃而不用。在书中出现了许多与《十四经发挥》不同的内容,集中体现在经穴的多少、归经、顺序等方面:如依据清·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等,在手太阴肺经的中府前置云门一穴;根据唐·王焘《外台秘要》,在足阳明胃经的下关穴及头维穴之间,移入胆经的上关穴;据《素问·骨空论》、《针灸甲乙经》等进行考证,将足太阳膀胱经的会阳穴移至督脉等。书中凡与滑寿之说不同之处,均逐一标明了变更的理由和依据。
《隧输通考》是日本江户时代最为著名的经络经穴学著作。本书作者受到饗庭东庵《经脉发挥》的启发,重新考订经穴部位、归经、流注等问题。全书考证严谨,取材宏富,堪称质量上乘的经络经穴学著作,在当时评价极高,备受日本医家推崇,经常被江户中期以后的经穴学著作引用,其影响超出了饗庭东庵的《经脉发挥》。在江户后期,堀元厚的研究成果被多纪元简《挨穴集说》、原南阳《经穴汇解》、小阪元祐《经穴纂要》等经络经穴学著作继承。
4.3 广濑见龙《非十四经辨》(1卷,1778年刊)
本书作者站在医学复古的立场,以犀利的笔触批判当时占据日本经络经穴学主导地位的《十四经发挥》和《类经图翼》。如其自序所云:“复观今世针灸之书,皆滑寿、介宾二庸医精(糟)粕而无足取者。余尝著《非十四经辨》以告门人。夫余针术者,绝类离群,征之以轩、歧,师之以扁、仓,欲复补元、明以来针灸、经络、俞穴之弊,俟诸来者耳[3]。”书中主要批判了滑寿、张介宾在十二经加上督脉、任脉为十四经的学说:“夫《内经》中十二经之名目,乃圣人法则,非后医臆度之所及,然滑寿改名十四经,于十二经之内加入任脉、督脉,曰督脉行背中,任脉行腹中,是何言哉!任、督二脉,乃《难经》奇经八脉中之二脉也,然若加入十二经中,当云奇经六脉,愚昧之至也[3]。”
总之,作者认为滑寿、张介宾之说逸脱了 《素问》、《灵枢》、《难经》等医学古典的旨趣,当依据《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回归针灸的“古道”。不过,书中的批评或过于偏激,或牵强附会,有些甚至是误解。
作者广濑见龙生活的时期,正是日本医学史上流派纷争的时代,倡导金元医学的后世方派与提倡医学复古的古方派之间,观点针锋相对,论争十分激烈。广濑见龙站在针灸复古的立场,出于对当时日本医学体制的不满,批判否定后世方派倡导的金元明医学,包括当时的主流针灸理论及其代表人物滑、张二氏,故难免会有一些偏激的言论。
综上所述,经络经穴学说是针灸医学的理论基础。自滑寿将十四经的理论固定下来,在张介宾的推动下,以十四条经脉统领全身经穴的理论为针灸医家普遍接受,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随着《十四经发挥》和《类经图翼》的传入,奠定了日本经络经穴学说的基础,涌现出大批注解、研究、发挥十四经学说的著作。尽管也有一些批评滑、张二人的著作出现,不过是在部分经穴的归属和排列次序上提出的异议。这些针灸著作中提出的学说,与中国国内传承的经络经穴学说有一定差异,从某些独特的视角发展了经络经穴学,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但是,以十四经为基础的经络经穴学理论,其根基在日本并不曾动摇。相反,尽管有一些批评性著作言辞犀利偏激,却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十四经学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络经穴学说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1]森末义彰.国书总目录[M].2版.东京:岩波书店,1977.
[2]村上宗占.骨度正误图说[M]//筱原孝市监修.临床针灸古典.15卷.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0:自序10-11.
[3]广濑见龙.非十四经辨[M]//筱原孝市监修.临床针灸古典全书.21卷.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0:序377-378,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