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在知识环境下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略

2011-02-19莫其强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馆院校

莫其强

(肇庆学院 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

泛在知识环境下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略

莫其强

(肇庆学院 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

院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不均衡,动态藏书结构规划不科学;招生量大幅增长,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减弱;馆藏特色不明显,共建共享程度不高。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遵照藏以致用原则;特色化原则;系统性原则;最省力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应整合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发掘虚拟资源;促进共建共享。

泛在知识环境;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是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因素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结构,是未来知识型社会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1]

网络拓展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空间和服务空间,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户的信息获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面向泛在知识环境,院校图书馆服务经历着新旧模式的更替,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和策略亟待变革。

一、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馆藏结构不均衡,动态藏书结构规划不科学

院校图书馆虽然制定了藏书建设原则和采访标准,规定了各学科专业文献的入藏比例、中外文种比例和复本量,但缺乏对图书馆藏书结构要素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没有建立较为科学动态的藏书结构模式。

由于经费或观念等原因,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重视普通图书的建设,而忽视报刊等载体文献的收藏利用。一般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印刷型文献占主导地位,偏重于中文图书资料,中文期刊、外文图书、外文期刊则相对不足;而且,电子资源、网上信息资源严重缺乏,社科与科技图书比例失调,文献需求层次失衡,信息资源结构很不合理[2]。

(二)招生量大幅增长,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减弱

首先,招生量的大幅增长导致生均藏书册数锐减,许多院校图书馆资源告急,尽管采用了加大购置经费、突击采购、接受捐赠、暂缓剔除等方法缓解一时之需,但经费短缺的矛盾仍然未能解决,信息资源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遭到破坏,图书馆无法根据信息资源建设的客观规律来制定合理的购置方案,信息资源建设受到很大影响;其次,对于院校的新专业,信息资源保障尤其滞后,原有的馆藏结构已不适应办学的要求;再者,由于信息资源类型多元化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馆藏资源建设经费更趋短缺,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力度受到削弱,用户急剧增长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形成了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偏低的不良局面[3]。

(三)馆藏特色不明显,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特色资源反映图书馆个性,可以提高信息服务竞争力,展现院校特色。但是,多数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单一,没有密切结合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需求采集文献,缺乏特色。

共建共享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然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缺乏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缺乏共知共建,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影响了资源共享。

二、泛在知识环境下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藏以致用原则

“书是为了用的”打破了“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阐明了“藏”与“用”的关系,强调了“书尽其用”的思想和“用户至上”的服务原则。

信息资源建设首先遵循的是藏以致用原则。院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财力、技术、设施、地域优势等条件,规划、选择、收集、组织、整合和管理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建设需有针对性,应从教学和科研出发开展服务,虽然不可能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但力求使所有的信息资源都能适合用户的需要。同时,图书馆应关注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不必刻意追求馆藏资源品种,只有加强针对性,才能实现较高的利用率,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信息资源建设一旦脱离用户需求,图书馆就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植根于信息交流过程的情报职能、教育职能就无从谈起。

信息资源建设强调“利用”而非“拥有”,注重“动态获取”而非保障性“静态库存”,其作用和功能更多的是在信息传递和吸收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建设的焦点在于利用自动化、网络化以获得更大的外延馆藏并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服务。可以说,藏以致用原则是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图书馆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思想相符合[4]。

(二)特色化原则

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背景下,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大而全、小而全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图书馆不可能收藏用户所需的全部信息,任何单一的图书馆根本无法满足图书馆学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的需求。

共享性与特色化相辅相成,特色是共享的保障,共享是特色的结果。特色馆藏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合理分布,可以缓解经费短缺的压力。院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应在某些领域形成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而对于放弃收藏的文献,可以通过共享途径,向用户提供检索途径,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来满足需求。重复建设毫无意义,独具特色才拥有用户,依靠特色才有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在确定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范围、功能及服务特点之后,还要研究文献信息本身的延续性、系统性以及用户需求的层次性和发展性,逐步建设各学科、各类型、各载体资源,建设有组织、有序列、有重点、有特色、系统发展的馆藏结构体系,保证馆藏资源与用户需求相协调。

图书馆学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的基本思想强调为每本书找到其潜在读者,强调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提出要熟悉读者需求,掌握读者需求的系统性、发展性特点,使馆藏的每一本书都具有潜在读者。可以说,泛在知识环境下,系统性原则要求信息资源建设立足馆藏整体发展的高度,洞察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和馆藏建设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馆藏体系并实现良好的新陈代谢,这完全顺应了图书馆学第三定律的要求。

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中心任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员要研究和熟知用户群体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科研特点及信息需求的主要特征,从而确定馆藏资源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和载体结构,明确馆藏的重点与核心、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收藏比率以及馆际协调与资源共享的任务和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在馆藏建设中有的放矢,使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满足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

(四)最省力原则

图书馆学第四定律提出考虑时间与成本效益,节约读者时间,要求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使读者方便、快捷、有效地获得所需文献,体现了读者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随着远程支持、数字文献传递、流媒体在线点播、智能跨库检索、基于知识元的多级文献关联等技术的发展,网络冲击着信息的质量和传递速度,用户需求日趋专门和细致,用户需要方便可行的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特征的统一检索界面,提供不同数据库、整合资源库的交互性操作,在检索知识时不需分别进入各个信息资源库就能快速查到所需的数字化信息,图书馆服务已经从以整本书刊为服务单元的方式向以某篇文章、某个章节、某个字词、某个知识点为服务单元的方式转变。

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资源是开放的,信息资源建设是共享的,“同时使用同一资源、万人异地同读一本书”成为现实。高速、便捷的信息存储和获取方式,已改变了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信息服务跨越了时空障碍,用户可以使用任何一个网络图书馆的资源,实现“每本书有其读者,每位读者有其书,节省读者时间”[5]。

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预习过程中给学生布置剪纸的工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强化学生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点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周长和面积学习提供有利条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又能为教学发挥辅助作用,对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五)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图书馆学第五定律指出:“图书馆是个生长的有机体。”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环境。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进行调整,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泛在知识环境的要求,应有利于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有利于标准化、规范化和资源共享,应考虑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应有前瞻性。

信息需求无限而多变,在不断变化的选择和利用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被动态发展的用户需求所打破,新的或潜在的信息需求不断呈现,促使信息资源建设向高层次合理化发展。

信息需求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院校图书馆应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用户需求,挖掘需求特征、变化规律和需求趋势,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调控依据。为此,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体系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变化,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既要掌握学校教学科研的现时需求,还要有预见性,要分析馆藏资源的使用情况及用户的需求意向,建立信息资源采集的动态调整机制[6]。

(六)协调共享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使用价值,院校图书馆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本馆采购与合作采购、馆藏价值与用户需求、收藏职能与服务职能、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购进资源与购买服务、印刷型文献与电子资源等各方面的关系,要兼顾不同学科用户的需求,建立最佳的信息资源模式;应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整合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针对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优缺点,互补优势,优化配置,合理构建信息资源体系。

宏观上,院校图书馆要突出馆藏特色并保持馆藏体系的完整性,要促进信息资源建设协调发展,建立电子资源的联合采购机制,鉴定、评估和洽购一些有共同需要的电子资源供成员馆使用,费用均摊,使电子资源采购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以避免信息资源的分散和重复购置;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他馆的丰富资源来缓解本馆资源的不足,提高信息资源的总体保障能力。

在信息资源建设中,院校图书馆应注重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提升信息资源保障水平和信息资源服务能力。这是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泛在知识环境下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一)整合馆藏信息资源

一个成熟的“泛在知识环境”,需要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和整理,对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对信息对象间联系的揭示,需要提供基于内容的处理和更精确更深入的组织。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交叉,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专业,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同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有所调整。为此,院校图书馆应针对用户需求的变化优化和整合信息资源。

首先,保证入藏信息资源的科学性、系统性、延续性和时代性。重点倾向主要学科和新组合新设置学科,确立本馆资源建设的方向,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资源体系,合理配置核心馆藏与相关学科馆藏的比例、印刷型文献与电子资源的比例,用户规模与入藏文献复本量的比例以及中外文文献的比例等。其次,注重特色化,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保证信息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再次,采访工作要有超前意识,新收藏的信息资源应处于学科建设的前沿,确保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数字资源整合方式可分为基于OPAC系统、基于导航系统、基于链接系统、基于跨库检索系统等方式。目前,许多图书馆已经建成基于OPAC系统的整合系统,今后的重点是建设数字资源开放链接系统和跨库检索整合系统[7]。

(二)建设数字化资源

泛在知识环境下,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发展迅猛,打破了印刷型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图书馆实现了印刷型文献、电子资源及数字化虚拟资源并重的格局。

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包括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和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两方面。前者是指购买公开出版的数字化资源,包括数据库光盘、电子资源及网络数据库等;后者指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和专题电子数据库等[6]。任何图书馆都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收集用户所需的全部信息,因此加大电子资源的收藏力度,购买和开发特色数据库以充实馆藏是有效的办法。

在购买电子资源的同时,院校图书馆应加快本馆专题信息资源(如教学参考书、重点学科资源和特色资源等)的数字化建设。特色资源是图书馆馆藏有别于他馆馆藏的主要标志,是具有地方或历史特色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重点。

院校图书馆应立足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注重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特色资源以本馆拥有为主,大型数据库和电子资源以虚拟中心馆获取为辅,建立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三)发掘虚拟资源

网络汇聚浩瀚的信息形成庞大的虚拟资源,其无序性给人们的个性化查询带来了很大困难。图书馆挖掘网络特色资源,经过筛选、分类、整理、去粗取精,将相关资源加以规范,有效重组,使之有序化并加以导航,从而为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说,通过网络导航,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院校图书馆缓解现实馆藏不足和增强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8]。

(四)促进共建共享

在重视管理手段的同时,院校图书馆要将重点放在馆藏资源的利用效果上,转变观念,树立大馆、大共享、大服务的理念,扩大图书馆外延,开展多馆协作,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区域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使所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所用,构成一个区域性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各馆也可在信息资源采购方面进行协调,尤其是对于耗资巨大的外文原版期刊、大型丛书、大型工具书及数字化资源的采购,应使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信息资源的保障率。泛在知识环境下的联合编目以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为目的,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利用网络优势进行书目数据编目,充分发挥各专业图书馆的优势,实现一馆编目多馆使用。

图书馆网络化的目标是数据资源共享。目前,许多院校图书馆正在回溯建立自身的馆藏资源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须注重元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遵循统一的元数据规范,利用元数据采集有效的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图书馆合作机制应该是“本地——区域——广域”的协调合作、权益分享、责任分担、共建共用。院校图书馆应开展与本区域不同系统、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以便实现地区、全国和跨国的联盟。

四、结束语

泛在知识环境下,院校图书馆应遵循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探索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策略,认真抓好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建设,从制定采访工作原则开始,进行信息需求状况的调研,优化藏书结构和信息类型结构,构建特色馆藏资源体系,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选择共享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信息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

[1]孙波.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9):51-53.

[2]涂海青.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10):66-67.

[3]易庆勋.抓住本科评估机遇,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7):30-31.

[4]肖希明.藏书发展模式的选择:拥有还是存取?[J].图书馆论坛,2002(1):56-59.

[5]周进良.自动化网络化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五定律”[J].唐山师专学报,1999(7):76-78.

[6]唐定海.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九项原则[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14-16.

[7]刘畅,肖希明.开放存取期刊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5-8.

[8]王淑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0(4):32-34.

G253

A

1009-8445(2011)03-0077-04

2011-04-15

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GDTK0941)

莫其强(1966-),男,广东肇庆人,肇庆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禤展图)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