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历程回顾
2011-02-20梁燕
梁 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建国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历程回顾
梁 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建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始终围绕发展与改革两大主题前进,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前、经济体制改革后和新世纪三个阶段,以教学计划变更为主线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围绕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自身的教学改革,进入新世纪,面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教学改革方向日渐趋同。
建国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始终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国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教学计划变更为主线,分阶段对中等职学校教学改革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第一阶段:建国以来的教学改革(1949-1977)
建国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几大浪潮,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在课程结构上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致使学生较晚地接触职业环境,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在课程设置上,则以学科课程为主,强调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倾向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缺乏职业真实性和实用性,缺乏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联系,不利于学以致用,阻碍了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计划上,中等专业学校强调理论教学,职业中学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技工学校突出实践教学。这段时间,我国主要处在计划经济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一)中等专业学校教育
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提出了“中等技术学校的课程,包括普通课(公共必修普通课和分类必修普通课)、技术课(基础技术课和专业技术课)与实验、实习(校内教学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指出了普通课与技术课的关系,即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的要求。同时,还规定了普通课所占的比例,即“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授课时数占授课总时数(不包括校内教学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的百分比一般应以不少于百分之二十五,不多于百分之四十五为原则。各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修业年限分别规定,并报上级教育部门和业务部门批准。”同时,明确规定实习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新中国成立前,东北解放区的各级学校已经开始学习苏联经验,初步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1952年11月,国家成立高等教育部,将中专教育划归高等教育统筹,并使中专学校学习苏联经验与高校同步进行,按苏联中专教学模式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年10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工业、农业、财经性质中等技术学校教学计划的指示》,确定了工业、农业、财经类中等技术学校普通课、基础课和技术课的课程名称及其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1953年5月11日、7月31日,高等教育部先后两次发布中专学校有关课时标准的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印发了《苏联中等技术学校章程》,并以苏联教学大纲为蓝本,经过精简,改编出5种普通课和6种基础技术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各中专学校参照这些大纲逐步编写各课教学大纲,制定出新的教学计划212种。
为了加强生产实习工作,1953年政务院第180次会议专门通过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决定》,对实习单位、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规定。1954年9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已开始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1953-1956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办学方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956年3月14日,高教部进一步规定了理论教学与实习的时间比例,出台的《关于拟定中等专业学校四年制教学计划的规定》指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时间应占理论教学时间的25-35%”。1958年4月19日,曾印发《关于制定教学计划工作的通知》,提出中专工科一律定为四年制,安排一年半参加生产劳动,两年半用于理论课程,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
大跃进对学校教育计划产生了冲击,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60年以后,教学计划修订纠正了“左”的错误,贯彻以教学为主、少而精、劳逸结合等原则,划分课程的主次,明确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增加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纠正了大跃进犯下的错误。
1963年6月5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定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中规定:“理论教学周数与生产劳动和实习周数之比:工科三年学制为73%:27%,四年制为71%:29%;农林三年制为70%:30%;医科三年制为74%:26%,四年制为69%:31%;财经三年制为81%:19%。”由此可见,进一步缩减了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教学计划主要是恢复性计划,中专学校的教学计划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状态。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与“文化大革命”前的教学计划基本一致,增设了一些新的内容和新技术;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除取消了语文、物理、化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与“文化大革命”前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基本相同。
马铃薯病毒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靠蚜虫传播,因此防病同时要治虫防。防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2%核苷溴吗啉胍30-50ml兑水30公斤,病菌速灭13ml/亩,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等杀菌农药。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和吡虫啉类杀虫剂。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远离茄科菜地;避免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二)职业中学教育
我国从1958年开始创办职业中学。1958年3月24日,教育部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提出:大力举办农业中学、工业中学和手工业中学,把高小毕业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又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职业中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并重。1964年4月15日,教育部上报国务院《关于举办职业学校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强调:“职业学校最大多数要面向农村,为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为农业四化培养劳动、技术后备力量,并且为输送城市青年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同时,也要根据工业、交通、财贸等各行业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种初级技术工人和各类初级业务人员。”
(三)技工学校教育
比起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更加强调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比例较大。1954年,中央财委批准颁发的《劳动部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中提出:“技工学校是培养理论与技术兼备的技工。其各类课程的一般比例应是:技术实习占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技术理论、政治、文化、体育等课程共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各校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安排。”“技工学校,一般应有专用实习设备,凡属培养机械制造技工者,必须设有较为完善的实习工场,实习工场由教导科(处)领导。”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技术工人培养的重要性,1959年劳动部召开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了“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问题,提出“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课时分配,一般应为6:4,即生产实习占60%,政治、文化和技术理论占40%。
1957年前,我国技工学校主要使用的是国家劳动部编译的苏联技工学校有关工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些教材也是选用苏联的。同时,各技工学校也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编写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并逐步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各专业设置的课程大致分为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操作技能的生产实习课。1957年以后,我国自行编写教学计划陆续投入使用,课程结构形式没有大的变动,教学内容更加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各行各业开始出现大跃进。三年“左”倾冒进的“大跃进”导致了教育不切实际的扩张,在师资、设备以及基本建设等方面都满足不了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从1961年开始国家劳动部着手对技工学校进行整顿,并根据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各占一半的原则,重新修改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纠正了生产、实习、劳动和社会活动过多的倾向,保证了教师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教学,学生有自由支配的课外活动时间,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同年,劳动部《关于颁发技工学校通则等三个文件的通知》中指出:“技工学校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实行半工半读。”1964年10月,为了贯彻刘少奇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制度)”的精神,规定学生每周三天学工三天读书或半天学工半天读书,低年级读多于工,寒暑假停学不停工。进厂劳动的学生享受同工种师傅的劳保待遇,劳动报酬主要用作学生的生活补贴。这一阶段技工学校的教学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
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造成了严重的破毁。
二、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学改革(1978-1997)
到文革后期,即1973年7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务院科教组下发的《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办学几个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要抓紧调整、规划、布局等工作,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发展。技工学校开始逐步恢复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党和国家做出了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标着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削弱,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崛起,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一)中等专业学校教育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它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
1986年4月12日,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制定和修订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四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试行)》,该教学计划中规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时数之比,工、农、林、医及应用理科等科分别为77%:23%或71%:29%。应用文科、财经、政法等科为83%:17%。另外,对于那些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其实验时数一般应不少于该门课程理论教学时数的20%。可见,这一时期,由于中专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一致,都是国家干部,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突出理论教学,中专的实践教学比例大约占总学时数的20%左右。
(二)职业高中教育
1980年我国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在结构调整中职业高中开始恢复性发展。1986年6月5日,国家教育颁发的《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指出:职业高级中学着重技能的训练,文化基础教育适当配合。政治课、文化课与专业、实习的课时比例,工科类一般为4:6,文科类一般为5:5,根据专业、工种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具体比例可适当灵活,而某些要求文化基础知识更多一些的专业,其文化课所占比重,可以再提高一些,但专业课(含实习)的课时不得低于30%。随着职业高中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课的比例。1990年12月31日,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颁发〈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的通知》,与1986年的教学计划相比,加大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此后,到1999年一直按这一标准执行。
(三)技工学校教育
受半工半读教育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技工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仍维持在1:1。1985年2月5日,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机械类通用工种(招初中毕业学生、学制三年)教学计划,生产实习教学为2 580学时,达到总学时的58%强;政治文化技术理论课为1 760学时,占总学时的42%弱。重新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
随着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我国企业逐渐走向市场,为了有效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技工学校开始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1993年,劳动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提高教学质量是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学校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技能培训特点和教学规律,具有竞争活力的教学制度。”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为基本依据,积极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理论课课程设置要适应操作技能培训的需要。教学内容以应用技术为主。注重启发式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课要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实行每生一岗或轮流在模拟装置上操作。要把学生基本的生产技能训练同直接参加产品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重新强调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的思想,更加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教学计划上看,中等专业学校仍然强调理论教学,主要培养后备干部,职业中学则逐渐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技工学校仍然以实践教学为主。在课程上,仍然沿袭三段式的课程体系。
三、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的教学改革(1998至今)
1998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要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世纪之交拉开了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此阶段教学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和建立弹性学习制度;[2]二是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三类学校培养目标日趋一致,均突出实践教学,在此一并叙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下同)中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加强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1999年7月27日,成立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999年11月8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北京召开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行指委的主要职责是接受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委托,就本行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向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供咨询,并根据需要,承担有关方面的具体工作。在行指委指导下,教育部组织专家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教学指导方案(包括专业课程设置、部分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专业设置标准等),开发和编写1 000种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制作100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同年,11月17日至18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暨首批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研讨会议。文指委委员和顾问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中等职业学校30种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规划部署了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为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的精神,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指出: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一般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一般为50%,综合实习一般安排一学期。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2001年8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部颁布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中指出: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指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主干专业课程;限定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要求选修的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各试点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这几类课程的比例。2001年8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部分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做好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工作的意见》,以进一步指导现实中一些职业学校开展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工作,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
同时,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育部制订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提出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推广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其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从“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育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是职业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以来,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200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施阶段。
为了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同时,在认真总结以往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重新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7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
为贯彻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协助教育部实施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2010 年 3月 18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成立。全指委是教育部领导下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专家组织,旨在发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性,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推进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一阶段,我国连续出台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育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加强了实践教学,各专业的文化基础课和德育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类课学时之比平均是3.5:3:3.5,与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文件([2000]2号)中规定的 4:3:3相比,文化基础课时有所减少,实践环节得到加强,反映了近年来中职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强化技能培养的方向。[2]此外,将德育纳入了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目前正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和教学改革。
[1]申家龙.新中国建立以来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历史回顾[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孙琳.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8.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eaching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ANG Ya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Qinhuangdao 066004,China)
Since china was built up,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going around with two major topics-reform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focusing on pre-economic system reform,post-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new century,tries to analyz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eaching reform during these 60 years in vocational school.It’s easy to make a conclusion that vocational schools are consistently making deep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ir own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marched toward the new century,their reform direction seemed very similar gradually.
since establishment ofnational;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reform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中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DJA090270)
梁燕,女,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
G710
A
1674-7747(2011)03-0018-06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