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科学界定
2011-02-19李云霞
李云霞
人的发展问题历来是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它既是人学理论的重要问题,与人的本质、自由、权利、价值密切相关;也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与劳动、交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系。任何形态的哲学和哲学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和优秀成果,针对西方传统人学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种种问题,主要从三方面作出了回答:
一、作为类、群体、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有三方面的规定性。一是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上来看,即人的一般类特性或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96,这种活动使人成为主体。人必须确立自己主体的地位,从而区别于动物。二是从现实社会中人和人的区别来看,人并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这使得人成为现实的、具体的和社会的存在物,即人的特殊的社会本质。三是从个人和他人的区别来看,即每个个人的独特性。任何人都应从这三个方面得到说明,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做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普遍而全面的发展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发展奠定在马克思关于劳动转化为自由自觉活动的基础上。劳动性质的变换给人的活动带来全面性,而这种全面性活动方式则与劳动的自主性质相适应,个性的劳动不再表现为劳动,而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展开,作为这种活动本身充分发展直接体现的便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劳动性质的变换还增加了活动的丰富性,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就是通过劳动,全面地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完满性,使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在实践活动中按照人的方式同对象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关系,从而表现为活动的丰富性。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全面丰富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逐步提高,进而决定了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表现为全面性、普遍性、丰富性以及人对社会关系的共同支配和控制。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着,社会关系往往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形成、发展和表现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也要在生产关系中表现出来。同样,政治力量要在政治关系中表现出来,精神力量要在精神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个人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种领域和世界的交往,同无数其他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逐渐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交往中形成全面、普遍、丰富的社会关系。同时,人还必须全面地占有和控制这种社会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2]330否则,社会关系无论如何的全面、丰富,也不会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相反还可能会成为人的发展的桎梏,压抑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普遍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是终极的价值取向。这里所谓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自身的自然潜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需要的相对丰富性、全面性和多层次性,相对丰富、全面而深刻的精神感觉和自我意识的全面性。马克思曾把人分为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所谓偶然的个人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不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个人;所谓有个性的个人就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有自主性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仅是逻辑的差别,而且是历史的事实。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这个个人是摆脱了偶然性压抑和社会统治的个人。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目标。
上述三方面规定性的内容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图景。三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或互为条件,或互为制约,不断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除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即类、群体、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求必须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纵向和动态的认识。
二、类、群体、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历史矛盾运动中的关系转换
类、群体、个体的全面发展虽然同属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但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程度的制约,类的发展、群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在历史发展中不完全同步,既互为条件,又相互冲突、对抗。在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时,要全面地分析作为类、群体、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就只能看到一种抽象的进步,或者是难以梳理的复杂性。
在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中,人的个体发展不是作为有个性的个人而自主地实现的。最初的原始共同体中个人、群体、类的发展并没有极端的冲突与对抗,由于自身能力及条件的局限,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只能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群体的发展。为了满足多样的生存需要,群体之间也要相互合作,类的力量因此发展起来。此时,个人的发展从属于群体和类的发展。“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67-68
但是由于分工与交往的发展,出现了阶级的划分,这使得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生产和消费、劳动和享受分别由不同的人来承担。一方面群体之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生产活动得到联合,劳动生产力提高,类的力量得以发展。另一方面,群体或个人从事片面劳动,畸形发展。个人不可能超脱阶级而独立地表现自己作为真正人的个性,“某一阶级的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的与另一阶级相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共同关系,总是这样一种共同体,这些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共同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种共同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共同关系中的。”[3]121个人的发展受到阶级地位的局限和制约,整个人类能力的发展也与人的个体发展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和对抗。人类整体发展总是伴随着血与火,伴随着个体和群体的巨大牺牲与付出。但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124-125
阶级社会中,个人是从属于阶级的,不解放阶级群体,就不能解放全人类,也不能解放个人。因此,推动和克服类与个体发展间对抗的历史过程的是与类的利益相一致的阶级群体的力量和优越性。与类的利益相一致的阶级群体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体现和代表着发展生产力要求的社会阶级或集团,是一种新的社会主导力量。生产力不断地发展,新的社会主体也会不断地出现,它的利益只有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中才能实现。由于新的社会主体的利益在生产力发展的更高水平上同种族的利益保持着一致而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性,因而就会打破旧的交往形式和社会关系而创造出新的交往形式和社会关系。新的社会主体、新的交往形式和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主体运动,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看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交替就是这一运动的具体体现。解放阶级群体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样的联合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将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类、群体、个体的发展不再以对抗为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
三、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二者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全面发展自然就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能力以及社会关系发展的全面性和普遍性,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是,以往在谈及人的本质问题时,往往注重的是自觉而非自由特性,自觉能动性在对于必然王国问题上具有先天的优先性。然而必然王国终将要向自由王国前进,自由才是最终的彼岸。因此,可以说隐藏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背后的个性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重要内容。
人的自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主体在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和权利范围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活动的社会自由;主体依据自己意愿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个性自由;[5]即自觉、自愿、自主。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和支配他们的社会关系,共同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人能力的实际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人得到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现实的人总是要借助个性才能充分显现,因此个性自由是人的自由发展具体的表现。
个性自由主要表现在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自我发展的实现和精神意识的丰富和全面等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自身的需要包括自然生理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尤其要有自由个性来指引,才有可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破除了以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分离的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客观地论证了需求多样化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为自由个性在需要的满足方面扫清了道路。其次,人的个性自由表现为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实现。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的是一个永不间断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践行的过程。人的发展和完善涵盖了社会诸多领域,细化到多种关系之中。在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中,自由个性引导着自我发展的方向,使个体朝着自己规定的目标前进,再在趋于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加以修订。再次,个性自由表现为相对丰富、全面而深刻的精神感觉和自我意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还是感性的、直观的人,这对于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及其重要。既吸取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的精华,又内涵本民族的悠长韵味,同时包含了明确的自我认同;在充分体现自我的精神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启发、影响和愉悦他人的认知。
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通过全面发展表现出人的发展的普遍性、一般性,通过自由发展表现出人的发展的内在差异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真正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同样,也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小结
马克思从现实的、从事实际实践活动的人出发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类、群体、个体三方面来揭示和界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通过考察类、群体、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历史矛盾运动中的关系转换,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认识;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两个角度整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最终的目的,是在现实起点、研究对象和价值取向上超越了西方传统人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涂艳国.试论“人的自由发展”的涵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