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赛促教”高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11-02-19韩磊莫非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以赛促教舞蹈比赛

韩磊 莫非

自从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国家及各地方教育部门,对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普通中小学逐步开足、开齐艺术必修课,普通大学开设部分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各省的艺术院校也由单一的艺术中专学制逐步合并、统一,相继成立了艺术职业学院,在深感全国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全面提升的21世纪,在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的职业教育发展背后,艺术职业学院各自发展的空间、方法和手段成为它们获得其他艺术高校肯定并扬名高等职业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赛促教”是高职舞蹈人才培养的试金石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特点是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求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高职学生一技之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结合生活、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需求,其广泛性和普遍性成为高职教育任务所在。

作为艺术职业学院,其赋予的社会责任远大于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资源,从专业含金量极高的中专教育一跃成为舞蹈素质教育的高地,其中的落差不仅仅在于文凭的高低,而且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一个是面向专业艺术象牙塔的不断奋斗,一个是面向社会职业取舍的因材施教,其结果往往是对社会需求的“妥协”,它的提升不仅仅只是升学那么简单,在一定层面上说,这是一次筛选,更是一次人才“流失”的保卫战。因此,我们的高职舞蹈教育就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重新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面对生源的不尽人意,面对竞争的日趋激烈,除了一如既往地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之外,我们势必需要抓住一面对自我教学水平认知的镜子,一种辅助舞蹈人才培养的手段,就像GPS导航系统一样,为人所信任;经过近五十年的探索和抉择,“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为这种参照的最佳选择。

可能会有人问,哪个艺术院校不重视参赛,哪级舞蹈教学又没有比赛?的确,舞蹈也像竞技体育那样,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来分个“左右高低”,争个“你死我活”;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比赛不是唯一,只是手段和参照。中职的参赛和高职的参赛定位各异,前者主要用以检验教学成果,进而更深层次挖掘教学潜力,彰显专业地位,拓宽升学途径,是台检验专业成绩的“扫描仪”和人才资源的“取款机”;而后者主要将其服务于自身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以适应文化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水平,是颗人才培养的“试金石”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当然它更区别于金字塔顶的舞蹈本科乃至更高水准的舞蹈硕士教育,我们是基石,当然也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

试想,无论是在舞蹈启蒙教学对生源的苛求选择上,还是在舞蹈人才培养训练过程中对专业素质的沉淀,中专教育无疑都占了先机,现今舞蹈市场对高素质、高学历专业人才的需求迫使“童子功”的优势在中职结束后直接转化为向更高起点的求学升级,而夹杂在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自身体制和社会认可度并不完善的高职教育,必然获得不了太多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但舞蹈高职教育又占有社会舞蹈人才需求的半壁江山,如此,就需要我们结合社会的需求和认知程度,去打拼、开拓、衡量和定位这片隶属于舞蹈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沃土,创建一个隶属于高职教育评价的平台,甄选拔尖舞蹈表演人才,明确教学的核心和精华,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等等。“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高职舞蹈教育的的确确需要这样直白和现实的面对,而“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教学的虚实,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量变谋质变,以聚变孕新生。因此,“以赛促教”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也就顺理成章。

二、“以赛促教”是高职舞蹈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以赛促教”不只是一个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代表,作为学院升格为大专后在舞蹈人才培养研究上的指导思想,舞蹈系始终将其贯穿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之中,它就像支“催化剂”,不但为舞蹈表演人才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思想统一、教学理念完善和教学目标明确上指明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它抓住了高职教育中以“应用”为主旨和以“实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实质,使舞蹈系的舞蹈教学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一直都走在浙江省的前列。

(一)明确教学发展方向

通过参加全国各级各类舞蹈比赛,我们在不同级别、不同舞种、不同年龄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也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正所谓博观而约取,把别人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我所用,这是对手在比赛中所能给予的最佳礼物,2003年省艺校首次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名义参加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得了有史以来的最佳成绩:十名选手,五名进决赛,四名获得优秀表演奖,一名获得三等奖,实现了我院 (校)乃至浙江省参加桃李杯舞蹈比赛以来“零”的突破。这次获奖给了舞蹈系上下乃至学院极大的激励,从那时起,舞蹈系开始从中研究并实施一系列对舞蹈教学发展有意义的举措。

首先,在教学的目标上,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分阶段的形式完成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任务,根据比赛中对选手在软开度、技巧等的要求,重新制定标准,在教学上进一步强化演员表现力,突破技巧的局限,争取做到“人人有绝活,个个都出色”;其次,在基础训练的课堂中推行结合内容,使表演人才的综合能力在综合教学的引导和训练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根据当时浙江舞蹈发展的水平制定了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面向专业表演艺术团体,面向社会不同层面的其他行业,如企业艺术团、群文单位、旅游景点艺术团、时装会展广告行业等,适应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等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这个目标为今后6年舞蹈系的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不是按照我们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去做,怎么去定的,它最需要符合社会对文化市场的需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艺术文化产业部门对于不同文化市场运作的需要,高职高专面向的就是就业,而就业服务的方向和质量则取决于我们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整理。

“以赛促教”中将比赛作为一杆秤,始终在衡量我们专业教学中的得与失,把握我们专业发展中对人才培养天平的稳定。试想,全国13亿人中最好的舞蹈苗子,都在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等,他们不拿奖说不过去,但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好的中专生“嫁人”了,自主生源又多半跟不上,我们拿什么去跟别人比呢?不错,就是亮本土绝招,比规范,比风格,比细腻;如此一来,作为单一受众群体的单一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文化的不同需求,加之浙江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杭州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促使我们在人才培养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方案上与时俱进,赢得了完善的时间,自然也就赢得了全局。

在学院升格为高职后,恰逢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春风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筹办,从那时起,舞蹈系开始担当其为全省文化服务行业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重任,我们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从最开始秉承老艺校传统,进行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到以中国舞蹈表演人才培养为主干,接受舞蹈发展中对于流行元素的引入和思考,将中国舞蹈表演基础加特定模块方向为延伸的灵活教学模式逐步引入正常的教学中,从舞蹈系“十五”规划中的对中国舞蹈单一发展的界定,再到“十一五”规划中对多元模块的发展,再到现今“十二五”规划奋斗的“双实”人才培养,我们逐步在龙头方向办精办强上不断延伸我们的模块教育,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舞蹈表演人才开始进入全省舞蹈表演团体和文化教育机构的各个角落,人才培养的思路清晰了,教学的路也就更好走了。

(三)提升办学竞争实力

之前提过,我们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一所艺术高等院校,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上都在浙江省的文化市场中起着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因此,回过头来,我们自己的专业是否做精做强,我们的专业定位是否准确,目标是否明确则更为重要。在2003年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前,其他舞蹈院校对省艺校的舞蹈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山翀的知晓,名角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外界对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比赛,我们得到的不但是好演员,好选手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在于我们的社会认知度得到了广泛提升,在同类院校的办学竞争中实力得到长足进步。

舞蹈系连续9年参加3届桃李杯舞蹈比赛,成绩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样一个新旧更替的环境和优异成绩不断取得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竞争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它不单体现在我们从容地把握了自己在专业上规范而扎实的特色,如殷硕、杨剑、吴嘉雯、王鹏、林姿艳、陈姿含等一大批舞蹈新星登上了更高的舞台,沈旭斌、郑翼、徐梦迪等舞蹈新锐不断涌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逐步受到其他“对手”的肯定和重视,其他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的领导和老师相继走进舞蹈系,有的老师甚至直接提问道,你们究竟是如何训练的,更多的比赛组委会开始邀请我们参赛,不同组别、不同层次的学校纷纷要求进行交流,而我们的在校生也开始频繁出现在专业院团比赛的舞台上。好的成绩吸引了更多社会文化团体对本专业学生的青睐,打响了专业和学院品牌,在争创艺术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双丰收上,奠定了服务文化、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高职院校应用的基础。

三、对“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一所高等艺术专业院校,舞蹈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浙江省专业舞蹈发展的方向,因而在舞蹈表演人才培养上理应跟上全国舞蹈表演人才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源于我院在高职高专教育上的特殊位置,舞蹈系在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上就做了特别对待和研究,而“以赛促教”则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积累了以往的一些教学成果和参赛总结前提下,我们对“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法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凸显以教学为主体,虽然有曲折,但仍收获了不少经验。

(一)创新实施模块操作,化整为零强化教学

“以赛促教”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与“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和“以赛促效”三个内容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舞蹈系将现有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机地拆分,将如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舞蹈表演人才,从教学的单一模式逐步向教学、比赛齐抓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以中国舞蹈为主干,以各种模块教育为补充,尤其是以舞蹈B级及B级以上比赛为新教学模块培养建设的理念,将比赛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模块教学机制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包括了“赛前人才备选机制,教学因势利导培养,强化多元剧目训练,提高心理素质”等等,它和时尚、歌舞等不同舞蹈表演方向的教学模块一样,拥有日益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和教学选材标准,同时又独立于其他不同表演人才模块,它就像一个独立存在的程序,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材料加入到一个整体的制作工序中,它服务于日常教学,又有所区别,它是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寻和尝试,这在全国高职高专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中,是独树一帜,走在领先地位的。

复自小径,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山顶有石如屋大,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就碑,可见缺画,如禹庙没字碑之类。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不能插也。或云大篆,或云小篆,皆不可考。

首先,重视赛后经验总结,每次参赛后,舞蹈系都会组织全系教师,对比赛中的舞蹈基本功、舞蹈技巧和舞蹈表演三方面进行总结,将我们与其他艺术院校的优势和不足都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以此形成书面的报告,找准新时期下舞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将其他选手和作品的亮点进行梳理,瞄准自我的不足,积极、及时地将总结经验与教学计划的制定相结合,在课程要求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尤其是在获得了大奖好成绩时尤其如此。

其次,强调一个“早”字,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的特殊性,每一届比赛的结束都意味着下一届比赛将出现更多的“新面孔”,因此,早计划、早进入、早选材、早准备、早上台、早创作,至少提前三年做准备,成为工作的必须。在这个节骨眼上,潜力的挖掘和超前的预判成为考验所有老师的主要任务,目的只有一个,将胜利赢在起跑线上。

最后,科学调配选手的训练。为了保证高职教育对全体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避免对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造成影响,同时又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高素质、高精神压力的训练对选手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舞蹈系在总结了日常教学的经验上,慢慢整理出一套适合选手进步,同时又能促进其他同学进行公平学习的科学调配方法:①将日常早晚功的时间比其他同学多出半小时,每天1小时,一年就多练2个月,三年就多练1年;②利用大学学习氛围中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选手自身审美能力,将其作为其他同学模仿和指导的对象,以点带面,促进全班的和谐发展;③合理放松,由教师适时带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放松,如打高尔夫、游泳、坐过山车等等,不但将日常训练的压力得以合理的释放,还将快乐学习、快乐训练的态度引入选手的心理训练中,强化合作关系。

(二)台前幕后皆行动,全面辅助人才培养

为了激励学生的参赛积极性,舞蹈系在“以赛促教”模块教学中,将所有与比赛相关的前因后果全部都考虑进来,系部专门成立了由系主任直接领导的赛事服务中心,由教学教务秘书直接进行比赛服务工作的策划和统计,确保细节落实到每一个人,从真正意义上将其作为舞蹈系全体上下一致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建立学生个体培养专家制,为每一位选手邀请权威艺术院校教师和名人名家进行单独教学和剧目训练,并积极联系和安排不同的实践演出活动,让学生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使选手尽早投入比赛的状态,强化参赛的意识,提升参赛的稳定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舞蹈系为参赛学生邀请各级各类专家30余人次,进行针对授课、排练剧目300多学时,其中不乏全国及海外的名家、大家。高规格的专家团队和大投入的专业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也提高了参赛的起点。

再次,为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创编能力,舞蹈系建立了教师参赛专项基金制度,全程为本系教师提供包括作品在内的构思、讨论、创作以及参赛的专项经费,并将其与年终考核和教师推优相挂钩,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到比赛中来,将日常教学转化为学习和锻炼的成果,以赛促教,以赛促创,鼓励教师在过程中塑造自我二度学习和编创的意识,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2003年至2009年,舞蹈系教师共为“桃李杯”及其他赛事编创作品30余部,仅2009年第九届“桃李杯”一项,就有原创作品14部,创我系参赛历史原创节目数量之最。

(三)以赛为鉴,树浙江舞蹈品牌

从专业上讲,我院舞蹈系传承了老艺校50年的教学文脉,在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上一直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我们的教学一直都比较规范,注重修饰,与北京、上海、广州等舞蹈教学都能直接接轨,被行内专家所肯定;此外,我们的参赛选手形象、条件都较好,动作规则没有歪法儿,与其他院校相比,这是一个优势。但随着时代发展,由于艺术高等教育起步晚、艺术创作水平相对滞后等一系列原因,我们的优势已经开始逐渐被同类专业院校所赶超,为了避免差距的拉大,在日常的教学训练和教学管理中,我们以赛为鉴,尝试了很多办法。

首先,通过近三届的“桃李杯”舞蹈比赛,我们不断在自我风格的树立和特点传承中找寻方法,同时将比赛的结果和成绩作为教学的反馈与指导,调整好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的方向,将人才培养的天平向多元化发展,使学生不但在专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杜绝学生在成长和就业中出现两极化趋势,在注意风格和特点培养的同时,注重如何使学生能更快、更完整地接受教学的引导,注重因材施教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衔接上的相适应,将技能和素质的训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从近几届舞蹈系参加“桃李杯”舞蹈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我们的成绩三年一小步,六年一大步,至2009年的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我们更是获得了中国古典舞B级青年组 (女子)和中国民族民间舞B级少年甲组 (男子)两项重头比赛的一等奖。无论是从参加古典舞少年乙组的沈徐斌,还是获得芭蕾舞少年甲组三等奖的陈姿含,他们用规范的动作和完美的韵律表现赢得了评委的肯定,也获得了对手的尊重,浙江舞蹈细腻的刻画、规范纯正的味道以及江南舞者对美独到的诠释,再一次打动所有人,我们不但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也屹立于全国高职院校前茅。

其次,我们在浙江本土文化中找出路,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始终以表现蕴涵浙江文化传统,同时又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题材进行讨论,舞蹈系教师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多次深入绍兴、丽水、舟山等地域文化比较浓郁的区域,感受民族文化特色,探寻当地非语言文字文化传承,挖掘蕴涵其中的舞蹈文化,从大禹治水,到兰亭序,从祥林嫂到孔乙己,从畲族的歌会到竹拍民俗,从西泠篆刻到钱江大潮,我们的足迹遍及全省,目的就是要在舞蹈的风格和特点上符合我们的学生训练,更符合浙江文化,并以此作为一个立足全国舞蹈的影子,为他人所剽窃不到,辛苦的付出总有回报,“荷花奖”上《西泠印象》大放异彩,“桃李杯”中《月影钱塘》震撼舞台,而西子湖畔的《桃红柳绿》更是一举夺魁,让全国的评委、专家和观众再次欣赏到属于我们浙江风采的舞蹈,不但吹响了我院保护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角,还打出了名气,打响了浙江舞台艺术的品牌。

最后,以比赛为契机,舞蹈系不断完善高职教学改革,在多项针对学生骨骼成长、肌肉线条发展的科研中找寻适合浙江本土舞蹈基本训练的方法和出路,精心打造了舞蹈基本功、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剧目三门属于浙江舞蹈教育训练的精品课程,建立和完善了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并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前期合作和后期跟踪调查,一再提升其在高职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为舞蹈人才的培养竭尽自己的努力。

四、展 望

“以赛促教”这一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和开发不是突发奇想得来的舶来品,也不是因陈守旧的借题发挥,它是舞蹈系根据以往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训练结果,从高职高专舞蹈教育的教学要求出发,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为目标,大力改革和完善现有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机制,连续3届“桃李杯”舞蹈比赛3次飞跃,足以说明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作用。

如今,舞蹈系依旧在“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上继续探寻和创新,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开发综合模块,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表演功底和技能水平,提升舞蹈表演人才的含金量经验积累。此外,开始大胆派遣选手参加国际性各级各类舞蹈比赛,打开另外一扇窗口,拓宽自己的视野,找准教学中的突破口,以赛为鉴,积极和国内外舞蹈教学单位、团体合作,在传承舞蹈文化,共享时代进步的同时,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以人为本,以理治学,打破教学模式中实践对教学影响的瓶颈,并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和检验平台。除此,在强化舞蹈表演人才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同时,真正传承老艺校舞蹈专业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励训,真正提高本院舞蹈系的教学、科研水平,并不断在各级各类舞蹈比赛中获佳绩,最终促使舞蹈表演人才层出不穷。

猜你喜欢

以赛促教舞蹈比赛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选美比赛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策略分析
“以赛促教”学习方式在足球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