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日语朗读教学的功效与原则

2011-02-19桑凤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日语口语记忆

桑凤平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频繁,在我国日语已成为英语之外的第二大外语,受到学习者更多的青睐。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适用于从基础水平乃至高级水平的所有日语习者。朗读是通过调动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并协调动作的综合的语言操练过程,是将无声化的书面语言信息的有声化传递,是将视觉功能扩大为听觉效果,从而有效避免“哑巴日语”、“呆板日语”等现象。朗读教学的魅力正在于其属于原生态教学,是无须借助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实现的。此教学法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法无可替代的,如同甘醇老酒愈久弥香,不失为日语学习的最给力的途径。

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学者均对朗读的价值做过精辟的论述。孟子倡导:“诵其诗,读其诗”。语言学家林语堂指出:“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热诵则仿效之后的回环练习,必须脱口而出而后已。”[1]英国诗人密尔顿认为:“从读的情况最容易看出读的人是不是真正了解了所读的作品。”[2]

(一)朗读的功效

1.增强记忆。

朗读是理解的开始,是记忆的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所说的朗读,非朗朗上口之意,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情的朗读。行为科学认为,单一的刺激只能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留下一个兴奋点;多点刺激会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几个兴奋点。[3]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多点兴奋比单点兴奋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朗读所产生的效果是正刺激,能加大人们对朗读载体信息的记忆力度。心理学将记忆分为三个复杂的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在识记阶段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不断地将语言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并形成印记时,便可形成感觉记忆。这种感觉记忆的材料得到延续后,就进入到短时记忆过程。在此阶段记忆材料被分成适当长度的记忆块,再组合记忆,经过反复的朗读,就是不断组合记忆,促使语言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阶段。[4]日语朗读是在复述材料的语言情景及想象空间中进行的,无论从主体的生理角度看,还是从朗读的实践角度看,其循环不断地对语言由外而内的吸收,就是强化对语言信息的吸收和记忆,增强注意力,提高理解力。正如俗话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的实践就是记忆的过程。而高超的记忆能力正是学习语言的必备条件。

2.培养自信。

对于不擅长日语的学习者而言,日语往往会令其有种莫名的抵触和反感,久而久之便滋生出气馁、灰心,甚至排斥的消极情绪,此种状态下的日语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对一门外语学习的不自信,不仅影响对那门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更会波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甚至可能对整个人生带来遗憾。而不擅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正是不自信的表现,这在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中更为突出,其口语表达能力一般较弱,这是因为碍于面子,怕出丑的焦虑心理作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朗读的有声化特点,为及时发现并纠正语音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平台。当语音语调通过朗读训练得以改善后,想开口交流表达的欲望便会增强,口语能力自然会提高。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使学生克服胆怯甚至恐惧的心理,敢于从容地开口用日语交流,变得自然、大方起来。养成坚持朗读的学习习惯,使得大脑中存储的日语知识的信息量增多,也会对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提升自信心。自信会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

3.升华美感。

汉语中将学习统称为念书、读书。将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称为念书人、读书人。汉语字面意义的“念”和“读”,实际上即是朗读的意思,是把书面言语转化为有声言语的一项再创造性的活动。[5]其创造性在于朗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已经异化了的文字符号还原为人的本能,表现为听觉的音节和情感。这种转换不是从文字到声音的频道切换,而是朗读者全身心回归本能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本真意义上的以声音表达为载体的信息传递,很容易与精神世界产生共鸣,进而对作品的理解得以深化、透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原作的精神内涵,表达出作品的独特风貌。日语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流构成了其特有的语言美感。惟妙惟肖的朗读借助于声音的控制、情感的调动、节奏的把握、思维的拓展,实现对作品的诠释。从中感受日语的音韵美、节奏美,进而达到陶冶情绪、赏心悦耳和感染他人的效果。如从朗读渡边淳一的小说《美しい別れ》的片段便可感受到作品人物情感的变化,给读者带来非同寻常的感受。

言い合っているうち、僕は、「そんなに結婚したいなら、だれとでもしろ」と叫び、彼女は 「あなたは卑怯よ」と言い返した。

……

最後に、僕は、「もう、これで君と別れてせいせいする」と叫び、彼女の 「わたしもよ」という声をきいて、外へ飛び出した。[6]

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为爱所困,分分合合,难以走到一起。女主人公很希望能同男主人公结婚,但男主人公却难以定夺,因而时常闹得不快。本段对话中的他道:“你那么想结婚,就随便找个人结吧!”她回敬道“你好卑鄙!”后边的对话“就此与你分手,我只觉得痛快、利落”,对方也不甘示弱地回敬道“我更是!”[7]朗读时声调适当提高,带出发狠的感觉,以将双方的愤怒情绪得体地宣泄出来。再如同一作品中的另一片段:

その雪道を、僕は酔いと淋しさでふらつきながら、「馬鹿野郎、馬鹿野郎」と叫んだ。

「あんな奴、苦労して、不幸になればいい」ともつぶやいた。

だが、それは、まさしく僕が彼女を愛している証拠でもあった。

罵り、叫び、けなしながら、僕はぼろぼろ涙を流していた。[6]

男女主人公终于找了理由大吵了一通后分手了,女主人公回了老家。此时,酩酊大醉的他寂寞、失落难耐,在雪地里不停地狂骂道“混蛋!混蛋!”接着又小声诅咒道“那家伙,就让她受苦受难,落得不幸才好!”但心里又是爱着她的,于是他骂着、喊着、挖苦着,任凭泪水肆虐。[7]这段的朗读要先发狠、发恨,继而悲伤、痛苦。将男主人公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通过声音的调节变化表达出来。

得体地朗读一篇文章,朗读者势必投入一定的情感以达到作品的境界,乃至升华作品的美感。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以声音发起的,其最高境界必将通过声音来实现。持久的大量的声音训练可以还原和塑造语言节奏感,赋予作品以生动性。随着音质改善和频率的调节,朗读者的追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停留在语言本身的层面上,更希望追求作品深层次的美的要素,感受美的酣畅。经常受到带有立体感的有声作品的熏陶,不但能拓展朗读者的眼界与情感容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体味。通过有情的朗读,实现对原作艺术的再创造,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升华审美意识。

(二)朗读的原则

1.择优的原则。

遴选材料,既是权利又是责任。材料选择得好,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作为择优的材料,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覆盖知识面均衡;②时效性稳定;③贴近社会生活;④富有艺术气息。其中涵盖知识面均衡,主要是重情感、重复记忆和升华美感。材料不宜过于复杂,否则可能会挫败毅力。时效性稳定,是指经典名篇经久不衰,适合朗读的未必越新越好,那样难以有比较,缺乏优劣的对比。贴近生活,是为了使读者读得顺,听得懂,而过于专业化,就淡化了生活味,就会读得晦涩,情趣匮乏。富有艺术气息,是指文章适合朗读,乃至表演,体现节奏感。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容易令读者产生共鸣,容易达到示范和引导的效果。本着以上择优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日语表达能力,还可为了解社会生活,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面,获得美的熏陶,培养艺术气质,增加一个有益的渠道。当然,遴选的材料可视实际教学情况,参考学生的意见加以适时地调整,使之逐渐趋于完善。

2.互动的原则

互动的过程,往往是为了实现让别人倾听的愿望,必须设法打动听众。而听众获得听觉的享受后,要进行对听的感觉的反馈,就必然产生互动。互动的原则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学者与教材之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朗读教学的这一互动的策略原则,设计富有互动性、交流性的课堂活动。比如教师可经常在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带领学生参加朗读的实践,也可以由教师和班级里朗读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做示范,帮助在日语朗读方面较弱的学生。当他们有了少许进步的时候,不吝送上赞美的褒奖,使他们增加朗读的成就感。可将课下录制的学生练习朗读的内容在课堂上播放,集体诊断,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不足和差距,以此带动学生集体参与朗读的实践环节。可考虑不定期地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听取学生的呼声和建议,师生相互切磋,形成一个互动的开放的丰富的“场”效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发挥其学习潜能,真正实现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3.示范的原则。

朗读本质上属于模仿,必须有人示范和引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是生活中,尤其是情感生活的反映,必须有表达的参考。若没有模仿,就没有情感的声音表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取得朗读环节教学的成效至关重要。教师的水平及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抱有强烈的热情,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充分准备好供朗读的材料,并努力达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境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其魅力。为此,教师必须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如以下一段散文:

雪がやって消えて、春が訪れると、いろいろな木がいっぺんに芽を吹き出します。生けがきのから松も小さな丸い芽を出します。から松の芽をつまんでかいでみると、きついにおいが発散して、鼻の穴の奥をくすぐります。わたしは春を確かめるような気持ちでいくつも芽を摘み取ったり、手のひらにこすり付けたりしました。そして木の芽のにおいをかいで、季節を感じるなんて、わたしひとりだろうと思っていました。[8]

(冬雪消融,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各种树争先恐后地发出了芽。用做篱笆的落叶松不知何时也发出了嫩绿的小圆芽,我摘下一片闻了一下,一股强烈的春天的味道扑鼻而来,直沁心脾。我一起摘了好几片叶子,想要确认一下春天是否真的来了似的,在手掌中翻来覆去地把玩。我想通过树芽的味道来感觉季节气息之人,只有我一个吧。)[8]

这段散文是描写冰雪融化后,春天的脚步临近,自然界万物复苏,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令人如痴如醉。朗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把握节奏,融入轻柔、舒缓、温馨、陶醉般的情感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获得春天般的愉悦。

同时,日语语音标准、富有朗读感染力、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的榜样力量所产生的激励、示范的作用往往更直接。当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能够将一篇看似普通的文章读得生动、感人之时,想必大部分学生都会萌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也会达到如此境界。同时,日本电视节目的优秀主持人、广播节目的优秀播音员的标准、纯正的日语语音,也可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朗读的愿景

1.激发学习热情。

朗读是以声音引领的学习方式。好的朗读必将激发学习的热情。在实际交流中实现有效地应用外语,满足沟通的愿望,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外语口语表达是实现沟通愿望的主要途径。朗读正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却难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出现交流障碍。越是信息社会,越是容易淡化朗读,因而导致当今大学生中出现“哑巴外语”的现象。对于这类学生多练习并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不失为有效的选择。在有声的、口头的朗读练习中所熟知、记忆的单词、习语和句型,能够更加快速、容易地为学习者在其口头表达需要时所再现并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练习朗读,在强化语言输入的同时,也弥补了语言环境的缺乏,从而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规范、准确、流利的语言输出。通过不断地进行练习,其语音语调会得到矫正。良好的发音会提升口语表达的自信,有了自信就增加了获得日语语感的机会。良好的语言感觉对于提高日语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强心剂,兴趣也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和条件。教师的教学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法尽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日语学习有种渴望和追求,使学生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令学生对今后进一步的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可喜的成绩变得有所期待,有所渴求。

2.营造学习氛围。

朗读是一种覆盖式学习,适合集体运用,集体学习;朗读是一种导向性学习,一人表达,集体跟随;朗读是一种竞争性学习,一人开口,众人评判并暗自较劲。因此,是一种营造氛围的过程。尤其对那些不善于朗读,不善于表达,人前羞口的学生,教师更应设法通过带读、引读、导读等方式,在课堂尽可能创建“真实语境”,让学生回归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力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克服难为情的弱点,逐渐学会敢在人前大胆朗读。并将他们的点滴进步放大。让有了进步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让大家分享。教师应避免单调枯燥的泛泛性质的朗读,而应设计开展丰富多样、新颖趣味的课堂朗读活动。一方面,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传授,另一方面,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设定情景朗读、表演朗读、模仿朗读,使教学更加生动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必须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9]在这种情境下,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同时,还可采取朗读比赛等形式,营造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让看似平淡无味的课堂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充满意境。

3.获得功倍效果。

朗读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若能恰到好处地充分利用,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连续三年对日语朗读教学实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有76%的学生表示赞成此教学方法。72%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朗读的训练,在日语朗读方面有所进步,朗读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75%的学生感觉通过朗读训练,在口语表达的自信心方面有所增强,敢于开口大胆说日语了,口语沟通水平有所提高。笔者还发现,那些平时善于积极参与朗读的学生都是各种日语演讲大赛的优秀选手,他们的口语能力普遍明显高于不喜欢朗读的学生,语言感觉敏感的优势突出。几年来本系培养的演讲选手连续多年分别在重庆市和西南地区的日语演讲比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更有选手因演讲比赛战绩突出,还获得了赴日本参加决赛或观光修学的机会。这些都与朗读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笔者对本系已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也表明,善于积极参与朗读的学生在口语及语感方面表现出色,在沟通交往中更趋于热情主动,在毕业实习和就业面试的自信心方面的优势更容易发挥。

总之,“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现象,连同最隐蔽、最微妙的心情,都是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的。”[10]朗读是记忆的方式,眼、耳、鼻、口等器官均有记忆的功能,朗读兼有口和耳两个因素,也拥有记忆的功能。朗读是交流的基础,人类的文明是先有声音交流,后有文字沟通的。正如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没有文字,但也基本不影响交流。人们对母语的依恋不是文字,而是声音,尤其幼儿的声音记忆更是如此。因此,要学好外语,必须朗读,这不是补充,而是基础,是获得理解并掌握目的语言的条件,是原生态的文化与文明的表现。朗读是情感的表现,不仅是交流,还拥有感染力,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他人。必须声情并茂、淋漓尽致,调动一切真情实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人们对于名言警句的记忆及使用,往往也是借助朗读的方式获得的。

[1]林语堂 .林语堂论学英语 .http://210.29.168.137/sudaceo/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156.

[2]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伍巍 .论语文朗读的教学功能 [OL].http://ch.sysu.edu.cn/hope/sites.9∕26∕2007.

[4]张果,肖辉.基础日语教学中“动感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9(6):82-84.

[5]雷丽.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4-26.

[6]渡边淳一.美しい別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桑凤平.友好分手 [J].红岩,2003(4):234-240.

[8]北语课堂论坛 .春天的感觉 [OL].http://viewthread.php.5∕11∕2010.

[9]柴兆玉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OL].http://www.17xing.com/.8∕21∕2010.

[10]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日语口语记忆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