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谚语的来源差异比较及其翻译策略
2011-02-20洪韦韦
洪韦韦
汉英谚语的来源差异比较及其翻译策略
洪韦韦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
谚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而来的语言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汉英谚语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的内涵,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汉语言语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并且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从地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四个方面来阐述汉英谚语的来源差异,并进而讨论在汉英谚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具体应用,以达到既保持源语的生动形象又能让译者读者理解其深刻寓意。
谚语;来源;翻译;归化;异化
谚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句。[1]汉英两个世界大语种就拥有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美的谚语。它们来源于两个民族不同的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等因素,有人类对世界共同的认识总结,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经验。本文将对这两种语言的谚语来源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而提出在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中,汉英谚语互译时应如何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策略。
一、汉英谚语的来源差异比较
1.地域差异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是个农业大国,因此很多谚语都与农耕有关,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瑞雪兆丰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英国是个岛国,航海和渔业比较发达,很多谚语都跟水有关,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all at sea”(不知所措)、“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我待)、“Never fish in trouble water”(不要浑水摸鱼)等。
2.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由此产生了许多跟佛道思想和传说相关的谚语,比如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等。[2]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于是英语的谚语就很多出自《圣经》典故,如“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孩子不打不成器)、“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s you sow, so shall you reap”(自食其果);还有和上帝、天堂、魔鬼相关的语句,如大家熟知的“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好人不长命)、“Come what may, heaven won’t fall”(做你的吧,天塌不下来)、“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肉是上帝赐的,厨子是魔鬼派的)、“Satan reproves sin”(魔鬼责人之罪)等谚语。
3.风俗习惯差异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也创造了不少这类谚语。中国人对什么时令做什么事特别讲究,如“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六月六,家家晒红绿”、“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英语中就少有关于节气时令的谚语,更多的是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生活习惯的总结,“Judge not from appearances”(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Prefer loss to unjust gain”(宁可吃亏,不贪便宜)、“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预防胜于治疗)、“Let sleeping dogs lie”(别惹麻烦)、“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对动物的喜好方面汉英两个民族也表现了较大区别,汉语中关于狗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像“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英语中的狗明显身份就尊贵多了,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
4.思想观念差异
思想观念包括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方面。汉英人民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还是较大的,由此产生的谚语也有所不同。中国人的思想主要受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影响,讲孝道,重感情,崇尚集体主义,这些思想观念的体现在谚语上就有很多,如“父母在,不远游”、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士为知己者死”、“一个好汉三个帮”。英国人个体主义观念强,强调个人奋斗,父母和子女也相对独立,所以相应的谚语就有如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人人负责等于没人负责)、“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My son is my son till he has got him a wife, but my daughter is my daughter all the days of her life”(儿子婚前是儿子,女儿终生是女儿)。
二、汉英谚语的翻译策略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将翻译从语言层次上升至文化层次的策略。所谓“归化”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读者对于源语文本的陌生感(strangeness)降至最低;所谓“异化”则是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当中的某些异质性(foreignness),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3]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因此要解读并忠实表达出谚语的深刻内涵,就要灵活应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下面就以一些例子来分析它们在谚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归化
归化是以源语与译语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为目的,充分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感受,用地道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递源语文本的信息,从而避免给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4]汉英谚语中有些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在翻译中采用归化策略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既能传达源语的意思,又能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使意义清晰明了,易于读者把握和欣赏。
如:A bad workman always blames his tools. 译为: 不会撑船怪河弯。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译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Don’t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译为: 不要杞人忧天。
It takes two to tango. 译为: 一个巴掌拍不响。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译为: 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
三思而后行。译为: Look before you leap.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译为: Gifts blind the eyes.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译为: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pot.
以上这几个例句可以看出,虽然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但人们在很多方面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生活经验的总结的一致性,虽然体现在语言上有细微的差别,但在寓意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翻译时就应当使用归化策略,使译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其含义,又增加亲切感。
2.异化
与归化策略相比,异化更注重体现源语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性,尽量多的保留源语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体会到源语的风貌,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谚语多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许多带有明显民族色彩或与宗教、历史文化相关,在翻译时用异化的翻译法有助于译语读者了解源语的文化背景,增长见识,感受异国情调。
例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应当异化翻译为“永远别教鱼游泳”,而不适合归化为“班门弄斧”,因为鲁班是中国的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外国的谚语中,会导致本国人莫名其妙。
Better be a head of a dog than a tail of a lion. 这句的隐含意与汉语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汉英民族的生活习俗不同而使用了不同的动物形象,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形象,用异化的翻译“宁为狗头,不为狮尾”更合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用归化翻译为“You can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含义相同,可是文化形象不同,用异化法译为“Even the most clever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米”是汉族人民的主食,用异化法可以让译语读者了解源语的生活习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刚好对应英语中的“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但是God是基督教的神,而这里指的是汉族人信仰的是天帝,也有天命的意思,所以现在提倡异化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任何民族的谚语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要根据汉英民族的文化差异灵活处理。不能把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的谚语生搬硬套到英语中的谚语。翻译时还要兼顾到思维方法和习惯,要了解汉语和英语特有的习惯用法(如语义联想)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谚语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表达源语的思想内容,还要尽可能保持其文化形象和比喻,及其它一些修辞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异化翻译法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异化翻译法还可以丰富和发展一国的语言,为译语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3.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归化可以使译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谚语的隐含意,异化则开拓读者的视野,使其学习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单独使用归化就不能表现译语的生动形象,而单独使用异化又无法充分表达源语的含义,此时就需要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才能生动而又准确地进行翻译。且看下面几个例句: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译为:船沉鼠先逃;树倒猢狲散。
The mountain has brought forth a mouse. 译为:大山生出一只小鼠;雷声大雨点小。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译为: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译为:早起的鸟有虫吃;捷足先登。
覆水难收。译为:Split water can’t be gathered up; what is done can’t be undone.
醉翁之意不在酒。译为:The drinker’s heart is not in the cup; many kis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赔了夫人又折兵。译为: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Suffer a double loss.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为:The fires burns high when everyone brings wood to it;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这些谚语的翻译先用异化的手法,再用归化的翻译点明其寓意,既通俗易通又生动形象,传神传意。
三、结语
谚语承载着各种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浓烈的民族色彩,想要恰当地理解并翻译谚语,无疑就需要研究其文化背景知识。要学习和翻译汉英谚语,需要了解这两种语言的谚语来源,熟悉它们蕴含的文化信息,清楚其相似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它们。可以说,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恰如其分地翻译谚语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在谚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互为补充的,根据谚语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在理解谚语内涵的同时又能欣赏异族文化的韵味。
[1]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 王谷全.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J]. 山西科技, 2008(5):107-108.
[3] 张景华. 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永萍. 从文化彰显的角度谈谚语翻译的异化原则[J]. 兰州大学学报, 2010(9):41-47.
[5] 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Chinese &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ng Methods
HONG Wei-wei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Proverbs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refined by the working people in their daily use, which are the most national and cultural.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have their own special expressions, rich connotations, and abundant cultural information.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from four aspects — geographic location, religious belief, customs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proverb;source;translation;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H315.9
A
1673-1417(2011)04-0074-04
2011-08-26
洪韦韦(1981—),女,福建漳州人,助教。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