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发展与肇庆区域经济振兴

2011-02-19杨衍江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肇庆文化产业文化

杨衍江

(肇庆学院 旅游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文化产业发展与肇庆区域经济振兴

杨衍江

(肇庆学院 旅游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发达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将文化产业发展列为区域经济振兴计划的必备内容,他们采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可以分为3大类:消费导向型发展战略、生产导向型发展战略和介于前二者之间的多样化的消费与生产混合导向型发展战略。肇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考虑自身的资源条件并采用适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文化产品消费能力;文化生产的资源条件

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热潮。2010年7月,继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之后,广东省各地级市也制订和颁布了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政府政策扶持与鼓励无疑将把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但是,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如何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等问题并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将介绍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部分学者观点,分析肇庆市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肇庆市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他山之石

(一)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演进的历史轨迹

美国及欧洲各国在经历二战后短暂的经济繁荣之后,由19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冲击引发,各国经济增长突然放缓,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和“滞涨”局面。同时,由于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趋势诱发的消费结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出现升级变迁,这种变迁表现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就是产业空间分布出现了新的排列重组,许多原有工业城市或区域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衰退的现象,迫使各国和各地方或区域政府殚精竭虑,积极寻找经济社会复兴的良方。对于文化产业的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正是他们良方之中的一剂灵丹妙药。从1970年代开始,文化产业发展被美国列入经济增长计划而成为其地方经济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欧洲则从1980年代开始对文化产业给予了同等重视。对于文化产业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的重新认识,使得文化产业不再被人们看成是对地方附加的一种奢华成本,相反,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复兴武器库中的一种重要武器[1]。

国外区域文化产业政策经历了逐渐演进的过程。大多数区域或城市的现代文化产业是以19世纪以来建立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为起点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的主要是文化产业承担的社会功能,而非为了经济目标或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早期文化产业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为了改善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且为社会精英定义和重建社会等级秩序提供了一种方法,它也作为确立一个特定区域在国家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工具。

二战后10年,各类文化艺术发展主要是通过艺术委员会制度来实现。由于文化产业的狭窄定义,政策制订者很少将区域文化资源与这些文化资源用于发展经济的可能性联系起来,文化政策主要是为艺术和文化遗产实现其社会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目的创造条件。

1970年代早期,文化产业采用了更加明显的政治倾向。1968年之后的出现的新社会运动(如妇权主义、青年反叛和环境保护主义等)认为,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与政治活动结合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可供选择的多样化文化产业的形式如摇滚乐、独立影视制作人和摄影人、自由广播电台、小出版公司和镭射报刊等获得了发展。这些新文化形式不断挑战着传统中关于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区别的正统观点,这种挑战得到了新左派(New Left)的重视,他们反对在界定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时的文化精英主义传统,通过支持反文化传统和少数派艺术形式的出现以质疑关于正统的国家文化的假设,并适应新技术和新艺术形式如电视、电影和收音机等出现后的新情况扩展了传统文化概念的外延。

1980年代期间,文化政策的战略目标从70年代以前的社会和政治的目标转变为以经济发展的目标为主。产生这种转变至少基于两个理由:二战后跨国公司持续发展使发达国家将非技术和技术程度较低的制造业生产过程转移到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逆工业化趋势(deindustrialization),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出现减退情况。于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一方面,为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复兴和持续繁荣,地区(区域)之间争夺内向投资(inward investment)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熟练技术工人和白领管理人员增加使得区域内消费者收入提高,为消费结构升级变迁从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随着时间推移,文化产业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产业不仅是外部收入的创造者,通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文化产业还是有助于吸引内向投资的关键武器。发展文化产业,缔造鲜活的世界主义文化生活也是吸引国际流动资本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行业和现代高级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区域来说更加如此,因为这些行业中的白领阶层人数比重大,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数量更大、需求品味也更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新技术不仅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产业(如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导致了网络文化产业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如数字技术导致了数字化出版业和数字电影的出现、卫星传输技术形成了移动电视等),推动着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如广播、电讯和互联网络的融合发展等)。同时,居民收入水平、家庭财富积累水平和居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使家庭消费结构悄然升级变迁,引致家庭或居民对于文化产品需求逐渐增加。技术和对文化产品消费的需要的交互影响和交互促进,使这一时期文化产业获得迅速发展,从1980年至1990年代末期,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态势。显然,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包含着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使文化产业战略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复兴的重要武器,也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武器和竞争的重要领域。美国在先进技术、雄厚资本和开放文化体系支撑下,较之于其他国家,文化产业更早地获得了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运营体系和产业组织制度,形成了较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于是,美国在文化产业全球化进程中颇为主动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在国际文化产业独占鳌头的竞争优势及其文化产品对其他国家市场的不断渗透,唤醒和激发了更多国家将文化产业列入竞争目录的动机,诱发并促使着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策略,促成了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一轮高潮。

从大多数国家或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2]134-136:

1.生产导向型发展战略。该战略方法聚焦于发展商业文化产业如可视艺术产品公司、广播电台、出版和时装设计等。生产导向型发展战略一般接受更为宽泛内涵的文化定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兴起与发展为这种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实施生产导向型战略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cultural districts or quarters)的方式,投资建设艺术工作室、制作车间、营销代理和其他支持措施等文化产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采用生产导向型发展战略的文化产业园区所采用的方法具有以文化产品生产为目的的园区建设的明确目标。

2.消费导向型战略。该战略主要发展那些能够吸引文化旅游者和能够诱导内向投资(inward investment)的文化产业。消费导向型战略包括许多具体方法,如发掘标志性事件或举办节庆活动可以吸引旅游者并提升本地的形象和声誉;改善软文化设施(soft infrastructure),创意事件程序设计和恢宏度(如“印象刘三姐”之类的活动)等可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常用的方法是夜生活创意和城市夜市经济发展,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制度和习惯方面的创新,如城市管理制度和方法、工作制度(推迟上午上班时间)、延长服务业夜间营业时间和税收政策等。

3.组合导向战略。如果把消费导向型和生产导向型战略看成是连续统的两个极端,大多数地方或城市所追求的是连续统中某点上的战略方法,即消费导向型与生产导向型战略方法组合战略。由于各地采用的战略偏向连续统两端的具体位置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组合战略。推进组合导向战略的方法是追求旗舰工程(flagship projects)建设以吸引旅游者和投资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被看成是振兴社会政治生活、激活市民认同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创造更为包容和民主的公共生活领域和提升地方社会声望的一把钥匙。该战略鼓励各类艺术形式的更为广泛的公共用途,鼓励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组织机构如博物馆、剧院等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Griffiths(1995)曾试图解释影响地方文化产业政策(战略)的因素[2]137,据他分析,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1)在地区或国际等级体系中,本地现在所处的位置和将来希望的意愿位置。(2)本地最近和过去较长时期中经济和产业发展经历。(3)本地的政治文化基础。(4)变革中的社会结构所提出的社会的或政治的需求和优先发展重点。(5)艺术、文化与商业精英的结合模式。(6)地方政府提供的可能机会。(7)政府和其他的融资渠道提供的融资能力。他认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选择是上述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共同结果。此外,关键人物(如文化政策决策者、文化创意者和文化工程推进者等)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十分重要。

(二)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解析

1980年代以后,艺术不再被西方学者和政府看成是依赖于财富的副产品,文化产业被认为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推进器。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为本地赚取外部收入以改善本地净收入的方式,是美化外来投资者、文化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对当地印象的有效途径,也是能够对潜在(意向性)投资者产生拉动效应的方法,文化产业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为显著[2]129-131:

第一,文化产业为本地区(区域)创造外部收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作为基础性产业活动出口其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和书画作品等),二是作为消费者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文化旅游者前来本地消费。

第二,假定净收入是地区经济复兴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保持本地居民收入只在本地流转而非流向外地的防收入漏出功能。Myerscough(1988年)指出,不能以为本地居民用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少或者没有贡献,相反,如果本地区不能提供适应的文化产品,本地居民将不得不消费外地提供的文化产品或直接到外地去消费,从而将使本地的净收入趋于减少。

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重塑本地区在外部投资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产业是表现地方或社区特色和益处的一种手段。生活质量或者说幸福指数是许多地区用于炫耀本地优势的一种重要武器,文化产业则是提高生活质量或幸福指数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第四,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一种无形影响(intangible impacts)并借此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直接拉动作用。如法国巴黎,1980年代大批文化旗舰工程建设就像吸铁石一样对工商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文化产业的兴盛使巴黎成为全球或欧洲跨国公司总部的云集之地,法国的实践说明文化产业可以成为区域的新经济增长极。

二、肇庆市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条件

(一)肇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把文化艺术列入了国民经济统计项目。1991年,在国务院批转的《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采用了“文化产业”的提法。在国家计委《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文化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范围。200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文化建设看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04年,根据入世后新的国际发展环境,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6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作为五年规划中的专项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与此同时,许多省市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中央各有关部门根据WTO有关条款修改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强调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划目标、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提出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

响应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2007年,广东省颁布《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广东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部署,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提供精神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规划中的内容除了对肇庆具有一般适应性之外,许多地方对肇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针对性论述,如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部分中提出: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着力开发利用自然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全省形成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发展重点”中提出:要加快汕头、佛山、惠州、江门、肇庆等市软件园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肇庆端砚、广宁广东绿石等珍稀矿产资源,肇庆、四会等地要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培育和促进艺术陶瓷、工艺礼品、工艺雕塑、仿生工艺品四类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等等。2010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演进的趋势和结果表明,中国文化产业生机勃发的春天已经来临。

2.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肇庆市拥有深厚文化积淀,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原材料(要素)条件。具有肇庆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被人们概括为包括端砚(及其制作工艺)、玉器(市场及其制作工艺)、竹文化、吉他制造、一(包)公、一(龙)母、一洋(利玛窦)、一祖(禅宗六祖)和一子(唐代岭南第一状元)等。但这种概括存在一定偏颇,其视角仅仅局限于肇庆历史发展成就上。上述描述性的概括所包罗的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些文化现象主要是包括了肇庆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对于当今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主体城市之一的现代肇庆的文化特点总结不够。对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进行市场化、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最可能途径只是与文化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地共同发展。

第二,这些文化现象基本上以手工操作技术为基础,而且必须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作为载体。例如,端砚、玉器加工、吉他制造、竹雕等均以手工操作技术为主,难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工艺促进文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由此决定了归属于这类文化产业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一般是中型或者小型企业,难于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除上述概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之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兴建、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体系的建设、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的兴起与快速发展等共同构成了肇庆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从而使肇庆市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服务业、电子出版业、创意产业和休闲服务业等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巴软件园建设更为肇庆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了富有生命力的行为主体,为肇庆更好地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塑造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样板工程。

3.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

肇庆文化产业发展受着多种因素制约,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3类,即经济区位因素、文化产品供给(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

第一,经济区位因素。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状态,受着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一般而言,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是对以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一种修正,在特殊时期中其他因素亦可能发挥主导作用,如在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集权主义时期或者在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原则的作用将变得显著。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将形成不同的中心地供给模型(系统),在这个中心地系统中,又可以分为高级中心地、中级中心地和低级中心地,即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承担的职能等级和商品供给能力(包括供给总量和供给品种)存在着差异。中心地理论为不同城市之间第三产业发展(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如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城市能够成为文化中心是上述三种因素合力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肇庆可以被看成是“中级中心地”,由此决定了有些类型的文化产业将难于在肇庆发展。部分欧洲学者指出:文化产业竞争是在显著的等级(层次)差异基础之上发生。

第二,文化产品供给(生产)能力。供给能力取决于生产要素(包括原材料和资本投入)的状况、人力资源的投入数量多寡与质量的高低、技术水平等3类因素。制约肇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供给因素是:一方面,资本投入不足,财政收入状况将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直接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人才拥有量不足。按照西方国家部分学者的说法,文化产业最本质的特征是需要创造性投入,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拥有具有原创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经纪能力的各类人才。

第三,文化产品消费能力。文化产品消费能力至少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收入水平(即购买能力),二是理解能力。文化消费属于比较高需求层次的消费类别,一般而言,只有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家庭财富累积到一定量之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才会逐步增强,才能形成持续而经常的文化产品购买行为。欧美各国1970年以后文化产业的兴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即中、高收入阶层)人数大量增加。理解能力是指消费者具备的怎样消费和使用文化产品的知识、才能和经验。由于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使文化产品消费具有层级性,一般来说,文化消费能力不同,文化消费的对象也将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肇庆既缺少一批具有较大数量的中高收入阶层,城市化水平不高,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产品消费能力对文化产业发展将产生制约作用。

(二)肇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肇庆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获得较大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文化市场日渐活跃,尤其是近年来肇庆市相继制订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政府有力的支持,而且为肇庆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引领了方向。

目前,肇庆市已经拥有了种类较多、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核心文化层(产业规模比较小、产业门类和企业数量较少)和文化产业外围层(产业规模相对比较大、产业门类和企业数量比较多)共同发展的状态。与肇庆市作为中级中心地(区域性中心城市或者说中等规模城市)的地位和职能相适应,文化事业在政府和公共财力的支持下获得了全面发展,公共文化产品的市、县(市、区)镇等各级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数量与种类比较齐全。提供竞争性文化产品的文化产业发展则更多地表现出产业结构松散、文化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强、产业链条较短,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较弱,文化企业的原创性能力有待提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等特点。

三、发展肇庆文化产业的政府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取决于文化产品生产的资源条件(资本、人力资源、技术等)和文化产业现有发展状况和水平。综观各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和由政府牵头而实施的谋划活动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从政府调控的角度来说,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供选择,直接参与、政策优惠(土地使用、税收减免、人才引进、扶持研究开发活动等优惠)、基金鼓励、市场监管、消费引导和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等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并举。现阶段促进肇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可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实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举的方针,促进城乡和区域文化生活的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是加快肇庆建设文化强市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要求。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均等化的实现,主要只能够依靠本地财政能力的逐步增长,此外,根据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计划,还应该积极地争取省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弥补本地财力的不足。

2.促进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等产业进一步深度结合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外文化产业实践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对于旅游业来说则更加明显。一般而言,休闲旅游(leisure tourism)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共同特性,它们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趋势,其结果就是消费者将可能不会选择采取对这种商品的重复消费行为。如果把文化内涵注入旅游业发展中,将在一定程度上抵销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协调规划,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同时,政府应该制订进一步完善举办“典型性事件”的鼓励措施,以促进各类艺术节实现更加理想的效果。此外,应该鼓励发展各类体育休闲娱乐产业、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提高消费者对文化和旅游服务生产(提供)过程的参与度,以实现诱导消费者选择重复消费的目的。

3.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体系中的生产主体和消费群体,提高文化产品的输出能力和消费能力。肇庆市现有的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为齐全,但生产能力不高,文化产品输出能力明显不足,绝大多数的文化产品只用于满足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政府除了鼓励具有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端砚、玉器和吉他生产等文化产品的生产之外,应该制订鼓励文化产业投资的相关政策,鼓励外来资本投资,鼓励本地企业转行、转制,鼓励个人投资,积极地培育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文化产业生产主体,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数量种类和质量。

根据肇庆市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政府应积极地培育文化市场消费主体,努力提高本地居民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增大文化市场的消费容量。如鼓励各级各类艺术和文化培训活动,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质量等。

4.重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谋划文化产业旗舰工程项目,规划建设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群)。根据国外实践经验,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重视文化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广东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应慎重考虑:(1)明确园区产业资源特色,发挥维护、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作用。(2)园区规划应该与城市整体规划协调一致,使文化产业园区发挥城市特色保护和城区改造的作用。(3)明确园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落户条件及相应扶持政策。(4)文化园区发展需要比较长时间积累,文化内涵需时间来锻造,较长时间才有利于文化体验的形成、积累和传播。(5)园区活力和竞争力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培育,政府的扶持充其量只能是“扶上马再送一程”。(6)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筹划和启动旗舰工程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如端砚博物馆、利玛窦(或称为西江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可以视为旗舰工程加以改造或者新建。

5.扶持以新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使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在新技术支撑的平台之上。建立“数字珠江三角洲”目标的实现,将为肇庆市发展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如动漫产业、创意产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市场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6.应继续加大培育和引进文化人才工作力度,完善文化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文化产业发展以国民文化智力即创造力为支撑点,而创造力是个人内在的潜质,所以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如何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仍然是政府政策应关注焦点。

[1]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14,324-329.

[2]WILLIAMS C C.Consum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First published 1997 by Routledge,1997.

G124

A

1009-8445(2011)03-0001-06

2011-03-26

杨衍江(1964-),男,江西南康人,肇庆学院旅游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禤展图)

猜你喜欢

肇庆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奇伟的肇庆(外二章)