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琅琅书声中成长
2011-02-20程芳君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三小学
程芳君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三小学)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喜爱阅读,善于阅读,并且能够广泛阅读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现代著名作家冰心亦是与书伴随一生,“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毛泽东在武装革命轰轰烈烈之时,也感慨“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如今在我们身边,一面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一面是民众阅读率的持续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识字率、人均收入皆较高的城镇居民中,读书率不增反降。
而生活在 21世纪的儿童,读书的现状又如何呢?最近,某校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家庭藏书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家里孩子读的书有 100册以上的只占 4.6%,50册以上占 47.2%,且家长给孩子买的书中,练习册、教辅书较多,而儿童真正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则十分缺乏。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家长还真舍得花钱为孩子买书。不论是孩子每次测验、考试成绩好,还是过生日、庆祝节日,都会“奖励”孩子各种书籍,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书柜,堆满了价格不菲的图书。时下家长经常陪孩子光顾书店,把很多书搬回家,但事实上,这些书最后都成了家里的摆设,孩子连翻也没翻过。究竟是什么剥夺了孩子的阅读权呢?
孩子的阅读时间有限。从入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小学知识,直到高中都是超前教育,大量的课业负担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全方位培养,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减负只是一句流行语。孩子有限的阅读时间被逐渐剥夺。
孩子的阅读书目有限。不是家长限制孩子读书,而是孩子想读的书很少,大人们想让孩子读的书却极多;能让孩子喜欢读的书很少,让大人们一看就觉得孩子应该读的书却越来越多;留给孩子读书的时间很少,老师想让孩子读完的书却很多。篇目受限,时间受限,孩子在阅读中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角色,兴趣能留下多少?
一、让孩子喜欢阅读
现代社会声光影的诱惑力太大,导致很多孩子对电视、电脑游戏更感兴趣,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要想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
格鲁吉亚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阿莫那什维认为,衡量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欢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作为老师,单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够,还要想办法使兴趣稳定下来,持续下去。我通常采用以下做法来巩固学生的兴趣,促使兴趣转变成乐趣:一是在课堂上品尝甜蜜。根据课文内容,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交流,使他们课前搜集的资料有时间说,课外读到的内容有机会讲,让参与交流的学生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下,在老师由衷的赞扬声里,感受到阅读的甜蜜。二是在活动中感受成功。活动是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搞一些活动。比如开展阅读竞赛,比谁读得快;召开专题班会,汇报读书收获;展览读书笔记,学习他人的先进做法;组织出读书小报,分享读书成果等。让学生在群体参与、竞争中持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我国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家庭的影响对于个人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儿童文学家严吴婵霞说:“很少会有儿童自己爱上书,一定要有人诱导他们进入文字的奇妙世界,给他们指示阅读的途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大力提倡亲子阅读,从婴幼儿开始,每天固定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小孩一起阅读,让小孩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习惯,会让其一生受用无穷。
二、让学生有书可读
这里所说的“有书可读”,不仅指数量,让学生不缺少书读;而且指质量,指书的内涵,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好书。读书如同交友,选书如同择友,应当审慎对待。
现在很多十来岁的孩子爱读言情小说、魔幻小说,甚至被一些暴力淫秽读物所腐蚀,“祖国的花朵”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深究其因,这些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少接触经典作品,不懂什么是经典,也就无法形成应有的判断力,分不清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糟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无所适从,更不可能通过阅读来对学习进行有效的补充,以达到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大概许多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将对孩子进行阅读引导的突破口放在了经典名著上。他们都以为读大部头的名著,读西方文学经典就对孩子好。对小学生来说,读大部头的名著是不适合的,篇幅太长,孩子们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有太多成人世界的内容,不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西方的文学经典也是这样。如果家长一味地攀比谁家孩子读的名著多,其实是拔苗助长的心理在作怪。传统文学和经典名著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孩子的世界是感性世界,给孩子读的作品最好是感性些,温暖而亲切,生动而朴素。
近些年来,出版界也在传递这样一个声音——推行分级阅读。分级阅读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进行科学划分,设计儿童的阅读计划,给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书目,细化了孩子的阅读接受能力,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阅读需求,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效率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的孩子爱读书,也读了不少书,可就是看不到成效。在孩子“好读书”“读好书”的情况下,如何能达到“读书好”这一境界呢?
首先,教师或家长的导读很重要。教师除指导学生读课本外,还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有重点地从课外选读一些书和文章,这些文章既有可读性,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尽量精心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自读自悟,把“要学生读”变为“学生要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文学修养,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日常读书时,父母可教导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鼓励孩子学习“先看序文”的好习惯。因为这有助于孩子对全书有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此外,鼓励孩子朗读,当然,父母需表示出对孩子朗读的欣赏。如此,有助于加深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孩子们在有序、系统、静心地阅读之后,很可能会发现,以前觉得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原来有着如此无穷的魅力。
其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关键。要多为孩子营造读书氛围,使他们逐步喜欢读书,持之以恒,渐渐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尽快到书籍的海洋里去徜徉,让孩子从书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同时,做阅读笔记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最佳途径。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高度概括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而他的学生毛泽东一生都谨遵老师的教诲,但凡读过的书籍,总是画满了不同颜色的杠杠圈圈,写有不同年代的批语、批注。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再加上一到,就是手到,要摘抄原句或做上记号,进而在写读书笔记时将句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关键一点,我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09年 2月 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上同海内外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我想:语文教师应当给孩子自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对象,自由安排阅读时间,自由发表阅读感想,真正把阅读当做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作为教师、作为家长,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爱书、一起捧起崭新的书本,在阳光下、在灯光下,在教室、在家中,尽情地享受读书的乐趣!让我们的孩子在溢满浓浓书香的学校、家庭中打好人生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