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六十年: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历程
2011-02-20曹茂甲
曹茂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职业教育六十年: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历程
曹茂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对建国60年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把发展进程分为起步调整、恢复、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全面改革五个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的分析总结,总结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变化规律,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逐渐多样、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在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下逐渐融合于农村社会经济体系中。
建国60年;农村职业学校;发展轨迹
农村职业学校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从它创建开始一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必要的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60年的历程中,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曲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阶段(1949-1965)
194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教育工作的建设方针是: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向工农开门。建国初,我国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农村职业学校。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农业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的农业中专学校,真正的农村职业学校的出现是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出现技术人员短缺和等待升学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为解决生产和升学双重压力,江苏、河北等地先后办起了一批农业中学。1958年3月2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上提出“大力举办农业中学、工业中学和手工业中学,把高小毕业生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又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要求,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民办农业中学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动员群众的力量办各种职业学校特别是农业中学,使不能进普通初中的小学毕业生都能升学,是一个好办法”。[1]会后,江苏、浙江、河南、辽宁等省都举办了大量的农业中学。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从制度变革的角度全面阐述了半工半读教育的意义。8月1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江西共大”)开学,除总校外,还在全省各垦殖场设有30所分校,“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得到毛泽东的肯定。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今后半工半读学校将与全日制学校、业余学校同为我国三类主要学校。1960年4月10日,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大力提倡群众办学、集体办学,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一系列政策的驱使下,从1958年到1960年我国的农业中学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局面,仅1958年一年建立的农业中学就多达20 000所,招生数高达220万人,1960年又增加到22 597所,在校学生达230.2万人。[2]
但是,农业中学的过快发展并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效益,反而带来教育资源不足、农民负担过重、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虽然学校数量不断上升,但是发展过程困难重重,招生数量持续的下降,1958年农业中学招生数达到220万人,而到1960年却减少到95.3万人,招生数量下降56.8%;这期间,师资力量也明显不足,1958年和1959年生师比都超过了33:1;毕业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按一般职业中学3年学制来算,1958年招收的220万人到1960年仅有14.9万人毕业(至少有185万人不能毕业或完成学业)。[2]
1960年开始,教育部根据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各类教育规模。1960年11月24日,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会后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计划》,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教育发展方针。1962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减学校教职工的报告》中指出:“教育事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特别是超过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条件,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提高。”经过对条件较差的农业中学的裁减、合并,到1963年农业中学减少至3 757所,在校学生减少至24.57万人[2],农业中学的发展趋于稳定。
1963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形式的好转,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中学又有了新一轮高速发展。1963年3月中央宣传部《关于调整初级中学和加强农业、工业技术教育的初步意见(草稿)》中提出:“过去几年停办或者合并掉的一些农业学校和与农业有关的技术学校,应该积极设法恢复,积极举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种技术学校,同时,也要继续办好农业中学。为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6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江苏省委《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中央批示:半工(耕)半读学校我们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1965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全国再次掀起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大办半工(耕)半读学校的热潮。到1965年农业中学数增加到54 332所,在校学生数增加到316.69万人,师资力量也有所加强,专任教师数量从1962年的1.2万人发展到1965年的12.6万人。[2]
这一时期,农业中学经历了从创办发展到调整充实的曲折过程,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解决了大部分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后,也增加了农村适龄儿童入小学的积极性,间接的促进了小学教育的普及。但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冒进所产生的教训也是沉痛的。
此后,十年“文革”动乱中,我国的农业、职业中学大部分停办,一度曾经轰轰烈烈的农业中学销声匿迹近十五年。
二、恢复发展阶段(1980-198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也进入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3]1980年9月2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中等教育改革的方针,确立了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整体要求,力图通过改革调整使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的比例有一个明显的提高。[1]于是,一些省市的城乡开始试办农业中学、职业中学,职业教育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
1982年8月,教育部又向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转发了山东省《关于加速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的报告》及“批语”。《报告》提出力争在近期内使农村技术教育在数量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质量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逐步建立起以县办农业技术中学为主要基地的技术教育网。“批语”针对农村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要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加速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大量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普遍提高广大农民、首先是青年农民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决心要大,步子要快些,组织有关部门切实抓紧抓好。[1]1983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提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统筹规划,有步骤地增加一批农业高中和其他职业学校。除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为农业中学外,还要根据可能,新办一些职业学校。”[1]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中指出:1985年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招生数为140万人,比1980年增加116万人。1985年同1980年相比,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增长5.5倍,农业中学在校学生数增长6.1倍。1979年我国有农业中学200多所,在校生人数23万多人。通过对农业学校的发展和农村中学的改造,到1984年在我国农村的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数量发展到6 019所(其中职业高中4 285所),在校生数将近130万人,[2]学校规模、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2)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各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大,而职业教育虽然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整体规模仍然相对薄弱。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指明了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任务。《决定》的提出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贯彻《决定》的精神,各部门分别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关于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并相继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原则的几点意见》、《关于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制的暂行规定》等。1987年2月,原国家教委和河北省政府共同决定在河北省阳原、定县、青龙三个贫困县作为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88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原国家教委实施“燎原计划”,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仅一年的时间,全国实施“燎原计划”的县达到758个,乡达到2 458个[4],首先确定了116个县为全国实验县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便探索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向全国各地推广。1989年5月,国家颁布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每个实验县首先要办好一所综合性骨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实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经营服务等方面发挥多功能作用。[1]1990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了《1990-2000年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试行)》,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针和任务做了明确的阐述,指出: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199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职教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和措施。《决定》强调“在广大农村地区,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燎原计划’,实行农科教结合,统筹规划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灵活的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方针指明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通知》强调,农村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使用技术培训更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有农业、科技、教育、等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
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理论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国家的大力扶植,尤其是在“燎原计划”实施以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到1992年全国农村职业中学数量达到6 973所(其中职业高中5 419所),在校生数226.4万人。学校数比1984年增加954所,学生人数增加96.7万人。[5]这期间大多数省份都设立了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发展各类中、初级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积累了适应不同类型地区的举办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据1990年国家统计局对67 000农户的调查表明,接受职业培训的农民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大量的职校毕业生已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村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农村职业学校对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日益明显。[6]
四、结构调整阶段(1993-1998)
199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造成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下降,中等职业学校出现了农林类专业招生下降的情况,1993年我国职业高中农林类专业学生人数45.3万人,到1995年最少时降低到38.1万人。
为解决农村职业中学数量减少、农林类专业招生下降等问题,1996年4月29日,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的意见》,《意见》对农业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容与措施提出了强化兴农意识、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校基本建设、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四点要求,把深化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措施阐述得更加具体,便于各农村地区办好农业类专业,以解决发展中招生数及在校生数几年来大幅度减少的问题。通过调整,1995年以后职业中学农林类在校学生数有所回升,到1998年我国职业高中农林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恢复到43.3万人。
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为贯彻《纲要》精神、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各地区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了几种典型职教办学模式,如河北的职教中心、东北的校企联办、苏南的职教中心、北京的职教集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河北和苏南的职教中心,河北省1992年到1996年,在全省139个县(市)建成了融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农民中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多类中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职教中心,其中108所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校。1993年5月,原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骨干型示范职业学校(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河北省建设县级职教中心的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借鉴和推广。此后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对农村职业学校进行合并重组,大范围的推广县级职教中心。苏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特别是乡镇企业经济占据了整个经济的90%,乡镇企业担负着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通过职教中心辐射,建立县、片、乡三级办学网络,通过组建办学集团等形式发展地区职业教育,如武进的中心辐射模式、宜兴的职教城等,形成了与地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职教模式。[6]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实施了“燎原计划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国上千个乡、上万个村推广百项农村实用技术。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职业教育在农村中的影响明显加强,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相结合,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同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6年5月15日国家正式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农村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推动《职业教育法》的贯彻执行,指导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于1998年3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必须把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主要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这段时间由于农林类专业招生困难、职业学校的合并重组等原因,农村职业学校数量有所下降,从1993年的6 945所缩减到1998年的6 201所。然而,经过调整合并,同时随着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农村职业学校更好地融入到农村社会生活中、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的总体招生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1998年职业初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人数分别为34.1和95.2万人,比1993年分别高出23.6%和18%。此外,民办职业中学也逐渐兴起,到1998年我国农村已有民办职业中学189所[7],虽然数量很少,但作为全新的办学主体为农村职教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职业学校更贴近市场。
五、全面改革发展阶段(1999-2009)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形势,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发展要求,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开始了全面改革。
1999年以后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大批生源流向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另一个是随着原有的计划培养模式丧失,致使中职生就业困难,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对学生吸引力逐渐减弱。使得1999-2002年职业中学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迷时期。而随着“三农”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的凸显,农村职业教育又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增长、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责任。
为应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国家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即“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2003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全面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招生问题,2003年11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意见》,2004年7月1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意见》,2005年2月《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意见》等,分别对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联合招生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学习。鼓励东部和城市对西部和农村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在推进联合办学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和扶植力度,2006年中央决定“十一五”期间安排专项经费40亿元,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补助标准是每生每学年1 000元。2007年秋季学期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扩大到中职学校全日制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 500元,主要用于生活费开支。国家资助两年,学生第三年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由财政给予补助。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这一阶段,职业学校的发展虽然经历一些挫折,但由于国家政策支持、投入加大,各级政府齐抓共管,我国农村职业学校从办学理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校均规模不断增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招生数超过870万人,十年来收首次过普通高中,虽然由于从02年以后教育统计年鉴不对农村职业教育单独统计,但由于农村职业中学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占有相当比例,可以肯定农村职业中学学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另外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从封闭走向联合;培养方式从学校本位走向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
通过对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在新中国走过的60年历程中,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印证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大起大落走向繁荣昌盛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逐渐多样、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在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下,逐渐融合于农村社会经济体系中,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1]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5.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4]郭福昌,孙文正.“燎原计划”实施1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1998:12.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2[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12.
[6]汤生玲,曹晔.农村职业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
Six Year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Vocational Schools in Countrysides
CAO Mao-jia
(The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in countrysides after etablishment of national that about 60 years.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ould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that adjustment,recovery,rapid development,structural adjustment,and a comprehensive reform.By summing up each stage of the analysis,totease out the changes in China's countrysides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topromote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60 years after establishment ofnational;vocational schools in countrysides;development track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当代中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DJA0902 70)
曹茂甲,男,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1)03-0024-06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